难抵利益诱惑 懵懂青年成电诈“递刀人”_诈骗_群体_电话卡

为了1000元,太原一在校高中生使用母亲身份证名下开通的电话卡,帮助骗子群发诈骗短信,导致其母亲名下的3张电话卡全部被警方封禁……

3月15日,山西晚报记者从太原市公安局获悉,虽然很多人对“帮信罪”感到陌生,事实上,在电信诈骗犯罪的链条中,帮助行为已逐渐成为重要一环。据悉,全国起诉非法买卖电话卡和银行卡、帮助提款转账等犯罪从2018年的137人增至2022年的13万人。其中,青年群体已经成为该犯罪领域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群体沦为“重灾区”

“你感觉这是孩子犯了个小错,就挣了一千块。殊不知这是犯罪行为,他是在帮助骗子顺利实施电信诈骗,对众多受骗的家庭来说,这个行为伤天害理啊。”近日,一名高中生家长因电话卡涉诈被封,到太原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群众接待室寻求帮助。这名在校学生使用母亲身份证名下开通的电话卡,群发诈骗短信牟取收益1000元,导致母亲名下的3张电话卡被封禁。负责接待群众的反诈骗中心综合大队大队长吉哲听了其自述后这样说。

此起案件并非个例。不久前,太原市晋源区法院审结一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青年男子黄某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黄某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2022年最高检的一份数据显示,帮信罪的犯罪嫌疑人以低学历、低收入、低年龄群体占多,初中以下学历占66.3%、无固定职业的占52.4%。帮信罪已成为起诉人数排名第三的罪名,仅次于危险驾驶罪、盗窃罪,也是发案率最高的信息网络犯罪。

“少捕慎诉慎押”助迷途在校生悔过自新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学生群体因出售银行卡被警方找上门,却不以为然。”民警介绍,从近年来的数据来看,“两卡”已经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实施诈骗、转移赃款的重要工具。部分在校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法治观念淡薄,成为非法买卖“两卡”的重要群体之一。在利益诱惑面前,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更易迷失方向,一步步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从办卡、卖卡发展到组织收卡、贩卡,成为潜伏在校园中的“卡商”。很多在校大学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有时仅仅是为了充值网游,或是请朋友吃顿饭。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针对部分涉世未深学生群体涉“两卡”犯罪大量发生的情况,近日,最高检及教育部也提出相关要求,对涉案在校学生,要坚持以教育、挽救、惩戒、警示为主,根据其犯罪情节、认罪认罚、退赃退赔、一贯表现等情况,认真落实“少捕慎诉慎押”理念,给予其悔过自新的机会。3月9日,霍州检察机关办理一起在校大学生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案件,检察机关启动“简案快办”机制,仅仅用时4天即办结该案,对学生杨某作出不起诉决定,帮其返校继续学业。

学生群体要注意三个“关键词”

避免误犯“帮信罪”,学生群体要注意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跑分”

帮人办理几张银行卡,就能轻松获得上千元的“好处费”,这种看似轻松的工作,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落入“跑分”陷阱。实际上,“跑分”就是为诈骗团伙或网赌团伙洗钱,这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参与者不仅征信会受到影响,更会承担刑事法律责任。警方提醒大家,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避免在低成本高回报的利益驱使下剑走偏锋,越过法律红线。

关键词二:“隐私”

许多诈骗团伙,利用他人的社交账号和各种支付账号进行洗钱活动,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第一,切勿随意出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微信等,不要利用自己的账号帮他人提现;第二,来路不明的链接不要点,不轻易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扫描没有安全保障的二维码;第三,不要随意接受他人所谓“扫码赠礼品”的请求,避免个人信息被窃取。

关键词三:“引流”

“帮信罪”并不局限于出租银行卡或帮转账,为违法犯罪人员“引流拉客”,同样会面临处罚。例如,信息技术运用、网络推广营销工作。通常此类“兼职”门槛较低、赚钱容易,吸引了一众年轻人。为此,广大学生群体选择从事网络推广营销工作时要擦亮双眼,注意审查其业务是否合法,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扫码免费领礼品、转发兼职广告、拉人进群等情况,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向警察求助。

山西晚报记者 辛戈 实习生 王含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