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伊坂幸太郎
《何以为家》这部影片中,曾看到宣传海报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孩子能得到什么呢?暴力、虐待、侮辱、殴打、锁链、水管、皮带。我听到的最温和的话是,滚开,混账。”
每一所学校的开办教会了人们如何去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却没有任何一门课程教会人们该如何正确地成长,虐童案近期不断活跃在各大媒体中,涉案人员不仅仅包括校园老师,家庭保姆。
近期仅有韩国父母将自己仅一岁的女孩虐待至胃破骨碎,究竟是怎么样的状态下才导致了父母对孩子如此凶狠地虐待,这其中的详细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其父母的内心一定是残缺的。
在young曾提出的人类的18种不良图式中,单挑出其中三种对这样的父母所拥有的残缺品质进行猜想。
社会疏离感(Social Isolation/Alienation):感觉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疏离于主流社会。
寻求认可倾向(Approval-seeking/Recognition-Seeking):过度寻求别人的赞许或是认可,代价是无法成长为一个真实的自己,自尊感主要取决于他人的评价。
权利/优越感(Entitlement/Grandiosity):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享有特权。有时会为了自己的愿望而控制他人,不顾他人的感受。
这些其本质可以简单解释为,自我价值在社会层面的缺失所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对孩子过度的控制和在其作出不恰当行为时的极度厌恶(因其本身需要孩子目前的行为违背了自己所期望下孩子需要去完成的行为);
以及自己对孩子的控制,当孩子属于失控的情况下的时候,会因为自己人性的残缺而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展开全文
而导致他们出现这种情况的本质,其实是这一类人群在长时间的社会生活中,并没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并且适合去抚养一个孩子的人,他们更多地会把抚养孩子当作一种义务,和需要去完成的工作。
当自己并不喜欢孩子却强迫去抚养这个新生命的时候,由于自己心智的不成熟,他们开始习惯于这些不良图式所形成自己的日常生活,
而在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的时候,会有辱骂和控制,甚者虐待和杀戮。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著名的词汇叫
“虐猫效应”,意为会自己在一些不良情绪的驱使下,会对身边经过的猫踢上一脚,也可以理解为对弱者的一种施虐行为。
当这种行为出现在家庭和父母孩子身上的时候,这便已经上升到人性和道德层面。
如果从本质上不愿意拥有这样一个生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可以从源头上避免他的出生,而不是在他来临这个世界上后,再对其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
成年人的家暴是可控的,而处在孩童时期的幼年群体却根本不具备能够与他们抗衡的能力,也许可以猜想这一类家长曾经也遭受过不平等的对待或者来自于他们上一辈对自己的折磨,导致这一类家长本身的人格和心理就已经有了缺陷。
用心理学的概念解释的话就是:
“创伤的代际传递” (Trans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uma)。
当上一代遇到创伤后,会把这种创伤所带给自己的影响传递给下一代,而下一代,也就是这一类父母,由于上一辈对自己的虐待,导致心理存在缺陷,并开始潜移默化的动用相同的方式或者更为失格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下一代。
而这种情况不再是个例的时候,社会应当警醒,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对夫妻都适合成为父
母,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成为父母的资格。
他们随意地生孩子,又随意伤害他们,这是存在于社会的诟病,是需要去根除和解决的残渣。
当他们将生育只看为一种义务,在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在他们心里还只是巨婴,甚至演化成一种权利的时候,面对手无寸铁的孩子,最有可能发生的就是“暴政”。
当孩子的产生带来的不是生活的幸福,而是悲剧的衍生的时候,后代的教育已经不在他们考虑范围的时候,自私和控制主导了成人的灵魂,甚至可以猜想这类人群存在有反社会型人格。
这类人实则对整个社会都是巨大的隐患,且
被虐待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因为这种经历而变得郁郁寡欢,甚至于不能得到顺利的成长,也形成心灵上的缺陷,这其实是一种很悲哀的心理。
而后慢慢演变的,是更令人唏嘘的社会,社会和法律需要将这类事遏制在温床中,若是不断发酵,少众变成常量的时候,集体性的心理才更是人性的悲哀。
希望我们都生活在爱里,同时,也帮助这些正在遭受苦难的孩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