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书香高新
村情介绍
黄堆村村民委员会以所驻村名得名,辖于草堂街道。2019年底有3500人。
地理位置
黄堆村位于街道办驻地西北约1.5千米处。东连南城寨,南接水堡,西临孙姑村,北和父慈村毗邻。
村名由来
相传此地原有黄土堆,甚为高大。唐天佑四年(907)于黄土堆西侧居人成村,曰黄堆村。后又有人家于南侧居住成村,故以方位分为黄堆南、北二堡。
化羊庙明嘉靖十一年石碑记有“黄堆”;明崇祯十四年《鄠县志·团堡》有“安久团”驻“黄堆村”;
清乾隆四十二年《鄠县新志·乡村》有“黄堆南、北二堡”的记载;民国二十二年《重修鄠县志·乡村》为“北黄堆、南黄堆”。村人曾将村名雅化为“黄德村”。
历史沿革
明朝属萯阳乡太平里。清朝末年至民国二十二年,全县五区分13操,辖于三区(区公所驻炉丹村)太平北操太平里。
展开全文
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联保制,属太平北联(联公所驻黄堆堡)8保。
民国二十八年(1939),改为乡(镇)保甲制,属秦渡乡(乡公所驻秦渡镇)2保。
1949年6月属秦渡区第2乡。1950年4月属四区(秦渡区)5乡(黄堆乡,驻黄堆南堡)。
1956年6月全县缩编为三区和县直辖,属秦渡区草寺乡。
1958年8月属太平人民公社禹泉管区。
1961年5月属宋村人民公社,称黄堆大队。
1984年3月属宋村乡,称黄堆村。
1988年5月属草堂镇。
2018年12月属草堂街道。
村落记事
古遗址
遗址位于村东北,地处苍龙河二级台地。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
195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有石斧、石刀、石镰、石凿、石锛、石笄等器物。有各种粗细夹沙陶片和扁身陶俑、豆、鼎、鬲、仓、釜、彩陶壶、彩陶坛等陶器及玉璧,还有弩机、镜、鼎、锺等多种青铜器。
属新石器至周代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然庵
据《户县碑刻》,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十月十五日,了然庵主贾妙全立《创建了然庵》碑,张志隆撰文,傅志通书丹。
村原有了然庵,为太平乡会首李英招讨捐田,经张仙姑数年营建,有玄元大殿,左右灵,祖师二堂,“喷进范熔,丹雘废象”。“古观台踞于东,终南山列于西。前望圭峰,后枕秦渡,碧翠嶂,修竹茂林”。
“修行之法有三:始于了此身,中于了此心,终于了此道”“了悟生死,深入山林,修真学道,是谓之了此身;内境不出,外境不入,湛然真静,是谓之了此心;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是谓之了此道。斯庵之设,了然为名。”
今庵不存,仅留碑石,剥蚀较为严重,文字泐灭近半。
《公建义学碑记》
清嘉庆十七年(1812)立石,鄠县知县杨赓文撰文,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裴成章书丹,首事人庠生郭树楠、杨辉、郭鸿,增生王国梁、王有喜,监生杨奋扬、养生芝、杨彩。
碑文:“……辛未末,县东南乡黄堆堡增广生王国梁、监生杨奋扬、堡约杨辉、耆民郭鸿、杨生芝等,有公建义学之举,并述其堡中百余家,节年收稻租,积蓄余资,所置水地数亩,又量力劝捐数十金,为供师生膏火之需。沥情联名,以呈于余。余既深嘉其当务为急,又无虞其无所凭借,将见延师督课,牖我童蒙,敬业乐群,顿开茅塞,岂复虑佻达之浇风,养正气之无术耶?但事贵有恒,行宜经久,毋始勤而终怠,更刮垢以磨光。庶几学古训者,说礼敦诗,蒸蒸日上,景仰夫明道之心传,以备国家棫朴菁莪之选,余实有厚望焉。是为记。”
革命烈士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鄠县县委书记杨伸等组织的渭南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先后有杨伸、杨泾瑞、杨中房、杨候让、王占鳌、王年娃等牺牲,建国后追任为烈士。
村落名人
杨明轩(1891~1967)原名荃骏,曾留学日本,1915年夏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担任赵寿山部十七师、三十八军参议。1946年7月进入陕甘宁边区,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建国后,先后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光明日报》社社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等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