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路灯》
第四章 荣归故里(六)
展开全文
王范镇位于永宁县城西部,北依延寿山,南临洛河水,洛(阳)卢(氏)公路横穿其间,交通便利,是个水陆码头,货物集散地,南北商贾、三教九流的聚集之所。王范镇是豫西有名的商业繁华重镇,社会上曾有“只知王范镇、不知永宁城”的顺口溜,可见王范街镇之繁华重要。王范镇人多地少,兼有市场之便,经商成为谋生首选。人们说王范镇有72条街巷胡同,过去大街小巷布满了茶馆、酒肆、饭店和商业店铺。平时,街面上人群川流不息,每逢集日,更是人山人海,挤挤撞撞,非常热闹。
刘桂花听说,乃文他们第二天要到王范请磨沟村的亲朋好友吃饭,连夜发了一盆面,天不明就起来烙馍,准备让他们带上。乃文嫌大嫂小气,说:“街上有啥不能吃,烙这干啥?我不拿。”
刘桂花说:“你还以为王范跟以前那样红火?啥都有卖的?”
父亲劝说:“现在街上没任啥,带上吧,不然,连碗凉粉汤泡馍都吃不上 ”
杰三说:“这些年你不在家,不知咱这儿的变化。”
他转向桂花:“锅盔放竹篮里,我掂上,用不上再掂回来。
乃文、桂荷、杰三三人来到王范东门外,看到路北有一处门脸被砸、院内两厢和堂屋的木楼,被大火烧的满目疮痍,院里被荒草野蔓覆盖。
乃文问:“这不是山陕会馆,咋变成这样啦?”
杰三说:“文革初期,红卫兵破'四旧’一把火给烧啦。”
乃文说:“这是啥'四旧’?小时候记得这里有骡马大街、骡马市,红火的很。这一烧,山西、陕西的客商可能也不来啦?”
杰三说:“你还记得骡马大街?它在山陕会馆西边,南接东大街,北到竹子园,长300丈,宽10丈。街两侧竖着两排带铁环的拴马桩。街道北头有骡马市,是贩卖骡马的地方。骡马市东边有车马行,马厩里拴着膘肥体壮的高头大马。院里的席棚下,停着许多华丽的轿车。这些是客商们的交通工具。马车行隔壁两扇黑漆的大门里,是经营富家子弟结婚、走亲戚、租赁马车业务的'贵友公司’。前院马厩里拴着五、六匹滚瓜溜圆的枣红大马,院里停着两辆敞篷双轮黑色钢架马车,车顶是可起落的锦绣顶篷。供新郎新娘乘坐的缎面软座,比一般轿车宽、长。车厢前方有一高座,是专供驾车人坐的。三、四匹枣红壮马,头戴红绸,脖挂铜铃,马首仰天,跑起路来,叮叮当当,嗒嗒嗒……不时引来路人驻足观看,好不威风!山陕会馆,过去能容百多号人,是河北、山西、陕西客商的聚居地。他们在这里交流信息,了解行情。他们主营药材、山货、食品、杂货……这里常常客商爆满,生意红火。现在窝都没有啦,人家来喝西北风吗?”
他们走到东门里,看到一个破落的席棚下,生着一溜炭火,火上坐着许多茶壶,一个老人在看火烧水。乃文问:“这不是崔家茶馆吗?”
杰三说:“是的,这老头叫崔虎升。是这里的掌柜。”
乃文:“记得茶馆生意红火,一早都有人来喝茶。现在日头都恁高了,咋不见有茶客?”
杰三:“过去,王范是豫西商贸重镇,街上店铺林立,生意火爆。外地商贾、富豪、三教九流在这里云集。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每个茶馆都有特定省份、地域的商贸客源。茶馆为他们提供联谊聚会之所,信息行情交流的地点。本地的小商小贩也来这里沟通交流,寻找商机。”
乃文:“我记得大官庙胡同口的梁家茶馆,石头胡同口的王家茶馆,油坊院的麦家茶馆,还有这个崔家茶馆,都是门庭若市,生意红火!”
杰三:“你还记得这些茶馆?比如这崔家茶馆,前店后院,平常能容百多号人。平民百姓也来这里喝茶消遣。每位茶资一毛,茶叶一毛,共两毛。一小包茉莉花香茶,从浓喝到淡,足够打发大半天的时光。这些茶客老哥们,在一块云天雾地的闲聊:从夏商周谈到元明清,从秦始皇谈到蒋介石,从河南山底村聊到故县皇城,从李家发财扯到马家被盗,从公婆受欺到媳妇可恶……一到中午,有的到外边吃牛肉包子,有的去喝牛肉、羊肉烩面,有的喝凉粉汤泡牛舌头馍,有的吃卤猪肉夹锅盔,各取所爱。但回家时,都要到肉包子锅上,用竹梢穿一串肉包子掂上,悠哉悠哉,好不惬意!”
乃文:“记得那时咱伯赶集回来,都掂着肉包子、油条、壮面锅盔,还给咱婆捎一包卤猪肉。”
杰三:“是的。咱伯背着药箱子去赶集,挣了钱都要买些吃的带回来。王范逢集,周围十里八乡各村的头面人物,都要进茶馆喝茶、饮酒、听小曲。那时,崔虎升家后院,有说评书的,唱小曲的,人声鼎沸,十分火爆。有的茶客还打酒点菜,上雅间划拳猜令。茶馆兼卖酒,散酒两毛一挮子,即一两。有黄酒、糯米酒、花雕酒、熟谷酒等。瓶装酒有张弓、林河、宝丰、鹿邑等,约一元五左右一瓶。那时都是小盅,一瓶酒四个人够喝半天的。王东的宁先生,王西的李先生,坞南的杨先生,寨沟的赵先生,中街的阴家兄弟,都是喜欢聚会交友,豪饮不羁的名家。一次,阴家兄弟喝的酩酊大醉,睡在大街不省人事,还是请咱伯给开的醒酒药。”
桂荷说:“那时各家都不富裕,咋还进茶馆呢?”
杰三说:“这有几个原因:一是王范繁华,是东西南北各地富商、三教九流的云集之地,当地小商小贩也要到茶馆交流信息,寻觅商机;二是王范地少人多,家家都做生意,手头不缺零花钱;三是家里生火烧水麻烦,不如茶馆方便;四是在这里可以听书看戏唱小曲,丰富文娱生活。”
乃文:“天都这般时候了,街上像殃打了一样,稀稀拉拉没几个人,过去可不是这样啊。"
杰三说:“从人民公社化后,街上人一里一里少了。你看两边店铺关门,生意歇业,除了公家的百货公司,供销社的杂货店,私人的几乎全停业了。茶馆就剩崔虎升一家了,据说,有时一天还弄不够薪火钱,最近也要关门。"
桂荷说:“我们老家汾阳也是这样。西安大姐家门口东大街,是条繁华的人行道,现在不也是家家关门?全国都一样。”
乃文说:“这不是油坊院吗?我记得这里街上还有座大牌坊。”
杰三:“是的,牌坊是明朝张兵部家建的,文革破'四旧’时用汽车拉倒的。这油坊院是粮食坊子。过去逢集,这里摆满了簸箩,小麦、玉米、小米、大米、红豆、绿豆……样样俱全。这里人山人海,挤扛不动,经纪人两边讨价还价说合的,量方过斗的,账桌算账点钱的……满院嘈杂,十分热闹。现在一份粮食也没有了。不光这里,西门外的牲畜市没有了,戏园胡同的三艺社,尚友社,曲艺馆没有了,石头胡同的木实市没有了,西门里香坊院的竹货市也没了,你想买个竹篮、帘子、篦子,都没卖的地方。王范这些红火热闹的地方全没了,你想买头牲口,觅辆车,修个鞋,买个拖把都没有,甚至连棺材也没地方卖。”
他们走到北大街口时,看到保灵、中钊、黑星、泉河、席汉掂个提兜从北门进来了。杰三说:“这里有锅盔,你们还掂馍干啥?”
保灵:“夜个你们走了,我才想起来集上没卖吃的,赶紧让小涛她妈发的面,天不明就起来烙了几锅火烧。”
乃文:“恁大个王范镇,还能少了咱几个人吃的?”
保灵:“你们从东门进来,见一家饭店、小吃铺没有?咱们还得到坞东回民乡去喝凉粉汤,吃牛、羊肉烩面。”
乃文:“坞东是个乡村小集,王范没有那里能有吗?再说我还得在王范完小门口等张元周呢。”
保灵说:“吃好吃孬我不敢说,不过我保证大家能吃上。”
杰三说:“他老丈人家隔墙就是开饭店的。要不你们先走,我在这儿等你同学吧?”
乃文:“你又不认识他,还是我和桂荷在这儿等吧。羊肉、牛肉烩面外地都有,最好弄碗正宗的凉粉汤泡馍,这是咱永宁的风味名吃!”
他们走后,卫乃文回忆起这里的繁华火爆,浓浓乡情,风味小吃遍布大街小巷:冯宝才的牛肉水煎包子,马顺才的香脆烧鸡,张黑子的牛肉烩面,张伟光的黄焦牛舌头烧饼,郭青松的壮面锅盔,敢敢刘的粉丝蒸肉,买黑旦的羊肉汤泡锅盔,张阁旦的水席宴……
一入寨门,高一声低一声招揽生意的吆喝声,伴着喷香美食鲜味,惹得大家涎水直流。特别是凉粉汤,穷富皆宜,名气特大。东家用绿豆、豌豆、小豆磨制成粉面,馇成玉脂般的凉粉。汤是牛骨熬成的,加上油炸丸子和牛油加工的辣子油,葱姜蒜芫荽等佐料,泼上豆腐臊子,用黄干焦脆的牛舌头饼一泡,味道爽的很。
乡亲们拿块馍,掂个钵子,沏碗凉粉汤,往院子里一蹲,边吃边聊。饭量大的人,可以添回汤,不加钱。大家吸溜着嘴,呼噜呼噜地喝着,有滋有味的,喝的浑身冒汗,感到周身得劲,尔后,一抹拉嘴,起身回去开始干活去了。”
永宁人,不管走南闯北,离家多久,回到家乡,都要上街喝碗凉粉汤解解馋,满足口福,了却经年在外,对故乡的无穷眷恋和思念。现在街上的风味小吃没有了,让人倍感失落凄凉。牛羊肉烩面,凉粉汤泡馍多是回民经营的。
保灵他们去坞东打前站,能不能喝到正宗的、原汁原味的凉粉汤,给桂荷一个惊喜,还不敢说。他正在王范完小门口和桂荷说话时,只听有人叫:“乃文!”他扭头一看,是他们在等的张元周同学。他一句话没喊出来,就上去把他紧紧地抱了起来。过了好一阵子,乃文介绍说:“这是我的同学郭桂荷!”
他又对她说:“这就是我常说的救命恩人张元周同学,没有他的帮助,我也走不到现在。”
憨厚朴实的张元周说:“那点小事提它干啥?这是嫂子吧?”
乃文说:“也算是吧!夜个在磨沟村约了几位好伙伴,说在这里吃顿饭,谁知街上啥也没有。他们上坞东打前站去了。我们走着聊着吧?”
他们三人走出西门,在通往西南方向坞东乡的小官道上,有说有笑地走着……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卫冠武,男,汉族,1943年元月生,东关村八组人,家住担水堂后祖师阁前。1969年西安冶金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任工程公司副经理,副处职务。后调入总公司劳资处,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十多年,高级工程师。2003年在劳资处退休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