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军 胡跃 | 我们为什么要返乡,以及如何返乡——读乔叶《宝水》_乡村_农村_返乡

张丽军 胡跃 | 我们为什么要返乡,以及如何返乡——读乔叶《宝水》

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首批入选部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3年3月总第六期,让我们一道走进乔叶的《宝水》。(本期主持人:邓洁舲 贺嘉钰)

我们为什么要返乡,以及如何返乡

——读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

张丽军 胡跃

暨南大学文学院

乔叶的《宝水》是一部反映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复魅中国乡村活力、重建中国乡村精神的新时代乡村文化小说。新时代乡村还有何价值?乡村是否像传统农民耕作方式一样被取代而消失殆尽?乡村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仅仅是因为我们要返乡吗?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网络文化时代,我们如何返乡?而所返的乡是不是我们心中的乡?这些都是21世纪文化语境下新时代中国人所深深追问的事关中国乡村未来的根本性问题。乔叶的小说《宝水》不仅对这个当代中国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根本性、内核问题进行了思考,而且以其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的审美书写而给我们很多深刻启发。

小说《宝水》以细腻、温软的笔调描写了主人公地青萍的返乡经历,幼时的乡土经验和父亲的意外死亡让地青萍一度厌恶农村、痛恨老家,加之丧偶之痛,她落下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失眠焦虑。于是,因病提前退休的她来到宝水村——这个作为故乡福田村的镜像所在。农村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温馨亲切的人情伦理深深打动了地青萍,成功疗愈了她的城市病症,抚慰了她的心灵创伤。在宝水村,地青萍见证了村民们是如何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发风景区,设立乡史馆,经营民宿,打造农家乐,制作纪念品,借助新媒体宣传推广……小说透过这个离乡多年的外来人的眼光,将时代巨变下的乡村建设,农村振兴娓娓道来,把传统乡村如何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也正是在时代的宏大叙事和情感的细腻表达中获得一大一小、一张一弛的美学张力,重建了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式乡村伦理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生命亲和感。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平易生动,不事雕琢,平白如水,却有强烈的“土气息、泥滋味”。正如书中对农村泥土气息的生动描述,“就是这种气息。有酸涩,有味苦,有汗咸,有细辣,还有果的甜,草的香,叶的腐,木的朽,肉的腻,酒的淳……如此混杂,如粪如土,同时却又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如初春的大地,是让人放心的厚实,和令人踏实的沉香。”小说的语言也正是在这犹如大地般包容的混杂气息中,给人难得的平稳、踏实。最让人感到生鲜活泼的,是小说里散落杂陈的方言土语。诸如,一瘸一拐叫做“一高一平”,喜欢、宠爱叫做“景”,“又景着你大侄女呢”,夸什么可爱,叫做“漆”,“他比你孙子还漆巴巴呢”,话多叫做“稠”,用开水快速烫菜不叫“焯一焯”,而是叫“澡一澡”,和乡亲们漫无边际的聊天叫做“扯云话”……如此生动活泼的语言让整部小说洋溢着一股热气腾腾、生机勃勃的感受,犹如春天的大地上兀自生长的无名小花,野性自由,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除了生动活泼的方言,让人感到别开生面的还有各色人物的对话,或泼辣如村支书大英,“说我诡诈,我诡诈比你十万八千里地差!谁不知道你,养个猫比老虎大,卖只鸡顶个马价,戴颗珍珠赛过西瓜!整天你日磙弄棒锤,仨砖支不稳,三倒油葫芦,耍蛤蟆挑长虫,满嘴没真言,叫人能信你哪一桩”;或幽默如乡建专家孟胡子,“那些项目,一个成功的都没有啊。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碰见的全是后妈”,或欢泼如秀梅,“哎呀姐,俺们仨来求你,就没有一星星面子?知道你见过的世面达,就恁瞧不起俺们?”哪个人物开口说话,他的身份、形象、品行就活灵活现,如在目前,无比亲切传情。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回归精神故乡的必经路径。正是在乡村自然景观的映照下,乡村本土式语言让生命本体之我获得回家的精神指引和强大审美愉悦感。

展开全文

从内容看,小说并没有设置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深入农村的内在肌理,在四季流转,岁时节令的变化中,动情诉说乡村的日常生活,细腻真实地再现时代风貌。小到相邻之间的寒暄问候,农村社会里的礼数习俗,大到“美丽乡村”轰轰烈烈的建设改革。小说呈现了一个真实可感、生机勃勃的农村世界。在这里,乡民们巧妙化解旅游区停车难问题,从容应对无理取闹的游客,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努力借助新媒体宣传新农村……这里的乡村景观不同于以往的农村书写,既不是作为凋敝落后的存在来呈现作者的批判启蒙姿态,也没有被视为诗意田园来表现作者的挽歌情调,小说将故事的发生放置在农业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显示出一种强烈的现代气息和历史在场感。从这一点来看,这本《宝水》有着紧扣时代脉搏,与乡村命运共呼吸、返璞归真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在书写美丽乡村新图景的过程中,作家乔叶主要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真实呈现了新智媒时代乡村巨变下中国农民生命存在的新形态,建构出了新时代中国农民形象的新类型。第一类是诸如地青萍、老原、赵顺、马菲亚、小曹之类的返乡青年。按照徐先儿的话讲,青年返乡“要么就是挣够了钱,要么就是有了病”。“我”和老原同属于在现代都市漂泊无依、心灵无处安放的人物,而有着慢节奏生活的农村无疑充当了疗愈都市病症的角色。赵顺属于锦衣还乡型,在大城市打拼,挣够了钱,回家乡购置田产,安享晚年。马菲亚夫妇和小曹却是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农村的好处,“这里的生活基本零成本,土地很慷慨,撒了种子就给你吃粮食,不撒种子还给你吃野菜。也不用美容化妆应酬社交,不再进医院买药看病。这不是享福啥是享福?” “不是有句话么,一二线容不下肉身,十八线容不下灵魂。是说大地方挣钱难,小地方没意思。以前我觉得这话特别有道理,现在却觉得矫情。作为平凡的人类,咱的肉身没那么难伺候,灵魂这事也很有弹性,只要找到适合的地方就能灵肉兼容”。如果说,梁鸿的“梁庄三部曲”书写了农村的凋敝落后,展现了一批批进城农民工的痛苦挣扎,那么《宝水》里面的人物则是逆向而行的,他们真切实在地感受到了乡村的美好召唤,从城市奔向农村。从这点看,《宝水》彰显了乡土对于所有农民的向心引力,农村的日新月异、快速发展,必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家乡的美丽建设中。

第二类人物形象是土生土长的村民,诸如老安两口子、豆哥和豆嫂、七成和香梅、大曹曹建业、鹏程和雪梅,还有德高望重的九奶。乔叶以热情饱满的笔触书写了这类人物身上的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他们恭敬友爱,互帮互助。尤其是对待赡养孤寡老人九奶这一件事上,村民们自发捐款,商量筹办养老事宜,家家户户抢着侍奉这位耄耋老人,显示出极大的善意和温情。与此同时,小说最为生动的地方还在于,乔叶描写了这类“旧人”在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中,所面临的纠结、矛盾。大学生周宁、肖睿进村“镀土”,宣传捐头发做公益,提出遗体捐赠,主张生命教育、性教育,村民满是不解、困惑。乡民们与城里游客热情寒暄,却被城里人以“边界感”为由冷漠拒绝。还有豆嫂与人签完协议后,又反悔,转身将闷坛肉卖给更为亲近的朋友亲戚。小说真实地再现了旧传统与新生活的矛盾冲突。然而,在处理这些矛盾时,乔叶并没有站在城乡二元对立的视角,对其做出孰优孰劣的道德评判。相反,作者完全以农民的眼光看待城乡差异。恰如作家乔叶本人所言,“好多东西需要有大时间的概念,而不要去急着做出判断”,这种平等的观照,让我们得以深切体会农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处世的生活哲学,而这恰恰也是属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类是农村新人形象,其中的代表是乡建专家孟胡子。他不是基层驻村干部,却能从容地游走于杨镇长、闵县长之间;他也不是地方乡绅,但在乡民当中却有着较大的威望和话语权。他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对“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三年代建,三年帮建,还有三年观察”;同时又深谙人性,通晓人情,能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为村民宣传环保思想、法律意识,为美丽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将政治蓝图真正付诸实践。他能一阵见血地指出农村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又能对农村的人情事理做出透彻理解。面对城里人指责农村人没有诚信意识,缺乏契约精神,孟胡子这样解释道:“契约精神的本质是啥?是利益保护。当他们觉得这契约精神没有保护自家利益时,哪还能指望他们遵守……农村就是熟人社会。他们多少代都是在这里过日子,看中的是长远的契约精神。亲戚之间可不就是一辈子两辈子几辈子的大契约?比跟外人一两件事的小契约,他们当然会选择亲戚。”这样一位扎根乡土,对地方发展热情投入,为农村建设殚精竭虑的新人形象在当代文学中实属罕见。正是这些无比鲜活的乡村人物形象,让小说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和独特精神景致,构成了新时代乡村魅力的内在精神根源,回到了21世纪中国人为何返乡以及如何返乡的根本性问题。

纵观全书,小说以“冬——春”“春——夏”“夏——秋”“秋——冬”四个章节为时间轴展开,开篇写正月十五落灯,尾篇又以大年三十点灯结束,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巧妙的闭环。四季流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切看似什么都没有变,但走进乡村内部,这里却又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历经千年的中国乡村文化,兜兜转转,起起伏伏,依然倔强而顽强地生长着。而《宝水》所复魅的正是这基于千年乡村根性文化的审美之根和文化之魂,《宝水》主人公执意“返乡”所返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原乡,是与自然、大地、乡民相契合的精神故乡。

乔叶为小说取名为《宝水》,不仅仅展现了宝水村的“山乡巨变”,同时也是借“宝水”之名表达了对中国乡村、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农民的深切敬意。恰如乔叶本人所言“我觉得水象征着特别宝贵的民间力量,就像宝水村民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可以爆发出很多智慧和努力,很像山间的泉水,可能特别细小,但是汇聚起来就能成江成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宝水”形象呈现了中国民间的宝贵力量和中国乡村大地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但愿“宝水”成为中国千年乡村文化复兴、复魅的新生命之水。”

(本文系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特约评论)

作者简介

张丽军, 山东莒县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茅盾文学奖评委,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迄今已出版著作 10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 30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获省部级奖励 10 余项。在 20 世纪乡土文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领域有较大影响。

胡跃,暨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生。

下方二维码或点击,进入“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第六期——乔叶《宝水》

编辑:邓洁舲

二审:刘雅

三审:陈涛、王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