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散文——《必明自述》张必明 著_意义_人生_生命

推荐一本新书——12月最新出版的自传体散文《必明自述》

必明自述

思考探求人生实践过程中的体悟和觉解,

涉及诸多较有意味的社会话题,值得一读。

基本信息

书名 《必明自述》

作者 张必明

出版社 联合文化出版社

出版策划 弘图出书网

作者简介

张必明,中共太原市委党校教授(退休)

1938年生,安徽巢湖人。1962年毕业于安徽师院(后更名为合肥师院)中文系。曾在山西忻县中学任语文教师,后调入忻州师专,忻县地区教干校任教。

1983年底,和妻子李鸿敏同时应聘为中共太原市委党校教员。

1998年退休。

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专著《实用表达》(24万字);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品与争鸣》,《文汇读书周报》,《晋阳学刊》,《山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若干。

展开全文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全书共五章十附录。前四章分别是:少年时光;学生岁月;忻州纪实;太原述事。特别是第五章几点认知,皆为作者近几年来的学习读书,思考探求人生实践过程中的体悟和觉解,涉及诸多较有意味的社会话题,值得一读。

内容节选

<少年时光>

1949 年 1 月 24 日深夜,巢县城迎来了解放军的第一支队伍,时年我整 10 岁。老父也告别了在南乡教私塾的生涯,携全家离开了杨家岗,搬进了巢县城,住进了北大街一九九号院。

这是由老父牵头,替他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前妻所生的我的两个异母兄,三哥张碧泉和四哥张碧澄买下的一处宅院。这院子坐落在县城北大街的西侧,从临街的门进去后往前,一直可通到城中卧牛山的东麓。占地七·八 亩地,房间不多,空地不少。临街设一偏门,登几级青石台阶推门而入,是个小院。原有的房屋已塌毁,只剩下些断砖残瓦。从院中间再上两个石台阶才是大门。南北两侧有高墙,跨进大门槛,进到天井 ,铺有鹅卵石的花纹地面,南北各有一间不大的厢房。正对天井和大门的就是中厅,左右各有较大的正房。厅后设有一条长长的香案,摆供着一尊成天笑咪咪的瓷弥勒佛。绕出后门,又是一处大院子,原先也有房屋,可后来也是拆毁了。靠左仅剩下一间较大的厨房,内设两眼老式大灶,配有四口大锅,显然是为两户人 家做饭备用的。由于常年无人居住经营,后院显得相当零乱驳杂,连着后院的,还有个较大的后园,是菜园,但荒着。这就更显得冷寂荒芜,到处是杂草野花,中间似有一条狭窄的小道,是用杂小的卵石铺就,但却不知所向就断头了。好歹间或生有几棵果树,如杏、柿、石榴之类。在靠近卧山脚的地方,还有一处较大的水塘,不仅可以浇园,还可让孩子们嬉水。

住在一九九号院,就不能不想起老家。说到老家,就不能不提到我爷爷。我老家张家沪,离县城 15 里,位于巢湖东南方向的一个嘴子上,村边设有一处为航行在巢湖上的船只导航的灯塔。站到卧牛山西侧的一个观景亭上,向西北方向远眺,就可见到湖对面的一个村庄,那就是张家沪。村里的人家基本都是张姓,多以打鱼为生,兼带种庄稼和烧窑。“按宗谱排序当是:振德季齐茂,祖宗必有光,诗书传万代,礼乐庆荣昌。”据说我爷爷算“祖”字辈,是靠打渔和船运为生的。我父亲是“宗”字辈,他有兄弟姊妹十人,按出生先后排序,我父亲是老大。我只见到过其中的八爷,十爷,一位姑姑。其余的就不知道了。

提起爷爷,都说他是个敢作敢为,说一不二的人,性格正直刚烈,家风严饬。我父亲是长子。他曾对我们讲述过一件被载入宗谱里的事:说的是父亲的四弟张宗舜不成器,不学无术,还有抽大烟(鸦片)的死毛病,成了一个败家子。不仅在家里偷,还在外面到处坑骗人。老爷子一气之下,一不做,二不休,居然亲自用一根麻绳,套在他四儿的后脖颈上,硬是把亲儿给活生生地背殁了。事后,据说四婶虽打了一场家庭官司,但最终也只是不了了之。对上辈子人的恩怨情仇,我们后人多已是无从问津,也无从谈起了。但就这件事本身而言,今天说起来,仍然让人不由地惊心动魄。想象当年爷爷那种果决行为的具体情境,那么做所显示出来的胆气,豪气,烈性,血性!我们会从心底里,生出一种稳稳的既恐惧又自豪的复杂情感来。

老人也要活出意义来

为什么说老年人生更要活出意义来呢?这自然就涉及到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的话题。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见仁见智者多多。其中“人生无意义”说广泛流行。他们列举两个事实作依据:一是任何人偶然出生,到老了,甚至连老还未到,都会死去;二是任何人死亡时都是两手空空,不带走分文。进而他们又强调:“由于人、动物、植物、地球、宇宙最终都归于消亡,因此一切皆无意义。”人生自然也就无意义了。对这种看法,笔者不以为然。因为这关系到人、人生、生命的大是大非问题,还直接影响到人生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同时这也是弄清本文题旨的前提,所以就不能不进行认真的辨析、澄清。

我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特质,就规定了个体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他们有区别于世界万物乃至其他任何生物的灵性。人的本质是能自由自觉的活动,这集中表现在人有无与伦比的思考、想象、探究、创造等能力。这就是人生之所以有意义的“根”之所在。但有位名家却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因而君子应自强,生生不息。我们可以说,这是被欺之后的自欺。稀里糊涂地落地,为某种自然力所限定,拼命地求生存,求传种,因为‘想要’,就以为这里有美好,有价值,有意义。其实。除了如叔本华所说,为盲目意志所驱使之外,又有什么意义?”(张中行:《大众科学报·科学奥秘周刊》2007 年 7 月 21 日)言下之意很明显,人生就是无意义。对此说我不敢苟同,反倒觉得,恰恰是人具有“求意义的意志”在,生命才显出其无穷的意义来。

毋庸置疑,所谓人生意义都是由个体生命的生存活动来体现的。一般来说,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也使得每个人的存在有其独特意义。人的特质与创造性,使他拥有特殊的资质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就容易尽最大的力量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的责任”(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尽责即意义所在。至于说到个体生命终将死亡,那是自然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不争的事实:生命是通过遗传繁衍进化产生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此一生命死亡,彼一生命诞生;这一代生命终结,下一代生命开始,确实是生生不息。即使从极端的角度讲,真的到了“人、动物、植物、地球最终都消亡”的那一天,地球又进到一种新的混沌状态,那也不能说“一切皆无意义”,因为人类的足迹毕竟已踏进了太空,我们的嫦娥不已经奔月了吗。据《文汇报》2008年 5 月 10 日报道,科学家正探讨建“月球方舟”的计划,准备把有关人类生命和文明的信息,深埋于月球,以备将来的某一天,指导幸存的人再建文明。面对此情,还要说什么“宇宙消亡”之类的话,那就有点无稽之谈了,因作为“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现代汉语词典》)怎么消亡呢?物质是不灭的呀。扯远了,扯得太远了,再提这类大而无当的话题,恐怕就真没有什么意义了。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当下,回到眼前来探究人生意义的真谛吧。

更多内容,请关注《必明自述》

#弘图出书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