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私募总结:陷入“困难模式”,“冠军魔咒”再现、致歉与反思成行业关键词_私募_投资_业绩

2022年,基金行业遭遇灰暗时刻。公募基金“跌跌不休”,仅3%斩获正收益。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也未能独善其身——超七成百亿私募亏损、百亿量化私募成员大洗牌、私募股票策略年内收益垫底、致歉与反思成为行业最高频的词。

不过, 对私募行业来说,2022年也是充满机遇的一年。这一年,私募总规模突破20万亿、百亿私募梯队增至112家、外资私募总家数增至35家、上市公司年内认购超60亿……

展望2023年,绝大多数机构对A股市场持乐观态度。多家百亿级私募普遍认为,2023年国内经济基本面复苏可期,A股的“春天”正在来临,消费、医药等成为私募机构共同看好的行业。

超七成亏损,百亿私募大洗牌

2022年,在市场赚钱效应不佳的背景下,百亿私募纷纷遭遇业绩“滑铁卢”。

1月9日,私募排排网公布了2022年度百亿私募业绩榜单。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在112家百亿私募中,有业绩展示的私募管理人为92家,2022年平均收益为7.16%,正收益百亿私募占比26%。

2022年百亿私募前三名分别是迎水投资、玖瀛资产、明毅基金。其中,迎水投资是百亿私募2022年度冠军,也是唯一一家收益超10%的百亿私募。

值得一提的是,共有包括白鹭资管、黑翼资产、合晟资产、明毅基金、慎知资产、宁泉资产、仁桥资产等在内的25家百亿私募在2021、2022年的震荡市中连续两年取得正收益。其中,量化私募是主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百亿私募量化仍为28家,数量与去年同期持平。28家百亿量化私募平均收益-1.33%,11家正收益,赚钱百亿量化私募占比40%,上海宽德、思勰投资、珠海致诚卓远业绩称雄。

不过,受业绩影响,“成员”开始大洗牌。其中,上海宽德、展弘投资、洛书投资、白鹭资管、复胜资产、仁桥资产、远信投资等22家私募管理人新晋百亿梯队,其中7家为百亿量化私募。而CR、HF、JK、KT、SY、XK6家量化私募管理人则因业绩不佳“暂别”百亿阵营。

值得注意的是,“冠军魔咒”再次验证。2021年百亿私募业绩冠军冲积资产、2020年百亿私募冠军正圆投资,在2022年百亿级私募中业绩垫底,整体回撤分别达到36%、24.15%。

展开全文

其中,冲积资产旗下多只代表产品在2022年巨亏近40%。截至2022年12月30日,正圆投资旗下部分产品亏损幅度接近30%。

另外,2021年上半年百亿级私募业绩冠军汐泰投资、2020年上半年百亿级私募冠军盘京投资、2020年百亿级私募业绩冠军石锋资产2022年旗下产品整体回撤均超过23%,年度业绩排名均在百亿级私募中后十位。

“冠军魔咒”为何总是应验?

究其原因,多位业内人士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市场风格多变、规模增长过快、风格激进、风控意识不足。

一位第三方平台创始人表示,2022年成长与价值风格多次轮动,投资主线不清晰,但冠军私募之所以业绩领跑,大多因为自身风格与市场风格极度契合,因此当市场风格多次转换时,冠军私募业绩波动会较大,甚至会因踏错节奏而出现较大的业绩回撤。

比如,陈忠表现不佳,主要原因是2022年行情波动剧烈,陈忠频繁切换行业、加减仓位,没跟上市场节奏。

此外,近两年百亿级私募梯队快速扩容,新晋“黑马”超过30家,其中多家私募短时间内规模激增。

某百亿私募负责人表示,随着管理规模的指数级增长,不少私募管理人自身投研团队建设、投资管理能力建设,实际上并不能匹配飞速增长的巨大资产规模;历史上“小而美”的投资业绩与超额阿尔法能力,在庞大的管理规模上出现“过载”,进而导致阿尔法收益弱化、与市场齐涨共跌的“贝塔效应”大幅抬升。

与此同时,风格激进、风控意识不足也是百亿私募业绩折戟的重要原因。

上述百亿私募负责人表示,在投资路径上,不少百亿私募过往类似紧抓龙头、聚焦成长、边缘传统行业投资的“传统成功套路”,也在市场个股的剧烈分化中失效。

另外,沪上一位私募市场人士透露,前两年市场结构性行情演绎得较为极致,部分头部私募会将该比例提高至30%至50%。

私募股票策略年内收益垫底

2022年,受震荡行情影响,私募各策略之间业绩分化明显。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期货及衍生品策略(CTA)年内收益领跑五大策略,年内仍斩获正收益。有业绩记录的1450只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产品整体收益为6.51%,其中922只实现正收益,占比为63.59%。

另外,债券策略也实现了正收益,有业绩记录的2080只债券产品整体收益为6.45%。

此外,投资股票领域的策略中,多资产策略表现最佳,有业绩记录的1678只产品今年来整体收益为-2.97%。而组合基金的业绩表现相对平淡,有业绩记录的814只组合基金今年来整体收益为-6.13%,其中195只实现正收益,占比为23.96%。

股票策略年内表现垫底,有业绩记录的10148只股票策略产品整体收益为-11.90%,其中超8成的产品业绩告负。

业内人士分析称,股票策略业绩差异大的原因除了管理人的能力以外,也是因为主观股票多头策略的风格差异大:有的偏爱大盘价值,有的偏爱中小成长,行业选择也不一样,有的换手率很低、不太择时,有的换手率稍高、追求轮动。

致歉、自购大戏轮番上演

回望2022年私募基金行业最高频的词汇,非“致歉”“反思”“自购”莫属。

私募基金经理接力道歉、写检讨信,成为2022年行业一道难以忽略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已有不少于10家私募基金经理致歉,包括正心谷、希瓦资产、盘京投资、敦和资管、景林资产、正圆投资、淡水泉、和谐汇—资产、慎知资产、永乐国富。甚至,千亿私募巨头淡水泉因业绩不佳年内多次道歉。

对于亏损原因,大多私募将其归结为外部市场波动和行业变化等,希瓦资产、正圆投资、永乐国富还提到是因为自身太过乐观没有减仓、调整不及时以及能力有限等。

不过,道歉的意义实则不大。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产品出现较大回撤甚至是亏损时,基金管理人可以适当进行声明以安抚投资者,但不是长久之计。不断提高团队投研能力、强化风控体系建设,不断反思和进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投资者负责。

为了稳定持有人的情绪,同时坚定对市场长期的信心,也有私募掏出真金白银补偿,采用免征管理费的方式来致歉。

比如,2022年2月,东方港湾掌门人但斌发文称,从2021年春节后至今东方港湾的A股与港股投资没有做好,决定针对私募基金东方港湾旗下所有累计净值低于1元的产品将不再收取管理费用,待净值回升至1元以上之后再收取。

此外,敦和资管、希格斯投资、赫富投资等知名私募也都曾主动宣布减免产品管理费或赎回费,表达了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态度。

不仅如此,除公开道歉外,多家私募机构纷纷拿出“真金白银”申购公司旗下基金产品,通过实际行动彰显对后市的信心。

排排网旗下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胡泊曾表示,私募自购,一方面是基于对市场行情和自身投研能力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自购来稳定投资者情绪,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此外,不排除私募自购也有一定的营销成分,能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年内一共有17家百亿私募进行自购,自购金额约29.88亿元。占百亿私募总数的14.28%。

其中,自购金额最大的分别是凯丰投资、九坤投资和幻方量化,自购金额分别为约10亿元、4.6亿元、3.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九坤投资是以定投的方式来进行自购。

看多做多2023年市场

展望2023年,不少私募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充满信心,对于A股市场的表现也持乐观态度。多家知名私募认为,2023年市场有望迎来“机会之年”,而消费、医药、地产产业链、高端制造等成为共同关注的方向。

康曼德资本创始人、投资经理丁楹认为,诸多困扰因素逐步明晰后,市场将走出阴霾,迎来“机会之年”。首先,相关政策的调整对经济恢复非常有利;其次,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地产政策也对稳定经济大盘起到重要作用;最后,美国通胀已呈回落态势,二季度很可能止步加息。

明汯投资称,展望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在2022年低基数的基础上走向复苏。从政策层面来看,地产政策适度放松,货币政策有望维持相对宽松,财政政策继续发力,有助于提振市场风险偏好。

聚鸣投资董事长、投资总监刘晓龙认为,A股的底部已经确认,港股甚至还要更便宜,机会更大。2023年在流动性继续宽松、经济增速上行叠加政策助力的背景下,有望迎来一波小牛市。

行业层面,丁楹主要看好四个方向:一是疫后复苏受益行业,如医疗健康、消费等;二是地产产业链,主要看好优质地产及物业服务企业、建材、家装、家居和家电;三是国防军工等;四是产业升级,包括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看好储能、钠电池、信创、半导体及虚拟现实。

刘晓龙表示将主要聚焦四个方向:低估值的经济复苏相关的泛消费类领域,如互联网等;家居、家电、机械等地产复苏链;数字经济如信创等。对于汽车、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则要自下而上挖掘。

致顺投资认为,今年市场将呈现显著的结构性投资机会,近期组合仓位保持在高位。具体来看,疫后复苏的消费板块确定性最强,因为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存在向长期趋势修复的内生性动力。另外受产业政策环境的支持鼓励,企业的资本开支、设备更新换代、技术升级等需求也将明显释放。

基于这些原因,将重点关注与疫后复苏相关的餐饮旅游消费,与居住改善相关的家居家装消费,与经济复苏相关的银行、建材、交运和上游大宗品等投资机会。

紫阁投资表示,投资机会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内需重启、经济回升带给消费、医药、低估值板块的机会;二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能源车、科技硬件等领域的长期机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