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_宣讲_理论_方式

开展理论宣讲,最广阔的舞台在基层,最广泛的听众是百姓,要在宣讲中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善讲“土言土语”,常用“土方土法”,多添“土事土料”,让党的创新理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要坚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保证理论知识“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做好语言转换,用“乡音”传递“党音”,用“接地气”的方言俚语代替“高大上”的专业术语,并通过政策解读、知识拓展、案例引用等方式让理论更加通俗易懂。要注意宣讲的语气态度,自觉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不打官腔、不兜圈子,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采取“唠家常”的方式将精髓要义“娓娓道来”,有效提升群众对宣讲工作的接受度、认可度。

要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送学上门”,依托院坝会、田坎会等方式组织交流研讨,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切实增强宣讲的互动性、实用性。沿用“土方法”不等于墨守成规,而是要守正创新,不仅能用横幅、大喇叭、黑板报等传统手段拓宽宣传范围,也能用评书、展览、戏曲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更能用“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等载体满足不同群体需要,让宣讲既具“新鲜感”,也有“烟火气”。

要在宣讲前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蹲点调研等方式掌握社情民意,搞清楚基层群众最想听什么,当地有哪些生动故事,有针对性地制定宣讲方案、收集相关素材。要把百姓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热点话题与最新理论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多用“身边事”增强“感染力”,善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避免空洞说理、泛泛而谈,真正把“理论套餐”变为可口的“农家小菜”。

宣讲要不拘泥于形式与内容,多角度多思维,让宣讲真正活起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