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影评(《我的父亲母亲》影评)_母亲_父亲_爱情

本文目录

  •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 求《我的父亲母亲》影评,1000字
  • 有没有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影评
  •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怎么写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由鲍十的小说《纪念》改编成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执导而成的,体现了一个纯洁爱情故事从小说到银幕转变的关键变化过程,如同大部分的电影改编,需要对情节作一些调整,但在本片变得是某些故事情节,不变的是骆长余和招娣之间含蓄的爱情。本片主要讲述了生子接到父亲去世后的消息赶回老家准备后事,后来得知父亲母亲的初恋故事,便理解了母亲,将父亲的遗体抬回了家的美好爱情故事。本片不仅仅以极其饱满、反常规的色彩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其独具特6色的声音背后都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和叙事的抒情。

      每一种电影模式都有一种特定的剧作方式。《我的父亲母亲》本身即代表了一种电影模式,因此也需要一种特殊的剧作方式:巧妙的平衡场面调度(如招娣孤独地在田野的小路上无限的徘徊)、叙事、旁白(如影片中生子的画外音,对画面起到凝练和提升的作用)、音乐(如本片中三宝作的《我的父亲母亲》插曲,以同一曲调,不同的表现方式,包括笛子、钢琴、小提琴,随着音调的高低起伏,不同的感情色彩也随弦动而缓缓流淌而来。

      面对人类复杂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词也显得苍白无力,唯配与影片水乳交融的音乐,才能与影片产生共鸣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本片中的音乐凝聚了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而张导恰如其分地抓住这一效果,运用声画统一,使其主旨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影片中始终贯穿着作曲家三宝的《我的父亲母亲》音乐,与片名相得益彰,它的表现形式有笛子、钢琴、小提琴,都符合了招娣对爱情执著的人物形象并渲染出当时的某种氛围,紧扣主题,带给观众一种“曲同而情异”的感受。音乐分别出现在妱娣等待长余的小路上、跑去教室的小路上、做饭织布的时候,随着曲调不断地升高,妱娣的心情也与之吻合,达到人物精神层面的升华。本片始终如一的曲子与张导的另一部电影《活着》中,也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同一首曲子《lifetimes》产生了共鸣,展现了张导不变的电影风格。

      本片中色彩的冲击力与音乐共同构筑银屏空间,推动叙事,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影片反常规的色彩运用:现实用黑白色调,回忆用彩色调,父亲去世的冰冷现实与美好回忆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影片极具艺术张力,突出强调了父亲与母亲之间淳朴含蓄的爱情。影片从黑白色调中父亲母亲的一张黑白合照逐渐推移色彩饱满的美好回忆中,这种创新的电影技巧与《泰坦尼克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摄像机逐渐推移至Rose的眼镜,展开了对轮船上美好往事的叙事。这种外在的语言形式(由远及近),赋予被摄主体恰如其分的表现意义,使画面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细节决定成败。在妱娣与长余相遇初期,两个人之间总有一段距离,这时镜头以妱娣为视角,张导利用远景来表意,徒添两人爱情的朦胧感;当长余走进妱娣时,镜头大多以慢倍速放,这时镜头的缓慢变化,使画面产生节奏缓、造型风格多变的特色,进一步表明长余与妱娣爱情的淳朴执着。另外,张导运用了较多的特写镜头:妱娣给长余盛饭用的瓷碗、妱娣织的“红”和长余送给妱娣的发夹,表层含义上是贯穿影片的线索,但深层含义上,这三样东西恰巧是长余妱娣之间爱情的象征。

      影片主要以展现父亲母亲纯朴真实、感人至深的爱情为主旨,同时赞扬了那个年代的中国式含蓄感情,妱娣年少时跑着追随教室里长余的声音与年老时蹒跚地追随着教室里‘长余’的声音形成对比,在结尾处,黑白色调与彩色相互交叠,儿子与长余的声音相伴相生,最终落在了彩色片上,展现出导演在冰冷现实与美好回忆的正面选择倾向。

      张导将艺术性与人的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以强烈的探求渴望的主体意识去观照并独特表现出人物精神的反思。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某些共通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如下:

《我的父亲母亲》通过回忆一段远逝的恋情,讲述了一个童话,在一个冷暖自知的世界里,为观众营造了一刻的慰藉。

纯朴而美丽的乡村姑娘招娣爱上了青年骆老师,她以家传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他的教室;为了听到他的读书声,她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他。然而当两颗美丽而诚挚的心灵刚刚相遇时,悲剧却发生了——骆老师被打成了右派。又几经波折,几年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一爱就是四十年。

其他

《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情节是简单的,遵行的是一种单维度的叙述方式,导演摒弃了所有的技巧,选取了一个十分平常的爱情故事:从两个人产生感情到相聚,因意外而分离,最终又相聚,这是在众多影片中都可以找到的情节脉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简单的没有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因其单纯而唯美的叙事和画面,显得尤为纯粹和动人。

影片的主色调无疑是红色——一种纯粹而炽烈的颜色,而辅以绚烂的黄色——两种炫目的色彩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这正应合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单纯却炽烈的爱,也昭示了影片要宣扬的人生状态——纯粹而内涵丰富,蕴含着绚烂。

求《我的父亲母亲》影评,1000字

  ———赏析《我的父亲母亲》
  
  在跨越新世纪的时候,张艺谋导演为我们奉献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融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的“诗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海明威曾说过:“世界上只有爱情和战争值得一写。”法国著名导演克劳德·勒卢什说:“我认为世界上只有爱情值得一拍。”初恋是人生最美最难忘的记忆,或美好或忧伤。虽然现代人对爱情的看法和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那种纯纯的爱情还是很多人都向往的,特别是每个人的初恋。在我们八十后的这一代人里,已经很少有这种爱情了。张艺谋导演在世纪之交用怀旧的姿态向我们这一代讲述了自己父辈那个年代的爱情。那个年代已经结束,随之那种爱情也不复存在。在对时代进行缅怀的同时,又是对古典爱情的一次情祭。
  
  本片先在2000年的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随后又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再多的奖项也比不上我们对他的喜爱。《我的父亲母亲》向大家讲述了一段纯粹的、纯朴的、纯真的、纯情的爱情故事。影片一直在颂扬这种爱情,情祭这种爱情,质疑和反省现代城市文明。其中又包含着尊师重教的主题,为乡村教师唱响赞歌。
  
  儿子在城里工作,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家奔丧。奔丧期间,儿子充分感受到了纯朴的乡情和母亲对父亲深挚的怀念,让儿子想起了听说过的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故事:年轻时母亲是村里的美人,与来村子教书的年轻老师——父亲,一见钟情。母亲用家传“青花瓷碗”为记号,为心上人送最好吃的“派饭”,通宵为他织“红”,每天聆听他的朗诵声,偷偷看他送学生放学……父亲和母亲相爱了。然而父亲被打成“右派”被带走,母亲就一直在回村子的路上等待父亲回来……
  影片采用了时空交叉式叙事结构,分为现在、过去、现在再到过去。表现现在已过去分别用了黑白与彩色的画面。人们在彩色的过去时画面中追怀,在黑白的现在时画面中感伤。第一段现在时主要讲了父亲离世后,母亲对父亲这种40多年不变的爱情。第二段现在时着重与子辈与父辈的亲情,乡亲对父亲的敬畏之情。中间的彩色大段落是对年轻时父亲母亲纯真伟大的爱情故事的歌颂。这一大段落又可以分为四小章,讲述着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历程:首先是相识,其次是暗恋,然后是相爱,最后是等待。四个章节就像四段乐章为爱情奏响赞歌。影片处处透露出“情”字,又被“爱”包围着。
  
  影片中的场景选择在了一个自然的、未受污染的、与世隔绝的北方村庄。这里有广阔的田野,起伏的土丘,大片的白桦林,蜿蜒曲折的小路,成群的牛和羊,又有纯朴善良、尊师重道的乡亲们,还有仿佛是美与爱的化身的主人公——我的父亲母亲。母亲招娣是这个村子里最美的姑娘,纯朴勤劳善良,与失明的外婆相依为命。纯情的母亲对来村子教书的父亲一见钟情,开始时羞涩于爱情的表达,以一种最纯朴的方式——为心爱的人做最好吃的“派饭”,传递着暗恋之情,又通宵为他织“红”,为了聆听他的读书声绕道前井打水,偷偷看他送学生放学……后来母亲终于与父亲在小路上邂逅,母亲已经忘乎所以。在第一次打水中,母亲勇敢地邀请父亲到家里吃“派饭”,这样父亲与母亲相爱了。向张艺谋的其他影片中的女性一样,母亲有着对爱的执着、勇敢、坚定、狂热。在父亲被打成“右派”送走后,母亲执着地追逐送“爱情之餐”;坚定地不畏风雪等待爱情;狂热地带病去县里找父亲。母亲的这种勇敢自由恋爱在村子里开了先河,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父亲是文明知识的代表,在父亲身上透露着博大的爱——爱文化,传播文化,教书40于载。面对母亲爱的付出,打动了他的心,与母亲相濡以沫,一爱就是40多年。父亲培养儿子读师范,继承知识文化的传播。我们最后看到儿子传递着这种爱,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我的父亲母亲》的英文名叫做“THE ROAD HOME”,回家之路。影片也在不断地强调这路。这是怎样的路?村子与外界连接的路,父亲送学生放学的路,母亲与父亲第一次邂逅的路,母亲追逐父亲的路,等待父亲归来的路,抬棺要走的最后一段路。它一直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这路又是父亲与母亲的“爱情之路”,它见证了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又象征了父亲与母亲爱情的曲曲折折。
  
  在影像方面,张艺谋与侯咏的合作可以称得上是完美。在唯美的充满意境的诗化的镜头中,处处氤氲着温暖与生机。
  在表现年轻母亲的时候,镜头绝大多数用了特写景别。把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那种少女怀春的心境,充分流露出来。母亲在不远处望着送去的“派饭”,是否到了父亲的手里,那种对心上人的关爱,纯朴的爱情表达方式,通过特写让我们认识了母亲的纯情。母亲每次看父亲时的那种腼腆,聆听父亲读书时的享受,母亲年轻时的美貌、朝气,都在这些特写中一一展现。
  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运动镜头。母亲在山间、在田野、在林中奔跑追逐的镜头,是影片中最多最美,也是最具动感的镜头,有着自然的生命蒸腾出来的气息,还有着一种对爱情狂热的追寻。影片中主要出现了七次母亲奔跑。第一次是在母亲初见父亲,两个人的视线相遇后,母亲少女的心被触动,欢腾的像小鹿般奔跑在路上。第二次,母亲在一片金黄的白桦树林中偷看父亲送孩子放学时的奔跑,这时的动作被慢放,在母亲的主观与客观镜头交叉剪辑中,我们看到了母亲的那种执着、腼腆的暗恋。第三次出现在父亲离村后,母亲追逐父亲的马车而去,这也是最激烈的一次奔跑,代表爱情信物的“青花瓷碗”打碎了,“爱情之餐”蒸饺掉在了地上,连父亲送给母亲的定情信物“红发卡”也跑丢了。这段奔跑我们可以称它为“奔跑冲突”。最后,“青花瓷碗”补好,这象征着破镜重圆,并且暗示父亲与母亲可永世不再分离。“红发卡”也找回,象征着爱情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回,也终究会找回。第四次奔跑是父亲走后,母亲相思中感觉听到了父亲的读书声,就立刻夺门而出,跑向学校,这种等待爱情的焦急心情充分表露。那么接着就有了第五次,母亲的行为感动了上苍,父亲为看病中的母亲偷偷回来,母亲大病初愈得到消息立刻跑向学校,我们看到母亲身体虚弱跌倒了爬起来再跑,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又有主题音乐的烘托,我们都为之动容!第六次是年老的母亲又听到了熟悉的读书声,我们似乎看到了母亲像年轻时一样奔跑起来。最后一次出现在影片结尾,是第一次奔跑的重复画面,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来到了父亲与母亲爱情的开始。
  影片用黑白和彩色将过去与现在很好的隔开,彩色的过去表达了过去时光的美好、五彩缤纷,对父亲与母亲爱情时光的赞扬。现在为黑白,带上了父亲死后的悲凉,又衬托出了过去美好的彩色。在彩色画面部分,色调上处理成暖调,透露出这种温馨与生命的朝气。画面色彩绚丽丰富,黄绿色的田野,金黄的白桦林,白色的树干与羊群,湛蓝的天空,深蓝的棉衣,还有服装上各种细小的色彩。影片还是着重突出了红色,这次红色成了爱情的象征,红围巾,红棉袄,红布,红发卡,红剪纸。红色在片中还流动起来,母亲的每次奔跑都是红色在流动,更增添了这奔跑时的动感。
  光线又赋予画面活力。年轻母亲总是被一团黄色暖光包围着,显得那么娇美可爱,朝气蓬勃。室内场景“暗—亮—暗”的影调布置,晨、夕黄色暖光笼罩下的大自然,无不显现出一种和谐唯美。又有灿烂明媚的阳光不断射入镜头,产生七彩光斑,这光斑又照衬着母亲,既美化了画面又使母亲倍添少女的青春活力。朴素的美不是靠化妆而来的,是大自然最真实的光塑造得。
  
  在影像的技术处理上,几个段落应用了大篇幅的影像叠化。像在母亲望着不远处的“派饭”是否送心上人拿走时,一份份饭被拿走,又吃完送回的镜头不断叠化,还有母亲苦苦寻找“红发卡”时在路边等到父亲回来时的叠化运用,都表示着时间的跨越,时间上的积累。在抬棺这段画面的叠化,把这种送殡队伍的气势表现出来,又把这种追念之情,对爱的回报、爱的颂扬抒发了出来,一种诗意的延续。
  
  配合影响运用出色的音乐。用管乐奏出的主旋律贯穿于整部影片。语言对白少,而音乐运用多,使整个影片的抒情之意、诗化风格,完全烘托出来。情绪往往被音乐带到最高点,沉浸在这种悠长感伤地氛围中。这首由三宝作曲的主旋律音乐像极了《泰坦尼克号》里面的主题音乐,中国的管乐的演奏不亚于苏格兰风笛的运用,再加上影片开头,家中《泰坦尼克号》海报的出现,仿佛告诉观众这是中国版的中国人自己的《泰坦尼克号》,拥有同样纯真伟大的爱情故事。
  
  影片的开头以儿子“我”的第一人称进行旁白叙事,把观众引入故事中。在黑白影响的现在时,儿子看着父亲与母亲合影的旧照片,想起了听到过的父亲与母亲年轻时的爱情故事。接着转场,黑白照片叠化成了彩色的小路的空镜头,完成时空跨越,主旋律音乐跟着想起,进行情调上的渲染。影片结尾,年老的母亲听到读书声跑到学校,是儿子在做父亲生前的事儿,母亲感慨万千,这时年老母亲的画面与年轻时的特写画面叠化,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少女时的母亲,感叹时光的流逝。儿子读书声又与父亲的读书声重叠,这是穿越时空的交流,在子辈与父辈之间。镜头最后又把我们带到了过去那个纯真年代,母亲看着父亲送学生放学,爱情的主题与尊师重教的主题又一次得到升华。母亲初见父亲后的欢快奔跑的大远景,最后奔跑定格。导演带我们回到父亲与母亲爱情的开始,又是对那种爱情祭奠的开始。主题音乐又再一次响起,用了女声气音咏唱出来,把情祭的主题尽情渲染,把情绪推向高潮。
  
  张艺谋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 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 而这部电影是舍浓郁而求单纯。”是啊!我们就要这种单纯,浪漫。我们向往这种爱情,不如跟着电影一起来祭奠。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有没有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影评

这部电影让我掉泪了。以致于在电影结束后心情都一直难以平复,很久没有在电影中感受到这种质朴的情感和直抵内心的温暖了。
这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作品充满了诗意的浪漫,用抒情、单纯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带着乡土气息的过去时代的爱情故事。张艺谋在色彩运用方面独具匠心,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使冰冷的现实与美好的回忆形成强烈反差。画面极其唯美,但不像导演近几年的商业大片那样的绚丽奢华,只有那毫无任何矫饰的实物拍摄,一种少了一份华丽潋滟的场景多了一份真实质朴的视觉盛宴。它带给我更多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觉。
同时片中的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一个北方的小山村,远离了尘世(城市)的喧嚣和伴随工业发达应运而生的一些产物。没有汽车,交通靠的只是一匹马车。没有自来水,饮用靠的是村里的两口老井。没有缝纫机,纺织只靠那一部老的几乎报废的织布机......而这些都为故事所表现的爱情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故事一开场,就是暗沉寒冷的天气,一丝寒意从心底慢慢渗透每块骨骼。黑白的画面,穿着厚棉袄的人们,纯朴厚实的气息从画面上吹落下来,烙印在我的脑海里。由孙红雷扮演的“我”的独白中,我们知道他的父亲去世了。作为独子的他赶回老家来为父亲办丧事,而年迈的母亲,仍固执地要求儿子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遗体从几十里外的县城抬回来安葬。
这时黑白暗沉的色彩一转,明朗欢快俏皮的绿色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故事陷入了母亲的回忆。
四十多年前的偏僻小村庄,贫瘠落后,但是孩子们向往知识,姑娘们向往爱情,村民们希望下一代有出息。于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城里男人出现在这座村庄里。他是坐一辆马车来的。下车后,无数的村民们翘首仰望这个象征着知识和文明的男人。笔挺的中山装,短短的盖分头,干净的笑容。他回过头去,一个女孩清亮的眸子紧紧追随着他的身影。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第一眼看到父亲,便喜欢上了。
父亲是乡村唯一的老师,而村里甚至还没有一间教室。于是他和全村男人一起要为这个村修建一间教室,女人们则为他们提供伙食,这叫“吃公饭”。母亲为了让父亲吃上她煮的饭菜,每次都用同一个白底青花纹的碗盛上她精心烹制的饭菜,并在不远处窥视父亲是否吃了她煮的饭。
那样等待心爱的男人的场面,那样纯朴执著的感情,它们像一根线,牵引着画面不断变换。而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爱情,表达的方式是那样的含蓄和隐约,可是我相信每一个女孩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只是方式不同罢了。而每一个男孩在这个时候也会像片中的父亲一样傻傻的,不知是木讷还是腼腆。
母亲开始了每天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因为那口井靠近村小学,可以看见父亲的身影和听见父亲在教书时洪亮的朗诵声。母亲认为父亲的腔调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动听的声音。母亲不停踮足回望,而父亲,也带着有点傻的笑容望向母亲。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柔情脉脉的眼神。
母亲的青年时期是由如今大名鼎鼎的“国际章”所扮演的。那个时候的章子怡是无比的清纯,她的美是那样的清澈见底,尽管穿着看起来土到掉渣的红棉袄还扎着两条粗又长的麻花辫,但那清亮的眸子却能把秋水都望穿。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毫不为过。
我们跟随镜头又来到了世外桃源般的平原上,微微倾斜的山坡,一直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父亲送学生回家,母亲守候在父亲必经之路,一看到父亲的身影,立即提起篮子,开始了“偷窥”父亲的行程。终于,有一天,他们面对面相遇了,父亲对母亲简单说了几句话,母亲就欢喜得忘掉了整个世界,篮子丢落在地。她跑回去,对父亲一笑,像一只小鹿一样欢快地奔跑在山坡上。
这个时候,仿佛天空都一下子变蓝了。怀着爱慕的心情,忐忑不安地在路边守候心爱的人,这样的场景,或许我们每一个经历过初恋的人都似曾相识。或许,张艺谋也是这样诉说着初恋的情怀。
一天父亲来到母亲家门前,他拘束地立在栅栏外,说,我要走了。母亲的欢喜顿时烟消云散,父亲又说,过两天,我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并送给母亲一个红色的发夹。母亲呆了,回到屋里时,看到一碗饺子还没能让父亲吃上,她迅速用大碗装起饺子,追赶父亲。可是父亲已坐上马车走远了。母亲就抄近路,几次看到马车就在前面了,追赶再追赶,爱的力量,超越了疲劳,超越了恐惧。很多次,跌倒在地上,很多次,爬起来。当再一次跌倒时,摔得那么重,碗也摔破了。连同母亲的心,也一起破碎了。母亲终究没有赶上父亲,没能把自己亲手做的父亲最爱的饺子带给父亲。这一刻,母亲终于忍不住委屈地哭了,她不顾一切忘记了负重奔跑的劳累忘记了回程路途的遥远忘记了所有为了给心爱的人送上一碗饺子可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的无情地拒绝了她---这个善良柔弱的专情女子。这一刻我的眼泪又下来了......
然而,更让母亲伤心的是,父亲送的发夹在她追赶的过程中不见了。在接下来的几天,母亲天天早出晚归只为了寻找这一珍贵的“定情信物”。戏剧的张力就凸显于此,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冲击着观众内心,导演细腻的情感在这一段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母亲也最终在家门口找到了发夹。而那只摔破的白底青花纹碗,母亲花了高于买一个新碗的价格修补好了它。
父亲要回来的那几天,母亲都早早出发,到村路口等父亲。漫天漫地的大雪,凛冽的大风。冰天雪地里,母亲一直张望,冻得感冒了,晕倒了。就这样周而复始,几年后,父亲终于回来了。而这一次,父亲再也没有离开过母亲,在小山村里教了四十几年的书,和母亲白头偕老。
回忆的大门渐渐闭合,明亮宽阔的平原,金黄色的田野,舒缓而略带感伤的音乐。父亲的葬礼简单,但又隆重无比。很多很多他的学生都赶来了,长长的人群,灰暗的色彩。回乡的几十里路上,人头攒动。这时,儿子终于领悟:“母亲之所以坚持要抬着父亲从县城走回来,是因为他们相识、相爱的过程都和这条路有关,这是村里通往县城的一条普通的山路,也许就因为母亲曾经那么殷切,那么长久地在这条路上等待过父亲,所以她还想陪着父亲再从这条路上走回来。”
没有浮华尘世的艳丽和空虚,或者复杂到百折迂回的情节。平淡,朴实在这里得到升华。内容是如此建简单,画面是如此极致。单纯的艺术,单纯的人性。发夹和青花纹碗成了这部影片的重要道具,多简单的道具啊,可是,谁又能说得出这简单下的深深情意!
电影里音乐一直不断,三宝的音乐确实让影片增色不少。音乐是电影里一种清越的灵魂。因为有音乐,我们的心才会一丝一丝的疼,然后慢慢沉静下来。
隐约之中,总觉得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女性的形象总是很明亮,以至于掩盖了男性的光芒。18岁的章子怡有着柔顺浓密的长发,漆黑明亮的眸子,清纯明媚的笑容,小鹿一样轻快娇憨的行走。但是,即使是这样清纯质朴的少女,却有着野性的桀骜不顺,倔强的执著。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追求的是什么,并为之坚持不懈。就如同她在影片中的数段奔跑的场面,她在追逐,追逐爱,追逐梦
我觉得《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式的含蓄爱情,并且,是人们对于知识和美好爱情的象征。极少的话语,极多的音乐。村庄纯净的空气,迂回的山坡,广阔的平原,让人的心哗的一声沉静下来。
艺术性和人性在这部影片发挥得淋漓尽致。欣赏时,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在心里传递,而另一方面,一种惆怅也悄悄滋生。那样的爱情,如今还存在吗?那样的一个山里姑娘,还存在于某一个遥远的村庄吗?是否有男子,正为寻找这样一个姑娘而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那种明亮温暖的色彩,一直缠绕在我的心里。
这样的爱情,或许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怎么写

今天把《我的父亲母亲》看完了,眼泪差点掉下来。好久没看到这么纯美的爱情电影了,怀念。国产电影里的精品啊,张艺谋的电影里的配乐让我特别喜欢,活着的配乐让我几米外听到都能猜到有人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的配乐也非常赞,总在最恰当的时候响起。
子怡在电影里真的很美,没有宫二的霸气美,是那种纯真的美,天然去雕饰,一点也觉得那时候子怡演技青涩,感觉特别真实,就好像身边真的有这样的爱情似的。
这是一段爱情,没有断气回肠,没有惊天动地,只是在两个人之间,走过了一辈子的时光。平平淡淡,就如同农村里的生活,简单而淳朴。
现在想来,愈加喜欢张艺谋早期的作品,总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真实,即使时代变了,依然能感受那种真。
不需要华丽的衣着,不用如诗如画的背景,只要将画面定格在昭蒂那儿,看着她的等待,她的期盼,她的满足就够了。电影,主要讲的是母亲的角色,更多的是对她的描写,勇敢,坚强的形象,特别执拗的一个人儿,认定的谁也改变不了,可爱里带着聪慧。
儿子一开始不懂母亲的坚持,我也不懂,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有些东西,有些人永远不会懂,有始有终,放不下。
儿子终于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心愿,郎朗的读书声传来,母亲停下了手头的工作,朝着教室跑去,刹那间恍若隔世,那熟悉的教书声,让母亲回到了年轻的自己,那般沉醉。
以儿子的视角去讲诉父辈的爱情,让看电影的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的泪。
推荐这部我的父亲母亲,享受那种电影里的美好,有时候,幻想下也是好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