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全诗(书到用时方恨少出自何处,全诗是什么)_用时_劝勉_读书

本文目录

  • 书到用时方恨少出自何处,全诗是什么
  •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全诗是什么
  •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原诗内容是什么
  • 书到用时方恨少全诗 是什么意思
  • 书到用时方恨少全诗
  •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全诗是什么
  • 用时方恨读书少的全诗是什么
  •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上一句是什么
  • 书到用时方恨少,百无一用是书生

书到用时方恨少出自何处,全诗是什么

  1. 全文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 这句话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这是一幅劝勉联,并不是诗歌。

  3. 这幅对联的意思是知识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后悔只懂得一点点。

  4. 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全诗是什么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 ,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 须下死功夫

书到用时方恨少

拼音:Shū dào yòng shí fāng hèn shǎo。

字面意思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最后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原诗内容是什么

完整说法: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出自:这是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全文就这两句。

原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释义: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觉得肤浅,要彻底弄懂,非亲自实践不可。)”,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

书到用时方恨少全诗 是什么意思

1、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全诗。是一幅对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字面意思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最后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要多读书,不厌烦于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全诗

不是诗。是一幅对联: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鸿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
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
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
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全诗是什么

梅花香自苦寒来出自于《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全文内容是: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才知难。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译文为:

有田种却没有去耕种,仓库里没有储备东西,自然会空虚了。

有书读却没有去读,子孙自然是会愚昧的。

宝剑的锐利刀锋是经过不断的磨砺才得到的,梅花的飘香来自于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如果在少年时不知道早早地努力学习,那么到年老白头时恐怕就会后悔读书太迟了。

知识总是会在应用时才让人感受到不足够了,很多事情若是不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知道它到底有多难。

做学问的人需要做好有耐心并且毫无怨言的坐十年以上的冷板凳的思想准备,文章要讲究实在,言之有物,不能讲些空话。

智慧是源于勤奋的,只有勤奋努力地读书、经常磨练自己,才可以增长知识、智慧。

伟大的人通常都是源于平凡的普通人,只要勤奋努力,就算是普通人也能够变得伟大。

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永远没有什么捷径能走,也没有什么顺风船可行驶,若是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就只有自己勤奋努力地去学习,去磨练。

少年人若是不去努力,到老了就只剩下悔恨了。

若是想要获得荣华富贵,就必须要下足功夫。

用时方恨读书少的全诗是什么

这句话并不是一首诗,是一句劝勉联,全句为: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

字面意思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最后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要多读书,不厌烦于读书。

内容品鉴: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联收录于《警世贤文·勤奋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上一句是什么

全诗如下: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1.出处: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作者不详。

2.译文:

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3.赏析:

通篇下来,都是在劝人读书,发愤图强。做学问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艰难前进,才会日积月累达到顶峰,成大器。不过也有一定程度的功利色彩在里面掺杂。

书到用时方恨少,百无一用是书生

书到用时方恨少,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知道这两句话并不是上下连接在一起的,把它们硬扯到一起,不过是想谈一谈,到底该不该读书,或者说该不该读那么多书。

前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想来中国人民都不会感觉陌生,无论是来自家长的絮叨,还是来自老师的叮咛,总之这句话大家没少听过。

问题来了,为什么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呢?首先我们来看出处,“书到用时方恨少”出自《增广贤文》劝学篇,全篇如下: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坚持不懈, 久炼成钢 。 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通读全篇不难看出,“书”在这里指代的是广义的知识,而非狭义的书本,“书到用时方恨少”自然不是劝勉后人多读书,而是强调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结合后一句“事非经过不知难”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

而“百无一用是书生”则出自于清代诗人黄仲则的《杂感》,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此诗大约可以讲个故事:一个才华横溢、满腹诗书的少年郎,屡试不中,心中烦闷,于是借着诗文自嘲自讽“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样的自嘲不是自我贬低,而更类似于少年轻狂的发泄:我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满腹经纶,却考不上功名;我明明那么有才华,你们却看不起我,那我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但要知道这首诗最重要也最出名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它的下一联“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诗人在自嘲自讽,一通感慨发泄后,终于还是开解自己,莫要追求外界的认可,而是做到自我认同,这样的洒脱,今人能得几何?至于今人所以为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乃“读书无用论”则更是无从说起了。

由此可见,该不该读书呢?该。无论古今,读书都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读书不应当是为“读书”而读书,其目的是学习知识,如何能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化为己用,这才是重点,而不是读多少本书。当然,多读书也没有错,能够从更多的书本中汲取精华,获取更多的知识,何乐不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