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初一上册地理知识要点)_降水_气温_赤道

本文目录

  •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要点
  • 初一上册的地理知识点总结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 初一上册地理必考重点总结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要点

  初一地理的内容通俗易懂,需要背诵的部分所占比例大。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初一上册地理知识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要点(一)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识记P29图2.6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叫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分界线最长,自北向南分别是山、河、海(世界最大内陆湖)、山和海、海峡。】

  3.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 短时间 经常变化 长时间 变化不大 联系 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2.天气预报图

  (1)气象预报图(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其越浓说明云层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

  (2)天气预报图: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知道:

  ①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②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③风力和风向的表示 方法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④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等级:指数小,质量好;级别大,质量差

  4. 气温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北半球向北降低.南半球向南降低)。

   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一月份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七月份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5. 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6.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 世界炎热中心在撒哈拉沙漠,世界寒冷中心在南极洲;我国夏季寒冷中心在青藏高原。

  7. 降水分布规律

  (1) 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地区少雨.

  (2) 亚欧大陆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 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4) 山地降水多,平原降水少.

  8、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气温的日较差: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9、降水的形成

  ①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②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③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④降水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暖湿气流上升运动)

  10、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P56图3.21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世界“雨级”);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世界“干极”)。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要点(二)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等于0,表示人口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南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4、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7、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9、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10、____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要点(三)

  1、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2、佛教创始于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堂。

  3、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4、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1、从陆地面积看,俄罗斯1707万KM2、加拿大997万KM2、中国960万KM2、美国937万KM2、巴西854万KM2、澳大利亚769万KM2。

  5、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6、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7、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8、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9、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10、联合国是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初一上册的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图(第一章第二节)

  地图的三要素:

  ①比例尺(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a、比例尺的大小,如1:10 000》1:100 000 ;

  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如北京地图,内容详细;

  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如中国地图,内容粗略(P9 图1—16)

  b、比例尺的转换:厘米变千米,去掉5个0

  如1:5 000 000即表示图上一厘米等于实地距离50千米

  ②方向 :a.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看指向标(P10 活动题图1—18)

  ③图例 :P10 图1—17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章第一节)

  1、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专指赤道)

  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纬线: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横着),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即0°纬线)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North;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South。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且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半圆),指示南北方向(竖着);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West;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East。

  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P19图2-11)

  4、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东西半球分界:160°E, 20°W ;

   地球的运动(第四章第三节)

  1、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周期:一天

  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3、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 (南北半球的季节和昼夜长短情况相反)

  气节 日期 北半球季节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

  春分 3月 21日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 6月 22日 北半球夏季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

  秋分 9月 23日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 12月22日 北半球冬季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

  4、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地球绕着地轴自己转)

  5、公转的.意义:(地球绕着太阳转)

  a、一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变化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短,北极圈极夜;南北半球情况相反)

  C、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66.5°—90°);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热带(南北纬23.5°之间);热带与寒带之间是温带(23.5°—66.5°)。 (五带划分参考P70图4—22)

   大洋和大洲(第二章第二节)

  1、七大洲(按面积顺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欧洲、大洋州;赤道穿过

  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亚洲的东南部和大洋洲的群岛。

  2、四大洋(按面积顺序)

  3、“水球”: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4、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白令海峡 ; 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5、半岛: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如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地形(第二章第三节)

  1、区分:海拔高度指该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两地间的海拔高度之差。

  2、五种陆地地形:地表起伏较小的3200米)边缘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地表起伏较大的2种: 山地(海拔高》500米) 、丘陵(海拔较低)

  3、海底地形:从岸边向远洋依次为——大陆架(较浅,200米以内)、大陆坡、海沟(较深, 如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4、地形图:将等高线图涂上颜色,一般用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棕、黄色表示高原

  5、世界地形之最:最大的平原-最大最高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P32图2—45)

   海陆变迁(第二章第四节)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在板块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活跃,拉伸可能形成海洋(如红海),碰撞挤压则可能形成山脉或造成火山地震,所以火山地震带、山脉带的分布带与板块边界相近(参考P35图2-48与P36图2-54)

  两大山脉带/

   天气和气候(第三章)

  1、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别:天气是短时间概念、多变;气候是天气长时间的平均状况、稳定。

  2、气温分布规律:

  ①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③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最气温的日较差;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叫做气温的年较差。

  ④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降水的形成

  5 水少 ③锋面雨

  6、降水分布规律:赤道最多,南北回归线附近(如撒哈拉沙漠)和两极最少(P65图4—12)

  7、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大、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极地相反 ②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见专题二)

  ③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比陆地晚一个月; ④地形与地势: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⑤人类活动:改变地表面貌,如植树造林、修水库或者滥砍乱伐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排放氯氟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等

  8、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⑴最冷月均温》15℃则为热带: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②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③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 (非洲大陆最多)

  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撒哈拉沙漠)

  ⑵ 0℃《最冷月均温《15℃则为亚热带: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各大洲都有分布)

  ⑶最冷月均温《0℃则为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中国北方) ②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欧洲西部最典型)

  ③温带大陆气候:距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温差大(亚欧大陆

  此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以俄罗斯、加拿大分布最广);苔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南极洲、格陵兰岛)

  世界的居民(第四章)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如果出生率》死亡率,则该地区人口增加,反之减少;

  2、人口密度:该地人口数/该地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

  3、人口分布:①密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南、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

  原地区

  ②稀疏区:沙漠、雨林、高原、山区、高纬度地区

  4、人口问题:①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矿产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

  漠化,人均耕地减少造成粮食危机,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自然灾害频发

  ②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

  5、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

  6、

  7、六大语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英语(范围最广)、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

  8、

  9、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乡村又可以分为集镇和村庄

  10、世界文化遗产保护:①控制工业污染对文化遗产的破坏②减少旅游活动对遗产的破坏

  世界的国家与国际组织(第五章)

  1、组织(欧佩克)、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2、世界人口居前10位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

  3、发达国家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亚洲)、澳大利亚、南非(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为主(注:拉丁美洲不是七大洲之一,是北美洲南部+南美洲全部,是拉丁语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小技巧:白种人、英语、基督教、发达国家的分布地区相似,都有欧洲、北美、大洋洲,这与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有关)

  4、发达国家购买廉价原材料制造高技术产品,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出口资源或者对资源进行初步加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5、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6、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合作,经济联系紧密,产品分工协作。表现:跨国公司和经济贸易组织

  7、联合国:①成立于1945年,现在包括192个成员国 , 总部:美国纽约

  ③俄、中、英、法)之一

  ④联合国职责 关注问题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习是一条慢长而艰苦的道路,不能靠一时,也不是熬几天几夜就能学好的,必须养成平时努力学习的习惯。所以我说:学习贵在坚持!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总结 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击获取“初一上册知识点“↓↓↓

★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

★ 初一上册英语语法知识点

★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2

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3

天气与气候

二者差别: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及其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4

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

④-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各主要宗教建筑名称:-——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聚落发展: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 捕鱼 、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5

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地理知识点归纳

★ 初一地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最新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var _hmt = _hmt || ;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这篇文章我总结归纳了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系统的复习七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球体。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2)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1)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2)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3)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4)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5)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1.地球的自转

(1)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4)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

(1)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4)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5)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天气及气温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本文整理了初一地理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地理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P42)

二者差别: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及其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河流知识点

以上就是初一地理知识点,感谢阅读。

初一上册地理必考重点总结

期末考试就要到了,这篇文章我给大家归纳总结了初一上册地理必考重点,供同学们参考复习,希望大家期末可以取得好成绩。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周期:一天。

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

3、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地球绕着地轴自己转)。

4、公转的意义:(地球绕着太阳转)。

(1)一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2)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短,北极圈极夜;南北半球情况相反)。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66.5°—90°);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热带(南北纬23.5°之间);热带与寒带之间是温带(23.5°—66.5°)。

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4、大洲分界线:

(1)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2)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3)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4)亚、北美:白令海峡。

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2、年变化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3、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4、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