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22种典型心理疾病(小小孩的22种心理异常)_孩子_儿童_心理疾病

本文目录

  • 小小孩的22种心理异常
  • 心理障碍有哪些表现
  •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 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有哪些
  •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 常见儿童心理疾病
  • 18种常见心理疾病症状
  • 有哪些常见的心理疾病
  • 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小小孩的22种心理异常

小小孩的22种心理异常

  小小孩的22种心理异常,我们知道小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但小孩子也是有情绪的,而这些情绪会从他们的一些动作表现出来。下面给大家介绍小小孩的22种心理异常,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小孩的22种心理异常1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

  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6、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7、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8、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19、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0、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1、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小小孩的22种心理异常2

   1、咬指甲

  咬指甲童年时期特别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不管是男女都有发生的可能性,根据程度的轻重不同,孩子的心理想法也不同。

  一般喜欢咬手指的孩子,心理多半会有下面3种可能性:

  a、口欲期没有得到他人满足;

  b、攻击欲望被他人压迫;

  c、害羞不好意思。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是在婴儿时期,特别长,见的一种现象,在两三岁之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甚至到消失,如果孩子在5、6岁的时候仍然会出现吮吸手指的情况,说明孩子的心理出现了异常。

  若是孩子在6岁仍然有吮吸手指的情况,说明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6岁孩子吮吸手指的原因,可能是孩子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父母一定要早知道早帮助孩子改正,免得孩子以后变得自卑。

   3、有攻击行为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很可能对人表现出敌意,甚至会有语言和身体生的攻击行为,有攻击行为的孩子通常都出自一个苛刻的家庭,这些孩子在幼年时期多半是受到过折磨。

   4、恋物

  在某些时期,孩子会突然的喜欢上某些玩具或者是物件,甚至达到了依恋的程度不抱着这种玩具就睡不着觉,这样的孩子有很明显的恋物癖,同时这也属于一种“心理异常”父母一定要注意。

   5、男性女化

  当孩子具备了自我意识之后,会认清楚自己的性别角色,但是有些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认知恰恰相反,就像很多小男孩特意的把自己扮成一个女孩子,成为了男性女化,这样的孩子就是典型的心理异常,父母要及时发现及时帮助孩子改正。

   6、焦虑

  不同年龄的孩子出现焦虑会有不同的反应,在幼儿的时候,孩子出现焦虑就是不停的啼哭,而学前的孩子则是极为依赖父母,但不管什么原因孩子出现焦虑多半是父母的原因导致。

   7、夜醒

  就是睡觉的时候会突然惊醒,出现很多异常的.表现,比如哭泣、惊慌、痛苦、出汗等,一般7岁左右的孩子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而且醒了之后不记得梦到什么。

   8、依赖

  就是孩子过于依赖父母,一旦父母不在身边就会变得特别惊慌,这是一种人物性格,如果父母不改变,长大之后孩子会很难自立。

   9、自闭症

  有不少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从小就很变得自闭,就好像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与外界没有任何接触,不和别人说话,连目光都不和别人对视,这样的孩子是典型的自闭症,也属于心理异常”,家长要多留意,看你家娃有没有。

  上面这9种“心理异常”,若是你家孩子占了3种以上,父母就要注意了。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

  不想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我们就要先知道心理问题的来源,分别有两种因素影响着孩子的心理。

   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大多数家长都是每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的父母会比较放纵孩子,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内心会非常脆弱,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幼儿园因素: 孩子一天在幼儿园待的时间,占据了孩子一天时间的60%,正因为在幼儿园待的时间长。

  所以幼儿园的教育也成为了重中之重,但现在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孩子和家长的沟通又少,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不会告诉家长,久而久之,心理很容易产生问题的。

   解决方法如下:

   1、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与孩子的心理息息相关,性格开朗,活泼的孩子就不会出现自卑心理,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一个人是否会出现心理问题,想要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我们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好孩子的性格。

   2、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首先家长要明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除了需要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同样也需要心理方面的需求和愿望。很多家长都是因为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导致孩子出现了心理异常的情况。

  就像缺乏陪伴的孩子一样,你给他再好的生活条件和物质上的满足,他都会感到苦恼甚至是不满,今天这类孩子想要的是心理方面的需求是你的陪伴,而并非是物质上的东西。

   3、多和孩子交流

  一般容易出现心理异常,或者是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是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你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孩子缺乏一个宣泄的对象,若是父母愿意从孩子这个宣泄的对象,听听孩子的话。相信你的孩子绝对不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心理障碍有哪些表现

最常见的精神活动障碍为焦虑、恐怖、幻觉、妄想、兴奋、抑郁、智力低下,品行障碍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等。

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一般仍按下述系统对其进行分类。

1.严重的心理异常

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病态人格和性变态。

2.轻度的心理异常

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

3.心身障碍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包括肝、肺、心、肾、血液等内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胶原性疾病,代谢营养病,产后精神障碍和周期性精神病。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所引起的心理异常。

4.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包括中毒性精神病、感染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颅内感染所伴发的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伴发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锥体外系统疾病和脱髓鞘疾病的精神障碍、老年性精神病、精神发育不全、聋、哑、盲、跛等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5.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异常

如某些药物、致幻剂引起的心理异常;特殊环境(航天、航海、潜水、高山等)下引起的心理异常;催眠状态或某些特殊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异常等。

扩展资料:

正确区分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常有困难,其原因有四:

1.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见的,只能通过个体的言语和行为推测他的心理活动过程。

2.心理活动受多种因素如环境、人际和社会文化关系等的影响,而言语和行为亦是如此。

3.心理活动的个体差异很大。

4.正常的和异常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明显的分界。

因此,仅有一方面的心理活动异常还不能肯定就是心理障碍;诊断心理障碍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而且个体自己感到痛苦或者明显影响其社会交往或职业功能。

统计学标准认为,人们的心理测量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居中的大部分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两端这都被视为“异常”。因此,确定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要看其偏离正常人心理特征的平均水平程度。

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活动再同等条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属于正常;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就是异常。人们已经设计出不同的心理测量技术测定不同的心理特征。

根据某一个体的测量结果与正常人群测量结果的比对可以区分出正常、异常胡临界状态,如智商:低于70定为异常;70~90定为临界状态;90以上为正常。另外,临床是用的一些量表也利用类似的原理设计的,其结果可以供临床参考。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儿童是非常容易得一些心理疾病的,我们要清楚有什么儿童心理疾病,然后帮助孩子预防矫正。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的相关内容。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1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2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

  心理疾病又称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它与心理健康正相反,是指儿童大脑功能发生故障,心理不能反映现实,在言语、行为和情感上出现多种歪曲现实、无中生有的反常表现。

  我国3-15岁的孩子中,有5%-15%存在着心理疾病,某些大城市12-15岁的初中生心理异常者超过20%。儿童心理疾病分为两类,一类为非精神病性心理异常,又称心理偏异;另一类为精神病性心理异常,又叫心理变态。

   一、 心理偏异

  据调查,我国儿童心理偏异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智力落后。智商在69-50之间,记忆不牢,经常丢三落四,不会思考,学习成绩极差。

  2、 依赖性格。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凡事都要依赖别人。

  3、 放纵行为。任性固执,不听别人批评劝解,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

  4、 逆反心理。成心与父母老师“对着干”。

  5、 情绪低落。对任何活动都缺乏热情,厌学、厌世、厌与人交往。

   二、 心理变态

  心理偏异若得不到矫治,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变态。儿童心理变态有以下几种:多动症、抽动症、焦虑症、恐怖症、失眠症、攻击症、嫉妒症、贪婪症、懦弱症、性过敏症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异常:一是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一致,二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是否协调,三是心理特征与年龄阶段是否相符。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心理异常的表现,又做不出准确的判断,就应该及时请教心理医生,多关心、引导孩子。既不可置之不理,也切不可随意给孩子扣上患“心理疾病”的帽子,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3

   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通常儿童的心理问题分为一般性和严重性两类。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包括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好动等。而特殊性的儿童心理疾病,则包括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症等。当孩子出现上述病症时,家长就需要多加关心针对儿童患者怎么治疗心理疾病的问题了。

   儿童心理问题预防重于治疗

  一方面父母要理解儿童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经常将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与同龄的孩子对比。

  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急切地想知道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

  由于儿童心理特点、病因和症状表现与成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给心理医生在考虑怎么治疗心理疾病时增加了难度。而家长对孩子症状表现的描述越细致精确,对孩子的疾病确诊和治疗就越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有哪些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
3、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后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4、口吃
根据统计,2至4岁的孩子最易产生口吃,口吃是种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般而言;因为12岁以前的孩子,正利用社群中较多数的价值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对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常有行为上的排挤,造成口吃孩子的内心往往产生严重挣扎,说话时也会有焦虑的现象产生。
孩子产生口吃的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生理原因可能有:遗传、发音器官协调迟缓、发音器官障碍、神经系统控制问题等,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最好能就医诊疗,一般都能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心理因素造成的口吃又称为心因性口吃;大多来自内心的压力、焦虑、恐惧、需求注意、或不当模仿等,比较常见的例子如:课业压力太大、因升学造成适应不良、搬家对新环境恐惧、习惯训练时过于严格、或要求孩子改正积习、太过紧张的情境、父母教师对处理其它口吃孩子的方法不对等,这些情况在父母教师管教比较严厉、或儿童本身较为敏感时,会更严重。
心因性口吃的治疗必须针对造成口吃的原因加以改进,如果孩子出现口吃时,父母教师应更和善(但此时要注意其它孩子是否会因此而模仿),严重时也许需要语言治疗学家或心理学家的帮忙,目前多采渐近治疗法或嫌恶的疗法。
5、夜尿症
夜尿通常发生于3岁左右的儿童。一般而言产生夜尿的可能原因包括器质性因素(如:膀胱无力)、夜间饮水过多、太暗不敢上厕所、日间活动量过大、以及没有学会控制大小便等。
目前比较常采用的夜尿治疗法有:
◎ 训练孩子增加膀胱的容量。
◎ 减少晚间睡份摄食与盐分摄取。
◎ 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行为。
◎ 关心、重视孩子并减低孩子心理压力。
◎ 行为治疗。
6、强迫行为
儿童如果经常重复某些行为或动作就得注意,否则一旦变成强迫性行为就很难戒除。
◎面对强大的焦虑时用以缓冲的工具。
◎执着于二种不同的观念而造成心理的冲突。
此症多采用心理治疗法治疗,一般可分为个别治疗及游戏治疗。
7、攻击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会表现出敌意、不服从,甚至有身体、语言等攻击行为。
攻击性强的孩子通常拥有一个拒绝、苛求、训练不一致的家庭,同样地,这些孩子比较容易遭受一般性的挫折且其挫折容忍度偏低。
其治疗通常须要:
◎改善管教方法,不要用严苛、打骂的方式。
◎改善家庭环境:提供温暖、接纳、关怀的环境。
◎善用增强鼓励的方法,当孩子没有攻击行为出现时,应予以鼓励、赞赏。
◎攻击性过度强烈时,宜带往医院诊治。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心理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总称。通过对咨客心理症状的分析,可首先做出医学诊断,进一步做心理学诊断,便于选择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及其它心理障碍:
1、精神病:是一类严重的心理疾病,需精神科专科医生来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2、神经症:是公认的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根据ICD-9中规定,分为十类:A焦虑神经症、B歇斯底里(我国译为癔病)、C恐怖症、D强迫症、E抑郁症、F神经衰弱、G人格障碍、H疑病症、I其它神经症性障碍、J未定型;
3、其它心理疾病:A性倒错、B性变态(包括露阴症、窥阴症、挨擦症、恋物症、异装症),以上病症又叫性偏移。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复杂的一种,是脑的严重、慢性、致残性疾病。曾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现划为大脑疾病。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统计资料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资料:
●每年有200万以上的成年美国罹患精神分裂症,其中有1/10承认有过自杀行为。
●在美国,尽管仅1%的人群患有谨慎心理性疾病,然而,光精神分裂症所占用的消耗费用占所有精神心理性疾病费用的22%。
●精神分裂症病人所占用的病床数占所有因精神心理性疾病住院的22%。

哪些人患精神分裂症?
尽管男女均可发生精神分裂症,但男性起病比女性早,通常在10~20岁起病,而女性常在20岁以后至30多岁起病。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哪些?
以下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但每个患者表现有差异,症状包括:
●对现实的歪曲知觉
●意识混乱
●多疑
●错觉
●幻觉
●思维紊乱
●情绪失控
●感情平淡(情感表达)
●工作和学习困难
●缺乏密切的人际关系/社交退缩
●夸大自身价值和/或不现实自我评价过高
精神分裂症最突出、迷惑的特征是精神症状的突然出现。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能与其它精神疾病相似,必须就医诊断。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什么?
目前所知精神分裂症不是单一病因引起,可能有许多因素,如遗传、行为和环境等在发病中均起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医生根据患者的以下情况决定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患者年龄、健康状况和病史
●疾病的程度
●对特殊药品、检查和治疗的耐受性
●对病情的估计
●病人对治疗的意见和选择
由于病因不清,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复杂。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包括临床研究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总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包括抗精神病和抗抑郁剂)
●心理治疗(包括家庭的参与)
●康复治疗
●自助和支持治疗
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一、在过去六个月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对某些事件和活动(比如工作进度、学业成绩)过度担心。
二、个体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
三、焦虑和担心与至少下面六个症状中的三个(或更多)相联系(至少有某些症状至少在过去六个月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出现)。 1、坐立不安或者感到心悬在半空中;2、容易疲劳;3、难以集中注意力,心思一片空白;4、易激惹;5、肌肉紧张;6、睡眠问题(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注意:在儿童中,有上述症状之一即可。
四、焦虑和担心的内容不是其他障碍的特征内容。也就是说,焦虑和担心的内容,不是关于被细菌感染(强迫症)、惊恐发作(惊恐症)、当众出丑(社交恐怖症)、长胖(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疾病(疑病症),等等。
五、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给个体的社交、工作和其他方面造成了有临床显著意义的困难。六、上述症状不是由于药物的生理作用(例如,服药,吸毒,酗酒)或者躯体疾病所引起(例如,甲状腺分泌降低),也不仅仅是发生在情绪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普遍发展障碍之中。

常见儿童心理疾病

常见儿童心理疾病

   导读: 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有哪些?做为家长千万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然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那么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到底有哪些呢?我现在就来和家长们好好交流一下。

   一、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六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孩子有下列症状请提高警惕。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孩子常见4个心理问题要小心

  如果父母平时细心一些,通过观察孩子的一些日常表现也是可以知道是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方便及时调整或治疗。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需要注意。喜欢咬指甲有些孩子很喜欢咬指甲,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他们会在上课时、玩耍时、走路时等,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不断地咬指甲,知道经常这样做不好,但是孩子难以自控。指甲被咬程度轻重不一,可能会出现指甲撕裂、手指变形、甚至还可引起局部出血。

  孩子出现爱咬指甲的行为,一般更多的是心理原因造成。比如孩子的情绪问题或是比较容易紧张、自卑、敌对等,还有可能是和家庭因素有关,夫妻关系不好影响孩子、父母不够关心孩子、缺乏安全感等。如果咬指甲的行为频繁加重最好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分离性焦虑一般孩子到了3岁就开始上幼儿园了,虽说大部分孩子都会有哭闹、一时不适用、分离焦虑的情况,但是有些孩子会表现异常激烈,持续时间较久,比如哭闹厉害不让妈妈离开、不吃饭、不游戏、不睡觉、不喝水等。回家见到妈妈就形影不离,甚至睡觉还会叫喊“妈妈、妈妈”可见母亲分离时呈现出极大的焦虑反应。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表现会和自身的特点以及对妈妈过分依恋有关,使孩子依赖性强、过度被保护,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父母需要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还要扩大孩子人际交往范围、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陪孩子度过一个适应期。如果改善情况不明显也可以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寻求帮助。孩子爱打人、攻击行为多这样的情况在幼儿园里可能会频频发生,比如喜欢抢小朋友的玩具、时不时动人打人、踢人,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哭闹,无法和小朋友好好相处。

  多数孩子会在2―3岁左右开始体现出攻击性的特点,像是推、挤、咬小朋友、乱扔东西,如果放任不管反而会固化攻击行为。因为孩子小还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父母先要了解导致孩子攻击行为内心想法,然后再教育孩子,切忌以暴制暴,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孩子一上学就说肚子疼有些孩子不喜欢上学,甚至到了害怕的程度,一旦到了去学校的时间就会说自己肚子疼、头晕、出虚汗等,看孩子的样子也确实很难受,去了医院检查也查不出原因。

  总之,当孩子心理压力大,焦虑时就会呈现出一些躯体性症状,但并不是孩子故意装病。父母带孩子去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还是会有这样的情况,那说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问题了,应该及时调整,也可以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寻求帮助。

;

18种常见心理疾病症状

18种常见心理疾病症状

  心理疾病并不是精神病,很多人对此有误解,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患有轻微的心理疾病。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18种常见心理疾病症状,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一:0—20岁儿童、青少年

  1.吮吸手指、爱咬指甲、口吃、遗尿症、选择性缄默症(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2.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反应奇特;

  3.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

  4.对父母过分依赖;

  5.学习困难、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类的儿童多动症;

  6.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耸肩膀和模仿怪相等类的儿童抽动症。

  二:20—40岁中青年心理疾病以抑郁症较为多见,临床症状有:

  1.情绪低落、狂躁,心境悲观、愉快感丧失;

  2.自我感觉不好、对日常生活兴趣缺乏、自我评价降低;

  3.持续性疲乏、睡眠差、没有食欲、记忆力减退;

  4.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所做所想的事情抱有怀疑,悲观地想像自己的’将来,有失望乃至绝望的想法;

  5.精神运动迟缓,联想困难、语言减少、语音低沉、行动缓慢;

  6.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月经失调。

  三:40岁以上人群心理疾病以神经官能症为主,主要表现为:

  1.记忆力下降;

  2.不认得回家的路,行为怪异,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困难;

  3.出气困难,不能呼吸;

  4.四肢抖动,发作后紧张、焦虑,担心再次发作;

  5.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学习、家务能力下降,心烦意乱、肢体麻木,浑身说不出的难受及疼痛等;

  6.睡眠障碍、饮食不好。


;

有哪些常见的心理疾病

  1、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造成,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常见的表现为持续地高兴不起来,兴趣明显减退,感生活没有意义,乏力、记忆减退,反应迟钝,自卑,失眠早醒、食欲下降、体重明显减轻,消极言行等。目前国内外业界公认的抑郁症治疗策略为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目前抑郁症在系统科学的治疗下多数患者能治愈,治疗不充分或不科学是导致抑郁症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2、焦虑症
  焦虑症是常见的情绪障碍,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因,查体多正常,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但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病状多隐渐起病,呈持续发展,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带来巨大的痛苦,由于对焦虑症的认识不足,往往患病后多在综合医疗机构就诊。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多数患者经过科学系统的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惊恐症
  惊恐症是一种急性焦虑发作障碍,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紧张、害怕、恐慌、心慌、气短、出汗、全身发抖、头昏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后自行缓解,发作时头脑清楚,缓解后一切如常。由于惊恐症发作时的表现和冠心病发作相似,患者往往会拨打120急救电话或紧急到急诊诊治,但往往检查后结果正常。惊恐症往往会多次反复发作,造成患者的生活严重影响,不及时合理诊治,常常导致惊恐频繁发作,并呈现慢性化趋势。药物治疗是惊恐症的重要治疗手段,惊恐症需要长期接受心理辅导,经过系统的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很多种,在临川上一般分为轻型心理疾病和重型心理疾病两种。

轻型心理疾病包括:

1、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抑郁症。

2、癔症,如:人们睡觉醒来之后对现实中的食物有种模糊不认识的感觉。

3、人格障碍,如:偏执性、情感性、分裂样、冲动性、强迫性、表演性、反社会性、依赖性、边缘性、其他类型等。

4、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常见的如:病理性偷窃、病理性纵火、病理性网瘾等)。

5、性心理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易性症等。

重性心理疾病包括:

1、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激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

2、器质性精神障碍,如:意识障碍综合征、痴呆综合征、遗忘综合征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