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绘画作品(国内有什么描绘庆祝热闹场景的绘画作品)_油画_开国大典_国庆

本文目录

  • 国内有什么描绘庆祝热闹场景的绘画作品
  • 有关国庆的图画
  • 国庆节画素描作品展该画什么好
  • 《祖国万岁》是哪位著名国画大师为国庆十周年画的
  • 开国大典油画赏析
  • 国庆节最简单的手抄报怎么画
  • 迎国庆颂党恩手抄报图片大全
  • 迎国庆小学生作品要求:绘画作品以体现祖国的大好河山为题材或课本拍图
  • 国庆节画画作品简单又漂亮
  • 国庆国庆怎么画

国内有什么描绘庆祝热闹场景的绘画作品

开国大典。
说到国庆题材绘画,我们自然会想到直接表现开国大典场景的艺术作品。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董希文于1952年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这幅作品,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表现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瞬间。

有关国庆的图画

小斧劈皴 李唐的「万壑松风」是小斧劈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如雨 点皴一般,适宜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用笔方向变为侧锋「听 」出,落笔时头重尾轻。
大斧劈皴 从小斧劈皴演变成,整个南宋 ( 尤其马远、夏 ) 及明 代浙派盛行画大斧劈皴。画时将笔侧卧如斧之砍劈,形状是平 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最适合表现火成岩的结构.
披麻皴 表现江南土质山丘,五代的董源、巨然首先使用,是南宋 的代表性皴法。披麻皴又可细分为长批麻皴、短披麻皴、散披 麻皴。画披麻皴以使用中锋为主,线条较柔,以接近平行的线 条组合。
牛毛皴 牛毛皴是元代王蒙所创,以繁密的短笔层叠,适宜表现夏 季山头的苍润茂密。 牛毛皴源自披麻,亦以中锋为主 ,渴笔 淡墨,层层皴擦。
折带皴 折带皴是元代倪云林所创,适宜画平坡山石。画折带皴需 「平写侧偃」的结组方式,先以顺风横向画出,街著转向侧锋 ,直落而下.
荷叶皴 荷叶皴取荷叶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 水长期冲刷后,形成的景观特色。画荷叶皴亦以柔美的中锋为 主,具有披麻皴与解索皴的特色.
云头皴 云头皴最早见於北宋郭熙的「早春图」,依云涛的造形创 出,适宜画烟岚重深的景致。画云头皴须注意以弯曲的线条组 织成,用笔圆转富有变化.
骷髅皴 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画中偶见空窍玲珑如骷髅的山石。画骷 髅时应画出恶形丑怪为佳,正如古人所揭 的石之五德「丑、 漏、绉、透、瘦」,窟髅皴适合表现石灰岩地形或海滨的奇石 太湖石等.
米点皴 米芾、米友仁父子变董源的「点子皴」而成米点皴,描写 江南云山烟雨,加上水份的渲染显得格外秀润。画米点宜卧笔 而点,注重浓淡交织表现,米点亦有覆盖於披麻皴上者.
其余皴法 中国画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种皴法以外尚有马牙 皴、点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乱麻皴 、乱柴皴、解索皴、卷云皴….。等多种。兹选择多幅古画的 局部,与上述的皴法名称作一对照.
点苔 画山石在皴染之后,经常要经过点苔的程序,否则觉得过 於光滑乾净,苔点象徵山石上的小树或杂草等,后来逐渐趋向 写意写趣。北宋以前的山水画多不点苔,南宋画家表现江南潮 湿而易生莓苔的山石,逐渐使用苔点,在元明两代点苔最为兴 盛,如赵孟俯的 及石涛的点苔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尚 有泥金苔点,色苔点的使用。

国庆节画素描作品展该画什么好

以国庆为主体的素描画,最好有如天安门,长城等物能体现主体的。大约是81*81大小的。 可以去书店淘呀。

《祖国万岁》是哪位著名国画大师为国庆十周年画的

你可能记错了吧,大家众所周知的《祖国万岁》应该是齐白石95岁时画的万年青。因为齐白石1957年就去世了,所以他那幅《祖国万岁》肯定不会是为国庆十周年画的。而真正为国庆十周年而创作的名画,应该是董希文画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油画赏析

1.油画《开国大典》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画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是广场群众。
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再如,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被抽掉了,并且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大大放宽了,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他所以要做这样的构图处理,是运用了美术透视法则,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
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因而使这件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2.《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为董希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文革期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原作不幸遭到两次修改,破坏了艺术的真实性。2011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油画真迹首度向公众开放。该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4年12月,《开国大典》草图首面世,并将在2015年1月8日的“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中展出。
油画《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扩展资料
《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开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开国大典》草图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世。
《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230cm),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
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油画,是受动于中国国家行为下,代表一个民族的政治无意识,该幅作品作为红色经典,是对一个政党、国家与民族,行走至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的集体记忆,是红色政治无意识的视觉想象,而全然不是画家董希文的个人视觉私语。
作为画家的个体,董希文也不敢承担这幅作品是原创于他个人的创作动机。
《开国大典》充满了新中国诞生时中国人意气风发的豪情,以及在油画民族化探索中的自觉践行。该油画作品,是中国老一辈文人、画家关于政治无意识的集体记忆,由于该幅作品的创作,是那个时代中国美术界的国家行为,所以其本身必然就是一幅红色经典。《开国大典》是国家画语。
艺术家不是政治家,艺术家也不应该成为政治家,艺术家应该守护自己纯然的职业身份,但是艺术家受动于政治无意识的执著,及其生发出来的不可遏制的激情与偏执,往往会使他们的立场呈现为一种极为前卫的姿态。
艺术家们,可能会依凭艺术家的稚气,成为一个时代政治无意识的摇旗呐喊者及代言人,并且裹挟着一种非理性的艺术激情而所向披靡。
第二版《开国大典》油画,在1959年中国建国10周年之际,被雕刻成纪念邮票。 《开国大典》作为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作为歌颂新中国成立的世纪杰作,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它问世后,《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
人民美术出版社立即把它印成年画和各种美术图片大量发行,印数达100多万张,并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课本。《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不久随即和广大群众见面并博得广泛称誉的革命历史画。
董希文精心设计的这件新颖的油画被艺术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使他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声誉。自从《开国大典》问世,这幅洋溢神州风采的油画,揭开了新中国美术史册的第一篇章。
参考资料:开国大典-百度百科
推荐于 2019-11-06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4个回答
李阳英语直播课1元开抢!不背单词,不背语法,让你英语脱口而出
00:26
李阳疯狂英语
广告
油画 开国大典 赏析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AKA 正在咨询一个数码问题
5条评论
晨丽水7
不错不错
查看全部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鉴赏?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 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开国大典》总体性说就是极端严谨的素描,饱满而富装饰性的色彩,线条流畅的对称性构图 素描和色彩在作为油画中的主要元素在各个时期有各自的强弱地位,并不能一味的说哪一方多么的重要,并且近现代绘画在构图元素反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油画材料本身的特点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这给了画家很大的发挥空间。个人认为油画的特点只能从跟其他画种的特点对比来说明。油画材料总的效果厚重饱满,可以描绘很逼真的效果也可以制造出丰富的机理效果,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和迷人的光泽,这些是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特点。 油画以其特有的写实表现力和长于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社会性题材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风格、新内容的作品,如《开国大典》(董希文)、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论何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摄影艺术是靠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 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摄影作品赋予我们的形式感,是十分丰富的,有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等。影视——“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即影视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视“的特点在于其具象性,读与看的基本矛盾先在性地构成了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的一切悖论性因素。《电影艺术辞典》中关于电影是这样表述的:“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电影是科学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电影艺术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23赞·723浏览2017-11-29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评价《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作品
1《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作品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   2 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比之“否定叙述逻辑”的《春江花月夜》似乎应该说都是“肯定叙述逻辑”。但是,同样是“肯定叙述逻辑”,德彪西的《月光》似乎还处于“六朝抒情小赋”的境界,而贝多芬的《月光》则已经是以“兴”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唐诗”、“宋词”。窃以为,贝多芬的《月光》比德彪西的《月光》似乎又要“超越”一些。   如果说: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视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变幻;那么,贝多芬的《月光》,则是因“内审心灵世界”而升华了英雄的情操。此,正是中国诗论所谓的“兴”。   贝多芬的《月光》,乃是英雄的内心独白,乃是伟人的沉思感悟。这里,艺术表现的主要形态,应该是“兴”,而且在“肯定叙述逻辑”之中酝酿着狂热的追求、炽烈的行动。   两种月光,两种感情,这是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决定的。贝多芬表现他的哀伤,一开始用了长达四小节的缓慢引子导出悲剧性的主题,发展而成呻吟、呜咽了。表现为右手的旋律部分逐渐破碎几乎消失,只剩下三连音的伴奏音型均匀流动,仿佛就是内心那无言的伤痛。   绘画中有“亮色”之说,音乐中也有“亮音”。三度音程就有明亮的感觉。会使人想到那皎洁晶莹的月光。悠长的旋律线和平稳的节奏,再加上与色调柔和而明净的和声融合在一起,达到的就是一种清幽、静寂的效果。着便是德彪西的“月光” 和贝多芬的“月光”的不同之处。   生活中谁都不愿哀伤,但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它常常变成了一种美丽,这是一个奇怪的美学现象,更不用说显示生活中本来就很美好的事物了。   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同时被人喜爱就是这个道理。
18赞·4,507浏览2018-04-17
欣赏初中美术课本(江苏版)油画,谈谈你的体会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4赞·2,525浏览
对开国大典油画的评价,300字之内
《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作品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
15赞·421浏览
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评述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具体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领导蔡若虹、江丰、王朝闻组织落实。参展的作者为北京、华东的几十位知名画家。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实力画家们为展览拿出了近百件绘画作品。 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次风云际会,绘画界各路诸侯的精品不仅在这次画展中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甚至后来一些作品还在中国美术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战》、《毛主席延安整风》、《强夺沪定桥》等等。 后来大家在总结中一致认为:好作品不少,但体现共和国成立的气氛不够。 当时谁也无法预知,这个结论为历史巨作《开国大典》的诞生打下了伏笔。 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李仁才对笔者说:“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所收藏的有关党史的绘画作品,没有一件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力作显然是不合适的。当时革命博物馆展览厅确实需要一件这样的好作品。”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 走进中国美术史的艺术殿堂,人们不难发现从商周时代到秦国统一,从大唐开基到清军入关——在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开端都找不到流传至今的有关开国盛典的历史画,而要创作一幅新中国开国盛典的巨型油画,该是何等的气魄!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几次为领袖、英雄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由他执笔创作“当之无愧” 应该说这是一个公正的选择,更是一个历史的选择。 董希文在美术界早已声誉鹊起,他的画多次得到徐悲鸿、艾中信等著名画家的好评。 董希文生于浙江绍兴,杭州艺专毕业后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内深造,后又到我国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区学习、创作,曾在敦煌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其素描、油画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创作水粉画《北平入城式》。 虽现已说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与点名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有联系,但董希文长于革命题材创作、长于人物画的本领确实是行内知名。 当年董希文手拿这张草图请教了许多画家,如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草图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第一个是草图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面则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个就是按正常视觉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天安门城楼的大红柱子。 美术界的同行们对董希文大胆的构图设想感到奇特并表示赞赏,认为第一个突破加大了领导人与广场群众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的对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而第二个突破大家认为极为大胆,“抽掉”这根柱子,广场显得更为开阔,相反如果画上这根柱子反倒显得累赘了。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还请教了几个建筑学家,大家对此均表理解和赞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很快,董希文投入《开国大典》的实画创作。 两个月后,巨型油画《开国大典》创作完成。 《开国大典》引起较大反响,并掀起了“油画中国风”的艺术思潮 《开国大典》完成之后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一些知名画家看了这幅油画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幅画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非常兴奋,对此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但他同时也以西洋油画的传统标准做了后半句评价:“也应扣掉五分,因为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也是在这一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一个顶峰。
1赞·2,006浏览
正在加载

国庆节最简单的手抄报怎么画

工具:纸、黑笔、彩笔

步骤:

1、首先在画纸的上方写上主题“喜迎国庆”。

2、然后在主题的左边画一个大大的太阳。

3、给太阳加上表情,在左下方画一只可爱的兔子。

4、在画上两个星星以及加上可爱的表情。

5、右边也画上一只兔子,这只兔子手里拿着两个手帕。

6、接着在画纸的中间画两根柳条。

7、在右上方画一个礼花弹。

8、最后把手抄报涂上漂亮的颜色。

迎国庆颂党恩手抄报图片大全

1、金秋十月迎国庆,举国同庆贺生辰;繁花似锦添新颜,乐曲如潮唱和平;祖国繁荣享生活,阖家欢乐品幸福。祝朋友国庆快乐,幸福每天。

2、十一国庆到,收到祝福笑一笑;烦恼瞬间全没了,快乐紧紧来围绕;不用加班不烦恼,悠闲自在更逍遥;朋友常联情谊浓,事事遂心吉祥抱。国庆快乐!

3、国庆节到了,快乐敲击你的心房,轻松揉搓你的脊背,惬意舒爽你的生活,幸福触摸你的世界,甜蜜包裹你的时光,好运祈福你的未来。朋友,国庆节快乐!

迎国庆小学生作品要求:绘画作品以体现祖国的大好河山为题材或课本拍图

爱情最重要的是彼此信任,你们有空可以通通电话,放假可以过去玩玩,上网聊聊天,开开视屏等等……

国庆节画画作品简单又漂亮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推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也有些是这个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

国庆节的风俗:

1、张灯结彩:我国每逢国庆佳节,各企事业单位都会挂起灯笼或横幅,用“欢度国庆”等标语来庆祝国庆;广场上则摆放着标语字样的盆景和氢气球,用欢乐的气氛来迎国庆。

2、国庆长假:每年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我国于1999年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国庆节与相邻的周六、日组合为7天的国庆长假,被称之为“国庆黄金周”,用放假的形势,让老百姓共同感受国庆的欢乐。

3、高速公路免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私家车已日益普及,通常会利用国庆7天长假来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国家自2012年起,国庆期间的.高速公路向私家车免费通行。

国庆节祝福语:

1.祝福您,祖国,在我心中永远昌盛繁荣。

2.我骄傲我的国,我永远爱你我的国。

3.祖国妈妈,十月一日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4.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5.我在祖国怀里成长,祖国在我心中扎根。

6.亲爱的祖国生日快乐!我爱您祖国!

7.愿逝者安息,生者奋发,愿山河无恙,祖国安康。

8.希望如约而至的不止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的你!

9.祝愿祖国和平长久,繁荣昌盛。

国庆节由来:

1949年9月的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国庆节手抄报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 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 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显示国家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国庆节手抄报篇一:中国古代爱国名言集锦

  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3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4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班固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

  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宋·陆游

  8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9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宋·陆游

  10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宋·陆游

  11一寸赤心惟报国。——宋·陆游《江北庄取米》

  12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

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4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陆游

  1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

  国庆节手抄报篇二:国庆——献给亲爱的祖国

  祖国,

  您五千年的岁月,

  写满了数不清的纷争。

  一次次的不屈,一次次的战胜,

  勾勒出不变的中华精神。

  我们,

  在您的胸怀中生存了五千年,

  于是,

  骨子里便有了五千年不变的中华魂。

  您的疆域,辽阔而雄浑,

  如那拂晓高歌的雄鸡。

  一次次的飞跃,一次次的奔腾,

  您终于站成了东方巨人。

  我们,

  在您的肩上成长了五千年,

  于是,

  性情中刻下了五千年不变的“勤奋”。

  五千年,

  您依旧青春满怀,

  五千年,您仍然步伐激昂。

  我们,

  将您的脚步追随了五千年,

  于是,

  见证了您五千年的沧桑。

  您也曾经迷惘,曾经低沉,

  但1949年民族的一声巨吼,

  就使世界为之震动;

  1978年的一声春雷,

  推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

  在您那辽阔而美丽的大草原上,

  羊群像珍珠撒满绿绒;

  在您那充满希望的田野里,

  麦浪滚滚把天地染得金黄。

  在您那曲曲折折的海岸边,

  一尾尾鲜鱼塞满了渔网;

  在您那郁郁葱葱的森林里,

  到处是祖国未来的栋梁。

  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

  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您的身上。

  我看见,

  丰收的硕果压弯枝头;

  我看见,

  机器转动得自由欢畅。

  我看见,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闪射着太阳的光芒;

  我看见,

  基因密码带领我们走进自然科学的殿堂。

  我们和您一道迎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时代,

  我们和您一起跨入了一个崭新灿烂的纪元。

  我们明白,

  我们的双肩将托负起您明天的希望;

  我们清楚,

国庆国庆怎么画

1、首先画出天安门的城楼主体结构,然后在主体结构上画出上面的城楼及门洞。
2、然后在城楼的两侧画出飘扬的小旗子。
3、在城楼的前面画出小花小草,再在天空中画出和平鸽、烟花,衬托出节日的气氛,最后再画出几颗星星,写上祝福语。
1、热热的天开心的你,特别的日子注意身体,轻轻的风纯纯的你,不要让太阳晒着你!国庆快乐!
2、国庆国庆相亲相近,祖国腾飞人民奋进!你奔小康我来鼓劲,为了明天我们前进!
3、你幸福的笑脸还未从中秋节的喜庆气氛中平伏下来,国庆节又来报喜了!愿这样喜庆连连的旋律永远与你相伴!
4、国庆思绵绵,遥把问候传。心为琴,风为弦,祝福悠扬为你弹。月妙曼,星灿灿,幸福为船渡你到彼岸。国庆快乐!
5、在这漫漫的国庆长假里,常常忆起共处的岁月。找点时间,约个地点,带上祝福,来个非常体验!
6、朋字双月并肩行,远隔千里两地明;祝友健康阂家乐,事业顺利展宏程;国庆佳节同喜日,捧杯聚首秋月中。
7、把这漫天飞舞的秋叶,化作关怀,但愿我们间的关怀,不仅是晋庆佳节来临的时刻。
8、云淡风也轻,秋叶飞满天,中秋国庆一相逢,祝福心愿铺满天。祝愿幸福安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