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的意思是什么?房兵曹胡马的意思和杜甫有关的资料_杜甫_长安_天宝

马诗的意思是什么

《房兵曹胡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这首诗以胡马为题材。胡马的主人房兵曹,是一位姓房的武官,其生平身世皆不可考。这首诗表面上是赞马,实际上是喻人,用的是所谓的“借物言志“或“托物寓意“。通过对马的骁腾善驰、可托生死、横行万里、所向无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并寄托了他对未来前途的坚强信念。
《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字长吉,又称“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之后,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有“少年心事拿当云“的壮志,他七岁时,就以诗歌之制名动京华。但由于他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谐音,因此朝廷不许他参加科举考试,后韩愈上文为他辩解,也未获成功。李贺一生抑郁不得志,只做过一个奉礼郎的小官,终年二十七岁。《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金络脑:把黄金笼头套在马的脑袋上。络,戴、套。
何当:什么时候。
快走:指马飞奔。
全诗的意思:
大沙漠里,黄沙像厚厚的白雪;燕山山头,弯弯的月亮像钩子一样挂在天空。我什么时候才能骑上戴着黄金笼头的骏马,在秋天的大地上飞奔呢?
4、 结合诗人李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房兵曹胡马的意思和杜甫有关的资料

《房兵曹胡马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意思如下: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

作品赏析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

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这首咏物诗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内,又出于物之外,全诗看似写马,但通过赞马却表达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房兵曹胡马诗

杜甫的成长,成才,成功之路简洁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杜甫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他自幼勤奋好学,接受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曾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政治上不断受到大地主势力的排挤打击,仕途失意,又经离乱,一生都在饥寒交迫中,颠沛流离中度过。杜甫少时虽家贫,但为人聪慧好学,七岁即写下“……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这样歌咏凤凰的诗作。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30岁时回到洛阳,筑室偃师,在那里结婚。天宝三载(744年)也就是杜甫33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当时李白刚刚被“赐金放还”,二人同游梁、宋,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这一时期,也是杜甫一生最惬意、最浪漫的时光。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醉眼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密友。此间所写《房兵曹胡马》、《画鹰》即是代表作品。中学课本中《望岳》也属于此时期的佳作之一,诗人以近岳想像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所见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其中“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一个想要攀登人生绝顶,实现自己济世安邦的宏伟志向。
天宝五年(746年)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其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几次干谒汲引,但都落空。可以说长安十年,使杜甫历尽艰辛。但恰恰如此,使杜甫看到了生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也有了较深的认识。
及安史之乱起,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长安,后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因疏救房琯,贬为为华州司功参军(758年)。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杜甫在成都有一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一度在剑南兵马使严武幕中任参谋。后因剑南兵马使反,成都混乱,晚年携家出蜀,住梓州,来往旁县,大历五年(770年)病死自潭州赴岳州途中。一说饫死耒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