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古诗原文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原文如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有人生哲理的古诗
蕴含人生哲理的著名古诗,有朱熹的《观书有感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苏轼的《题西林壁》等。
(一)《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系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诗作品。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作者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诗中,诗人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二)《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品。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咏物诗。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该诗寓含的哲理在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它提醒人们,要想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四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翻译为: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2、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琵琶仙·中秋》;
翻译为: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3、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
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出自宋代史达祖的《满江红·中秋夜潮》;
翻译为:滔滔江河归大海,而海水的潮涨潮落,皆与月亮的圆缺有关。偏偏只等到,过了半个秋天的时候,拼成明亮的圆月和壮观的潮水。
这时,月亮好像经过什么人把表面重新揩磨以后,越发显得明亮澄圆。江潮到来就像银河被人挖开了一个决口那样,奔腾而下,想起冤死的伍子胥便看看月宫中的嫦娥。
4、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出自唐代曹松的《中秋对月》;
翻译为: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正看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直到天边外面再没有天的地方,月亮都不曾只为一家人放光明。
5、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出自宋代米芾的《水调歌头·中秋》;
翻译为: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方所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