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中国科技大学哪位教授躲进美使馆后逃往美囯?中国留美博士生中,80%不想回国,啥是我国人才外流的根本原因_中国科技大学_中国_美国

多年前中国科技大学哪位教授躲进美使馆后逃往美囯

这个盘国贼叫方励之!

方励之(英语:Li-Zhi Fang,1936年2月12日~2012年4月6日)生于北京,籍贯浙江杭州。中国天体物理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原主任。

1971年起在中国率先开展相对论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研究,曾参与创建了国内高校首个天体物理实验室。

1987年被开除党籍并撤职。1989年6月5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方励之、李淑娴夫妇窜入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寻求“庇护”。叛逃美国后,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物理系任教授,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2012年4月6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寓所死亡。

  • 中文名:方励之

  • 外文名:Li-Zhi Fang

  • 国    籍:中国

  • 民    族:汉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36年2月12日

  • 逝世日期:2012年4月6日

  • 职    业:教授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 主要成就:中国最早研究激光理论的物理学家之一

人物生平

初中(12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外围组织,后就读于北京四中。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是理论物理与核物理专业的高材生。曾在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8年,到中国科技大学任教。

1972年,时值文革中复课闹革命时间,方励之等9位教员,受到60年代国际一系列天文学新发现和新理论的吸引和激发,在方励之的带动下,自发组织起来开始了相对论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的研究。 

1978年9月27日,安徽省革委会教育局批准方励之等7名中国科技大学教师在恢复职称制度后首批晋升为教授。后任物理教研室主任及天体物理研究室主任。

    1979年,方励之应邀赴意大利罗马大学讲学,被聘为物理系客座教授,后又先后在英、美、西德、爱尔兰、日本等国讲学,是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高级客座研究员。 

    1981年3月23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1年6月15日~7月2日,以方励之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一行10人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参加“第六届国际物理学和当代需要夏季讲习班”。 

    1982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同意方励之作为国际物理中心协会(ACIF)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3年3月1日,中国科技大学决定将物理教研室更名为基础物理中心,方励之教授任基础物理中心主任。

    1984年9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原子能委员会聘请方励之教授担任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意大利)的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这是首次聘任中国学者为该委员会委员,为期两年(1984—1985)。

    1984年9月17日,中国科学院决定方励之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任期为五年)。 

    1984年11月7日,中国科技大学决定成立学衔委员会,并调整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方励之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4年11月23日,中国科技大学决定对二级机构进行调整。方励之兼任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及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

    1984年11月24日,中国科技大学决定调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编委会,方励之任主编。

    1985年3月14日,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三届成员。  

    1985年10月26日,中国科技大学成立财务大检查自查领导小组,方励之任组长。

    1986年9月11日,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香港亿利达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龄先生捐赠,设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亿利达实验科学奖学金。方励之任奖学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11月14日,方励之、李淑娴夫妇和刘宾雁来到北京中关村812楼许良英家,准备在1987年春天举办一场“反右运动历史学术讨论会”,通知由方励之草拟,时间定在1987年2月3日至5日,联系地址是许良英家,发起人署名为许良英、刘宾雁、方励之。

    1986年12月4日,是日晚,方励之在学校竞选西市区人民代表的演讲会上声称:“我认为民主不是从上到下给予的,是靠自己争取到的。”“民主只有靠大家的觉悟争取到才是可靠的,否则得到了会被收回去的”。在他的影响下,翌日,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部分高校学生便上街游行。

    1986年12月30日,邓小平约胡耀邦等人谈话,邓小平说:“我看了方励之的讲话,根本不像一个共产党员讲的!这样的人留在党内干什么?不是劝退的问题,要开除!” 

    1987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改组中国科技大学领导班子。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方励之被开除党籍并撤职。

    1987年1月16、17日,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开除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方励之党籍的决定,原因是其煽动学生闹事,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公开提出要改变共产党,鼓吹资产阶级“民主”与“自由”等(安徽省纪委文件公布日期为1987年1月12日),并被调到北京天文台任研究员。

    198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共产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章的通知》。1月13日《安徽日报》在第一版上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改组中国科技大学的领导班子发表题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大措施》的社论,并由人民日报转载。1月17日,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了关于开除方励之党籍的决定。

    1987年1月17~24日,中国科技大学举行党委扩大会议和学生工作干部会议,学习中共中央(87)第一号文件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批判以方励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1989年6月5日,被中国政府通缉的方励之、李淑娴夫妇在林培瑞的唆使下畏罪窜入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寻求庇护。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闻讯后,考虑再三,不敢接受这一请求,生怕此事对使馆不利,便派使馆政治处的官员博格哈特和卢赛尔与方夫妇交谈。二人向他们说明:给予“庇护”会引起很多麻烦,如方一家住下,其他被通缉的人也跑来,使馆将无法应付。他们建议方励之另找地方躲藏,若实在无处去,美方可给办出国签证,方夫妇可设法逃往国外。经过3小时的劝说,方夫妇同意留下护照,请美方办签证,次日自行去取。李洁明如此处理,是根据美国国务院过去曾对驻外使馆做过的规定,即不要轻易接受庇护申请,否则将给使馆带来麻烦。 

    美国驻华使馆当即将上述过程申报国务院。国务院中国处代处长贝德尔接到申报后,立即表示不同意见,认为过去的规定只适用于一般情况,是针对不明身份的人闯入使馆而制定的。他认为当前是美国支持的“知名不同政见者”在危机情况下求救于美国使馆,若拒之门外,一旦遭受不测,让美国公众得知后,必然兴师问罪。贝德尔于是紧急请示副国务卿金米特,还打电话给白宫主管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得到上级批准后,他立即向使馆下达指示:马上接受方励之入馆。

    李洁明得到指示后,即派博格哈特和卢赛尔二人前往寻找方夫妇。此时方励之夫妇已在身份特殊的美国人佩里·林克护送下到了建国饭店,住进《华盛顿邮报》驻华记者马修斯的房间(马修斯去上海出差)。博格哈特这次对方夫妇优礼有加,不但同意他们进使馆,还称“你们将是布什总统的客人”。

    他们四人像间谍一样行事,从建国饭店后门溜出,进入事先等候在那里的小面包车,直奔李洁明的大使官邸,把方夫妇安置在官邸的客房内。美方规定,夜晚方夫妇不能开灯,白天不能出门,绝对不能让中国警卫人员发现行踪。 

    中国政府很快就得知方励之夫妇的下落,不但马上增派警卫把官邸团团围住,严查出入人员,而且两天后,即1989年6月8日,外交部副部长朱启祯召见李洁明,严正警告美方,方励之犯有策动动乱的罪行,美方庇护这种罪犯是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极大的遗憾,并提出严重抗议。

    从此,美国非法庇护方励之便成为中美政府间的一场严重外交交涉,长达一年之久。 

    李洁明正式迁入官邸后,便叫方夫妇迁出客房,重新把他们安置在官邸大院后面的医务室内。室内窗帘都拉上,大门加固,全室安装报警系统,任何人不准入内,还安排了专人为方夫妇采购食品、选送书报。

    李洁明不轻易与方夫妇会面,有事要见时都安排在夜晚,等中国工人、佣人皆已离去,才偷偷与方见面。 

    李洁明曾制定一项计划,想用外交信使邮箱或男扮女装偷运方励之出境,被美国国务院制止。中方听到风声后也向李洁明提出交涉,不得偷运方离开北京。李洁明只好作罢。

    方励之夫妇待在美国大使官邸内,对中美两国都成了提心吊胆的事。对中国来说,总怕他通过化装隐蔽在汽车内逃出,因此加强了对美国大使官邸的警力和检查,不胜其烦,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国反华势力常以此制造反华舆论。对美国来说,也如鱼刺在喉,不吐不快,但又吐不出来,造成了极大不便。

    第一个提出解决此难题的是邓小平。1989年11月7日—10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邓小平提出了恢复中美关系的“一揽子解决建议”,包括双方谈判解决方励之问题和美方解除对中方的制裁等。当时邓小平指出,在方励之承认违法的基础上,中方可让他离境,但美方要保证他不得从事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基辛格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向布什总统转达。美国政府几经考虑后,由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向中方作出正式答复:

    (一)由李洁明大使就近与中方讨论解决方励之问题的办法;

    (二)中美关系的其他方面由中国驻美大使朱启祯与美方代表在华盛顿会谈;

    (三)欢迎双方就经济合作上的大项目进行研究;

    (四)原则同意邀请江泽民总书记在1990年合适的时间访美,以完成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从美方的答复来看,似乎颇有诚意。但由于随后东欧政局发生剧变,美方错误地对国际形势进行重估,放弃了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努力,使上述答复中的大部分内容落空或未谈出结果,只剩下关于方励之问题的谈判还在持续进行中。 

    关于方励之问题的谈判是由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与李洁明大使进行的。这一谈判延续的时间很长,直到1990年6月25日双方才达成谅解,主要内容是:在方励之承认错误的基础上(方书面承认他的言行违背了中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中方以健康原因批准方励之夫妇出国就医。方夫妇出境后,先在英国住了半年,后又移至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待了一段时间,最后落脚在美国南方的亚利桑那大学。方夫妇出境后过了一段时间,中方也批准他们的儿子去美国。

    这一案件的解决,虽未能使美方全面解除对中国的制裁,但部分制裁得以取消或放松,如当月美国宣布不再阻挠中国取得世界银行贷款。更重要的是,它对缓解中美紧张关系起了一定作用,对布什总统当月宣布无条件延长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气氛。 


    赴美后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物理系任教授,至死前仍处于学术活跃状态,每年皆有若干学术论文发表;

    2001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存浩院士,在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时说,已有2名中科院院士因“违背科学道德”而除名,其中一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13日《南方周末》报道,两院士是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方励之和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陈敏恒。其中,方励之被除名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2005年1月9日,因抗议“中国人权理事会”组织内部财务管理混乱而与林培瑞等理事退出。 

    2010年12月2日,美国物理学会公布2010年度新增会士(APSfellow)名单  ,方励之(Li-Zhi Fang,亚利桑那州大学)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声称:“他在宇宙学和早期宇宙的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工作;对于中国、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学生的那种激励人心的领导、教学以及辅导的能力;对于中国人权,不知疲倦、无私、勇敢、持续不断地支持。”(For his important work in cosmology and early-universe physics;his inspiring leadership,teaching and mentoring of students in China,the United States and around the world;and his tireless,selfless,courageous and continuing advocacy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2012年4月6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寓所内死亡。

    2012年4月9日,环球时报刊登《社评:顺历史而行,个人力量才能激活》,评价方励之死亡一事。文章指出国家和民族复兴中国人梦想了一二百年,今天它就在眼前。支持它、推动它应是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行动。而且顺其势,个人力量才能激活。逆其行,个人的才干和生命只能空耗,最终被这个时代淹没。 

    学术方向

    理论天体物理学(Theoretical Astrophysics)、宇宙学(Cosmology)

    教学对象

    在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数值方法等领域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学历的学生。

    研究项目

    Off-equilibrium dynamics of inflationary perturbations. 

    Dynamics of cosmic baryon fluid and dark matter (NSF AST-0507340).

    High order accurate 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WENO)algorithms: simulation of cosmological hydrodynamics and radiative transfer(NSF AST-0506734). 

    荣誉成就

    方励之是我国最早研究激光理论的物理学家之一,为发展非线性光学理论做出了贡献。十年内乱中,方励之在被“隔离”期间开始研究广义相对论及相对论天体物理,1972年在我国首先发表宇宙学方面的论文。随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织起了“民间”的天体物理研究组。在他领导下,这个小组的同志用光度指标法研究类星体哈勃关系,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他们还第一个指出电子对产生吸积区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反常中子星的模型理论。 

    1985年,与日本京都大学基础物理研究学院佐滕文隆教授一起合写的论文《类星体红移分布中的周期性是多重连通宇宙的一个证据》荣获国际引力研究基金会论文奖一等奖。 

    出版论著

    著有《从牛顿定律到爱因期坦相对论》  、《宇宙的创生》 、《哲学是物理学的工具》等;散文有《重访卡普里》 ,译作则有《引力论》(台湾省正中书局1998年版),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1980年初版)天体物理学分支的主编。

中国留美博士生中,80%不想回国,啥是我国人才外流的根本原因

步入近代以后,中国因为战乱的缘故,出现了科技断层。我们的科学技术一直止步不前,没有迅速发展,跟西方国家比起来落后了一个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很快就失去了自保能力,没有办法抵抗外国人的进攻,这样的痛苦持续了近百年的时间,我国才逐渐站起来,赢得了全面胜利。建国初期,我国虽然有了保护自己的能力,但是科学水平还是比较低下,没有办法跟西方国家相提并论,为了尽快发展起来,在技术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实现弯道超车,国家拿出了很多教育经费培养人才,如果学习成绩比较好,有能力的话,国家还会将其送到外国进行留学。

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十年,给国家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不少的帮助,但是现在却发生了一些令人心烦的变化,有媒体报道称在中国的留美博士生中,有80%的人都不想回国,愿意留在美国发展,这是为什么呢?什么才是我国人才外流的根本原因,有专家分析说,解释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经济水平还不够高,跟美国比起来,中国的GDP总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再花费很多年才能赶超。

对那些留美的博士生来说,在美国的生活似乎更加富足,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个人幸福,选择了舍弃祖国。另一个方面则是因为中国的科技,还有一些落后,那些博士生认为自己回归以后,没有办法继续正常研究,也没有办法取得更好的成就,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专家认为可以对症下药,一方面提高留美学生回归以后的福利和待遇,另一方面抓紧进行科学建设,给这些学生营造更好的科研环境。

从总体的角度来看,这些留学生虽然没有回国,但是其根源却仍在祖国,将来或许有一天,这些学生也会回国发展,从这些年的报道不难看出,弃美回国的博士生和高新人才,也不在少数,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如果国家持续重视教育问题的话,这些科研人员早晚会回归。对此,你怎么看?

关于钱学森的所有事 急急急急急急

钱学森(1911~ )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二、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
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2.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3.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4.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5.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6.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7.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 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 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 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 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8.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9.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参考资料:百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