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的原文,注释及翻译急急急?求毛遂自荐此成语故事的文言文_楚国_平原_楚王

毛遂自荐的原文,注释及翻译急急急

原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於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於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擧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盤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於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於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於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译文:  秦兵围攻邯郸的时候,赵国派平原君向楚求救兵,要和楚国连合抗秦。他邀请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兼备的食客门下一同去。平原君说:“如果用文的方式能够成功,那好极了;文的方式不能成功,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 (不管怎样,)一定要定下纵约才回来。随从的人士不到外面找,从食客门下中挑选就足够了。”找到十九个人,其馀没有可取的了,无法凑足二十个人。门下有个叫毛遂的,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合纵,邀请二十个食客门下一同去,现在还少一个人,请您就拿我凑数一同去吧!”平原君说:“先生在我的家里,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德的人生活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马上就露了出来。如今先生在我的家里,到现在有三年了,我身边的人不曾称赞你什麼,我不曾听说过你,这说明先生没有什麼(才能)呀。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到今天才请求到袋子里来。如果让我早就到了袋子里,那就会整个锥头挺现出来,不只是现出尖端而已。”平原君终於带着毛遂一同去了。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讥笑他,只是没有说出口来。   毛遂等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问题),十九个人都钦佩他。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合纵,谈论合纵的利害关系,太阳出来时开始谈起,太阳正顶了还没做出决定。十九个人对毛遂说道:“先生上去!”毛遂手按剑柄,一步一级台阶走上去,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三言两语就可以决定。如今太阳出来就开始谈合纵,太阳正顶了还没做出决定,为什麼呀!”楚王对平原君说:“他是干什麼的?”平原君说:“这是我的舍人。”楚王喝斥(毛遂)道:“怎麼不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话,你是干什麼的!”毛遂手按剑柄,走上前去道:“您之所以喝斥我,是凭仗着楚国众多的军队。如今在这十步之内,您不能依仗楚国众多的军队啊,您的命吊在我的手上。我的主人在这里,您喝斥什麼呀!再说,我听说汤凭着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做了天子,周文王凭仗方圆百里的土地使诸侯向他称臣,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众多吗?只因为能够把握形势,发颺他们的威力。如今楚国的土地纵横五千里,武装的士兵上百万,这是称霸称王的资本。凭仗楚国的强大,世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抵挡。白起,一个小子罢了,带领几万军队,前来与楚作战,一战就攻下了鄢和郢,再战就烧毁了夷陵,三战就侮辱了您的祖先。这是子孙万代忘不了的怨仇,也是赵国人感到羞耻的事,您却对此不知羞辱。合纵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啊。我的主人在这里,您喝斥什麼呀!”楚王说:“是!是!的确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谨奉献全国的力量来听从。”毛遂说:“合纵的事定了麼?”楚王说:“定了。”毛遂对楚王的侍臣说:“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盆,跪着呈献给楚王,说道:“您应当歃血来定下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主人,再次是我。”於是在殿上定下了合纵的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盆,右手招呼十九个人,说:“您们一起在堂下用它歃血。您们碌碌无能,是人们所说的靠别人力量办成事情的人呀。”   平原君(在楚国)订下了纵约回来,回到赵国,说道:“我不敢再观察评价士人了。我观察士人,说多,上千人;说少,也有几百人。自己认为不会看错天下的士人,如今对毛先生却看错他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咱赵国比九鼎大吕还受尊重。毛先生凭着三寸长的舌头,比百万军队还强。我不敢再观察、评价士人了。”於是让毛遂做了上客。 简析:  《史记》所写的人物,主要是活动在历史舞台上的名震千古的大人物,他们大都处於一定社会各种矛盾斗争的中心。《史记》也写了一些小人物,但他们无一不与那些大人物大事件息息相关。有些大人物能完成某些大事,主要是依靠这些小人物的智慧和力量。他们的历史作用,使他们与大人物并驾齐驱,甚至使有些大人物相形见绌。《毛遂自荐》就具体反映出这一有趣的历史现象。它通过“合从於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颺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   本文的艺术特点主要是:   一、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毛遂与楚王谈论合纵的场面,是个紧张斗争的场面。毛遂“文武备具”的才能,就是在这个场面上,在谈论双方的矛盾斗争中,集中地显示出来。毛遂“按剑历阶而上”“按剑而前”,面对楚王的喝斥,针锋相对地反驳,并进而威胁楚王,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接着写毛遂引证史例,分析现状,权衡利害,终於使楚王答应合纵,从而使本不应直接参与谈判的毛遂成了决定赵楚合纵的主角。所有这些,充分表现出毛遂特出的勇气和智慧。在同一场面中有关人物的表现,如平原君与楚王谈判的没有成效,楚王对毛遂的态度的戏剧性变化,被平原君认为“文武备具”的“十九人”对困难束手无策,只能因人成事等,都对表现毛遂这一主要人起着衬托的作用。写毛遂自荐的那个场面,着重表现出毛遂承担“合从於楚”的任务的主动性与完成任务的信心。两个场面联系起来,把毛遂这个策士的特色反映得鲜明而丰满。   二、词的复叠,句子的反复,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词的复叠,指的是把同一的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辞格。如“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连用三“先生”,活现出平原君当时以主人的身份坚决拒绝毛遂的神态,表达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客气的称呼(先生)与毫不客气的言辞(无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这一贵公子所特有的风度。到了与楚合纵成功回到楚国之後,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 (“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疆於百万之师”),其感激,钦佩之情,溢於言表,与上文三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句子的反复,指人对事物有热烈深切的感触时,往往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申说,即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如平原君一再说“胜不敢复相士”,表现出他对毛遂的赞颺和因原先错看了毛遂而引起的悔恨与歉疚之情。再如毛遂在楚王殿上,针对楚王的喝斥,一再说“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充分表现出毛遂那种说大人则藐之的豪迈气概,正如宋代洪迈所说:“其英姿雄风,千载下犹可想见,使人畏而仰之。” (《容斋五笔》五卷)编辑本段字词句基础知识擧要  以为   “以”、“为”连在一起时,由於“以”的词性和意义不同,以及二者的组合关系不同,有好几种用法。   1.“以为”结合成为一个动词,等於“认为”。如:   ①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②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信陵君窃符救赵》)   2. “以”是表示“以为”意义的动词,与“为”相配合,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表示对人或事物的看法或判断,而其兼语承上文省略。可译为“认为……是………”、“把……当作……”。如:   ③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为贤大夫”:以之为贤大夫,认为他是贤大夫。   3.“以”是“使令”、“任用”意义的动词,与“为”相配合,组成兼语式的使动句,表示让人去做某事或担任某种职务,其兼语承上省略。相当於“让……作……”,“任用……为……”。如:   ④遂以为上客。——“以为上客”,以之为上客,让他作上客。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论语》二则》)——“以为东蒙主”,以之为东蒙主,任用他为东蒙山主管祭祀的人。   4.“以”是表凭借的介词,其宾语承上省略。“以为”即“以之为”,“以之”是介宾短语作状语。这种“以为”相当於“用……做……”、“把……作(为)……”。如:   ⑥去门十里以为界。(《五蠢》)——“以为界”,以之为界,把它作为两国的国界。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   这句中“秦之围邯郸”是个主谓短语,放在句首作表示时间的状语,这种主谓短语,有时还在後边加一个语气词“也”,如《五蠢》中“尧之王天下也”就是这样。译成现代汉语时注意两点:1.“之”是置於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需译出。2.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这个主谓短语应译为“秦军围攻邯郸的时候”。即译成以“时候”为中心词的名词短语,把原文的主谓短语作为“时候”的定语译出。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末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已经讲过“有所……”、“无所……”这种习惯句式。上边的句子里用了“未有所……”和“无所……”,“未有所……”这种格式,从字面看属於“有所……”这一种,从内容上看等於说“无所……”。这里再具体讨论一下这种格式的翻译问题。   要把这种格式翻译得准确,首先要掌握“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其次要注意古今汉语表达方式的不同,译文既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因此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语法结构。现将译文和原文照对於下:   1.原文:左右未有所称诵。 (所称诵,称诵过的才能。)   译文:左右的人没有称诵过你的才能。 (原文“未有”是谓语,译文的“没有”是状语。原文“称诵”在宾语之内,译文的“称诵”是谓语。)   2.原文: 胜未有所闻。 (所闻:听说的优秀事迹。)   译文:我没有听说过你的优秀事迹。   3.原文: 是先生无所有也。 (所有:具有的才能。)   译文:这样看来先生并没有什麼才能啊。 (这句译文语法结构和原文相同。)   括弧里的是对原文充当宾语的“所”字短语的直译,把它们和变通的译文对照一下,并将译文的语法结构和原文的语法结构对照一下,就可以知道翻译这种格式时应如何灵活变通了。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人者也。   1.“所谓”是一个形容词性结构,它在句中充当“因人成事者”的定语,可译为“所说的”,照录原文亦可,因为现代汉语里仍沿用“所谓”。   2.“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是个判断句,主语是“公等”承上分句省略。因为文言里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所以这种省主语的判断句就只有一个充当谓语的名词短语(即判断宾语)。   3.“因人成事者”是个“者”字短语。“者”属於“者”字短语,不能把“者”和“也”连在一起看成语气词连用。   上句译出来是:先生们碌碌无能,正是平常所说的依靠别人把事情做成功的那种人啊。毛遂和平原君人物形象  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有义勇精神。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善於雄辩,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见解。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平原君:喜士养客,但蔽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於致歉,重视人才,是一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求毛遂自荐此成语故事的文言文

【原文】毛遂为平原君门下客,为秦王攻赵,赵使平原君求救于楚,赵选文武俱备者二十人同往,得十九人,毛遂自荐,夸其能,十九人皆目笑之。及至楚求兵,楚犹豫不决。毛遂按剑向楚王前曰:“秦白起小竖子耳,一战而夺大王鄢[yan]郢[ying],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姓之耻,楚之所怨,赵之所羞也。今求兵合纵,实为楚非为赵也。”楚王许之,遂与赵王歃[sha]血盟于堂下。平原君归,谓赵王曰:“毛先生一至楚,使赵重于九鼎矣。”乃以遂为客卿,领兵与楚合纵以拒秦,大破秦于邯郸,封遂为上将。

【译文】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由于秦王攻打赵国,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赵国挑选文武俱备的二十个人一同前往,只挑选到十九个人,毛遂自己推荐自己,说出自己的才能,那十九个人都笑话他。到了楚国,请求楚国发兵支援,楚王犹豫不决。毛遂手按着剑到楚王面前,对楚王说:“秦国的白起,第一战就会夺大王的都城鄢郢,第二战会烧毁夷陵,第三战就会侮辱大王的先人,这是老百姓的耻辱,楚国会怨恨,会给赵王蒙羞的。现在请求发兵抵抗秦国,实在是为楚国而非为了赵国。”楚王答应了,就与赵国在堂下歃血为盟。平原君回国后,对赵王说:“毛先生一到楚国,使赵国的名声重于九鼎。”于是将毛遂俜为客卿,带领赵国军队与楚国一起抵抗秦国,在邯郸将秦国军队打败,赵王封毛遂为上将。

文言文毛遂自荐原文和加点字解释和问题答案

毛遂自荐 【原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没有才能,(所以)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 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