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词 李涉诗中最能表现牧童形象的是那几句
最能表现牧童形象的是“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白话译文:穿蓑衣出树林春雨浙淅沥沥,躺在莎草丛吹起芦笛,吹得江两岸一片葱绿。四周插上蓬蒿,腰中装满弓箭,怕什么猛虎欺凌黄牛犊。
这二句,是牧童正面形象的特写。憨顽的放牛娃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全副武装的勇士模样,“不怕猛虎欺黄犊“更是一语点出山中牧童那种勇敢无畏的强俘性格。诗人用那生动的笔触,以一种简洁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山中牧童图“。那清新、活泼,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更使全诗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扩展资料
《牧童词》是唐代诗人李涉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牧童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既不免经风雨、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这是一首牧童唱的歌。早上,牧童赶着牛沿着弯曲的江水去放牧;晚上,牧童归来时就要摸黑走过山村的沟谷。
早出晚归的牧牛生活是辛苦的,诗中写到的“朝”“夜”两次“牧牛”,第一次是指“牧牛去”,第二次是指“牧牛归”。四个“牧牛”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歌谣节奏和韵味,同时表现了早晚放牧、日日放牧的辛勤劳动生活。“下江曲”和“度村谷”也表现了放牧生活的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牧童词 (李涉杂言古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意
借问酒家何处有”,说的是诗人触景伤情,想起远方的亲人,清明时节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心中惆怅不已。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以慰藉远在他乡漂泊无依的惆怅感。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看见骑牛的牧童,便向他问路,寻找酒家,牧童远远的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此处为一个转折,前几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最后一句牧童童真的话语为诗人指路,小牧童童真清澈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好一番热闹的景象,与清明时节的悲凉气氛截然不同。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是什么古诗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
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