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6年(建武二十二年),匈奴贵族之间爆发了争立单于的斗争,互相猜忌,出现了裂痕。加上蒙古草原上连年旱灾和蝗灾,“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汉光武帝接受南匈奴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东汉政府每年供给南匈奴一定数量的粮食、牛马及丝帛等物资援助,并置使匈奴中郎将率兵保护其安全。南匈奴单于则遣侍子入朝,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8郡,协助东汉防御边疆安全和北匈奴的侵扰。公元216年,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5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终告一段落。
南匈奴归附东汉后,留在蒙古草原上的北匈奴势力大大削弱。在南北交战中,北匈奴数次被南匈奴击败。至汉明帝和汉章帝时,东汉的国力已逐渐恢复至巅峰状态,遂开始对北匈奴大举反击。
公元73年(汉明帝永平十六年),窦固率部分兵4路,深入北匈奴腹地,取得了“天山之战”等一系列重大军事胜利,往北追至蒲类海(新疆巴里坤湖),并留屯于伊吾卢城(新疆哈密)。到汉章帝时,在汉军和南匈奴连续打击之下,北匈奴日益衰弱,先后有数十万人入塞投降。
公元89年(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和耿秉等率领汉朝和南匈奴联军大举北进,出塞3000余里,与北匈奴单于大战于稽落山,连战皆胜,北匈奴投降的人前后达到20余万人。汉军中军将领班固作颂于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勒石记功而还。
公元90年,窦宪决定彻底消灭北匈奴,遂派耿夔、任尚等率兵出居延塞,远袭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单于的军队,斩杀阏氏、名王以下5000余人。北匈奴单于率领数骑西逃。金微山一役,汉军出塞5000余里,是汉军远征史上行程最远的一次。此后,北匈奴残部越过中亚、西亚,迁往欧洲,在今匈牙利定住下来,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匈牙利族。
新朝末年,居住于今青海、甘肃及西藏等地区的羌人乘中原兵乱,大量入居塞内,与汉人杂居。更始帝时期和赤眉军起义时期,羌人多次侵扰金城、陇西等郡。隗嚣无力镇压,遂采取安抚手段,与之结好,并利用他们共同抗拒东汉军队。东汉统一陇西后,汉光武帝采纳司徒掾班彪的建议,设置护羌校尉,驻凉州,管理羌人事务。但先零羌、烧当羌等一再叛汉朝,攻袭边郡。从汉光武帝建武至汉和帝永元年间,东汉政府与诸羌进行了十几次较大规模战争,镇压了叛汉诸羌,安定了陇西一带地区,保证了边境的稳定与统一。
但到了东汉后期,随着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加之对诸羌的治理方针不当,羌人所受的盘剥与压迫越来越重,边疆地区的汉羌矛盾再次陷入危机,又爆发了3 次大规模的诸羌武装叛汉斗争。这些叛乱最终都被东汉镇压下去了。
东汉平羌的百年战争,所耗军费共达千亿计,挖空了东汉的国库和财政根基,成为了东汉中后期最深的政治泥潭,陷入而不能自拔,也直接为黄巾起义的爆发和东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东汉时,东汉政府在越南北部设置了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东汉初,锡光任交趾太守,任延任九真太守,教越民耕种技术,设立学校,传播先进文化,对改变当地落后状态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后来苏充任交趾太守,对越人加重剥削,引起越人强烈不满。
公元40年(建武十六年),交趾的征侧、征贰起兵反汉,得到了九真、日南等地人的响应,很快攻占60多座城池。征侧和征贰自立为王,就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二征王”。“二征王”不久就被伏波将军马援镇压。
东汉在镇压“二征王”、平定安南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穿渠溉田,发展农业生产,废除残暴的“越律”十余条等。东汉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等给越南以深刻的影响,华夏文化大规模传入越南。
公元46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乌桓各部乘机摆脱了匈奴控制。南匈奴归附东汉后,乌桓也向东汉表示臣服。汉光武帝封郝旦等大小酋长80余人为侯王君长,使其居住于幽州、并州缘边10郡境内,并招募乌桓人内附,在上谷郡宁县设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各部。东汉每年给乌桓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特点,让他们助守边防。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实际上成了一支世袭的雇佣军队,直到魏晋时期,乌桓铁骑仍名闻天下。
南匈奴和乌桓相继归附东汉后,鲜卑各部也遣使通好。公元54年(建武三十年),鲜卑接受了东汉的封号,也受护乌桓校尉监护。东汉还收买鲜卑部落大人,使之专门对付北匈奴。东汉中期灭北匈奴的燕然山之战和金微山之战后,北匈奴残部西迁。汉军撤离后,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匈奴故地,与散居在原地的十余万落匈奴人融合在一起,势力迅速强盛起来。东汉末年以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对东汉的依附,并成为在一支活跃在北方的威胁力量。
东汉时期,印度、缅甸等国与中国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据记载,公元94年(永元六年),永昌境外的敦忍乙王莫延曾派遣使者来访,双方互赠礼物。公元97年,缅甸北部的掸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者向汉朝赠送珍宝。东汉政府则以金印回赠。公元120年(永宁元年),雍由调再次遣使来汉,并“献乐及幻人”。缅甸的音乐和杂技,在当时深受欢迎。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汉朝与印度的联系就日趋密切。特别是汉明帝派人去印度取经以后,大量印度僧侣来到中国,译佛经,传佛学,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东汉末年,朝鲜半岛北部先后兴起了高句丽和百济两个国家。两国的发展水平虽略有不同,但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在东汉强烈影响下,他们并没有向奴隶社会发展,而是模仿汉朝的政治制度从而走上了封建化道路。
在日本列岛上,居住着大和民族的先祖。东汉时,日本列岛上有100多个小国。公元57年(建武中元二年),日本倭奴国王遣使入东汉首都洛阳进贡,贡品为10名生口(男女奴隶)、10根长棍、10捆粗麻,表示愿为汉臣藩,求汉光武帝赐名。汉朝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朝皇帝赐封,汉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并赐封“汉倭奴国王印”金印。这颗金印已于1784年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出土,成了日本国宝,并作为中日两国最早友好交往的见证藏于福冈市博物馆。
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欧洲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关系。公元97年(永元九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罗马帝国),一直到达条支海(波斯湾)。甘英这次出使,虽然没有直接开辟与大秦通商的道路,但也反映出东汉要与欧洲建立关系的愿望。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大秦商人由海路来到洛阳,以大秦王安敦的名义,赠送汉桓帝一些礼物,这也是世界中古史上东西方两大最强帝国的唯一一次官方接触。此后,东汉与罗马的贸易关系更为频繁。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投笔从戎的第一步。班超一到军旅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试牛刀,斩俘众多。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经过短暂而认真的准备之后,班超和郭恂率领36名部下向西域进发。班超先到鄯善(今新疆罗布泊西南)。鄯善王对班超等人先是嘘寒问暖,礼敬备至,后突然改变态度,变得疏懈冷淡。班超凭着自己的敏感,估计必有原因。果然匈奴也遣使到鄯善来了,班超率领36人趁夜奇袭匈奴使节的大营,杀死了匈奴使者,安抚鄯善王。鄯善王答应归附汉朝。
接着,班超出使于阗,故技重施,杀死了蛊惑于阗王偏向匈奴的巫医,安抚于阗王也归附汉朝。紧接着,班超又出使疏勒成功。
汉明帝去世后,汉章帝即位。班超受命回国。疏勒举国忧恐。都尉黎弇说:“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说罢,黎弇拔刀自刎而死。
班超率部至于阗。于阗国王侯百姓都放声大哭,说:“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不少人还抱住班超的马腿苦苦挽留。班超见状,自知于阗父老决不会让他东回,而他也想留在那里,完成他立功异域的宏愿,便毅然决定,不回汉朝,重返疏勒。
汉章帝五年(80年),班超上书给汉章帝,分析西域各国形势及自己的处境,提出了要趁机平定西域各国的主张,其中重要一条核心内容就是“以夷制夷”。
此后,班超尽心尽力经营西域20年,正确地执行了汉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班超不仅维护了东汉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西域50多个国家归附汉朝,班超最终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汉和帝封班超为定远侯,后人称之为“班定远”。
班超之后,其子班勇继承父业,再通西域,使东汉维持了在那里的统治。父子二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东汉统一西域地区战争的胜利,不仅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统治,而且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公众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