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何能称“圣”_关羽_刘备_汉寿

关羽为何能称为“圣人”

中国自古对于关羽(字:云长)就有“关圣”的尊称,可是同为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魏蜀吴三国的大佬为何还不如后世人们对于关羽的尊称;以及在历史长河中,那么多的大浪淘沙、那么多的人来人往,却不及关羽一个将领的评价和爱戴呢?

一、“义”义薄云天,关羽的义从早期的桃园结义,三兄弟一起闯荡江湖开始,就为刘备集团立下赫赫战功,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刘备兄弟仅三人三骑,就被位列于第十九镇诸侯,可以说当时的刘备是非常势单力薄的,而这所谓的“第十九镇诸侯”也是一个虚名,并没有实质的兵力、财力,更没有多少话语权,甚至连最基本的粮草供应都是靠着袁术的施舍也不为过,为此,张飞多次抱不平,还是到最后曹操出面从中斡旋甚至于接济。但就这些也基本是依赖于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出色表现而获得的荣誉和尊重。

自从刘备和关羽走失后,关羽为寻找哥哥,不管曹操如何挽留、如何拉拢,对于关羽来说均不如三兄弟的一个“义”“金兰之义”、“国家之义”,过五关斩六将、从一路护送嫂嫂(刘备夫人),千里寻主、封金挂印体现的淋漓尽致。

离开曹操后,关羽又杀颜良、诛文丑作为对曹操的回报,体现出对曹操的有来有往;甚至到最后的华容道放走曹操,而使自己在刘备集团中落下诟病。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关羽一生都在履行这自己的这个“义”字,这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也从后世的推崇上展现的尤为突出。

但是,仅仅从一个“义”字就能封“圣”吗?显然不够!那么就要谈及关羽的另一个、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忠”!这个“忠”分为“大忠”、“小忠”。

先说“小忠”,从关羽对于刘备集团的贡献,对于刘备和曹操之间的抉择“一心不侍二主”来看,这是关羽对于蜀的忠,但是这个是“小忠”,这个是在关羽心中的忠诚体现。

但是关羽的“大忠”则是他一生追逐和坚守的信念,这个“忠”是对天下的忠,是对汉室江山的忠。关羽一生的美誉有很多:“关二爷”“五虎将之首”“统领荆州都督”“汉寿亭候”“美髯公”……,可是关羽自己最炫耀、最珍惜、最看重的是那个呢?恰恰是这个被自己的大哥、领导刘备视为死敌的曹操册封的“汉寿亭候”,关羽自己对这个封号终其一生都是极为看重和炫耀的,甚至对蜀汉册封的“五虎将之首”都不是多么的看重。为什么能将一个对手、甚至在战场要殊死搏斗的曹操所册封的“汉寿亭侯”如此看重呢?

这里,可以将关羽和曹操集团的一个人做以对比:关羽VS荀彧,这两个人最大的一个特点都是“忠”这个“忠”体现的不是对刘备和曹操的忠,而是对大汉王朝、汉室天下的忠。荀彧因为这个忠,至始自终都和曹操的关系中存在着隔阂,乃至于最后被杀,也是曹操认识到荀彧所忠的并不是自己,甚至在曹操称“魏王”之后,荀彧和曹操的这种隔阂已经公开化。同样、关于对于刘备的忠是停留在桃园三结义的“义”字上,而对于理想抱负的忠,却是坚守在汉家江山的基础上的。

由此,也就导致了关羽和刘备的根本理念的冲突。细想,曹操、刘备、孙权、那个人不是胸怀帝王之志呢?曹操称王、刘备称王,汉中王,其实,这一点在关羽的内心是十分纠结和痛苦的。因为,在关羽看来王不是自称的,而是要大汉天子册封的,而自己的结义兄长的此举,无疑是刺痛了他的内心,与其坚守的君本臣纲的思想是背离的。

所以,关羽最后的败走麦城,既不是偶然、也不是失误,而是作为魏蜀吴三方皆愿意看到的局面,至于刘备对东吴的复仇,也许就只是一个幌子。

“圣”是中国古代甚至高于帝王的尊称,魏蜀吴三位皇帝都不能成圣,而关羽能成“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其尊崇和敬意的最高表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