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穿越君 读史专栏作家
01
赵匡胤一生留给世人诸多谜案,
黄袍加身和斧声烛影更是扑朔迷离。
黄袍加身是赵匡胤辉煌人生的开始,
斧声烛影是赵匡胤璀璨人生的谢幕。
黄袍加身可基本断定是他的杰作,
而他谢幕的斧声烛影则至今无人参透。
他在杯酒释兵权的宴会上说,
自己无法安然入眠,
因此,所有的威胁都退居二线。
而在斧声烛影的落幕中,
他酒酣而眠安心的睡下后却再也没有醒来。
难道真的是一言成谶,
还是久久不能放下多年前的心结?
他杯酒释兵权的对策,
使得皇权得以很好的保护,
杜绝了禁军将领和外姓篡权的可能,
而自己的命运却终结在五十岁,
在斧声烛影的悬疑中丢掉了皇位和性命。
对他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精明能干的赵匡胤算计了一辈子,
还是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
也许统一全国就是他的宿命,
任务完成了,也就该谢幕了,
至于斧声烛影也不过是他一个落寞符号。
下面穿越君带你走进这个千古之谜。
02
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
看到“斧声烛影”四个字,
多半会以为赵光义采用了
暴力手段用斧头把其兄砍死,
很显然,这是一种误解。
这里的“斧”是指赵匡胤手里拿的玉斧。
是他很喜爱的一种装饰物,
也相当于是他的信物,不是一种杀人利器。
“斧声”也不是砍杀的声音,
是赵匡胤用玉斧戳地上的雪发出的嚓嚓声。
从公元963年正月起,
赵匡胤开始了统一天下的霸业,
直到公元975年,用了十三年的时间,
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
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976年十月二十日,
开封城中突然风雪弥漫,
大雪筛糠一样落下来。
然而,赵匡胤心情确极好,
他派人将弟弟赵光义请进宫来喝酒,
也就是与他一起策划陈桥驿兵变的
那个赵匡义,为了避讳皇帝改名赵光义。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兄弟俩喝到酒酣耳熟之时,
赵匡胤将旁边的太监宫女都支开了。
不过这种情形是可以猜测的,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那就是赵匡胤觉得他们兄弟的谈话内容,
有不容外人听到的秘密,
亦或者两人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具体是什么秘密,什么事情,
后人就不得而知了,除非时空可以穿越。
至于赵匡胤为何如此高兴,
也许是因为十几年前,
也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他与自己的心腹赵普定下了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天下的战略吧,
如今已基本实现,他是真的很开心,
是想找自己从头到尾
都参与知情的弟弟共同开心一下,
还是觉察到什么,要有所行动,
赵光义是不是也觉察到了什么,
在外有所准备?
这就需要今天的历史学者们再深度挖掘了。
特别是出现了象征生杀的斧声,
扑朔迷离的烛影和大雪弥漫的寒意,
使得这个千古谜团更加神秘莫测。
关于这场夜酒,
文莹的《续湘山野录》记载。
遥见烛光之下,赵光义时不时的离开座席,
看样子是有谦逊退避之状。
禁漏三鼓之时,这场夜酒终于喝完了。
这时,院子里的积雪已经下了数寸,
赵匡胤拿着一把玉斧在地上戳雪,
一会儿后回屋,解衣上床,鼻息如雷。
那天晚上,晋王留宿在禁内。
五更晨光初明的时候,
宫掖中还一片沉寂,进去一看,
太祖已经去世多时了,年仅50岁。
晋王赵光义便在太祖
赵匡胤灵柩前受遗诏继位……
03
这一个千古谜案,有人说他死于谋杀,
有人说他死于饮酒过度或脑溢血。
另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
太祖死在四更时分,
孝章宋后派内侍都知王继恩去召秦王赵德芳。
但王继恩在路上却一边走一边想,
太祖一直以来就有想传位给
晋王赵光义的想法,
于是他不召赵德芳,
直接去了开封府见晋王。
当时夜深人静,街巷中一个人影也没有,
却见医官程德玄坐在开封府大门口,
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坐在那儿?
程德玄说:“今晚二更的时候,
我睡得正熟,却听到有人敲门,
说晋王召见。但我起床开门,
门外却一个人影也没有。
我转身回去睡觉,
却又听到有人在敲门说晋王传我。
出去一看,又没人。
我心里不踏实,
所以干脆到晋王府来看个究竟。”
王继恩忙把自己这边的情况
也告诉了程德玄,
两人一起敲开门去见晋王。
晋王听说后大吃一惊,
犹豫着不敢前去,还说,
想和家人商量一下再决定。
说完返身进去了,很久也没出来。
王继恩在外面急得大叫道:
“继位之事,急如火星,再迟了,
皇位恐怕就被别人占去了。”
到达宫门外时,
王继恩想让晋王在外面先等一下,
他先进去通报一声,程德玄却说
“通报什么!直接到大行皇帝灵柩前!”
宋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
便问道:“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带众人闯进来说:
“晋王来了。”
宋后一抬头见是赵光义,
先是惊讶不已,后又极为恐慌地说:
“我母子的性命,都要托付给官家了!”
赵光义哭着说:“别担心,共保富贵……”
当然司马光是在赵光义子孙在位时写的,
内容有倾向于为赵光义洗白的嫌疑,
不过作为一名职业的史学家,
言辞中也透漏出很多疑点,
大家可以用心琢磨其中的隐情。
04
总之,不管记载如何,
赵匡胤确实用他有限的生命,
焕发出了巨大的正能量,
他用卓越的智慧与超人的胆识,
终结了多年的乱世,
给天下百姓带来了久久期盼的和平,
书写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宋太宗赵光义字廷宜,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
后因避赵匡胤的名讳改名赵光义,
即位后又改名赵炅(jiǒng,火光),
有人猜测,他不想再提及这个义字,
不愿提及赵匡胤,只留下了姓氏,
也许更多的是如同赵匡胤一样
不愿提及黄袍加身,
不想提及斧声烛影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