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流传着一句充满人文色彩的话:“杀降不祥。”意思是,杀戮这样的事情,留在战场上解决。等到硝烟散尽,那些有幸活下来的人,尤其是投降的俘虏,就不要再杀戮了,还是放他们一条生路吧。
所以,中国古代的将领,都不屑于杀掉投降的士兵。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中国古代也出现了一些杀降的将领。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战国名将白起。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白起击败了赵国军队,俘虏了40万赵国士兵。接下来,白起做了一件极其残暴的事情:将40万赵国士兵全部坑杀。
白起为何一定杀掉40万赵国降卒?大致有3点原因。
一是赵国士兵反复无常。
根据《史记》记载,白起在“长平之战”结束后,就如何处置40万赵国降卒,与部下进行了商议。白起认为,在这之前,秦军已经攻陷了上党,然而,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国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将题目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秦国军队很难将40万赵国降卒完全驯服。在未来的日子里,40万赵国降卒很容易成为埋伏在秦国内部的定时炸弹,带来无穷无尽的隐患。
二是秦国养活不了40万赵国降卒
在战国时期,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很难供养一支巨大的常规武装力量。
其实,秦国发起“长平之战”时,国家的后勤保障也动员榨干到了极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后,下达了全国动员令,征调秦国14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不仅如此,秦昭襄王还亲自来到前线督战,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国作战。就算如此,秦国军队依然出现了缺粮少衣的现象。可想而知,秦国根本就没有办法养活40万赵国降卒。
三是杀掉40万赵国降卒,能够震慑赵国
白起不但是一名运筹帷幄的将领,还非常懂得打心理战。他在打赢“长平之战”后,并没有将40万赵国降卒全部杀掉,而是剩下了240个年纪小的降卒回赵国报信。白起这样做,并不是什么心存慈念——对他而言,杀人就像呼吸一样简单。实际上,他是想借这240个降卒,向赵国传递信息,以形成巨大的心理优势,便于下一步直接灭掉赵国。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可以看出,白起这一招非常有效。当240个降卒回到赵国后,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一片哀伤。白起乘胜追击,率部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不过,赵国派苏代用重金贿赂了秦国丞相范雎,在范雎的进言下,秦昭襄王下令召回了白起大军,使得白起精心策划的计谋功亏一篑。
当然,无论怎么说,白起杀掉40万赵国降卒,都是一件极为残暴的事情。这一点,连白起自己都不得不承认。
“长平之战”后,白起与秦昭襄王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在范雎的挑拨离间下,秦昭襄王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接到秦昭襄王的命令后,问自己:“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白起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为秦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如果不是得罪了上天,怎么可能会遭遇这样的下场。
过了很久,他自己进行了回答:“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这时候,白起想起了死在手中的40万赵国降卒,觉得自己是罪有应得,于是挥剑自杀。
【参考资料:《史记》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