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旦的来历(“元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_元旦_公历_新年

本文目录

  • “元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 元旦有什么由来
  • “元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
  • 万年历丨元旦是中国传统节日吗各国过法有何不同

“元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元,初时;旦,日出东方大地。丹凤朝阳鸣其,元旦旧历大年初一。1912年以1月1日为元旦,制春节夏节秋节冬节,今沿用春节大年初一。

元旦今之春节 □ 桃花三月生 原创

〇 2022-01-03- 04:52:03.于山乡海市黎明.

元旦有什么由来

元,一元,十二万八千六百年。新起元,三元,上元中元下元,每元又分上上元,上中元,上下元。中上元,中中元,中下元。下上元,下中元,下下元。三元九级,称元,旦新年开始第一天。被一些人强把元旦改为公元圣诞,耶稣降生二千零一十九年,降生纪年的元旦上啦。

“元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

元旦是怎么来的?它是东西方传统在全球化时代的融合。

元是第一,旦是日出,元旦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没有太阳是多么可怕,这事你懂的。)

在我们国家实际上有两个元旦。也就是说,在我们过元旦的时候,其实同时在追溯中国和西方两种传统。现在的元旦就是两种传统的融合。

在中华民国以前,元旦指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农历”这个词实际上都是后来有的,因为以前中国只有一种历法,你不需要给它另外起个特殊名字。

我们传统农历里面把冬至这一天放在农历的11月。然后你就排时间,过了除夕,那就是正月初一。初一的定义则是那一天日月合朔,也就是太阳和月亮离得最近的时候,当然啦,这个时候你是看不见月亮的。正月初一的时间则是在立春前后。要是正月初一前一天除夕正好是立春,又叫做岁交春。在古人看来可是非常吉祥的。

#时间的朋友#

#知识跨年#

在古代的时候,每逢初一、十五,这都是要文武百官上大朝的日子,举行非常隆重的仪式。所以在历史上对于历法的计算是非常重视的。你要是算不准初一十五的日子,那可是很危险。

元旦,正月初一,也就是一年开始的标志,又称为“正朔”。在传统文化里,它实际上又变成了向中央政权表示臣服的标志,比如一个附属国“奉正朔”,也就是采用中央政权颁布的历法。

看来连古代的皇帝也希望周边的国家一起来做#时间的朋友#。哈哈哈哈

到了中华民国开始,采用公历,所以在民国三年,袁世凯大总统颁布命令,把原来农历元旦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把公历的1月1号称为元旦。所以从那以后,元旦这个时间就变化了。我们说元旦快乐指的是公历的1月1号。

公历是怎么来的呢?有一位朋友,非常激烈的反对“公历元旦”,认为这是基督教的阴谋。实际上公历并不是基督教创立的,而是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听取了一位希腊天文学家的意见,参照埃及的太阳历而设立的,这个时间是在公元前45年开始的。那么1月1号是怎么来的呢?

在此之前,罗马帝国采用的也是阴阳合历,只是罗马人的算法实在太糟糕,历法非常混乱。凯撒大帝规定,在前一年冬至后的第一个朔日,定为那一年的1月1号。公历(太阳历)的1月1号,实际上也是承继着之前的阴历日期而来的。天文历法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传统的学科。

当然了,在凯撒大帝的时候还没有“公历”这个说法,它们的年份是从罗马建城开始计算的。等到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基督教在欧洲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有人建议要用耶稣诞生开始纪年,不能用信奉异教的罗马建城纪年。所以从那以后,纪年的方法就变成了基督纪年christ era,也就是拉丁文缩写的ad。公元前则称为bc( Before christ era)。 当它再推广到全世界的时候,由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所以它又可以称为common era也就是公共纪元,就是所谓的公历了。

因为因为全世界应该采用统一的立法,才方便各国之间进行交流。在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自外于地球村社会之外。该换一下名称,让更多的人乐于接受。以前基督教是这样做的,现在全世界也是这样做的。

这只是一个名称的问题,时间是属于所有人的,它也是每一个人的珍贵的资源。希望我们都做#时间的朋友#,珍惜现在的每一秒的时光。最聪明的投资,就是投资现在。

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学到的东西。

元旦在中国其实有两个含义,在古代指的是正月初一,在现代指的是公历1月1号,共同点是都是一年的开始。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对历法的计算,并且把“奉正朔”作为附庸国对中央政权臣服的标志。古代的初一十五是要上大朝的,元旦过年当然是个更重要的日子。

现在的元旦是公历1月1号,把它称为元旦,是民国三年袁世凯大总统下的命令。公历的来源则是凯撒大帝在公元前45年建立的,是听了一位希腊天文学家参照埃及太阳历制定的。

任何看似简单的文化背后,其实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现在的元旦是中西方两种传统的融合。对于时间的把握和追求,古人和我们都是非常重视的,希望我们都做#时间的朋友#。

万年历丨元旦是中国传统节日吗各国过法有何不同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

“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中国的“元旦”这一概念,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时期的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商时期的殷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冬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正月一日”在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夏历正月初一恰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公历年”、“阳历年”或“新历年”。

中国元旦的习俗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庆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

方式三: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

世界各国新年风俗

美国:美国的除夕之夜,人们在外开篝火晚会。夜里十二点,大家一起把旧物扔进火里烧掉,并围火歌舞,狂欢至黎明。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之一。但在美国,新年远不如感恩节或圣诞节那样热闹。

印度尼西亚:人人都穿上新衣服拜访亲友,以此忏悔前一年的过错,尤其是有什么对不起亲友的地方,请求原谅;而在印尼某些地区,过元旦时人们则相抱痛哭,感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

保加利亚:元旦前一天晚上十二点整,每家每户熄灯三分钟,亲属相互拥抱、接吻以示祝贺。灯亮后,大家坐下吃特制的新年蛋糕,谁吃到蛋糕里面的小钱币,就表示他在新的一年里将成为幸福的人。

英国:在苏格兰地区,元旦之日家家户户大门敞开,欢迎任何人来做客。而客人则要随身带块炭,投向主人的炉中,象征炉火久久地燃烧,家庭兴旺。

法国:在元旦之日须把余酒喝光,以示新年万事如意。如果还有存酒的话,新年会交厄运。

罗马尼亚:在元旦的前夜十二点整,男女青年走上街头,挨家挨户向主人祝贺新年,他们每到一家就唱曲欢歌,主人便请男女青年进屋喝酒。

阿根廷: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结队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这天晚上,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随着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意大利:意大利的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当夜幕开始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旧物,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旧盆子、瓶瓶罐罐统统扔到门外,表示去掉厄运和烦恼,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希腊:元旦时,家家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银币。主人将蛋糕切若干块,分给家人或来访的亲朋好友。谁吃到带着银币的那块蛋糕,谁就成了新年最幸运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贺。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习惯,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面对冰天雪地,大声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长长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以健身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德国: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他们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还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以示步步高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