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友情与深情深厚的诗句与诗歌有哪些
谢谢您邀请我回答问题!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深厚友情的作品浩如烟海。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三首赠别绝句,诗中所表达的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动了无数古今读者。下面我就赏析这三首传诵千古的佳作,希望您也能喜欢。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李白和王昌龄,是两位同时齐名的七言绝句大师。他曾以七绝组诗抒写重大的政治感情,如《上皇西巡南京歌》等。在这些诗中,他用写古诗的手段来写小诗,形成一种特殊的风貌。但是,总观其七绝诗,成就最高的却是一些赠别、怀古、游览之作。尤其是赠别绝句,更以其深挚强烈的感情和清新流利的风格为千古读者所赞赏。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是开元十六年(728年)诗人漫游到武昌时,于黄鹤楼上送友人孟浩然去扬州(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时所作。
孟浩然(698——740年),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他终身不仕,但在诗坛享有盛名,因此李白对他非常敬仰,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诗一开篇,即以“故人”相称,以示友情不同一般。“西辞黄鹤楼”,即辞别扬州之西的武昌城,自长江顺流东下。这一句交代了送别对象,送别地点,送别方向,表面只作叙述,其实包含了友人欲行未行,诗人与之依依揖别的动人情景。在这里,诗人只作简要交代,不展开细致的描写,乃是为下文的诗情迸发做了第一笔铺垫。
“烟花三月”四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又极概括地描画出季节的本质特征。想象一下,阳春三月,垂柳如烟,繁花似锦,万物生机勃勃,那浓丽的景色何等迷人!然而,就在这美丽的春天,老朋友却要顺流东下,泛舟扬州。当此阳春烟景,出游繁华的扬州,固然可喜可羡,但对诗人来说,则留恋仍所不舍。这一句,诗人仍只作一般叙述,并不过多渲染;对别情仍无一字涉及,含而不露。这就为末两句生动描绘作了第二笔铺垫。
有了上两句的叙述、铺垫,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郁勃的感情,而任其象清泉一样迸射出来,恣意漫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而诗人自己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一叶孤舟鼓帆向东漂去,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下,天地间,仿佛只留下诗人孑然而立,望着万古不歇的长江在天边滚滚而流。诗中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惜别和孤寂之感啊!这里,诗人完全摆脱了一般的写情方法,而将深挚的情思溶注进生动的面面中,使诗情画意达到了最完美的统一。
(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闭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昌龄也是李白的好友。天宝八年(749年),因“不护细行”(《新唐书・王昌龄传》),有碍封建礼法,触怒了朝廷,被贬到荒僻的龙标去做县尉。当时,李白已被从朝廷中排挤出来,心情苦闷忧愤,当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消息传来,他深感同情与不平,于是写下了此诗。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杜鹃鸟),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渲染出当时的哀愁气氛。既然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使直叙其事,“闻道”语含惊惜,表现出诗人得到消息时的不平心情。“龙标”,地名,在今湖南黔阳县。这里借指贬为龙标尉的王昌龄。“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之总称,均在湖南省)。这样,在动人愁情的暮春景色烘托下,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同情、担心而产生的愁情就显得更深更浓了。
后两句抒情。友人贬往龙标,愈走愈远,相隔千山万水,而明月高照,千里可共。所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可以寄托愁情、传书送信的使者,让她带着自己的深情厚谊,追随着诗人的足迹,直到那荒远的贬所。这两句诗所展示的意境,在李白以前一些诗人的名作中已有表现,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随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歌,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通过诗人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但越是这样想象,越表现了诗人的愁情无法排遣,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无处寄托。这样,悠扬跌宕,一唱三叹,“遥有此寄”的主题,至此抒发得饱满酣畅。“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之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结尾甚妙,可谓“所思深矣”。
(三)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此诗是李白漫游到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別赠友之作。相传他在桃花潭一带游览时,当地村民汪伦曾特地酿酒招待他,与他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又唱歌为李白送行,诗人很感激他,为此写下了这首《赠汪伦》。
因为是给乡村朋友的诗,所以贵在质朴自然。它既无深奥典故的运用,又无华丽辞藻的修饰,而一如出之口语,清新流畅,有民歌风韵又不似民歌。
诗的前面两句写自己已经上船,将要别行,而汪伦却忽然踏歌来送,这两句既切合情理,又出人意外。因为“将欲行”而未行,所以可能听到“岸上踏歌声”;而先写听到的歌声,再写唱歌的人,这也符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诗人乘舟鼓帆,即将登程,并未想到有人来送他,因此闻歌声已觉突然,见汪伦更感惊异,意外的喜悦油然而生,撞击心房,奔流笔底。写意外之事,用意外之笔,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后两句因情设景,缘景抒情,眼前景,心中情,熔铸一体,妙造自然。这里用比喻、对比、夸张手法,抓住桃花潭水“深”的持点,来比喻诗人与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厚。“千尺”已示不同一般,而“不及”二字又从反面烘托,将这种深厚的友情推进一层,显得更加朴素和深刻。这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不及”二字妙在将诗意转入更高的境界,只说友请不止千尺,究其实有多深,诗人不着一词,给读者留下有余不尽的想象。这样手法,亦正如郭熙《林泉高致》所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综观这三首赠别诗,它们在艺术上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就是诗人没有单纯地把它们当作临别赠语,没有直露地写他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是将友情与诗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运用诗的语言和手法来表情达意。这样,就使这些作品不但具有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和借鉴意义。具体看来,这三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有这样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新奇别致的构思。这三首诗都写赠别友人,但每首诗又各有具体的情境,因而能从实际出发,进行新奇别致的构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写送友人远行的,因而开篇两句便叙事,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友人所要去的地方,为下两句抒情作了层层铺垫。结末两句因事言情,却不正面点出,而是在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诗人的深情幽意。这样,情寓景中,以景显情,避实就虚,虚实相生,“含有不尽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闻”友人远别后的寄赠,因而它不可能像前一首一样如实描写目前送别的情景,而更多地采用了一些“虚笔”,来描述诗人的想象。首句精选两种景物,点明季节特征,渲染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次句用“闻道”二字领起,叙事点题,暗示作诗原因。三、四两句赋物以情,化实为虚,曲折含蓄地抒写了诗人的感情。《赠汪伦》一诗构思也很别致,诗意多有转折。诗人将要别行,“忽闻”岸上歌声,此一转;闻声观望,见来者是汪伦,此二转;见汪伦专门来为自己送行,心中顿起感激之情,此三转;因为心中激动,便觉得汪伦与“我”的情谊像眼前桃花潭水一样深厚,此四转;进而又想到桃花潭水深不过千尺,汪伦之情何止于此!此五转。全诗就是这样层层转折,因事比兴,逐步开拓出一个深邃的意境。
含蓄隽永的语言。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说诗晬语》)读完李白的这三首七言绝句,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反复涵咏,又有吃橄榄茶时那种美妙的回甘。这些美感的获得,取决于诗人含蓄隽永的语言。我们仅截取每首诗的结尾两句,就足以说明问题。《黄》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纯然是一幅泼墨淋漓的水墨画,那碧蓝碧蓝的万里长空,那滔滔滚滚的长江波涛,那消失在水天相接处的一点孤帆,无不显示出江空的高远空旷和江水的磅礴气势。但诗人所要表现的,远远不止于此,从“孤帆远影”“唯见”等词中也透露出个中消息。“孤帆”虽然是离别的友人所乘,然而送走友人的作者又何尝不是孤立江干?“远影”虽然是阳光下友人船帆的投影,然而孤立江干的诗人心中又何尝不投下了一片离别的阴影?“唯见”是伫立而未去留下的深刻印象。江水将友人的舟船带向远方,但仍在不息地涌流,独将诗人孑然一身弃诸江干,这是一种多么烦人的孤寂和惆怅!在这里,诗人立足于诗情,着墨于画意,诗情寓于生动的画意,画意包含着丰富的诗情,让读者透过字面,读到了更加丰富的“潜台词”,隽永含蓄,余味无穷。另外,《闻》诗结尾两句将明月的人格化,《赠汪伦》末了两句对汪伦送别之情的形象化比喻,无不显示出作者含蓄隽永的语言特色。
你知道许多描写友情的绝美诗句吗能否分享一下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李 白
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送 友》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梦李白二首》(选一)
杜 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使为君开。
盘飨食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巜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重别梦得》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睌岁当为邻舍翁。
巜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形容友情与深情深厚的诗句与诗歌有哪些
谢谢您邀请我回答问题!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深厚友情的作品浩如烟海。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三首赠别绝句,诗中所表达的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动了无数古今读者。下面我就赏析这三首传诵千古的佳作,希望您也能喜欢。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李白和王昌龄,是两位同时齐名的七言绝句大师。他曾以七绝组诗抒写重大的政治感情,如《上皇西巡南京歌》等。在这些诗中,他用写古诗的手段来写小诗,形成一种特殊的风貌。但是,总观其七绝诗,成就最高的却是一些赠别、怀古、游览之作。尤其是赠别绝句,更以其深挚强烈的感情和清新流利的风格为千古读者所赞赏。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是开元十六年(728年)诗人漫游到武昌时,于黄鹤楼上送友人孟浩然去扬州(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时所作。
孟浩然(698——740年),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他终身不仕,但在诗坛享有盛名,因此李白对他非常敬仰,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诗一开篇,即以“故人”相称,以示友情不同一般。“西辞黄鹤楼”,即辞别扬州之西的武昌城,自长江顺流东下。这一句交代了送别对象,送别地点,送别方向,表面只作叙述,其实包含了友人欲行未行,诗人与之依依揖别的动人情景。在这里,诗人只作简要交代,不展开细致的描写,乃是为下文的诗情迸发做了第一笔铺垫。
“烟花三月”四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又极概括地描画出季节的本质特征。想象一下,阳春三月,垂柳如烟,繁花似锦,万物生机勃勃,那浓丽的景色何等迷人!然而,就在这美丽的春天,老朋友却要顺流东下,泛舟扬州。当此阳春烟景,出游繁华的扬州,固然可喜可羡,但对诗人来说,则留恋仍所不舍。这一句,诗人仍只作一般叙述,并不过多渲染;对别情仍无一字涉及,含而不露。这就为末两句生动描绘作了第二笔铺垫。
有了上两句的叙述、铺垫,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郁勃的感情,而任其象清泉一样迸射出来,恣意漫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而诗人自己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一叶孤舟鼓帆向东漂去,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下,天地间,仿佛只留下诗人孑然而立,望着万古不歇的长江在天边滚滚而流。诗中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惜别和孤寂之感啊!这里,诗人完全摆脱了一般的写情方法,而将深挚的情思溶注进生动的面面中,使诗情画意达到了最完美的统一。
(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闭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昌龄也是李白的好友。天宝八年(749年),因“不护细行”(《新唐书・王昌龄传》),有碍封建礼法,触怒了朝廷,被贬到荒僻的龙标去做县尉。当时,李白已被从朝廷中排挤出来,心情苦闷忧愤,当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消息传来,他深感同情与不平,于是写下了此诗。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杜鹃鸟),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渲染出当时的哀愁气氛。既然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使直叙其事,“闻道”语含惊惜,表现出诗人得到消息时的不平心情。“龙标”,地名,在今湖南黔阳县。这里借指贬为龙标尉的王昌龄。“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之总称,均在湖南省)。这样,在动人愁情的暮春景色烘托下,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同情、担心而产生的愁情就显得更深更浓了。
后两句抒情。友人贬往龙标,愈走愈远,相隔千山万水,而明月高照,千里可共。所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可以寄托愁情、传书送信的使者,让她带着自己的深情厚谊,追随着诗人的足迹,直到那荒远的贬所。这两句诗所展示的意境,在李白以前一些诗人的名作中已有表现,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随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歌,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通过诗人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但越是这样想象,越表现了诗人的愁情无法排遣,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无处寄托。这样,悠扬跌宕,一唱三叹,“遥有此寄”的主题,至此抒发得饱满酣畅。“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之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结尾甚妙,可谓“所思深矣”。
(三)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此诗是李白漫游到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別赠友之作。相传他在桃花潭一带游览时,当地村民汪伦曾特地酿酒招待他,与他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又唱歌为李白送行,诗人很感激他,为此写下了这首《赠汪伦》。
因为是给乡村朋友的诗,所以贵在质朴自然。它既无深奥典故的运用,又无华丽辞藻的修饰,而一如出之口语,清新流畅,有民歌风韵又不似民歌。
诗的前面两句写自己已经上船,将要别行,而汪伦却忽然踏歌来送,这两句既切合情理,又出人意外。因为“将欲行”而未行,所以可能听到“岸上踏歌声”;而先写听到的歌声,再写唱歌的人,这也符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诗人乘舟鼓帆,即将登程,并未想到有人来送他,因此闻歌声已觉突然,见汪伦更感惊异,意外的喜悦油然而生,撞击心房,奔流笔底。写意外之事,用意外之笔,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后两句因情设景,缘景抒情,眼前景,心中情,熔铸一体,妙造自然。这里用比喻、对比、夸张手法,抓住桃花潭水“深”的持点,来比喻诗人与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厚。“千尺”已示不同一般,而“不及”二字又从反面烘托,将这种深厚的友情推进一层,显得更加朴素和深刻。这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不及”二字妙在将诗意转入更高的境界,只说友请不止千尺,究其实有多深,诗人不着一词,给读者留下有余不尽的想象。这样手法,亦正如郭熙《林泉高致》所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综观这三首赠别诗,它们在艺术上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就是诗人没有单纯地把它们当作临别赠语,没有直露地写他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是将友情与诗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运用诗的语言和手法来表情达意。这样,就使这些作品不但具有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和借鉴意义。具体看来,这三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有这样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新奇别致的构思。这三首诗都写赠别友人,但每首诗又各有具体的情境,因而能从实际出发,进行新奇别致的构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写送友人远行的,因而开篇两句便叙事,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友人所要去的地方,为下两句抒情作了层层铺垫。结末两句因事言情,却不正面点出,而是在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诗人的深情幽意。这样,情寓景中,以景显情,避实就虚,虚实相生,“含有不尽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闻”友人远别后的寄赠,因而它不可能像前一首一样如实描写目前送别的情景,而更多地采用了一些“虚笔”,来描述诗人的想象。首句精选两种景物,点明季节特征,渲染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次句用“闻道”二字领起,叙事点题,暗示作诗原因。三、四两句赋物以情,化实为虚,曲折含蓄地抒写了诗人的感情。《赠汪伦》一诗构思也很别致,诗意多有转折。诗人将要别行,“忽闻”岸上歌声,此一转;闻声观望,见来者是汪伦,此二转;见汪伦专门来为自己送行,心中顿起感激之情,此三转;因为心中激动,便觉得汪伦与“我”的情谊像眼前桃花潭水一样深厚,此四转;进而又想到桃花潭水深不过千尺,汪伦之情何止于此!此五转。全诗就是这样层层转折,因事比兴,逐步开拓出一个深邃的意境。
含蓄隽永的语言。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说诗晬语》)读完李白的这三首七言绝句,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反复涵咏,又有吃橄榄茶时那种美妙的回甘。这些美感的获得,取决于诗人含蓄隽永的语言。我们仅截取每首诗的结尾两句,就足以说明问题。《黄》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纯然是一幅泼墨淋漓的水墨画,那碧蓝碧蓝的万里长空,那滔滔滚滚的长江波涛,那消失在水天相接处的一点孤帆,无不显示出江空的高远空旷和江水的磅礴气势。但诗人所要表现的,远远不止于此,从“孤帆远影”“唯见”等词中也透露出个中消息。“孤帆”虽然是离别的友人所乘,然而送走友人的作者又何尝不是孤立江干?“远影”虽然是阳光下友人船帆的投影,然而孤立江干的诗人心中又何尝不投下了一片离别的阴影?“唯见”是伫立而未去留下的深刻印象。江水将友人的舟船带向远方,但仍在不息地涌流,独将诗人孑然一身弃诸江干,这是一种多么烦人的孤寂和惆怅!在这里,诗人立足于诗情,着墨于画意,诗情寓于生动的画意,画意包含着丰富的诗情,让读者透过字面,读到了更加丰富的“潜台词”,隽永含蓄,余味无穷。另外,《闻》诗结尾两句将明月的人格化,《赠汪伦》末了两句对汪伦送别之情的形象化比喻,无不显示出作者含蓄隽永的语言特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