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盗墓贼不敢盗朱元璋墓?曹操是盗墓的祖师_他盗过谁的墓_盗墓_砀山_朱元璋

为何盗墓贼不敢盗朱元璋墓

盗墓贼不敢盗朱元璋墓,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盗墓贼在时间上没有下手的机会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整个明朝,盗墓贼想要盗掘皇陵根本没有可能。清兵入关后,清政府为了宠络民心,不仅没有损毁朱元璋墓,还对其进行保护,这一时期盗墓贼也没有机会。

而洪秀全、孙中山在南京建立政权后,朱元璋墓仍旧被保护起来。老蒋时期,南京又成了民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盗墓贼同样无法下手。

二、盗墓贼未能掌握和确定朱元璋墓的真实地点

朱元璋出殡时,为了迷惑盗墓贼,除了广为流传的 “十三城门出棺材”,民间一直流传朱元璋的墓可能在三个地点。一是明孝陵,二是朝天宫,三是中山门外前湖。

明孝陵所处的位置原是开善寺,朱元璋看到巍巍钟山云雾缥缈,紫气上升,气象万千。而开善寺地处钟山的独龙埠、玩珠峰,气势雄伟, “ 独龙玩珠”符合帝王真龙天子象征。而且玩珠峰北依主峰,就象一座天然巨大陵寝。因此,朱元璋下旨迁移开善寺,在这里建造陵墓。朱元璋入葬后,为了守卫明孝陵,按明朝军制设 立 “ 孝陵卫 ”,驻守军队多达万人。

朝天宫是金陵宝地。吴王夫差在朝天宫建立了冶城,据说朱元璋决定秘密安葬在朝天宫古井下,是想借古今之瑞气,又能防止后世盗墓。

中山门外前湖,原是燕雀湖的一部分。燕雀湖绝大部分填实后,修建了皇宫。剩下前湖和皇宫一道城墙之隔。因朱元璋留念皇宫,死后就葬在中山门前湖水下。

三、盗掘朱元璋墓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明孝陵为例,从洪武十四年开始营建,由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管,征集十万人历时三载才告竣工。以这样的规模,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本不行。而中山门外前湖要求水下作业,朝天宫则在古井下,其难度同样不低。

因此,不仅盗墓贼不敢盗取朱元璋墓,诸多的因素也制约了盗墓贼,让其不敢轻举妄动。

曹操是盗墓的祖师,他盗过谁的墓

曹操还谈不上是盗墓的祖师,不过在军队中设置专门的“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盗墓职位,他是首创者……

一条普通的乡村柏油马路两侧,散落地修建了许多二、三层楼高的农村居所,相邻的几座房子竟然分属于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永城市也位列其中,中国地理位置的奇迹在此出现。除此而外,这里也是“汉兴”之地芒砀山,汉高祖刘邦斩白蛇的地方,魏武帝曹操也在这里“掠夺式”挖开了刘邦孙子刘武的“超级大墓”一一梁‬孝‬王‬‬墓‬。‬

‬芒砀山一个神秘的洞口

以前经常坐直达快车从四川到上海,一到砀山车站,总要花上几毛钱买一小筐当地特产一一砀山雪梨,吃完梨后,火车一个直拐南下,黄昏时的上海闸北车站已经遥遥相望,所以对砀山印象深刻。

距今2231年前,管辖十里范围大权的刘亭长押送包括狱犯在内的500人从沛县到咸阳修陵园,己届不惑之年的刘季掐指一算就晓得,几千里漫漫长路,这趟差事烫手!果然在几天后伕役们逃得就只剩下二百五了!估计到了咸阳余下的二百五就要清零。

刘季决定在此山潜逃隐匿,这就是当年沛县著名的年度热搜一一刘四哥“失踪门”!沧海横流方显巾帼英姿,吕四嫂(不是吕四娘)的谋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刘四哥(古代兄弟称为伯、仲、叔、季,刘邦居四),非常聪明的炮制了刘邦“斩白蛇”的桥段,一个潜逃事件变成了“或跃在渊”的故事。

其实刘邦就潜伏在位于芒砀山南麓保安山一个古老的天然洞穴内,吕四嫂利用夜色掩护为刘四哥送吃送喝,直到这年(公元前209)八月雨季的来临……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南永城芒砀山炸山取石,位于保安山主峰的一侧,距梁孝王避暑洞北边约百米处,一个陪葬坑终于出现了。

‬陪葬坑下发现盗洞

(梁孝王陵墓)

当地考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出土了大量精美铜器和颇有特色的鎏金车马器、汉玉物件和高级生活用品共计1800余件,鉴定结果为西汉时期王室用品。

联想到距此百米左右距离的孝王避暑洞,考古人员立即意识到陪葬坑下面可能有一个巨大的陵墓。陪葬坑里有一个盗洞,当地考古人员陈文钦和李俊山冒着极大的风险,困难的向洞里爬去。

爬行约十米左右,仍然没有个尽头,俩人既恐惧又兴奋,二十米以后,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巨大的空间惊呆了俩人。

洞穴四壁是涂了朱砂的红色,这种名贵的中药材产生于湖南辰州,气度不凡的级别,绝非巨商豪坤可以享受,只有身份显赫的人才有权力和资金用得起!

具有专业知识的俩人似乎意识到这个墓主身份非富即贵,当他们继续前行时发现,地面上一片狼藉,很显然,这里已经被盗墓贼无数次光临。这里是不是曾经被曹操盗掘的梁孝王墓呢?

‬保安山二号墓

它是有两个墓道的石崖墓,方位是坐西朝东,凿山为室。墓门用巨石封堵,当然,这是防盗措施。

当墓道和封门石清理后,一个巨大的陵墓露出真面目,这是一个大型石崖墓,全长达到210.5米,总容量达到1650立方米。典型的西汉早期墓葬形制;东西墓道的长度通过三段甬道把整个山体贯通,甬道两侧分布大小不同的34个房间。

墓室外是镇墓神人。

西汉时期盛行“视死如生”的观念,所以保安山二号墓室的布置仍然仿照当时的“前堂后寝”的建筑格局,开凿了两个主室为前堂后室。

保安山二号陵墓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西汉徐州的楚王墓和咸阳西北五公里的西汉第六位皇帝昭帝刘弗陵的汉平陵,后者的陵墓总长度仅为105米,连保安山二号陵墓的一半都不到。由于该墓葬多次被盗,墓主尸骸和棺椁早已不存。

‬一枚铜印和园瓦的震惊揭谜一一孝王避暑洞才是梁孝王陵墓

就在人们认为保安山二号陵墓是梁孝王墓的时候,一个考古人员在清理遗址过程中,突然发现一枚铜印,上刻“梁后园”的印迹。

这枚铜印推翻了以前的猜测,它的主人是一位梁国的王后,是哪一个的王后呢?一件筒瓦的铭文是“孝园后”,证明这个墓的主人就是梁孝王的皇后李后。

所有人的目光投向神秘的、当地人称为孝王避暑洞的孝王洞。不过考证结果令人充满疑惑,因为它的规模太小,与梁王身份不符。

不过在附近的一个平台上,一个南北方向的石墙引起考古人员关注,经过发掘,一个达到6000平方米的建筑遗址呈现出来,同时发现大量的筒瓦和上面的铭文“孝园”,考古人员断定,避暑洞就是梁孝王之墓。

不过,梁孝王墓的规模远远小于李后墓,但是有一侧的耳室又十分巨大,比一般的大了三倍,仔细观察,它修建得十分粗糙,似乎来不及完善,而墓道门口的建筑又十分精致,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在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废前太子刘荣,立七岁的皇十子刘彻为太子,梁孝王本来认为自己能够继承哥哥的皇位,但是袁盎几个大臣劝景帝不要擅自改变“立子不立弟”的祖制,恼怒的梁孝王派人刺杀了袁盎,汉景帝勃然大怒,梁孝王被迫扭送凶手进京请罪,俩兄弟关系瞬间变得冷漠。

六年后,抑郁寡欢的梁孝王打猎途中受到暑热,一个小小的感冒在几天后却突然暴毙,所以梁孝王陵墓的工程只做了不到一半匆匆结尾,一个帝王梦的破碎,陵墓也只能如此简单了!

(梁孝王陵墓出土文物)

结语

二千多年前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带着大队人马,隐没在芒砀山的密林深处,也许就在当年汉高祖藏身之处,现在是梁孝王夫妇墓葬区,当墓主人的三层棺㨯砸开后,一丝欣喜之情掠过曹操的眼睛,数不清的宝物尽现眼前。曹操用了整整七十二条船运送金银珠宝。

为什么有人说曹操是盗墓的祖师爷他盗了哪些墓呢

提到曹操,不少朋友觉得他是盗墓的祖师爷,其实这是误解了盗墓,也误解了曹操。

盗墓行业的起源

盗墓的起源,远比曹操要早。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材料,最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盗墓。

比方说,河南安阳殷墟,是商代最后的都城所在,这里埋葬着许多商王,其中部分王陵被西周人盗掘过。据分析,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获取珍宝,另一方面也是宣告商人政权的终结,从心理击溃商遗民对商的感情

不仅如此,西周人还盗掘西周墓葬。

2012年,考古人员在陕西西安附近的丰京遗址发掘了两座西周墓葬,有被盗的痕迹,不过这些盗洞当中,既有现代盗墓贼留下的,也有古代的。根据现场的地层情况,考古人员发现,这些古代盗洞,就是在墓葬修好以后不久就被挖出来了,换言之,是西周人盗了这两座墓。

而到了东周秦汉时期,盗墓更为流行,已经发展为一种“产业”。

考古人员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发掘了一批西周墓葬,当然都被盗严重,其中部分墓葬是在战国晚期就被盗了的。

(郭家庙墓地)

关于当时的盗墓风气,司马迁在《史记》当中专门有所记载,他说中山国地区的人:

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

意思就是,这帮人没事儿就聚一起happy,缺钱了就出去抢劫,或者盗墓,总之不干好事儿。


既然如此,为何说盗墓起源于曹操呢?


曹操盗了谁的墓

汉末三国,群雄割据,战争频仍。各个地方的军阀都想办法募集军费,有钱好办事儿嘛。这里边,就少不了盗墓。比如董卓就曾经盗掘汉朝先帝的陵墓。而曹丕在遗嘱中也说道:

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

我们今天对曹操盗墓的了解,其实全部来自于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手下大才子陈琳所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也就是批判曹操、号召大家一起反曹的公开信。

在这篇檄文中,陈琳痛骂曹操,可以说是从祖宗十八代骂起,还揭发曹操盗墓的事儿,他说:

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坊间流传的发丘、摸金,就是从这儿来的。陈琳指责曹操盗掘了西汉梁孝王之墓,除此之外还盗了很多其他的墓,简直是十恶不赦。

不过对于陈琳的说法,历来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觉得他可能是为了宣传需要,夸大了事实。

曹操究竟有没有盗墓,可谓见仁见智,反正就这么点记载,很难深究下去。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