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学者该如何入门历史?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十朝元老是谁吗_历史_自己的_刘备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历史 历史 自己的 刘备

本文目录

  • 历史初学者该如何入门历史
  •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十朝元老是谁吗
  • 你最喜欢听历史上哪一位人物的故事,为什么
  • 中考历史复习方法有好的建议吗
  •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对自己的国家或政权是怎么称谓的比如汉朝自己称汉朝(代)还是汉囯
  • 故事和历史有什么区别
  • 何为历史
  •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我们应该怎样不能忘记历史
  • 历史上的今天,赤壁之战,您了解这次战役吗
  • 中国历史上哪朝的江山最具有正统性

历史初学者该如何入门历史

历史初学者如何入门?

历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科学,学历史是要讲究触类旁通和研究方法的。


  • 类比法

记忆年代,特别是常用年代,比如朝代的建立时间就要类比数学的乘法口诀,是要熟练掌握和记忆的。

初学者不要贪多,要重点记忆朝代的年表,比如唐代618年,清代1645年等等。

  • 兴趣法

历史是一门学问,不是死记硬背的八股文,要重点培养自己的历史感,能够知道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小说,能够比较历史与小说的不同点。

  • 阅读法

历史教科书也是图书,学历史就是读书,就是阅读,不要有额外的心理压力。

首先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状态,比如看完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然后可以阅读历史教科书的相关章节,看看历史与电视剧有何不同,带着问题到教科书中去。


这样学习历史,你就不觉得有什么压力和烦恼。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十朝元老是谁吗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大乱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候,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大地,五十六个民族的精英们个个粉墨登场,乱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多少位英雄。冯道,便是见证五代史的唯一奇人。有人称他是“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有人说他软脊梁,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汉奸”;有人说他颇懂“无为”之道,上善若水,悟出了官场上的老子之道;有人说他政绩空空,无所建树,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有人说他个人修为了得,是大至大圣的完人;更有人说他体察民情,也算个仁人君子……

  冯道有六奇:

  一奇历五代十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常听戏的人,说某人资格老,便称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二奇总换“明主”,却不被人当做“汉奸”。冯道的脾气,现在看来有点象墙头上的草,随风倒,谁硬,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寡廉鲜耻、丧失气节到了极点。尤其是投奔契丹时,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奇怪的是,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反封他在本朝连任太师。

  三奇没有气节的冯道却是个书虫。冯道虽然如此没有气节,但你千万不要把他当做一个老粗,冯道在当时是有了名的书虫。他饱读圣贤之书,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他出身低微,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受其影响。冯道从小酷爱读书,对吃穿从不挑剔,既使是大雪封门时也要记着读书为重,因此满腹文章,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成了大江南北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为官为荣。他在南朝为官时,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想偷袭将他抢走,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这才没有得逞。

  四奇冯道虽无气节,却不是个贪官。别以为冯道奴颜媚骨,必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恰恰相反,冯道严于律己,体察民间疾苦,应该是个大大的好人。他的家乡闹饥荒时,冯道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他在家乡替父守孝期间,并没有在乡亲们面前摆官架子,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上山砍柴,对一些缺乏劳力的人家尽力帮助。南北战乱频仍,冯道从北方逃回,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心中不忍,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更难能可贵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着,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希望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在对后唐明宗李嗣源进谏时,冯道说:“谷贵则饿农,谷贱则伤农,这是常理。臣还记得近代举人聂夷中的一首诗《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劝后唐明宗做一代明君。

  五奇冯道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六奇冯道官职虽多,却无一件政绩传世。冯道虽饱读诗书,却既不是乱世中平定江山的良将,也不是帮助哪个君王治国的良臣。他虽位居高职,却很难指出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具体的作用,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他可以说是一个很“专业”的官员,却非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乃至于后来欧阳修编修《新五代史》时,把《旧五代史》中关于冯道的的粉饰内容全部删除了,《冯道传》也从原来的近五千字减至不到两千字。冯道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他从道家老子的“无为”中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上善若水”中悟出随波逐流,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你最喜欢听历史上哪一位人物的故事,为什么

最喜欢听伟人毛主席的故事。因为毛主席是穷苦人的领䄂,是伟大的救星。

毛主席在青年时代深感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和欺凌的屈辱,1921年,毛泽东主席参与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毛主席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带领各族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救出了在水深火热中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毛主席有博大的胸怀,超凡的智慧,在最危难时刻毛主席多次拯救了党,拯救了中央红军,他带领组织中央红军搞了秋收起义!以少胜多的四渡赤水,带领中央红军和革命前辈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指挥过百战百胜的大小战役三百多次,与国民党反动派抗战八年,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满门忠烈,牺牲了六位亲人。还指挥过抗美援朝,打败了印度边境侵略者,也打败了越南夺回了我们的3个岛屿。毛主席的一生对祖国对人民的丰功伟绩全世界都公认的,他带领祖国人民战天斗地,把一个百年混战千疮百孔的废墟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太平的国家,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太平的生活,他为中国人民的后代打下了坚石的基础,他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谋福利,他心里想的装的全是人民,是在全世界伟人领䄂中罕见的不为权贵,专为人民服务的领袖。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为人民奉献了终生,他改天换地,功德盖世。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他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他伟大的、光辉的思想永远指引着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永远永远怀念他!




中考历史复习方法有好的建议吗

中考历史复习一般都是开卷的吧。当然你不能觉得开卷就可以拿着课本随意抄了,开卷考试那么考的题目,尤其是简答类的问题,肯定是课本上没有的。作为一个初中时候历史多次考满分的学长,简单的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算不上建议,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熟记一些细小的知识点。

虽然一些细小的知识点,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和地点。这些知识点都在课本上能够查到,但是强烈建议,像这些知识还是要熟练的记住,不能在考试时完全依靠课本。因为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些硬性问题上,耽误时间只会使你在回答一些开放性问题上手忙脚乱。

况且作为一个学习历史的学生来说,将这些最基础的历史知识记住,也是理所应当的,否则你总不可能每次做题都要翻书看一下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吧。

分专题在课本上抄写简答题

河北省的中考开卷考试,只允许在课本上抄写题目,而不允许在课本上有粘贴纸条。当时我坐在考场里,就看到考场门口有几个学生非常绝望地将粘在历史课本上的一些印着简答题答案的小纸条撕掉。

我认为作为一个参加中考的学生,对于考场的规则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在这么关键的考试中难道连抄写题目的精力都没有吗?在这种情况下偷懒实在是不应该。不过我又回忆起了当时我中考前,我在复习,我妈拿着我的历史、政治课本帮我抄题的情景,历历在目,感谢我伟大的母亲。

历史课本上还是有很多空白页的,建议抄题的时候也不要乱抄,这样考试的时候题目多了找都找不到。抄题的时候,要学会分专题,比如说这一个空白页上只抄和辛亥革命有关的内容,那一个空白页上只抄和新中国成立有关的内容,再一个空白页抄改革开放有关的内容。课本前面的编者页、目录页和后面的后记,都有大量的空白纸,一定要利用起来。这样考试的时候当你遇到某一个类型的题,就可以直奔重点,开始检索有用的信息了。

列序号、分要点答题。

相信很多历史老师都提出答历史题的时候一定要分条。也就是简单的一些答案,最忌讳写成一大段话,而是要列出序号1、2、3、4、5,每一个序号后面对应了一段单独的内容,这样可以使你的答案覆盖面比较广,同时这样分条答题也有利于激活你自己的思维,让你再尝试列出更多条目的时候想到更多的答题点。千万不要怕答案写的太多,历史考试的题目是按得分点给分的,你写的多余的答案没有影响,只要得分点都在就能够得分。

把分条答题的习惯养成,答起历史起来就会顺畅很多。我当时身边的大佬,一个简答题能够列20多条,完全仰仗于他写字的速度快和他在课本上积累的题目丰富。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他这种精神还是值得借鉴的。

天道酬勤,答题只有技巧,没有绝招。我非常欣赏《飞驰人生》里沈腾的一句话,凭什么这种绝招你有别人没有?想要取得好成绩,向别人请教技巧是可以的,但起到决定性的还是自己的努力。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对自己的国家或政权是怎么称谓的比如汉朝自己称汉朝(代)还是汉囯

一般就是以国号相称的

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记》,因为其作者司马迁本身就是汉朝人。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一段,汉朝与匈奴之间往来书信的描述。

汉朝给匈奴的书里面写的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而匈奴的回信显得傲慢了许多,“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不过,却可以看出,当时汉与匈奴之间的互相称呼。汉朝自称为“汉”,而不是汉朝(代)或汉国。

至于后来那些西汉、东汉、蜀汉之类的,是后人为了加以区分才加上去的,这些人的自称统一都是“汉”。


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称呼就略有不同了

如金宋两国的国书最初就是这个画风的。

“大金皇帝谨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或“大宋皇帝谨致书于大金皇帝阙下”

这里就多加了一个大字,可见我们现在的电视剧里常见的“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等等倒也算是合理的。


至于这个“大”字是什么时候加到国号前面去的,水一白就不清楚了,望有识之士告之,不胜感激。

故事和历史有什么区别

故事和历史有什么区别?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故事和历史的区别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是体载不同。故事是选择某一对象,讲述发生在这一对象的那些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如太阳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二是内容要求不同。故事可以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进行主观联想幻想,情节可以虚构。如把张三的事情可以虚构成李四身上发生的,情节可以离奇古怪,留有思考寻味余地。历史的内容是客观存在且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真实的、有据可证的,不能掺杂虚假的成份,更不可拔高人物、夸大事实。

三是写作特点不同。故事可以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创作,也可以选择某一对象虚构,编出适应社会生活中有趣的情节。其情节具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够感染人。历史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不允许虚构,实事求是再现过去的事情,绝对不能夸大或宿小,评价遵循客观实际进行评头论足。

故事与历史也有交融的地方,那就是历史故事,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可以对人物性格、事件原因夸张性创作,让光辉的形象更典型,使丑恶的嘴脸更卑微。




何为历史

何为历史?就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是许多世纪以来依次更迭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和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史”。习惯上,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

以上的解释是由权威专家们所阐述的,本博将其转述过来,用于回答这位友友的疑问。

通俗的讲,社会发展史一般都是由后人来撰写的,有人讲,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所记述的,这也符合成王败寇的一般道理。中国历史是一部系统的、比较完整的历史,原因就是不曾有过割裂。一部《二十四史》,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洋洋洒洒四千多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开始到大明王朝崇桢皇帝自缢煤山结束。如果再加《清史稿》,就是现在人们通称的《二十五史》。

历史是人文社科范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学习历史就是以史为镜,汲取历史上的先进经验和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上的覆辙。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一文的结尾曾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见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对历史上所发生的事,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也就是哲学上所讲的“扬弃”,即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抛弃奢靡堕落的封建糟粕。

历史上明君贤达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当代学者。司马迁写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唐太宗李世民指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毛泽东主席更是高屋建瓴,提出了“古为今用“,就是要将历史上所记载所发生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使古老的中国优秀文化焕发新的青春。现在的年轻人为了生活疲于奔命,没有多少人喜欢钻进古纸堆里一探究竟,这既可以理解又不免令人遗憾。(2020/05/10)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我们应该怎样不能忘记历史

谢邀!

今天应该是全中国人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日子,我们由一个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世界大国,经过多少艰苦卓越的努力和拼搏,抗日战争中,我们只有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美帝国主义,用人头和鲜血换得的幸福今天,无数革命先烈哪种不屈不挠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永激励我们千秋万代!

据悉我国已建成的100多座抗战纪念馆,已成为抗战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各界人民群众追思缅怀英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阵地。202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用大量照片、文物,再现永远不磨灭的历史。八路军战士使用过的公文夹、文件箱等物品;新四军战士使用过的枪套、军鞋、搪瓷碗、皮带和绑腿;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缴获的日军武器及装备,揭示着其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

202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同时启动“抗战联线联展”和“抗疫纪实展”等活动,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方法,为未成年人精心打造了“沈阳抗战文化之旅云课堂”活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全网推出线上8小时不间断接力讲解活动,36人接力,共有40个讲解项目,全方位讲述那段血腥历史。在纪念馆参观完“三个必胜”主题展后,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王宇立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要进一步学习抗战历史,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起时代重任,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抗战类纪念馆是弘扬抗战精神、加强社会教育、展示抗战历史的重要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通过形式多样化的抗战历史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教育热情,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掌握了解抗战历史,知道现在的幸福来自不易,只有知晓过去历史,才能掌握未来,报效祖国!

历史上的今天,赤壁之战,您了解这次战役吗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下一步他打算进军南方,消灭驻守在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从而统一全国。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直逼荆州,这时候刘表刚死,次子刘琮即位。刘琮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暗地里已经投降曹操。这时驻守新野的刘备见曹操军队来势凶猛,恐抵挡不住,就匆匆忙忙地向江陵退却。

江陵是军事重镇,也是兵力和物资重要补给地,曹操和刘备都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双方都是为了争夺这个地方而日夜兼程。在长坂坡曹操赶上了刘备并且打败了刘备,占领了江陵。刘备无路可走,就从小道跑到夏口,与刘表的长子刘琦会和,兵力加起来只有两万人马。

在夏口,刘备遇到正在等待他孙权的谋士鲁肃。原来得知曹操南下、刘表去世的消息后,就接受鲁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建议,并派鲁肃以吊唁刘表为名和刘备取得联系。鲁肃在夏口和刘备说明自己的来意,希望孙、刘两家能联合起来抗击曹操。这也很符合诸葛亮在隆中同刘备所讲的对策,所以刘备马上派诸葛亮同鲁肃前往柴桑,面见孙权商讨联盟破曹的计策。

孙权见到诸葛亮后,非常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诸葛亮也被孙权的气度折服,两个人谈得很投机。孙权向诸葛亮请教眼前形势,诸葛亮就说:“现在天下大乱,曹操占据北方,而邑有吞并天下的之势,真是志向相同啊!”诸葛亮一句话就把孙、刘拉到共同抗曹的立场上。但他对孙权的决心还有怀疑,就说:“曹操占领了荆州,名声震及四海,现在他顺江而下,直逼江东。将军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力量做出决断:如果能以您吴、越的力量与曹军抗衡的话,你就及早与曹操断绝关系;如果您估计无力与曹操抗衡,为什么不及早投降曹操呢,还可以苟且偷生呢?像现在这样,你表面上服从曹操,可内心却犹豫不决,在紧要关头做不出决断,灾难可就要来了。”

孙权听了这话就有些不是心思,心想这分明是黑我。这时诸葛亮又说道:“刘豫州是汉朝的宗室,才能是他人无法比及的,许多人都羡慕他,归顺他。如果他抗操不能成功,那也是天命;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投降的。”

诸葛亮是用激将法,激励孙权做出决断。孙权果然被激起性子,猛地站起来说:“我也不是甘受摆布的人,我不能拿着整个江东十万士兵,受人家控制!我的主意已定!不和刘豫州联合,就无法与曹操抗衡。”诸葛亮为了解除孙权的顾虑,就说:“刘豫州虽然刚打了败仗,但是他仍有精兵两万。曹操虽然兵马多,但是他们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更何况他们都是北方人,已到强弩之末势。再加上曹操刚刚占领荆州,人心不服,那里的人都是向着刘氏的。将军你想一想,只要我们两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打败曹操。那时曹操退回北方,荆州、东吴势力就会发展壮大,这样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正在这个时候,曹操派人送来恐吓信,说他率领80万军队讨伐江东,要同孙权一较高低。心中的语气非常傲慢,吓得吴军众谋士脸色俱变。东吴威望最高的张昭就说:“如今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征战,如果拒绝,则有些名不正、名不顺。尽管我们依据长江之险,但曹操已占有荆州,拥有大量的战舰和水军,恐怕我们的长江之险也是无用。”许多谋士都是依言附和,就是主张投降。

孙权不高兴地站起来,鲁肃忙上前说道:“您千万不要听张昭的泄气话,他们的话对您很不利,应该赶快请都督周瑜来主持军务,联合刘备共同抗曹。”

这个时候周瑜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军,得到孙权的命令,连夜赶回柴桑。他听了文武官员的意见,就对孙权说:“我们占据江东数千里,兵精粮足,怎么能将这些拱手送给他人,怎么能向曹操称臣呢?”周瑜看着众人又说道:“其实,曹军最多不过20万,且现在又是天寒地冻的时节,他们缺乏草料。北方将士到南方水土不服,疾病就要流行。这正是他们致命弱点,请拨给我几万精兵,开赴夏口,击败曹操。”

孙权被周瑜的话所感动,拔出佩刀,一刀砍下案桌的一角,严厉地说:“今后如有人再提投降曹操,就和这张桌子一样。”第二天,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三万兵马,与刘备的水军会和,在长江南岸的赤壁,跟北岸曹操的军队隔江对峙,一场大仗即将爆发。

这时的曹军正流行一种传染病,许多士兵都生了病;没有生病的士兵也因晕船呕吐不止,失去战斗能力。有人就献计用铁索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北方士兵走在上面就平稳安全了不少。不过这样就潜藏了一个致命风险。

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东吴老臣黄盖派人送给曹操一封投降书,说自己看出东吴无力抗拒势力强大的曹军,只有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周瑜和鲁肃硬要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他在信中表示实心实意归顺曹操。这时的曹操内心非常傲慢,没有把东吴军力当回事儿,所以就相信了黄盖信中说的话,就和黄盖约定了投降日期和暗号。

此时东吴大营内,黄盖对周瑜说:“目前敌人力量雄厚,而我们只有三万人,不能打持久战,现在曹军把战舰用铁索连接,我们可以用火攻的办法,烧毁他们的战船。”周瑜犹豫着点头,说出自己的担心。因为是冬季,西北风多,搞不好就会烧到自己的战船。鲁肃知道诸葛亮通晓天文,就把他请过来,最后诸葛亮和周瑜商定冬至那天发起进攻,因为那天是东南风。

曹操接到黄盖冬至日率领粮船来投降的信,规定船头有青龙旗的就是投降信号。冬至这天,天色渐晚时刮起东南风,不一会江面上就出现一列帆船,帆船迅速向北方驶去,船头插着牙形青龙旗,曹操看到不禁达喜,说道:“黄盖一来,我就大功告成了!”

他根本没有想到黄盖的船上装的不是粮草,而是浇上油的干草,外面盖着油布。船离曹军水寨有两里远的距离时,黄盖回头看到南岸周瑜已做好准备,只等他这里点火,就率领船队压过江去,这时刘备也在樊口准备同时进兵。黄盖一声令下,水手们点燃火船,船队像一条火龙漂向曹军水寨。同时黄盖率领水手们跳上小艇,纷纷拔出武器,冲向曹营。

曹操的战船无法移动,士兵们望着十条火龙,吓得魂不附体,纷纷躲避逃跑。这时十条火龙,已将曹军战船一只只引燃,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曹军大乱,被烧死、踏死、挤落江的不计其数。周瑜和刘备的战船也乘势急驶过江,与曹军混战在一起。

黄盖的十几只小船迅速逼近曹营,一面放火箭,一面寻机杀敌。黄盖的小船直奔曹操的帅船,果然看到曹操正踏上一条小船准备逃跑,他举起手中刀,高喊道:“曹操,哪里逃,黄盖来了!”

曹操已经跳进张辽营救他的小船,头也不回,逃命而去。张辽张弓搭箭,一箭射中黄盖肩膀。黄盖翻身落水,被赶来的老将韩当救起。曹操带领几千残兵败将,摆脱孙、刘联军水路、陆路追击,由陆路逃回许昌,从此在无力量向南进军。

赤壁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事实上这场战役的胜利,曹军内部的疫情是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双方力量悬殊,否则孙、刘联军即使胜利,也是惨胜。

中国历史上哪朝的江山最具有正统性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

无非是想

自问自答吧。

给自己

找个自我表现的台阶?

江山社稷

没有什么正统不正统。

历史发展的规律

就是顺者昌、逆者亡。

自古以来就是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自古以来就是“成王败寇”。

历史都是当权者写的。

每一朝

每一代

每一位君王

都站在最正统的高度,

君临天下

指点天下

点评天下。

略看了你的

自问自答,

你引据了

最不正统的

清政权的言论。

为啥说它最不正统?

请再温习复读

孙中山先生的名言: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其实

你也变相地反证了

“谁拥有政权

谁就有话语权”。

所以,

个人认为

中华民族历代政权

没有什么正不正统

更没有什么最正统

谁拥有政权

谁就有话语权

谁就是最正统的政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