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画大全漂亮图片(儿童绘画技巧有哪些)_孩子_自己的_绘画

本文目录

  • 儿童绘画技巧有哪些
  • 国画和美术,你会选择给孩子报哪种
  • 5岁以下小朋友的绘画,为什么画的乱糟糟的
  • 现在哪里有卖儿童画画大全的5岁的孩子学画画是不是照着别人的画会好一点呀
  • 孩子4岁想让她学画画有推荐的吗
  • 如何评价和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 想让孩子学美术,可美术分很多种,例如国画、水粉、水彩等等,孩子到底适合学哪种呢
  • 家长应该怎样去欣赏儿童绘画作品
  • 孩子画的画为啥看不懂
  • 幼儿园老师常给留各种美术作业,都让家长参与,没学过画画,在家都是怎么教孩子画画呢

儿童绘画技巧有哪些

1、基本线段、几何图形的训练

为了使小朋友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线段和几何图形,将横线、竖线、斜线、折线、弧线、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等集中起来,一节课教给小朋友,然后再教小朋友由线段组合图形。

如两条横线两条竖线可以组成长方形和正方形,两条横线两条斜线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如此类推。这样不但学得快、记得牢,而且还锻炼了绘图能力。

几何图形是抽象的思维结果,当小朋友运用这些几何图形及线段进行作画时,又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并促其不断发展。

2、构图能力的训练

1)训练将主要内容画在画面当中

教师出示一组范图,范画上只画一个苹果分别在不同位置上,让小朋友比较哪幅最好。经过训练他们大部分都能将绘画的主要物体画在画面当中,而没经过训练的小朋友画在什么位置上都有。

2)训练小朋友绘画的稳定性

教师出示一组范画,画的内容是3个苹果,经过训练,小朋友的构图基本稳定。

3、训练小朋友的观察力

要想提高小朋友观察能力,必须训练幼儿视觉的敏锐性。上课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如画小鸡,引导儿童观察头、眼是圆形,身子是椭圆形,嘴是折线,爪子是斜线,翅膀是弧线,这样,儿童有了兴趣,自己能独立用几何图形组成一个画面。

4、提高小朋友的绘画记忆水平

先画出一幅画,让小朋友仔细观察,然后再擦掉部分内容,让小朋友说出擦掉的部分内容;再擦掉整幅画,再让小朋友凭记忆说出全部内容,然后画出来。

如此反复练习、强化,随着幼儿画面的完整性、准确性的提高,儿童绘画记忆力就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5、丰富小朋友的感受力

带领小朋友走向社会,参观商店、市场、邮局、公园、车站,观察景物四季变化(同家长配合进行)认真观看运动会及各种形式的演出,让小朋友身临其境,对周围的事物有切身的感受体验。

家长可以经常为小朋友购买内容新颖、图片生动、色彩鲜明丰富的儿童读物及画报,扩大小朋友的感受力。

6、要充分发挥小朋友的想象力

首先给小朋友一个图形,要求小朋友以该图形为原型画出具体的图形,如给出长方形,要求小朋友根据长方形可以画汽车、房子、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等,越多越好。

再给小朋友多个图形,要求幼儿进行组合。圆形和三角形、椭圆形组成小鸡,长方形组成小鸡的房子。在学会图形组合的基础上要求幼儿讲出情节内容。

如听故事绘画,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让小朋友根据故事绘画,稍加指点,小朋友就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儿童绘画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于一体,在绘画的引导教育中,从兴趣出发,以基本能力培养为主,分层次提高绘画的技能,尊重儿童的特点,才能得到家长理想的学习目的








国画和美术,你会选择给孩子报哪种

国画和美术,你会选择给孩子报哪种?

我是这样想的,孩子小,我会给他选择美术,先从简笔画素描开始,因为简笔画,可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简单的素描也是绘画的基础,基础打好了,学扎实了,长大后,在学习国画,也会得心应手。

这是个人见解,供参考。让孩子加油吧!!!??????

5岁以下小朋友的绘画,为什么画的乱糟糟的

这是孩子的天性啊!一种本能,童话般的世界。最纯真了!你虽然看不懂感觉乱糟糟的,但是孩子们已具备了他们初步的绘画构思能力。孩子们能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绘画,表达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画出的形象基本成形,画面中呈现的形象越来越具有个性化。只是咱们成人没有一种心灵或者是一种方式去欣赏倾听孩子们的故事罢了。孩子们有着童心的非凡的想象力随心所欲的色彩感觉。。。

现在哪里有卖儿童画画大全的5岁的孩子学画画是不是照着别人的画会好一点呀

这类看书临摹其实是扼杀了儿童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建议买任何绘画书。首先,五岁该学画画吗?

五岁其实是个分水岭时期,三到六岁可以大致归于涂鸦期。也就是说,五岁基本上可以算是涂鸦期的后期,可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涂鸦不干预。此外,五岁还属于可以学习创意美术的初始时期,这个时期也可以开始对孩子进行早期的艺术培养了,所以这个时期是个比较过度的时期,学或者不学都是可以的,建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实际来进行选择。

其次,怎么学画画呢?家长怎么教呢?

如果学的话,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手工或者创意美术会比较好,此外对孩子的“教”上,我们会更加倾向于将这种“教”变换成另外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引导”。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让我们“透过孩子的眼睛”,看看当他们忙于绘画时究竞在想些什么。

首先,当他们开始画画时,他们一定在想着“某样东西”。通常他们所想的“某样东西”,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然而,对孩子来说,这通常意味着与其自身和自身体验之间的一种直接对话。当他们“思考”时,他们的思绪都集中在所描绘的这种体验上。他们的思维过程——思考并专注于某事的能力——被激活了,这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第一步。

例如,孩子A想起了她与其他孩子在院子里起玩的事情,她想画出这个事件,毫无疑问,孩子A在画时她只会画一些她知道,并且她认为重要的事物。对她而言,院子里的苹果树可能有很大的花蕾,因为她是看着它们长大的;而这个细节对同样在院子里玩的孩子B而言,树是用来攀爬的,花蕾对他而言毫无意义,所以不会出现在他画面里。而他感兴趣的就是那棵树,所以他很可能将这棵树画的巨大无比,其他都没有涉及。正如我们看到的,作品表达了不同孩子的个人好恶,以及他们与内心世界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关系。这包括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以及他们与这些事物之间建立起来的个体关系。

所以,我们应该要通过艺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身的表达能力。我们孩子的画,应该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因为画出出来具体的事物后感到的压抑(这种压抑尝尝来自于家长的“好意”指导与干预)。只有形成一种完善的人格后,他们才能很好地平衡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并尝试理解他人的需求时,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懂得合作且乐于助人的公民,才能独立自主地享受发现和探索周围世界的乐题。总之,画画能够帮助所有人孩子成为一个快乐且无所畏惧的独立个体。

有些孩子守着一堆玩具,但却不知所措,紧张不安地哭闹着,无法运用自己的大脑和想象力去获得快乐。有些孩子即便手里只有小块木头,却也能玩得如痴如醉,一会儿把它当成一列火车,一会儿把它当成划过天空的一架飞机。拥有很多玩具的孩子并不开心,而没有玩具的孩子却很快乐,这究竞是为什么呢?显然,幸福并非取决于那些外在因素。正如其他品性的发展趋势一样,幸福感随着孩子性格的完善而增长。一个孩子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其需求的解读。

孩子“外在”愿望的满足与其内在需求的满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当家长意识到孩子焦虑不安、无法专注于任何事物时,他们可能会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只要能让孩子停止哭闹就行,哪怕只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类孩子的需求并非是更多的选择或玩具;相反,他们渴望家长多关注和理解他们丰富的个人体验。恰恰是因为之前家长对该需求的忽略才对他们造成了困扰。给孩子更多的玩具只会增加他的焦虑不安,他可能会因为新鲜而对新玩具产生短暂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想象力而无法发现新玩具的玩法,他们对玩具的新奇感很快就会消失。这样来,我们等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

而给孩子提供范画,就如同与给孩子一个玩具一样。这样仅仅只是只要能让孩子会画这一个当前的事物而已,并没有真正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

要知道,艺术创作—来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需求首先,它可以帮助你理解孩子的艺术创作;其次,通过这些创作活动,让你认识到之前从未发现的孩子身上的一些主要需求。然而,我们更容易识别出孩子的生理需求,却极大地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如果孩子发烧、食欲不振,或是体重减轻时,我们会很关心。当孩子长身体时,他的健康最重要但对于孩子的幸福以及其作为未来公民的幸福而言,其他方面的成长也同样重要。幸福包括很多方面—如孩子如何运用他的头脑和双手,是否对其所见、所闻、所感或所触的事物反应敏感,是否有与人交流的愿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这类需要。

而当孩子需要画画来表达情绪时,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我们应该尽快帮助他认识到这一点,这才会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把成人的标准强加给他。如果家长你用一张简单的画就把他给糊弄过去了,他的情感表达的需求要如何表达呢?

通常,如果我们对一件事物失去了兴趣,就无法再继续专注下去。总之,在对事物的常规体验中,视觉、触觉和想象力的运用越多,就越会激发我们的兴趣。孩子的主要需求之就是建立这种多元化的敏感关系。有些人需要持续不断的刺激,如果缺少了这种刺激,他们就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他们完全无视身边事物的丰富多样性,对新鲜刺激的不断追寻不过是他们对自己、自己的想象力和自己的世界感到无能为力时的一种逃避。当我们给一个焦虑不安的孩子提供范画时,却恰恰鼓励了这种逃避。我们只给孩子提供了简单的答案,却没有帮助他解决自身的问题。

多数干预完全是无意识的,因为所有家长的初衷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而多数干预都是因为不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以及这些需求还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实际上,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并非易事,这是教育中最难的环节之一,因为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认知。

假设孩子要填充的第一个图案是只小狗。一旦孩子面临的任务是按照预定的轮廓线填色,我们就已经在妨碍他创造性地处理自己的关系,他与小狗的关系可能是关爱、友善、厌恶,或恐惧中的任意一种。对孩子来说,他没机会表达自己的关系,因此也就无法释放他的紧张、快乐、怨恨和恐惧的情绪。填色书无法让人无法顾及孩子个体上的差异。在轮廓线内填色的过程中,孩子们被追从事了同类活动,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被考虑在内。当然,对此毫无察觉并天性懒惰的孩子A很享受给小狗涂色;但是当他用蜡笔涂色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永远也画不出一条如此漂亮的小狗。当他完成涂色时也许会很自豪,毕竟是他自己为狗涂完了颜色。下次,在学校或其他任何地方,当他被要求画点什么时,他会想起填色书里的那只小狗;当意识到自己画不出那么漂亮的小狗时,他自然会说:“我不会画。”(见图)

这和家长给出范画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家长给孩子做出了精美的范例后,孩子也会意识到自己永远画不出这样好看的画,他也会放弃尝试,不再画画。

很多老师或父母都会说:“可是我的孩子喜欢填色书呀。”的确如此,孩子A也喜欢它们。然而,孩子们通常无法区分有益或有害的东西,他们喜欢的东西并不总是对自己有益。与蔬菜相比,大多数孩子更喜欢糖果,并且毫无疑问会一直青睐它们;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他们食谱的蔬菜换成糖果。一旦习惯了过度保护,孩子们也会上瘾。事实上,对过度保护的依赖,让他们再也无法享受自由。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家长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只要伸腿,就会有人给他们系好鞋带;只要一转身,就会有人给他们把头发梳好。这就是那些坐在玩具堆里却手足失措的孩子们;或是去参加野营,当其他人都尽情玩耍时,他却孤单一人坐在角落里。

一旦用惯了填色书,孩子就无法享受创作带来的自由,这类书所造成的依赖是毁灭性的。实验和研究表明旦接触了填色书,超过一半的孩子会失去其创造力和独立的表达能力,并变得死板和具有依赖性。

这点的危害和提供范画也是一样的。

最后,有些老师仍会告诉你,通过填色训练,孩子们学会了将动作控制在一个特定的图片(区域)内,实验证明该观点也是错误的。如果孩子A自己画了一只小狗,与填色书里跟他毫不相干的小狗相比,他在涂色时会更专注于自己的画不出边界线,因为他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作品,而不是那个不是他的作品。

因此,同理,简笔画也是一样,提供范画、填色书、简笔画它们已毫无疑问地被证明会让孩子的思维产生依赖性(它没有给孩子自由创作的空间);因为孩子必须要遵循一个既定的边界线,所以孩子就缺乏了灵活性;因为它没有给孩子机会去表达自己的体验,所以孩子不能缓解和释放不良情绪;它甚至不能提高孩子的技能和自律,因为对完美的追求来自对表达的渴望;最后,它迫使孩子按照成人而非自己的理念去创作,因此挫败了他自己的创作欲。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一切都以学习为主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类的学习。但我们同样很清楚,仅有知识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片面强调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孩子们为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所必需的那些重要特质。对童年时期就接触过艺术创作的孩子而言,艺术很可能意味着一个快乐且适应性强的个体与一个知识丰富却身心失衡、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个体之间的差异。

对孩子而言,艺术是平衡智力与情感的必要元素,它是孩子的好伙伴。无论何时遇到烦心事,孩子都会自然而然地求助于这位伙伴;甚至,每当语言变得苍白无力时,孩子都会下意识地求助于这位好朋友。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完全不管孩子画画,什么指导都不给孩子任其发展?

不是的。

在具体讲“帮助”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就“帮助”一词达成共识,这就需要把两种帮助孩子的类型区分开。

孩子B可能会说:“妈妈,我不知道怎样画正在采花的我。”如果妈妈给孩子B示范“怎么画”那她就把成人的想象力强加给了孩子。换句话说,她向孩子B展示的是自己如何采花,而孩子B对采花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花朵在母女二人眼里是不同的:在孩子B看来,那些花可能比妈妈看到的更大、更鲜艳,或更高。母女二人对采花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弯腰时,妈妈的背部可能最先感受到变化,而孩子B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触碰鲜花的双臂。采花对母女二人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对妈妈而言,它可能代表了悲伤时刻,因为她总是在那天把采来的鲜花放在丈夫的墓前;对孩子B来说,那是一个开心的时刻,因为她总是为母亲节的到来而采花。妈妈眼里的孩子B与孩子B眼里的自己也不尽相同:对妈妈而言,孩子B只是一个小女孩,当她拿孩子B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时,她是从外部来观察孩子B的;孩子B还是个孩子,而且在她眼里一切都是以她自己为中心的,所以她的感受很重要。她只画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东西,她的情绪不能在妈妈的画里得到释放,所以妈妈的画对她而言毫无意义。那只是她自身体验的替代品,因此既不会让她对鲜花变得更敏感,也不会让她对自己与鲜花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敏感。妈妈的“帮助”只能作为缓解病痛后遗症的临时拐杖,因为一旦孩子B发现妈妈可以“帮助”她一次,她就会反复来妈妈这里寻求更多的“帮助”,直到她在艺术创作上变得完全依赖于妈妈的“帮助”。即使我们对孩子B的画只做了一丁点改动,那它产生的影响也如同修改了整幅作品一样。我们给她提供的小小“帮助”与其画风格格不人,并且还会成为在剩余作品里无法得到应用的一种标准。这种画风上的差异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并最终导致“我不会画”的态度。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里所谓的“帮助”就是做范画,这种方式不过是对孩子的自由创作和自信的一种干扰;并且由于它抑制了情绪的释放,所以还有可能会妨碍孩子未来的幸福。总之,如果我们认为“帮助”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对她的体验变得更加敏感,那么我们把这种“帮助”称作引导。

“孩子,你采花时感受如何?你是站着采的吗?你的胳膊呢?采的是什么花?什么时候釆的?为什么采花呢?你最喜欢哪种花?”等等。这些问题会让孩子B意识到很多以前想都未曾想过的事。这样的引导让孩子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是非常有益的。这样才是正确的帮助。

再例如,在儿童的绘画中,比例关系常会因为其重要程度而出现整体或局部的改变。如果我们纠正这些比例关系,就是在干涉孩子与其所夸大的事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只要孩子对此感到满意,我们就不应该干涉他的作品,那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到压抑。

孩子把自己给妈妈送生日礼物的场景画了出来。她兴奋地拿着花瓶,但她害怕花瓶从她手中滑落。自然,她就会把手画得“不成比例”,但这就是她给妈妈送生日礼物时的真实感受。因为对孩子来说,她拿着妈妈生日礼物时的感受比她的外形更重要。无视这一事实,不仅会伤害她的感受,还会妨碍她的艺术表达。

但是,如果孩子注意到外在的比例关系,并且对某些比例开始变得不确定,如她画了一个不成比例的房子,并感到奇怪和不舒服时,她自己会说出来:“妈妈,我画里的小孩儿与房子比是不是太高了?”此时,你的回答不应该参考测量的尺度;相反,你应该尝试让孩子对比例关系的体验更敏感:“你认为你画的小孩儿能穿过那扇门么?如果她在这栋房子里,你认为她能看到窗外的景色吗?”这些问题能立刻让孩子体验到画中小孩儿的感受,并建立起一个清晰而富有生活体验的关系。

总之,没有必要纠正孩子作品中的问题。毕竟,我们更关注如何保护孩子的自由和幸福,而不是要看到“迎合”普通成人品位的作品。而且,孩子作品中用到的比例关系通常反映了他们与实物之间的亲密体验。而一旦孩子自身有了探索比例等的强烈愿望,这时候我们才应该引导他们区发现建立在自己情感体验至上的正确的比例等其他的美术的正确知识。

总结一下我们应该正确帮助孩子画画的方式,其实主要的思路就是两个方面:

一,正确对待和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

二,不断引导孩子对事物的敏感度。

我们可以不断培养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看,听,触觉,嗅觉,多让孩子接近自然,体会各种事物和参与有趣的活动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敏感度。而并在孩子画不出时,不断提示和演示。如孩子不会画打球,家长不能直接给孩子画出来,因为这是家长自己的打球体会,而可以不断帮助孩子回忆打球的细节和感觉,必要时可以再次演示打球的动作,帮助孩子体会打球时身体的活动和用力点等,这样孩子的敏感度会越来越高,他会更加开朗和自由的对生活充满探索和希望。

最后,我们以一张图来总结一下在美术教育方面家长应该怎么做和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

孩子4岁想让她学画画有推荐的吗

4岁孩子内心都是活泼的,对外界都很好奇,喜欢任何新鲜的事物,也喜欢去尝试冒险,此阶段的环境刺激都能激发孩子的灵感和想象力,孩子对一些天赋优势领域的反应灵敏都高于成人。

你先观察一下孩子是否在如下几个方面有绘画天赋特别表现:

1、你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涂涂画画、黏黏贴贴吗?能用涂鸦绘画、捏彩泥、或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所见所想吗?

2、你孩子喜欢关注自然界与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吗?对所见事物的色彩、形态等特征都历历在目、娓娓道来吗?

3、你孩子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吗?看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品都驻足不前、专心致志地观察,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吗?或者有模仿和参与的愿望。

如果有,那么恭喜你家有一个绘画艺术小天才了,潜力无限,值得在这方面培养!有关绘画兴趣班专业选择的问题,我之前也从“八大天赋智能”领域回答过,感兴趣的头条君可以翻翻看,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这里只强调一点:4岁孩子的“绘画思维”是完全处在“右脑感性思维”阶段,对艺术的感受力是完全来自孩子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人千万不要按自己“理性成人思维”去包办安排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图方便、图实惠就随便找个小区的所谓美术培训班,一定要考察机构的教学模式和师资。如果没选好选准有专业素养的启蒙老师,那就等于是禁锢压制了孩子的天然想象力,过早的成人化思维不利于4岁孩子对艺术美感的培育,不如自己动手创造条件,放孩子在家任孩子自己乱涂乱画,哪怕涂的满墙都是,也不要去责备孩子,重刷一次,让孩子再涂。

如果你不确定孩子有绘画天赋比较焦虑,认为孩子这个阶段一定要选择一门兴趣班,那么我推荐“语言艺术”,语言艺术类课程更适合4岁的孩子,无论男女;或者你坚持认为孩子一定要学画画,那我建议等孩子到8岁也不迟,到那时既保护了孩子童真的想象力,孩子也有“准成人思维”模式了。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尤其对4岁的孩子,就应该多带孩子去户外远足,去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童真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这将受益终身。

以上从业经验感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交流。

如何评价和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分清孩子进行绘画的目的是“接受美育熏陶”还是“接受系统的美术教学”。不同的目标下,评判标准就不一样。

一般年幼的孩子进行涂鸦式绘画,目的是前者,那么就不应该用“像不像实物”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反而应该了解,绘画是孩子表达内心最直观的方式。跟孩子就作品进行交流比简单的评价要有意义的多。比如多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他的绘画思路,然后肯定孩子的作品,多多鼓励他们。

而对于那些“接受系统美术教学”的孩子,则完全可以按照学科标准来评价作品,但同时应该结合孩子本身的年龄、性格给出积极的、或中性的评价,注意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兴趣。

第二,即使是接受系统美术教学的孩子,家长也不要对他们抱着太过功利的期待,不要指望孩子一定要“考美院、成画家”。孩子就算美术天赋差一点,只要有兴趣,学习过程中总会有所收获,至少,审美水平会提高,成年后自己装修房子不会太雷人。

最后,心理学界公认“随心所欲的涂鸦式画作”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许多潜意识,孩子也是如此,因此,当一个孩子没有明确“创作意图”的时候,却大量使用令人感觉压抑的黑、灰、墨绿、暗紫等颜色时,家长需要留心观察,孩子是否正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或者存有什么心结。

想让孩子学美术,可美术分很多种,例如国画、水粉、水彩等等,孩子到底适合学哪种呢

  很多父母一看孩子爱上了画笔,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有绘画天赋,绝不能浪费,赶紧报个班,最好能考个级,为将来升学增加点“份量”。但是不少教学专家却建议,12岁前,孩子不适合美术考级。当你的孩子爱上画笔,也许是天赋,但更多的可能却是他的绘画敏感期来了。

  科学家早就发现,孩子从3岁、4岁就开始了画画敏感期。孩子在画画敏感期到来时,往往通过涂鸦和画各种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孩子在表达能力不够完善时的一个补充,也是孩子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儿童独有创意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时候,家长该做的就是陪着孩子“玩”画画。

  “儿童美术的最大价值在于创造。而非技巧。”上海现代儿童美术馆馆长薛文彪从事创意美术教育多年,在他看来,儿童应该在12岁以后才开始学习素描、速写、造型、明暗这些传统美术基本功,过早学习没有意义。“儿童跟成人不一样,儿童阶段的基础应该是:色彩、构图、认知、大胆表现,以及掌握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包括水彩、水粉、油画、炭笔、水墨等等。”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陈发奎同样认为,儿童绘画是最典型的直觉反映,在诸多印象面前适当引导,使儿童一开始就进入创作成为可能。陈发奎赞同儿童画的“不似之似”:“不似为欺世”是不符合印象和感受,“太似为媚俗”又有过于理性和概念化之嫌,缺乏童趣和艺术意味。

家长应该怎样去欣赏儿童绘画作品

我曾在一个培训机构给孩子们上了几年国画课,因教得很用心,所以还真有些心得可以和大家聊聊。今天的的孩子们的聪明程度,远远超过我们这辈人的想象,他们的记忆力特别好,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在正确的引导下也可以发挥到超过我们想象的地步。举个简单的例子,带八九岁甚至五六岁的孩子写生,(不知其他有老师这样做没有?)班上的孩子入学时间不一 ,年龄从五六岁到十几岁的都有 ,因为随时都可入学,所以孩子们的绘画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开始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都能画出自己的写生作品来,但是我总想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体验一下,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是艺术生命的源泉,我希望孩子们能走到自然界中去,学会如何观察事物,了解写生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般是到附近的公园里画树木花卉 等。我先告诉他们 如何选择你想要画的东西,然后如何动手画出你要写生的第一笔。结果是十几个 大大小小的学生 每人都很投入 ,而且都画出了我感觉真是很不错的写生作品!特别是第一次写生活动的成功,让我感到特别兴奋 ,孩子和家长们的高兴程度就更不用说了。以后每到春或秋天 孩子们都闹着要去写生。

所以,建议家长们对于孩子学习绘画,不用担心他们画不好,尽量给以多鼓励,多给他们创造接触艺术熏陶的条件和机会,绘画过程中,可以和他们如朋友一样探讨,不要强行干预以至于把他们最可贵的,自由发挥的想象力给打击了。因为时间关系,有许多具体的事例,特别是家长不恰当干预后的不好效果,深有体会,以后再慢慢谈。发几张
孩子们写生的照片,请欣赏。因一次只能上传一张,就发两张好了。

孩子画的画为啥看不懂

首先,涂鸦是人类的本能天性,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就知道画画记录。然后很重要的一点,孩子画画其实是他对世界的一个认知过程,画画的内容收到认知能力的影响,三岁以下,对造型空间没有什么概念,孩子大多更侧重于比较容易理解的色彩、大小等等,比如他画一个花园,可能表现在纸上的就是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奇特的色块。四五岁左右,开始意识到物体的形状差异了,小手更灵活了,会运用线条了,就开始勾勒形状了,当然表达不是太完整。六岁了,知道空间关系了,就会画一棵树挡住了房子。孩子在探索事物联系的时候,肯定不会像大人难么有条理,联想到什么画什么,想用什么颜色用什么颜色,只要画的开心,能表达他当时的想法就好,大人不要过多干涉,也不用继续报班,自己探索思考来的东西更有意义。想让孩子系统学美术,上小学了也不迟。

第一幅是我家孩子两岁时自己画的,第二幅是我按照他的想法改的。剩下的是他的进化史,哪个孩子还没画过床单画过墙。










幼儿园老师常给留各种美术作业,都让家长参与,没学过画画,在家都是怎么教孩子画画呢

感谢邀请:

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导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我能,教导孩子成长的目的就是使孩子相信“我能”、形成成长自信。“我能”是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大的动力之源,相信“我能”的人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从小我们就学《司马光》的故事,对于遇见任何事情首先不要慌,乱了自己的阵脚。幼儿园留给孩子需要家长协助完成的美术作业,其核心一是练习孩子自己的动手能力、另一个则是通过家长协助,增进亲子间的互动交流,促进亲子和谐。

1、教育孩子对于每个人都是新课题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就教导孩子成长这件事而言,每个人都是“新手”。当然第一次为人父母,会更有体会,孩子的起居饮食该如何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该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习成长活动该如何教导......这都是作为父母,所需要面临的新课题。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件事儿也都是新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两次处理同样一件事情。既然生活中面对的所有事物都是新的,那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拥有完成它们的信心,也就是相信“我能”。父母之所以准备养育孩子,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信息我们能养育好孩子,能够保障他们成长所需的后勤保障、能护卫他们的成长安全、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您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即使它是新课题您也能将它们完成的足够出色。

2、陪伴孩子本身比教会孩子什么更重要

话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温情的事情就是有父母默默的陪伴,陪伴孩子游戏、陪伴孩子长大。孩子的世界一切都是新的,您交给他们的、他们能理科接触到的内容就是最好的。孩子的心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陪伴孩子其实要求父母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并不多,只需要您认识会写的字比孩子多、跑的比孩子快、行为比孩子有力......能完成您要求孩子成长的言行示范即可。

幼儿园留给孩子的美术作业,作为家长您首先要有完成它们的信心,相信“我能”与孩子一起完成它们。不要着急,也不要害怕,您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业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孩子感受更多的是您与他一起为共同的任务目标加油。无论怎么讲,作为成年人对于任何事物多少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了。对于幼儿园留给孩子的美术作业,父母同样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完成一幅不错的作品,需要的就是您调动精力,与孩子一起动脑、动手。

3、孩子才是家庭最重要的资产

最近在网上看见这样一段话:“当孩子学习成长的时候,您忙着挣钱、存钱,等孩子大了,一个不省心就把钱都花没了。但是,如果您的教导工作是成功的,孩子能在不经意间就把您想挣而没有挣到的钱给拿了回来。”虽然,这段话不适用于所有家庭。但是,它确实“真真切切”的反应了孩子是家庭最重要的资产的事实,那种将孩子的成长寄托于学校、老师甚至培训机构的家长或许是时候醒醒了。

教导孩子成长没有对与错,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记起,教导孩子的历程几乎要经历20多年的不懈努力。这20多年之中除了家长,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或辅导老师能够“不离不弃”的陪伴孩子。因为,老师或辅导老师只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助力者,而且他们只为“付费用户”服务,也即老师或辅导老师陪伴孩子成长的行为是一种短期交易行为;家长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总负责人与受益人,孩子是家庭幸福延续的基础、是家庭的根基。

面对生活,最重要的信念是相信“我能”、最重要的行为是立刻去办。陪伴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同样需要父母相信“我能”陪伴好孩子、能教导好孩子的学习, 相信即使现在不会,我也能与孩子一起学习,能在孩子学习成长的道路上给孩子做个伴儿。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