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关灯一小时(地球一小时同时关电,真的会让发电站更加耗电吗)_地球_保定_熄灯

本文目录

  • 地球一小时同时关电,真的会让发电站更加耗电吗
  • 为什么“地球一小时”活动现在好像没有人说了

地球一小时同时关电,真的会让发电站更加耗电吗

作为一个大学学习火电专业,现在在电力行业工作的人,虽然不在生产岗位,但也有所了解。现在,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有不正确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首先,电力消耗占大头的是工业用电,民用电只占很少一部分,而且停电一小时的活动也只是针对某些不是十分必要的用电器,譬如灯泡一类,而其他的比如冰箱、空调等一般不会刻意去关闭。这部分负荷实际上占比不大,因此地球一小时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是一种指导意义。

其次,这些情况电厂都会考虑在内,针对这种情况电厂会提前调整负荷曲线,以使得电网负荷与社会用电的负荷相匹配。因此,不存在什么负荷急剧变化造成设备损坏等原因。这些情况电网都会考虑在内的,而且这点负荷变化说实话影响不大。

最后,有些说法说电厂会把多余的电输入地下,这更是无稽之谈。由于电力存储方式的局限,电厂特别是火电厂一般都是发多少用多少,不存在什么固定负荷,用不完输入地下的情况。

其实“地球一小时“更多的是一种倡议、一种态度。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节约能源,让更多人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聚沙成塔,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的目的。大家大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关闭一盏灯,拔掉一个电视插头,不必担心这种行为能对电网、对设备造成冲击。

为什么“地球一小时”活动现在好像没有人说了

“地球一小时“ 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2009年,“ 地球一小时 ”的目标是希望全球1000个城市的约10亿人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熄灯一小时,展示公众对达成全球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支持。 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 2007年3月31日 晚间8点在澳大利亚 悉尼 市展开,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 随后,“地球一小时”从这个规模有限的开端,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很快席卷了全球。仅仅一年之后,“地球一小时”就已经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之一,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 2008年3月29日 ,有35个国家多达5000万民众参与其中,并证明了个人的行动凝聚在一起真的可以改变世界。 2009年,“地球一小时”来到中国 ! 2009年3月28日 晚20:30至21:30, 保定 、 北京 、 上海 、 2009“地球一小时”中国启动仪式 香港、 南京、大连、顺德 、 杭州、青岛 将会共同行动,熄灯一小时。全球预计会有80多个国家、1000座城市、约10亿人共同创造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共同为地球的明天做出贡献。 为此,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世界上最高的酒店迪拜塔、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莫斯科的联邦大厦以及位于罗马的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的官邸奎里纳勒宫都将熄灯一小时。位于香港维多利亚码头的标志性建筑也将熄灯一小时,以表达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而素有 “ 中国电谷 ” 之称的 保定 市则成为 中国内地首个官方宣布加入活动的城市 。 届时,保定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街道社区、企业和政府机关等将以不同形式参与熄灯活动,保定市政府大楼也将关灯一小时,市政府主要官员和市民一起参与和见证这项 全球行动 毫无疑问Counter-Strike是2000年最流行的游戏之一。通过完美地混合组队战术动作元素和快节奏的游戏性,这个游戏的设计师们为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爱好者拨动了动人的和弦,自从第一个测试版本在19更多》》 。 WWF(中国)首席代表欧达梦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保定加入‘地球一小时’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问题需要所有人的共同行动和努力。保定在 低碳 发展方面的成就斐然,走在了全球城市的前面,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中国城市能够加入熄灯活动,加入低碳发展的全球行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别副主任那华表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都同样的脆弱。在同气候变化的斗争中,政府、个人和社会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只要关灯一个小时,我们都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实际的贡献,改变地球的未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