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600字(你人生的第一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有什么样的故事)_照片_故事_拍摄

本文目录

  • 你人生的第一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有什么样的故事
  • 你家里拍摄最早的照片是哪张有什么故事
  • 选两张老照片,讲一个终生难忘的故事
  • 你存着哪些值得怀念的老照片照片背后有哪些故事
  • 请你讲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你人生的第一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有什么样的故事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听母亲讲这张照片是拍摄于1967年夏季,父母怀中的我当时仅有一岁左右。因父母都是六十年代文革前第一批甘肃农业大学农学园艺系毕业的大学生,一生从事园艺工作,以致于我的第一张照片的背景竟也是一片果树林,看来与他们从事的职业是有密切联系的哟!

现在从影集中翻看到这张照片时,内心感慨万千,一是幸庆自己在过去那样困难的年代竟能拥有我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给我这一生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照片中可以看出初为父母的我的双亲是那么欢欣地迎接了我这个刚刚出世不到一岁的小生命,而他们怀中小小的我也在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世界,身后静美的一片果树林让整个画面显得那么祥和温馨!二是感叹岁月如梭,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照片中我那笑容满面的父亲已于五年前的年三十凌晨两点去了一个叫天国的地方,只留下了身旁孤独的母亲现已八十二岁了,当年小小的我现在也年过半百,已退休在家,正领着老父生前未能谋面的小重孙,我的小外孙呢!

???顺祝友友们晚安好梦!

你家里拍摄最早的照片是哪张有什么故事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我家最早的照片是我父母工作证、工会会员证上的照片。

我家长辈们过去不拍照,大概认为照相是一种奢侈,一种浪费。

我父是承祧两房的大少爷,却在15岁离家出走,步行几十里到外地教书。

这“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的书生居然说:“不吃剥削阶级的饭。”可见那时的社会潮流。

16岁,他又步行几百里到省城考省立师范,结果考了全省第一。

地方上认为我父荣光家乡,赠我家“书香门第”匾,挂在厅房门外。

后来我父为辅导教师进修,十多年全靠步行,一遍又一遍走遍全县区乡各面授点。

我家还有一个匾:“抗战英雄”。

那是部队送的。

我黄埔军校毕业的参谋叔叔为国捐躯。

我另一个叔叔是投笔从戎的青年远征军战士。

但他们也都没有照片。

我爷爷、我奶奶也没有照片。

带大我兄弟姐妹的姑婆、姑母也没有照片。

后来我父工资在本地教师中第一。

五十年代,他就在《人民日报》发文章,谈教育。

他仍然不拍闲照。

我母亲也是校长。任一科教师请假,她都能亲自代课,包括图画、音乐、体育。她出身北街贫民家庭,学费来之不易,所以读书时拼命学习,学得多才多艺。她还亲自画壁画、办板报,为学校做教具,做的地球仪像新华书店买来的。

我父母从来不做生。

他们不是吝啬。据我母亲学生来信和我父母学生们的摆谈,我父母最尊重穷人家庭的学生,常常塞钱给他们——“还一定要背着人”。

有些事情,我从父亲的追悼会上听来。

写地方志的焦万奎老同学还告诉我:“查遍了民国档案,其他校长都有人投诉,唯独你父亲没有,不容易!”

父亲弥留之时,按时拨开小收音机听新闻,催促我们上班,对遗产却没有任何安排,他在乎的不是那些。

他用旧体诗写日记,中有句子:“乐生还乐死”。



选两张老照片,讲一个终生难忘的故事

这是我13年去云南的照片,下了大雪,所以妈妈让二哥开他的车送我,别的小车出不去。走之前还和妈妈吵架了,妈妈眼镜里都是泪花,如今我长大了,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很难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你存着哪些值得怀念的老照片照片背后有哪些故事

存着一张至今54年,1966年10月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照片。一张至今45年,1975年军人照片。一张至今半个月老年照片。




请你讲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十大”影响中国’摄影师”之一的朱宪民大师,在“记录历史岁月、留住时代变迁”的摄影实践中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永远是我们这些摄影人的楷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摄影师亲历了社会变革带来的惊喜与忧虑,拍摄了大量记录社会发展与变迁、彰显摄影师个人艺术成就的作品,是摄影师用影像对历史的学术丈量、文本关照和视觉存留,是对当今社会变迁的视觉记录和现实生活的个体见证,其中还体现出影像面对未来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朱公把镜头对准了中国社会的普通百姓,他用影像述说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故事。对普通百姓的关注是朱公一贯的作品风格,也是他摄影之路的初心。朱公被《人民摄影报》授予“人民摄影家”称号。多年的拍摄,百姓们纯朴、善良、坚韧的性格深深影响着朱公,在与朋友们的交往中,对每一个人,他都能真心相待。

我珍藏的这幅作品,就是朱宪民老师的“民以食为天”。是当年在北京工作时朱公所赠 ,这幅作品就一直挂在我的书房,时刻提醒我南太行的人民当时的艰辛生活,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祖辈们为我们打下的江山来之不易。特别是作为一个摄影人,要以朱公为楷模,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真实的记录现在的生活。

《1980·民以食为天》是朱公于1980年拍摄于河南林县。人们于户外就餐是中原乡村特有的习俗和景观,摄影家用仰视的角度呈现了对象的尊严感。两个人物形式元素相依相附,特定的时间与地理特征,在人物的传统服饰、背景,以及孩童臂肘下、悬坠着铃铛的细节处得到确定。主体形象的“中国蹲”姿态,劳动者大骨节的粗壮之手,高举着几乎倒扣在脸上、完全遮盖住面孔的那只粗瓷大碗,镜头的定格,在一餐最后这有力的一口……,这个情景的节点,是作品从形式到主题表现张力的核心所在。而身边的孩童那注目的眼神,一定是被这酣畅一口的响声所吸引。这些极富冲击力的视觉信息,在强烈传达着“古往民本食为天!”的同时,耐人寻味的还在于一些细节:画面上的两只碗,不同质地和式样的差别,端碗的手,碗、手间的筷子、动作,以及两者的关系和意味……。这是自古以来,一代一代中原百姓繁衍生存的生动写照。摄影家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对于瞬间的敏感和反应,正是来自他对拍摄对象所怀有的真诚和心灵相通的情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