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的资料(你认为孔子和黄道婆谁的贡献更大为什么)_黄道婆_女娲_黎族

本文目录

  • 你认为孔子和黄道婆谁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创造出社会价值的女性
  • 黄道婆是哪朝人她的工艺丝惆当时对世界起到什么作用
  • 黄道婆的纺织机和之前的纺织有什么区别

你认为孔子和黄道婆谁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两个不知道有什么对比性。

一定要说出一个睡贡献大,那孔子的影响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一直就是作为正统思想,指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他的地位好比今天的马列主义、毛思、邓论一般。

几千年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体系,而黄道婆则是一个发明家,有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但其影响有限。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问这个问题,意义不大,甚至毫不客气的说,这种问题,没什么水平。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创造出社会价值的女性

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有史为证:

一、女娲

1、传说远古女娲抟黄土按自己的形象塑造人类,大概是最早的雕塑师。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就出土了女人面陶瓶。

2、传说女娲炼色石以补天,大概是最先发明了用石灰石烧制石灰,人们用石灰抹地面和屋顶,以防水防潮。仰韶文化出土了石灰地面。

3、传说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大概女娲发明了在柱子底下放置基础。仰韶文化人们建造的房屋就放置了基础。

4、传说女娲发明了笙簧 、瑟、埙的乐器,人们奉女娲为音乐女神。距今6800年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陶埙; 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距今9000年的贾湖文化遗址出土了骨笛。

二、黄帝的妻子嫘(lei)祖

传说嫘祖发明了发明养蚕缫丝,被后世奉为“先蚕“圣母。

三、仪狄

仪狄是夏禹时代的造酒官,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吕氏春秋》记载有“仪狄造酒” 。

四、黄道婆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她推广纺织技术及纺织工具,受到百姓的敬仰,清代时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五、薛涛

薛涛是唐代女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

六、莫邪

春秋时期的铸剑师,与丈夫干将,共同筑造出名满天下的宝剑——干将莫邪剑。

七、黄月英

黄月英是诸葛亮的妻子,据说她发明了木狗、木虎、木人,诸葛亮据此造出了木牛流马。黄月英还发明了羽毛扇及在扇上题字。

黄道婆是哪朝人她的工艺丝惆当时对世界起到什么作用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的人。

黄道婆是中国纺织第一人,通过自己经验和实践的总结,制成了手摇搅车等以往没有的制棉工具,而且还制作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用一只手就能纺出三根纱的脚踏纺车,真是为当时的职工带去福音,那么黄道婆丝绸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黄道婆最主要的贡献不在丝绸上,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麻绳纺织的鼻祖。

她从第一天纺布到离开人世的那天,都在为了纺织而不懈努力,为了学到更好的纺织技术,搭船南下学习崖州的纺织技术。初到崖州,看到当地那些美丽的黎单和色彩艳丽的黎饰,黄道婆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到这些技术。当地的黎族伙伴也不吝啬,只要黄道婆想学都教给来她。

在黎族的三十年里,黄道婆研究他们的纺棉工具,学习纺棉技术,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黄道婆成为了一个技艺精湛的纺织家。

带着技术,黄道婆回到了家乡,传授以及推广他在黎族学到的所有,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改进。为了让棉布衣物更美观,黄道婆把在黎族学到的棉织技术和当时已经比较发达的江南丝织技术结合在一起,在棉布衣物上进行一些图案的实验,很受人们的喜爱,原来单调的衣物也变得添彩不少。

黄道婆的纺织机和之前的纺织有什么区别

纺织机械是纺纱机和织布机的统称。黄道婆对纺织机的改革是全面,系统性的重造与整合,在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领先世界400年。

黄道婆之前的纺织业的状况是个什么样的呢?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面对那样耗时费力的劳动能不叹息吗!

棉花脱棉籽,基本靠手剥,

弹棉设备已有弹弓,但是型制很小,效率低下

纺纱机是一个纱锭,和老太太手拎一个纺锤没啥区别

织布机在唐朝就基本定型,一直沿用。

黄道婆的改革功绩涉及“擀、弹、纺,织四大工序:

1.擀,她制作了轧棉机使棉花脱籽效率大增

2.弹,改进后的弹棉弓尺寸加大,一次加工量数倍于前

3.纺,黄道婆的突出贡献就是三锭纺纱机,之前织快纺慢,之后纺快织慢,纺纱效率几倍提高。直到西方工业革命出现了珍妮纺纱机,已经是400 年之后的事情了

4.织,黄道婆的织布机称“踞织腰机”,摆脱了之前织布品种单一的缺陷。时誉“机杼精工,百卉千华”。

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的民族。但凡行业开拓先驱,后人永世敬仰。元朝为她立祠院,1957年又在上海为她建墓园并立纪念碑。

资料拷贝:

黄道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她早年的遭遇和对纺织技术的贡献,在劳动人民长期流传。据传说,她小时候给人家当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门,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口市)。从此,她在海南岛居住了30多年。她在海南崖州期间,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不仅全部掌握了先进技术,还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回家乡,并以她的聪明才智,逐步加以改进和革新,使家乡以至江南地区的纺织水平有所提高。经过她改进推广的“擀(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棉籽粘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13世纪后期以前,脱棉籽有的地方用手推“铁筋”碾去,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当低,以致原棉常常积压在脱棉籽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

在弹棉设备方面,黄道婆之前江南虽已有弹棉弓,但很小,只有1尺5寸长,效率很低。黄道婆推广了4尺长、装绳的大弹弓,使弹棉的速度加快了。就棉纺织的各种工具而论,最值得注意的还是纺车的改进。棉纺车来源于麻纺车,而麻纺车是由纺丝的莩车演变而成的。黄道婆推广了3锭棉纺车,使效率大为提高。在王祯《农书》里可以看到这类棉纺车的图像,它是用脚踏发动的。多锭纺车在没有发明机械化的握持工具“罗拉”以前,单凭双手握持3个棉筒捻绪,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手工纺织技术之极高的水平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当未发明珍妮纺纱机时,德国有人发明了一种有两个纱锭的纺车,但能够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却几乎和双头人一样不易找到。可见黄道婆在这方面的成就之不易得了。

此外,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后来松江一带织工发展了这种技术且更加精益求精。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元末时,当地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碍1000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

黄道婆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杰出贡献,而被载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史册,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