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群童为何要抱茅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吗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原创)这首诗是杜甫四十九岁时,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的作品。
七百六十一年的秋天,也就是在这年的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突然袭来。这场暴风雨来势凶猛,将杜甫居住的草堂屋顶上的茅草卷走了。伴随着脑人的秋风,那渗着寒气的秋雨,淋湿了他床头,雨下个不停,茅屋破损,整个屋子都被雨淋湿了,沒有一点干处。此时,诗人的狠狈景象,是可以想象的凄凉。于是触动了诗人的诗思,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首七言的古体诗。请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了这场秋雨狂风使得屋子破损的状况。
……
“自经丧乱少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描写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丧乱”指战乱。诗中所说的战乱,实际上指的安史之乱。在这次的战乱中,自己奔波流离,很难得到安息,担忧国事,往往夜不成寐。也就是自从战乱以来,自己很少睡得着觉,如今秋夜漫长,屋漏床湿,还要等多久天才会亮呢!这里也含有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安禄山这伙逆贼的意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时,作者通过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天下的寒士,想到了遭受同样遭遇的人,他们同样遭受着秋风秋雨的袭击。“寒士“,读者不能仅仅停留在象作者这样的文人学士身上。联系作者其它作品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以及作者同情低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亦可理解为天下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群众。
如果有千万间“广厦“,那么天下的“寒士“都能露出欢天喜地的笑颜,在风雨来临之际就不会遇到象我一样的凄惨局面。
本诗通过作者遭受秋风秋雨的经历,秋风卷起了茅屋“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的遭遇,想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到了“天下寒士“与自己一样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特别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宽广心胸扣博大情怀。
根据以上的解读,说明杜甫就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群童为何要抱茅
谢悟空邀答。这个问题是让人揣摩群童抢茅的心理行为喽。试答以下:
寻求欢乐乃孩童的天性,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嬉戏玩耍便是欢乐的王国,而自己便是这王国的国君。想像一下,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散,有的挂在村梢上,有的落在河对面,此间有一群戏耍的孩童,他们好奇于这从天而降之物,觉得好玩,便纷纷抢拣,而杜甫隔江而来的喝止声,更激发了孩子们的乐趣,抱着茅草匿入竹林之中,他们就是逗老头,觉得更有趣罢了。
我七八岁中曾经历过一件事,不妨说说。六六年的暮春,我们一群年令相仿的孩子,在崖边玩,通向崖上的小路,是一条相当窄的坡道。两边取土已挖成悬途。最窄处不足三尺。下边是生产队的饲养室,一头三月大的小牛犊,顺着坡道悠闲地啃着道边的青草,几个孩子从下面赶牛犊,小牛便向上跑来。我们几个正要下坡,看见小牛上来,就往下哄,小牛掉头又往下跑,下边的孩子一阵喊,吓得小牛又欲掉头,.悲剧发生了!小牛正处在最狹窄的地方,腿一踩滑,掉下五六米深的崖下,摔死了。孩子们一看酿成大祸,纷纷作鸟兽散,奔回各家。摔死生产队的牛犊,是严重事件,当晚队上开会,当事人的家长,被告知赔偿,就连我们一群祸事的始作俑者,也无一例外地被叫去对质。在当时的年令下,觉得闯下了弥天大祸,恐慌,沮丧,吞噬了我的心灵。对质的结果,是年令稍大的发娃,和出身地主的智智,承担主要责任。当晚,智智他爸挨了批斗,说是教唆儿子搞破坏。其实乖们心里都清楚,智智是这群祸头中,走在最后的。
我其所以对此奉印象深,并絮叨地说给大家,是因为通过这次亲身经历,我悟出孩子的行为,无所谓善恶,他们因认知的局限,心中追求的,唯有欢乐,成人世界的善恶观念,对于他们是被忽略的。经历过才知道对错。也就是那一次经历,使我养成了恪守公德的良习,聊以自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写于四川成都。
这年八月,诗人旅居成都自家建的草堂,秋天的风雨造成草堂漏雨,诗人通过此诗叙述了自家茅屋被秋风所破,致使全家人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全诗可分四个部分。
文章的精髓应是最后一个部分。(第四部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释文
那里能得到成千上万间的大房子呢?让天下读书的寒士能在遮风蔽雨房子里有欢笑,风雨侵袭不了,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有这些高大牢固的房子呢?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是心情愿的。
为什么第四部分是全诗的精髓呢?现作如下陈述。
前三部分是叙述秋风破自己家的草堂,全家受雨淋的经历,是为最后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慨作铺垫的。
第四部分是主题,是立意,是诗人要想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数反映社会现状和人民生存的疾苦。面对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面对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败;面对低层广人民生活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突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上面的陈述充分说明第四部分是全诗精髓的依据。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吗
文|江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这两句诗,小时候读,不过是无知无愁的了不起。真正开始懂得它,却是从两只狗的身上。
最近一段时日有些失眠,尤其是风雨夜里。我会想起两只狗,难以入眠,想着尽快睡着然后天亮醒来,好去看它们。其中忧思与焦躁,胜过当年对最亲之人的牵念。
这是两只呆在宠物医院里的斑点狗,一胞所生,却存在明显的大小差异,医生说小的那只生过病才如此,但我觉得这根本不是真正原因。有一次,我看到小斑点狗关在很小的笼子里,背佝偻着,根本没法站直。
回去路上,我想着这只小斑点狗,思绪渐飘渐远,想到出生之后两个月,我被寄放在镇上某户人家,祖母三天两头去探看。有时候户主出门干活去了,她只能透过窗户看两眼,看到我被困得石膏人一样,放在床边一只大脚盆里,有时候会大哭,也没人管。祖母看不下去,把我抱了回去。有亲戚断言,她养不活我。
两只斑点狗关在两只笼内,没有多余的腾挪空间。笼子放在院子空地上,顶部和四周当中的一面,用东西遮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它们只能呆在里面。有吃的,吃点,没吃的,受着。
看不下去,将一只狗窝送过去,放进其中一只笼内,从院子角落翻出一面废弃的彩钢板,挡在笼子外面。这样相当于筑起一面墙,不再四面透风。
每次去都会从早餐店要了食客吃剩的面条馄饨带去,让它俩饱餐一顿。看到它俩狼吞虎咽,好像喂饱的是我自己。
大的那只每次看到我去,都会跳起来,两只前爪搭在我身上,咧嘴龇牙,鼻头打皱,不知道是否是高兴的表现。
有一次去,狗窝被医院负责人拿出来了,他说放在里面妨碍狗大小便,太脏。他又像安慰我似的添了一句,大型犬不怕冷。我当然愿意相信这一点,可是又不太能够相信,万一事实并非如此呢?上网百度,果然——斑点狗这种短毛狗耐热,但是怕冷。那医生,良心真是大大滴坏。
买了塑料薄膜,给笼子两头遮起来,至少挡掉风雨。但我又不能做太多,怕有越俎代庖的嫌疑——如果他绝不是有此种心思的人,心肠应该会更好些才是。
只要下着雨,就想到它俩可能就在风雨中瑟瑟,也许还饥寒交迫。一想到这里,我就无法安心入眠,好像做错了什么,亏欠了什么。
世间悲难,眼不见心宁,天下四海,有太多阿猫阿狗在受难。这两只狗,被我看到了,就没法再装作视而不见。自欺,有时比欺人困难太多。
人生无奈,可是再无奈,还是能够选择。狗才是真正的身不由己,从生到死,遭遇是好是坏,全靠凭命运。遭遇不好,心有不甘,也无法反抗。
我不同情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只怜悯无法当家做主的猫与狗。它们真是让我忧心。
想到它俩在黑夜中受冷风吹,我就有愧。已沦落至此,只希望它们吃饱住暖。所做的那点事,并非乐善好施,而是为了安自己的心。说到底,不是为了狗暖和些,而是为了我自己好受些。
行道树头桂开二度,暗香幽幽。傍晚的夜空堆棉扯絮,想象夜雨再落时,它们已有遮挡风雨的角落,我能够睡得比之前安稳些。
能力有限的时候,怜悯心太重,实在是折磨人的事。心无挂碍,才是真福。
是从这里,我徒然想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写下这首诗作时,寄居在成都河边的一个茅草屋内。
有一天,山雨欲来,狂风大作,吹走了屋顶上很多茅草,吹得到处都是。村里的孩童,抱走散落在地的茅草,占为己有,就像高速路上发生意外,一卡车橘子散落,被大人小孩哄抢一空,实在可恨。杜甫抢不过他们,又喝止不住,只能眼睁睁站在秋风中,拄着拐杖哀叹。
世人慕名前往成都,只想品“杜甫草堂”的质朴诗意,却不易读出诗圣的悲惨人生。
那时,他已年老力衰,居住环境又那么恶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天冷了,被子却像铁一样,又冷又硬。一下雨,屋内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这是人呆的地方吗?孩子无所忧虑,照样入梦,还蹬掉被子,而杜甫,雨夜漫漫,难以挨到天明。
这种境遇下,他怀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愿景。自身都难保,还忧国忧民。
这种忧伤,我能懂得一点,可又不及——我在确保自身饱暖的前提下,在悲悯心的驱使下,愿意去考虑别人——好像狗狗挨饿受冻,我自身的饱暖就要打折扣似的;好像天下寒士都能欢颜,我自己的舒适就会加倍似的。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容易被忽略的一句,却比前一句更进一步。杜甫默默期盼着,天下建盖很多坚固温暖的屋宇,让天下寒士都有一个安身之处。那么,他自己就算冻死,也值得了。
杜甫是真的伟大,悲悯之上能够舍我的伟大。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文人。
一千多年过去,栉风沐雨,沧海桑田,天底下广厦已千千万万,“杜甫”早已雨打风吹去。
如果杜甫在世,仰望到处“突兀”,或许又要拄着拐杖,叹息一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