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一样吗
- 清明节小长假我想出去旅游,可老父亲非要我在家祭祖扫墓,我该怎么办
- 你看见过的或者创作的清明节最感人祭文有哪些
- 刚上班没多久,今年的清明你们打算回去祭祖吗有啥打算
- 国宝《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指的是节气清明、还是那条河叫清明还是政治清明
- 什么是“清明三候”
- 传统清明节提前几天上坟比较好在传统文化习俗中,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
- 《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作何解释
- 说说清明整首诗的表达技巧
- 清明节的真正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一样吗
不一样。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先祖的节日,民间有传说,是纪念介子推设定的。但这只是传说而已,根据史料,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清明节气是24节气中第5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
节气是一种自然的物候变化,是我国先祖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
24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24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一种特定的自然表现,也就是物候现象。古时,人们没有日历,判定农耕时间基本上依靠节气的物候现象。比如,看到泡桐开花了,就知道清明节气来,就要开始种瓜种豆了。
24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至于清明节,上古时期也有祭祀天地祖先的行为。后来民间传说较多的是春秋时间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逃命途中,慌不择路,误入山野,又累又饿,无力前行。随臣介子推偷偷地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汤让公子喝了。恢复了精神的重耳成功逃脱了追捕。
数年后,重耳返回国内,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权有势后,晋文公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主动向大王讨赏。介子推没有这样做,而是悄悄地收拾行李回到山西绵山侍奉老母亲去了。
晋文公知道后,带人去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听说后,带着母亲上山躲了起来。绵山山高林密。有人给晋文公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从无火一面出来。晋文公采纳。于是,绵山烈火熊熊。待火灭,晋文公在一棵老柳树下发现了已经死亡的介子推及其母亲。晋文公大哭,命人厚葬介子推母子二人。装殓时,有人发现了一份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防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意思是这天不准生火造饭。
第二年,晋文公到绵山祭奠介子推,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于是,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通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事故凄婉动人,极大地削减了人们观赏春天美景的心情。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融合,大致始于唐朝。
唐朝时期,人们传承了寒食节习俗,同时杂糅了多地民俗,一方面踏青赏景,一方面上坟祭祀先人。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寒食江畔》展示的就是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与复杂心情。
清明节小长假我想出去旅游,可老父亲非要我在家祭祖扫墓,我该怎么办
清明时节泪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传统的重大的春祭节日。
祭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的凝聚力,让孩子了解自己根之所在,知道家规家教家训,明白先人的奋斗史,使家族成员有认同感。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又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赏花的好时节。春风徐徐,万物复苏,桃红梨白,风吹柳摆,鸟语花香,小河潺潺,蜂忙蝶舞,万象更新。蔡祖仪式完毕,整个家族成员踏青赏花,浪迹于山水之间其乐融融。祖先隐在天龙会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朋友!听你父亲的。传统的东西永远不可丢弃!清明节既祭奠了先人,又陪了父母,还见了家族成员,几乐何不为之?
你看见过的或者创作的清明节最感人祭文有哪些
祭文,是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祭文,以下中国古代三大祭文节选如下: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选自《祭妹文》清代文学家袁枚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选自《祭十二郎文》唐代文学家韩愈
“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选自《泷冈阡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
刚上班没多久,今年的清明你们打算回去祭祖吗有啥打算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已经深深地印刻着,我认为疫情时期就不要乱走动了,其实清明祭祖有很多种方式方法,比方说可以自己做一些手工品。来寄托相思之情。
国宝《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指的是节气清明、还是那条河叫清明还是政治清明
这个问题比较矛盾,《清明上河图》是宋徽宗时期,著名山东画家张择端绘画的他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将在画面中展现五百多个人物,各色动物,车或船穿插其中,无数的房屋和桥。艺术手法后世无比,可以说是旷世之作。
具体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我认为不好回答,清明上河图反应的是北宋时期的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地理位置上讲,开封属于北方,画面表现的树木,人流衣着,井市场景不像三月清明时期,作者为什么把此画叫清明上河图,真有些困惑。
山水画到北宋时期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不管写实手法和抽象的场景表达,已经到了一个新高度。
《清明上河图》所表达的繁荣昌盛,兴业商通,也喻示社会安稳,各业繁荣昌盛的表述。
把这幅绝境画卷叫“清明”上河图,我认为也有政治歌功颂德的因素。
具体画卷中的河叫“清明”有些牵强。
什么是“清明三候”
我国古代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除了在历法方面有所创造外,另一个重要的标志便是与节气相关联的物候观。
古代以五日为一候,具体用鸟兽草木的变动来验证月令的变易(其中大多数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准),一年为七十二候,每个月有“六候”。以三月为例,加以说明。
清明即进入农历的三月,清明至谷雨的三候分别是:
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牡丹华;鹌鹑属,鼠阴类。
三候,虹始见。虹,谐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后的下一个节气是谷雨,谷雨的三候分别是:
初候,萍始生。
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鸣。
传统清明节提前几天上坟比较好在传统文化习俗中,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
岁岁清明今又至,秉烛化纸寄哀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我给大家说说清明节祭故人的一些常识和注意事项,因各地风俗习惯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1、做好上坟前准备工作。如农村上坟要提前剪好白纸条(信阳农村叫“翘钱紙”,这“翘钱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给死者添砖加瓦,有的说是给死者添加的衣服,那种说法正确,也没必要去追求明白,第三种说法是让世人看到坟头上挂白纸条,显示这坟是有主的,有后人的。有的坟头压上一叠烧纸,也显示此坟不是孤坟)。
除了买烧纸外,还有鞕炮、阴钞(冥币)。
如有近几年安葬的亲人想立碑的,也要提前把碑文刻好。需要在坟前砌“拜台”的(坟前烧纸烧冥币用的水泥平台),坟要是在别人山地上,砌“拜台”要占地皮,要提前和山主商量好再行动,避免矛盾和纠纷。以上都是要提前做的准备工作。至于上坟或扫墓时间,提前一周进行,一般不推迟。
2、上坟那一天穿什么衣服。上坟人穿的衣服不能大红大花,因为上坟是件的悲哀事,要显得庄重严肃。有的让认为红色可以避邪,就穿件红衣服。所以遭到人们的说三道四,但现在有的人为避嫌,就穿红内衣、红袜子,外表不显露。
关于上坟的程序是,先挂“翘钱紙”、然后烧钱紙、敬酒、放鞕炮,后人用树棍在纸灰堆四周划个留有开口的圆圈,意思是烧的钱紙让故者进来领走。如果是上坟的后人多,可以分工,同时进行。
3、为什么过去有的坟头上白纸条一头是红色的。其区别是死者有儿子坟头挂的纸条全是全白色,死者有女无儿的 ,挂在坟头白条纸上部是红色的,别人看到就知道这家老人死前没有儿子。实际上是旧社会留下来的陈规,对没儿子的家庭是一种岐视。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儿女都一样,所以,现在也就看不到红头“翘钱紙”了,女儿在其父母坟头上也都是全白色纸条。
4、立碑问题,有父母双亲的坟在一起紧挨着的坟墓,碑要立在两坟中间,不能偏向哪个坟。我在乡镇工作时就碰到这么一件事,老人活着时,两个儿子各养一个老人,老大养父亲,老二养母亲,双老死后,老大(在城里工作)拿钱让老二给父母立碑,老二心眼有点歪,没有立在双亲坟中间,而是偏向母亲坟,引起老大两口子不满,闹起矛盾,最后才重新立中间。
5、包坟和迁坟问题(由于风吹雨淋,坟土流失),农村也有讲究,润年润月是不立碑、不包坟、不迁坟的,至于有什么说法,还不得而知。
在城市不叫上坟,叫“扫墓”。人死了都安葬在公墓或陵园,死者都立有碑文,拿 些水果、鲜白花及酒,和失去的亲人或战友说些思念的话,撒酒寄哀思。
2019年春节为防控疫情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憋在家里很长时间, 不能探亲访友,好多人期盼着清明节期间回家乡上坟 ,探亲看望父母,不知能否实现。到时候还是要听从党的号召,从国家大局出发,服从当地政府规定,令行禁止。即使疫情解禁了,还是要少聚会,不吃请。坟在山上的,烧纸一定要把纸火烧尽,无明火星再走人,以免发生火灾。
《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作何解释
河清海晏明君当道是为《清明上河图》
如果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孤篇压全唐”,那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孤卷压唐宋元明清”。
清明上河图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北宋京城的繁华似锦国泰民安,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画中男女老少人物计500余。
画作呈上宋徽宗叹为观止爱不释手,即刻用他特有的瘦金体书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在画上,并铃上贴身的双龙小印,小心翼翼收藏在大内皇宫。“清明上河图”五字就是喻意河清海晏,明君当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画花鸟虫的宋徽宗对自己治下难得糊涂的自我陶醉!
解释完了”清明“二字,再说一说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得到李师师帮助的传奇故事。
一日,倾国倾城的李师师遇宫中画师张择端拜访,面谈之时张择端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李师师只当他有什么生活上的难处,便道:”公子有何事尽管开口,师师定当竭尽全力。“。张择端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李师师以为他有什么龌龊的要求,不由又羞又恼,心中暗道:“我当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书生,却也是个登徒子。”。于是准备端茶送客。张择端知道李师师有所误会,若是不解释清楚,日后只怕是百口莫辩。
心一横眼一闭说到:“姐姐有所不知,小生苦心孤诣作得一幅图画,奈何这画中的女子总是看起来只得其表未得其里,只得其形未得其神。只因小生家中贫寒不曾婚配,又不屑去那花街柳巷眠花宿柳,因此......因此......”。
李师师何等冰雪聪明的女子,琴棋书画本就无所不知。立刻明白这个洁身自好的穷书生还是个不识女子”庐山真面目“的男儿,遇到了女性人体创作上的瓶颈。心下不觉对他又是怜惜又是爱慕,于是大大方方的轻解罗衫,将一幅粉雕玉琢、玲珑曼妙的女儿家山水画展现在张择端面前。
张择端赶紧屏声静气收敛心神,细细的用眼睛观摩,慢慢的在心里描画,终于对女性的身体有了拨开云雾见月明的真切感知。于是《清明上河图》画中的女子都形神兼备,这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得以顺利完成。
说说清明整首诗的表达技巧
你好,我是秋风学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要想回答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表达技巧?
所谓的表达技巧,就是作者用来表达文章内容所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修辞方法等。
一是表达方式。也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景物或情感需要所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主要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是表现手法。是通过相应的方法巧妙恰当地反映揭示主旨,为中心服务。
三是行文结构。是文章主题与前后内容的相应关系。
四是修辞方法。是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清明》的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交代了当时的季节和环境;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写出了路上行人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 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回答了作者所问。
这首诗根据清明春雨中所见,所问,所答,所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因此,我以为《清明》整首诗的表达方式为叙述,也就是直接叙述,从清明春雨到行人心情到寻找摆脱心境方法再到杏花村,一气呵成;表现手法为借景抒情,清明节日,孤身独行,细雨纷飞,平添愁绪。由低而高、逐步上升,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行文结构为开宗明义,直接用清明这个节日进入主题,不拐弯抹角,点明主旨表达情感;修辞方法为比喻。“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用“断魂”比喻行路者此时愁绪的心境。
清明节的真正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只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每个节气都各自有自已的时间点。它是
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在
一年的时间中定出的一个点,每一个点就
是一个节气。它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