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故事(历史上郑成功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他是如何打响收复台湾的第一枪的)_郑经_台湾_荷兰

本文目录

  • 历史上郑成功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他是如何打响收复台湾的第一枪的
  • 郑成功为什么要把他的母亲开膛破肚
  • 深得郑成功疼爱,又差点被郑成功杀掉的郑经,究竟是怎样的人

历史上郑成功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他是如何打响收复台湾的第一枪的

小时候郑成功他们一家在日本生活,但他在日本过得并不好。

小时候在学校读书,他一直被日本人瞧不起。一直经受着校园暴力,日本人有空没空就拿他出气,嘲笑他是中国人。但他却不以为然,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很骄傲。在被歧视的目光下成长,渐渐的想要让祖国变得强大,为国争光,让中国人不再受歧视。

他父亲带他去过台湾,他看到了台湾人民的艰苦,回想起自己当初在日本被歧视被欺负的日子,下定决心一定要解放台湾。

终于有一天,他的父亲想要带他们一家回大陆,但被当地的政府阻止了,要回只能一个人回,不能全家回,最终只有郑成功的父亲回到了大陆,这使郑成功想要为国争光的念头更大了。郑成功的父亲在明朝获得了官职后才把他接回了大陆。

1661年农历三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守金门、厦门,自己亲自率领大军二万五千人,从金门进军台湾

郑成功的舰队先抵达澎湖,

因荷兰守军兵力薄弱,很快便占领达澎湖。三天后,继续东征,但到达柑桔屿海面时,遭遇暴风雨,被迫又回返澎湖。过了一天暴风雨还是不停,为了夺取有利战机,留下三千兵力后便率领舰队冒着暴风雨横渡台湾海峡,到达了达鹿耳门港。

到达达鹿耳门港一日后海潮大涨,郑成功借机进发,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进入内海。

郑成功率领大军从北航道开进,避开了敌人的火力,荷兰军队没有事先预料到,只好仓促应战,落了个大败,郑成功大军先在赤嵌楼禾寮港登陆,接着又在鹿耳门方向登陆成功。

登陆之后,郑成功率领大军包围赤嵌楼,断绝水源,在城周围布设火攻器具,迫使荷兰守将率众出降。

郑成功紧接着率领大军威逼台湾城,荷兰守军一千人凭城坚炮顽强抵抗。为减少伤亡,郑成功决定长期围困,切断和荷兰军的联系与粮食攻击,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又分兵力去攻击其他地点,击败荷兰的援军。

最终荷兰总督摆一于1622年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之后,荷兰侵略者从台湾全部撤出。

郑成功为什么要把他的母亲开膛破肚

这是一个很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跟血腥残忍无关,跟忠孝悲壮有关。

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

他爹郑芝龙是福建泉州人,早年间跟随舅父黄程干海上贸易。1623年,郑芝龙贩卖白糖、麝香到日本。在日本,郑芝龙结识了九州岛的华侨领袖、海盗商人李旦,在李旦的栽培引路下,郑芝龙很快走上了亦商亦海盗的彪悍之路。

因为势力越做越大,当时的日本权贵纷纷来拉拢郑芝龙。平户藩领主松浦氏为了留住郑芝龙,不仅专门赐给他宅邸,还特意精挑了一个日本女人送给他。

这个日本女人叫田川松。

嫁给郑芝龙的第二年,田川松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郑成功(当时叫郑森)。

郑成功六岁之前一直跟母亲田川松生活在日本平户。田川松是一个有胆有识,性情异常刚烈的女人,她不仅对郑成功管教甚严,而且还要郑成功学习日本武士花房的武士道和“二道流”剑术,简而言之,这位日本母亲对郑成功的成长影响极大,史称郑成功“果敢刚毅,传之自母”。

郑成功七岁那年,他爹郑芝龙受大明招安,摇身一变,由纵横海上的大海盗升级成大明将领,并且还半公开地兼营着他的海上商业帝国。因为有了荣华富贵和安稳的环境,郑芝龙便将他最看重的儿子由日本接回泉州老家,并为他提供了文武双全的一流教育。

大明灭亡后,1645年,郑芝龙在福州拥立朱聿键为帝,是为南明隆武帝,郑芝龙达到了个人权势的巅峰。隆武帝为了拉拢郑氏家族,将当朝最尊崇的朱姓赐给郑成功,并将其原名森改为成功,从此郑成功在民间有了“国姓爷”的美名。

也就是在1645年这一年,郑芝龙把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由日本接到了泉州。

然而,郑芝龙这个人实质上是个老海盗,对民族、家国这些儒家的、宏大的理念根本没概念,他拥立南明政权只是为了攫取更多的权势、财富以及女人。所以,当清军大举南下时,他很快就动摇了,在他看来,明朝、清朝没什么区别,不过是换个主子而已,谁对他有利,他就认谁,典型的实用主义。

但刚过二十岁、已经开始领兵的郑成功不一样,郑成功有浓重的家国情怀、忠义情操,骨子里更流淌着英雄主义的热血。

父与子,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这注定了郑氏家族的历史悲剧将无法避免。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清军大举南征,兵锋直指郑芝龙的势力范围福建。在清军南进途中,郑芝龙就开始与之密使洽谈投降事宜。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郑芝龙密令部下放弃天险,自动撤退,并且留下粮草,以备清军使用。

二十二岁的郑成功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安,为此,他和父亲展开了一次著名的长谈,据《台湾外纪》记载——

成功劝曰:“以儿细度,闵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驰驱。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旦亦难飞过。收拾人心,以围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
龙曰:“稚子妄谈,不知天时时势。夫以天堑之隔,四镇雄兵且不能拒,何况偏安一隅。倘画虎不成,岂不类狗乎?”

在郑芝龙看来,清军已经占领中原,只有福建、两广、云南尚未归附。况且满洲八旗的战力已经一再得到证明,以一地抗全局,无异螳螂当车。既然早晚都得投降,那么,晚降不如早降,被迫不如主动,消极不如积极。

二十二岁的郑成功虽然聪明精干,但在郑芝龙眼中终归是乳臭未干的“稚子”,根本没有和他深入探讨的必要,所以父子谈到最后,“龙见成功语繁,厌听,拂袖而起”,干脆不甩自己这个儿子了。

然而,决意降清的老海盗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这个个性果敢刚毅的长子竟然敢公然违抗他的命令,不但不随着自己一道投降,而且不久还成了清军在东南沿海最忌惮的敌人。

老海盗为了郑氏家族的利益最大化千算万算,万万没有算到,因为郑成功的坚决抗清,不但他的如意算盘没能打成,最后更是把自家的性命搭进去了。

子不似父,却似母。

郑芝龙决意降清后,田川松拒不同行,如此,才有了她后来的惨死。

而一说到郑芝龙降清后,包括他在内的郑氏家族多人被杀,简单的看法都是说清廷出尔反尔,其实入情入境深入地了解,甚至可以这么说,是郑成功坚持忠义,间接弑了父,害了母。

英雄郑成功在那一刻,忠孝不能两全,很悲壮,更痛苦。

郑芝龙降清后,由于表现的太积极,满清对这个诡计多端的老海盗始终不放心,把他挟持到北京后,仅仅给他授了个一等精奇尼哈番的空头官衔,根本没有兑现闽粤总督的承诺。

郑成功起兵反清后,满清对郑芝龙怀疑更深,以为他们父子在唱武力要挟的双簧。为了让郑氏父子陷入被动,满清反过头来以郑芝龙为诱饵,把他放在案板上做举到欲杀状,“借父胁子”,威逼郑成功投降。

见过大风浪的郑芝龙岂能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有多凶险,但他能做的只剩下不断地给郑成功写劝降信。清人杨英的《先王实录》中记载了其中一次情景:郑成功的弟弟作为特使,来见郑成功。

“跪下涕泪涟涟称,父在京许多斡旋,此番不就,全家难保,乞勉强受诏。”过两天,又来“涕泣恳告曰:二使此番失意而回,大事难矣!我等复命,必无生理,并太师老爷(郑芝龙)亦难。”

透过这些历史情景可以想见,对当时的郑成功而言,不降,其父必死;反清反的越凶,其父死的越快。

郑成功和郑芝龙的父子感情其实是很深的。但在家国忠义面前,郑成功只能“移孝作忠”,与满清一些面上的虚与委蛇,根本不能让郑芝龙逃离险境。

为此,郑成功经常中夜起立北向,私自痛哭失声。

因为郑成功拒不投降,郑芝龙随后被捕入狱,后又举家被流放到宁古塔。满清之所以始终不杀,那是因为对招降郑成功还抱有一线希望。

但随着郑成功东征台湾,满清再不抱任何希望,郑芝龙因此也不再有任何价值,最终一家十一人被清军杀戮。

间接弑杀了父亲,让郑成功悲痛欲绝,但紧接而来的还有更大的悲痛。

清军随后攻入郑成功老家安平,郑家族人纷纷逃走,郑成功母亲田川松手持长剑不肯离去,清军入门之际,有的说田川松被俘,之后被送往军营,遭到日夜不停地凌辱,最终惨死;有的说田川松没被俘,而是毅然拔剑割肚而死。

但在世人的风言风语中,英雄的母亲是惨死于凌辱的。

郑成功抢回母亲的尸体后,为了让母亲以清白之身入土为安,他按照日本风俗,刨开了母亲的肚腹,洗涤了污秽之物,然后隆重的安葬了母亲的遗体。

怎一个惨痛、悲壮可以形容!

之后的一幕更让人感慨动容——将母亲隆重安葬后,郑成功头换儒巾,身披青衫至南安文庙焚烧,在至圣先师孔子像前四拜,言“昔为孺子,今为孤臣,相背去留,各有作用。谨谢儒服,庶先师昭鉴!”

礼过之后,去青衫,换铠甲,誓死抗清!

深得郑成功疼爱,又差点被郑成功杀掉的郑经,究竟是怎样的人

郑经,是郑成功的嫡长子,是郑氏集团的第三代领导人。 按照史书的记载:他为人“仁慈俭恤,谦恭爱人”、“好学善射”。 “工诗赋,善弓马,推诚待人,礼敬明室遗宗”。看上去是一个品行端正、文武双全、忠于明朝的贤者形象,但其实郑经不仅一以贯之了郑氏家族割据一方、为自身集团私利罔顾大局的思想,而且在品行上有着重大缺陷,从而导致郑氏集团的几次重大危机,最后丢掉了台湾。

郑经,以既坑爹又坑子闻名

一、郑经并不忠明

如果说郑成功在世时,先遵隆武,后遵永历,在表面上还保持着“忠臣”形象,那么到了郑经时期,这块遮羞布也就仅仅是遮羞布了。

郑经对鲁王的态度其实就是他对明朝的态度:都过去了

永历帝被杀后,当时还有曾经担任监国的鲁王朱以海在金门托庇于郑氏,所以以张煌言为代表的一批依然忠于明室的官员提出由鲁王为帝。这时,郑成功已经去世,郑经以“大丧未毕,繁费难支,军储不给”为由,把鲁王的“宗禄”给停了,鲁王连饭都吃不上,更不要说做皇帝,木办法只好挖番薯吃,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番薯王”。没几个月,鲁王就因贫病死去,才45岁。

二、郑经对反清也没多大兴趣

虽然祖父母都死于清王朝之手,但郑经和郑成功不同,并没有报仇雪恨的想法。实际上在他继位后,从1662到1674年长达十三年时间里,郑清之间只有零星冲突,已经快要到达“和平共处”的境界了。

郑经如果顾全大局,就应该率水军袭扰江浙,而不是与三藩争地盘

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如果郑经仍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原的志向,和三藩一起反清无疑是个必选项。结果郑经却是只顾抢地盘,拖三藩的后腿。整个三藩之乱中,郑经都是忙于和耿、尚二藩打得不可开交,相继占领了福建的漳州、泉州、兴化、汀州、邵武和广东的潮州、惠州。但是当清军打过来时,郑军根本抵挡不住,所有抢来的地盘又丢了个精光。

而每当清王朝“招抚”之时,郑经也并没有严词拒绝,而是提出台湾要获得像朝鲜那样的地位,实际上就是想独立。所以郑清之间的战争已经由郑成功时期为了民族大义转变为清王朝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性质。

三、郑经既不能修身,亦不能齐家

郑经的原配是明兵部侍郎唐显悦的孙女,“妒悍无子”,郑经偏偏像当时绝大多数的豪门二世祖那样,非常好色,“多外蓄姣童、骚妇为乐”,夫妻二人因此矛盾重重,郑经在他的诗集《东璧楼集》中有一首《妒妇歌》,不点名地表达对妻子的厌恶:“妒妇口舌利,发声愚夫趗。巧言皆正理,存心最狼毒。若见婢妾辈,眉发上倒触。 轻则发怒詈,大则加箠梏。甚至施异刑,死生立迫促。夫婿惧威风,微言反受辱。虽死且不避,无子心甘足。”

民族英雄郑成功就是被郑经活活气死的

而且郑经有特殊的癖好,“幼好渔色,多近中年妇人,民妇为(郑)经诸弟乳母者,(郑)经皆通焉”。引发郑成功死亡的私通乳母案,只是其中的一个。

郑经通奸的对象陈氏,是七弟郑裕(当时不满2岁)的乳母,并生下一子。这事情立即被妒悍的唐氏反映到了其父那里。唐显悦就写信讽刺郑成功治家不严,子辱其母(其实这太牵强,因为陈氏并不是郑经的乳母,她和郑经的年龄差不多)。郑成功恼羞成怒,郑经认错杀了陈氏和幼儿都不行(可见郑经也很绝情),非要杀郑经和其母董氏,这才引发郑经据金厦自立,气死郑成功。

台湾百姓思念郑克臧修建的监国祠,失去了这位年少有为的主君,郑氏迅速走向败亡

郑成功死后,郑经平定了叔父郑袭的叛乱(以郑经品行不端为由),继承了台湾。随后又因为怀疑伯父郑泰与叛乱有关将其软禁,结果郑泰的部下八千余人投降清朝,引发一股投降潮,“人心解散,镇营多叛”。清军乘机联合荷兰进攻,郑经丢了金门、厦门,退守台湾。

郑经没了管束,又私通了另一个幼弟的乳母林氏,于1664年生下郑经的长子郑克臧。此后又爆发了唐氏制造流言,说其不是郑经亲生,结果是两败俱伤,林氏被杀,唐氏则更受郑经冷落,郁郁而终。

与其说是清王朝打败了郑氏,不如说是郑经糜烂私生活埋雷太多

郑克臧成年后监国,因为执法公正,引起了郑经弟弟们的不满,他们勾结起来,以董氏为靠山,乘郑经病死之机,重新捡起那个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的谣言,将其杀害,立年仅12岁的郑克爽继位。由董氏亲生的郑经二弟、以贪婪闻名的郑聪担任辅政公,从此军民离心,郑氏败亡亦不可避免,而这都是郑经腐朽的私生活造成的。

四、郑经确有治政才干

郑经的政治操守和个人品行虽然都有问题,但其对台湾的开发功劳是实实在在的。为了打破清王朝的“禁海”封锁策略,郑经主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谈和,被荷兰人拒绝后,致函各国招徕通商。1670年,郑经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通商条款,准许英国人来台居住和贸易,将鹿皮和糖外销,进口枪支、火药、生铁、布匹这些台湾无法生产的必须物品。同时郑经兴建孔庙,设立社学,制定科举制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在台湾传播开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