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有哪些最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
-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有什么意义
- 你知道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是什么吗
- 初三怎样复习政史
- 什么样的历史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历史”
- 历史上和酒有关的典故有哪些
-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 什么是历史你如何理解历史
- 中国人所谓的“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和历史上多个时期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是否相违背
- 历史有多少真假
历史上有哪些最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
魔鬼张献忠
明末,天下大乱,各地农民揭竿而起,出现多路起义军。起义一词比较褒义,说白一点就是造反,造明王朝有反。众多造反大军中,有一支活跃在四川一带的军队,领头人叫张献忠。此人在历史书上混得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正面形象,和李自成齐名。小时候读历史,还挺佩服此人,以为他老人家有什么光荣事迹,还暗暗为其痛惜,为什么没能夺取政权。
长大以后,读的杂书多了,才渐渐明白张献忠原来是一个土匪地痞流氓,甚至比土匪地痞流氓更可恶,不配称之为人类,他所干的事,没有一件是人干的。
其一,张献忠喜欢杀人。这厮不上马杀敌,下马杀民,反对他的人杀,拥护他的人也杀,和他不相干的人也杀,只杀得天昏地暗,阴风惨惨。四川的老百姓被他害惨了,富饶的天府之国被他搞得荒无人烟,清朝建立后,不得不从外省移民入川。
其二,张献忠喜欢吃人。遇到小孩就抓来蒸食,最喜欢吃女人的脚,他认为风味独特,有如猪蹄。军粮短缺时,就下令用人肉替代军粮。
其三,张献忠无恶不作。张献忠砍下年轻女人的小脚堆成一座山,并将其命名为“金莲峰”,看到白嫩嫩的小脚堆积如山,他带着心爱的小妾前往欣赏,一边看一边谈笑风生:“好看是好看,但美中有不足,如果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不过了。”接着张献忠笑咪咪地对小妾说:“就用你这双脚吧!”说完抽刀砍下小妾的脚,放到“莲峰”上。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有什么意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足以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去评价历史人物,为什么要去学习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前提是我们要深入去分析历史事件的背后蕴含着什么,产生的原因是还什么?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从中得到启发。
同样,对于历史人物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去研究去评价他,就是要从中得到一些现实意义,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我们产生指导作用。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人物的评价可能是不同的。因为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意识是不一样的,社会的价值观也是不一样的,人的思维存在当代所看不到的局限性。所以在不同的时代都会对不同的人物产生不同的看法,从中获取在当代所需要的那个层面的东西。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你知道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是什么吗
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楚汉争霸—西汉朝—新朝—东汉朝—魏蜀吴三国—晋朝(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民国
初三怎样复习政史
到了初三发现历史和政治很多知识都挺相似的,复习政治主要是会找知识点,也就是回概括,老师可能也会帮着整理笔记这些,剩下就是全背会,对于初中同学来说理解后如果没把握自己表达出来,背笔记还是最简单的方法。答题是关键的点一定不能落。关于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思维导图,理解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背景及对社会的影响。学习历史很多知识也是需要花时间背会理解。对于初中副科类学习,虽然不一定非得死记硬背,但是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死记硬背也是把握最大的一种方法。初中副科只要下了功夫基本还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
什么样的历史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历史”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都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所以生产力的发展史,或者说技术发展史才是最重要的历史。
人每天都要吃饭,都要住房子,都要出行,所以人类必须年复一年,甚至日复一日地制造基本生存条件。一些技术进步能够带来这些基本条件的升级换代,甚至能使弱国、小国突然变强。
如果我们真能穿越到古代,最有机会看到的不是什么宫庭事件,而是古人在种地,放牛,烧窑,建河堤……这些事情很无趣,里面没有什么戏剧性事件。所以在今天大众媒体上,人们更关注那些一次性历史事件。谁杀了谁,谁害了谁,谁篡了谁的权之类。它们更有故事性。但以客观标准而论,我们今天更有条件认识的是前者而非后者。
赵义光有没有杀他的哥哥?玄武门事件的真相是什么?今天已经无从考证。别说几百上千年前的事件,就是几十年前的凶杀案,因为刑侦技术的限制,很多都成了无头案。“光绪被毒死”“拿破伦被毒死”已经是很少几例能靠科学手段检验的近代历史事件。至于再早的事情,由于证据湮灭,只能靠文字记录。
从事法律工作的人都知道,物证效力高于口供。通过文字记录认识的古代事件,其真实性总是比不上考古研究。而考古发掘得到的实物证据,也是更多指向古代的生产技术,而非某个具体事件。
今天人们熟悉的那种历史,来源于古代史官的记载。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有皇家才有建立和保存详细记录的物质基础,也只有朝庭才有修史的动力。因为他们要总结历朝历代的治理经验,这样形成的史学必然以王朝兴替为关注点。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日常的生产生活才是最应该关心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相对枯燥的技术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政权更替当然也重要,因为国家的政策法规影响着社会生活。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各种关乎民生的政策。至于谁是正统,谁承天命,都不是人民群众应该关心的。
所以对于今天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多看看考古学,多了解技术进步的历史,对今后的生活会更有帮助。
历史上和酒有关的典故有哪些
酒发展至今,已不单单是一个物品,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各朝各代,都有着和酒想相关的典故故事。
一、从人猿时期的果酒、到殷商时期的用曲制黄酒、再到《本草纲目》中的蒸馏酒,先民对于酒的探索,一直从未停歇。关于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仪狄做酒,而有人认为是杜康造酒。
二、酒作为抒情达意的承载品,无论是人生四大喜事,还是丧葬宴席,每逢人生大事的时候,都需要喝上那么几杯,我想历史上最难以下咽的酒,就是鸿门宴的酒了吧。这场宴中,刘邦靠酒拉拢项伯,项羽因酒原谅刘邦,项庄借酒舞剑意在沛公。
三、酒作为创作灵感和素材的来源,也诞生了很多的典故。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见就连大诗仙李白,都是一个好酒之人。李白每次在喝酒之后,都能写出传世佳作,例如《清平调》,相传就是在李白醉酒的状态下,在李龟年的伴奏中,应玄宗的要求所即兴创作的。
可见,酒的存在还是有很多正面的意义的,但是饮酒还是需要适量哦。我是小橘子,一个爱酒好酒的茅酒大仙,如果各位酒友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别忘了挥一挥手指,点击关注呦,同小橘子一起把酒言欢。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真实存在的历史就是
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已经去世了,所有我们笃定的历史都是道听途说。
历史就是这样。
我们只能通过多方参考先去相信一个史学家的秉持,再去相信他的著作没有经历其他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洗礼,这样确认一件事是可信的。至此我们忘了这个史学家也可能是经历上述过程确认的这件事。
历史太长,谁也说不清。
什么是历史你如何理解历史
历史是公正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蒋介石为什么失败了?又有权有势,有实力。究其原因,一是官僚集团的腐败 ,二是代表的是官僚资本家,地主豪绅少数人的利益。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的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打土豪分田地,建设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受到人民的热爱和拥护。不是你是怎么说的,最重要的是看你是怎么做的。
中国人所谓的“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和历史上多个时期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是否相违背
谢谢海棠的邀请,如果满意,可否加个关注?
安土重迁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以笔者为例,湖南岳阳人,少时求学于帝都,亦曾流连于京都繁华而尝试扎根,然而终因现实的压力而选择回湘,最终定格于株洲。
时至今日偶尔想起如果当年咬牙买一套房之类的云云,大抵都付诸一笑了。
家乡很好,有着众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和同学,自带的圈子很有归宿感,大家在一起打牌、唱歌和侃大山很是自在。工作稳定而娶妻生子,至今不知不觉十余年矣。
当年的背井离乡是为了求学乃至寻求更好的发展,而今天的蛰伏和自在则是一个安于现状的灵魂的归宿,两者并不冲突。
此人是个另类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元帝纪》
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是一个骨子里的农耕民族,对于土地的眷恋是镌刻在基因里的,因此海棠问的“安土重迁”就是这个民族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哀郢》
古人说“狐死首丘”,今人讲究“落叶归根”,多少的大开大合之人最终都放不下这一缕乡愁呢?对于土地的眷恋逐渐转化为对于家乡的思念,可口的小吃、熟悉的小道和慈爱的双亲,这些都是游子最寻常的梦境,如果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呢?如果家乡能够提供同样大的平台那该多好啊。
说起大规模的迁徙运动,都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乃至环境生存因素的。
承载时代记忆的山西洪洞大槐树
一种是政府主导的迁徙。比如明初的山西往全国地区的大移民和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战乱导致人口分布不均而有政府主导的迁徙。
永嘉南渡示意图
第二种是躲避战乱。比如“永嘉南渡”等,当中原战乱时就会有大量人口南渡长江躲避战争,这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重要原因。虽然自发,确是情非得已。
走西口要塞--杀虎口
第三种外出谋生。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走西口”、“闯关东”和“下南洋”,这些基本上就属于自发行为了。
从三种行为方式可以看出,汉民族的大规模迁徙人口不同于游牧民族的居无定所,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外在或内在原因的。哪怕是几代不曾回家的华侨们,他们中大多数人对珍惜自己的中国血统并对于本土念念不忘,成为香蕉人(黄皮白心)毕竟是少数。
因此,汉民族“安土重迁”和数次大规模迁徙是不冲突的,甚至说前者在迁移群体中有着很深刻的体现,比如每年回国寻根问祖的华侨群体。
这其实是中华民族一如既往的保持凝聚力的最重要原因,对家乡的眷恋如同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一样深厚,一个强大的民族不会因为现实的裹挟也随意抛弃初心,我们并非自守门户、故步自封,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着恢复汉唐雄风的梦想。多少人盘桓于北上广,多少人在深夜加班,多少人默默付出,多少人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们的人却由于工作、求学和各种各样的奋斗而身处异乡,甚至异国他乡,但他们的心永远在中国,在家乡,然为了梦想又何妨呢?
致敬伟大的中华民族。
我是凉州七里,专注于别具一格的文史,请多多交流,不吝赐教,烦请点个赞先,要不再帮我加一个关注吧,反正都已经看到这里来了。
历史有多少真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也就是古代史官那句名言“史书多罔”,也就是胡说一气。
这主要是古代史官是国家的工具,皇帝让你怎么写就得怎么写,不然怕是有杀身大祸。
比如齐国大夫崔杼的美艳妻子郭姜,和齐王通奸,还故意将崔杼在家戴的帽子送给别人,借此羞辱崔杼。
崔杼大怒之下杀了齐王,自己立了一个新国王。
谁知道,齐国史官太史公在齐国历史中记载:“崔杼弑其君。”
崔大怒,将史官斩首,让史官弟弟太史仲、太史叔先后去写齐王是病死。
结果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仍然写“崔杼弑其君。”。
崔杼又杀了他们2人,再恐吓他们的小弟弟太史季:你的3个哥哥都因为不听我的命令,送了命。你一定要写齐王是得病暴死的,不然一样得死。
太史叔毫不畏惧,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
崔杼无可奈何,只得赶走了太史叔,找了自己一个亲信写了这段历史。
像太史一家这种史官能有多少?
古代新朝廷上台以后,首先用尽方法改写上一朝代的历史,将上一朝代写的一塌涂胡、民不聊生、毫无长处。
他们的目的是告诉老百姓,自己执政的合法性,是愚民的一种方式。
这一套以满清做的最登峰造极。
随便举个例子。
在满清的历史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铁铲脸,其丑无比。
但有意思的是,明代朱元璋的画像并不是这样,只是普通人。
虽然谈不上英俊,也绝对不是像外星人这么诡异。
而明代流传的朱元璋画像有很多版本,但同清代的铁铲脸都完全不同。
另外,包括洋鬼子有不少人见过朱元璋。他们记载的朱元璋相貌绝非奇丑。
史书记载,明代张翰任“南司空”之职时,曾入“武英殿”瞻仰太祖、成祖的御容图像,谓“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
更搞笑的是,朱元璋的20多个子孙,绝对没有一个铁铲脸,而且颇有一些古代标准的帅哥,小胖帅哥。
难道朱元璋的儿孙都是领养的?没有遗传祖先的基因?如果朱元璋真的是铁铲脸,这种长相绝对会遗传下去,事实是没有。
也就是说,满清把朱元璋的长相都篡改了,做的绝不绝?
幸好,古代历史并不是你一家写的。
南宋垮台后,蒙古人写了《宋史》,把宋朝写的连屎都不如。
但蒙古人垮台以后,明朝则重新编写了《宋史》,很多地方恢复了历史本来面目。
满清垮台以后,它编写的垃圾《明史》也被民国和新中国重新写了一遍。
而今天就更好了,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在写历史,尤其世界主流历史学者都是不含感情色彩的客观写历史。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就长远来看,历史还是很公正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