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_野火烧不尽_春风吹又生_白居易
本文目录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用来形容野火吗突然感觉好妙
- “野火烧不尽”,拗救之后是否还是格律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
酬悟空邀答:
白居易十六岁那年,经友人介绍,在长安拜访当时担任着作佐郎的顾况,顾况听其名字后,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想白居不易。”但当白居易呈上其应试之作时,顾况又笑着说:“有此才情,居亦何难?”而所呈之诗,正是这首:
题解:赋得古原草送别
凡是我们在诗题前读到“赋得”两字,则代表这是一首应试诗。相当于考试时的命题作诗,诗的题目是“送别”,限定以“古原草”作兴,也就是说,要借咏古原草写送别。由于是限时,限题,限内容,限形式之作,所以这类题目传下来的佳作并不多,即使这首,也不能代表白居易的诗作水平。
起联(首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春草(芳草),是离别的意象。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词中也有很多借春草写离别的佳句,如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等等。
由于题目限定以此作兴。所以用春草切入,估计大部分考生都会如此。离离是指茂盛的样子,枯荣与荣枯字序不同,意思就不同,枯荣是说春草,荣枯则是写秋草。而此句的目的一是为了点题,二是为了带出颔联。
承联(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对仗形式上,这是一句流水对。在格律上是拗救句,句式是: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起句的“不”是入声字,这里应平用了仄,在对句中作了救。
周啸天说乐天用“野火”这个意象,是为了营造一种壮烈的意境。白居易当时是否这么想难以定论。但有一点肯定的,起句写了“原上草”,但尚未写出“古”意。所以承句一定要补述,否则扣题就会不紧。
“野火”的意象源于“烧荒”。烧荒是汉代时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一种举措。在秋天时,卫戍将士纵火焚烧野草,使敌方骑兵缺乏水草给养。承句是借此意象补述题目的“古原草”要求。
转联(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颔联的流水对,妙在自然浑成,此联的比肩对,则胜在精炼工整。但也有人认为此联,出句与对句意同,有合掌之疑。
由于主题要求是写送别,所以转句必须带出主题,这句的运笔很精妙,远芳和晴翠,仍是春草的意象。侵和接是“吹又生”的延申,又连出古道、荒城两个离别的意象,为结句作了铺垫。
结联(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结联化楚辞句而成,王孙在这泛指要送别之人。此联结得凑合,笔力有所不继。仅仅为应试扣题交代了离别之事。既乏力度,也缺高度,显庸弱。比起唐诗写离别的名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尚有一段距离,即使比起白居易后来的大手笔,也相差甚远。主要原因,估计是当时的白居易还年轻,缺乏阅历,对离别之情尚未有深刻体会。
诗写得较浑朴。亮点为题目中的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广为人称道。句子借起联的枯荣展开,用尽和生作出强烈对比,语言朴实有力,让人过目难忘。《唐律消夏录》则认为全诗枯率窄狭,未能展动,全因得此佳句所累。有句无诗,我亦有此感,但作为一篇应试之作已是难得。《唐诗别裁》曰:“此诗见赏于顾况,以此得名者也。然老成而少远神,白诗之佳者,正不在此。”
至于此句的意思,《唐诗三百首》认为:“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我觉得有点过分解读了,是否白居易之本意,也难考。诗词的魅力在于以意象代言,全凭读者的际遇去感受,故不同的心境便会有不同解读,较真反而失味。
也有人认为,前有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又有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之句,故此句属于袭意。我则不认同,古人作诗,大多都有所本,只要脱化出新意,就不算蹈袭。我在玩共咏秋草时,也曾化用此句意:
最后说说,《苕溪渔隐丛话》认为,同说一事,题目句子不及刘长卿的“春入烧痕青”。我认为因为此句是孤句,所以不宜比较。孤句的意思是只留传下来一句,是原诗已佚,还是刘长卿仅写了此一句则难考,不过我也觉得:“春入烧痕青”诗味十足,可惜连一出句也找不到,大家有兴趣的不仿试试为其续一上联。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用来形容野火吗突然感觉好妙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先生们、女士们,大家古得!
我是“沧浪有话说”的住持沧浪,就这个问题,汇报一下我的看法哦!
沧浪观点:这脑洞大开的提问令人叹为观止
上了十几年学,也读了一些书,还真没听说过这两句诗能形容野火还奇妙!端的佩服得很啊!不过,这是他的自由,他就是把这野火说成鬼火也由他去!
且看全诗真面目
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很多时候,很多孩子学的都是四句版本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实,还有下边四句
远芳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为什么孩子们的课本上只有前边四句呢?我感觉,孩子们对前面能理解,后边的离情,对他们来说还是深奥了一点点,除非那孩子早熟哦!有的说,那不是还有李白写赠汪伦,不也是写离情?别抬杠,那四句都是以景入手,最后还是说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也不如和汪伦的情谊深,这么一说,小孩就理解了,毕竟那是说友情,小孩子对友情还是了解滴!
该诗有典故
唐朝虽然有科举,但是,也有推荐。就像现在,一些好的中学都有推荐保送名额。唐时不少成名早的,都希望走推荐路子。为啥?一是“命题作文”不好写啊,二是那么大名气要是考不及格觉得丢人呗。
白居易同学也想走个捷径,于是,经人介绍,找顾况去了,投门生帖。顾一看,呵呵,居易,开玩笑说,这长安吃饭老贵了,居不易啊!当读到这首诗,激动得拍案而起,有这水平,居易居易,么么哒(陕西话:没问题,小菜菜)!
诗意解析
前四句写草,这个很直白,也容易理解,大可以就把他看成是讴歌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风吹雨打霜侵雪欺甚至被自然的火或者人为的火把枯叶都烧得光光的,但是,千年草籽啊,来年春风春雨一来,照样郁郁葱葱长满古原!如果有人非得解读成叫人斩草除根不留后患,那是你的自由,但是我怕你教坏了你孩子。
后四句由景及情,重点在情!这弯弯曲曲的小路上长满了如茵的野草,那头连着阳光下的古城。那么,草与别情何干?大地回春,万物生机勃发,生命正是茂盛,此时却要分手,不能共赏春光,这就有了遗憾了!《楚辞·招隐》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两句化楚辞而出,反其原意喻其离别意。后来唐后主有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沧浪曰:全诗自然生动流畅,景情结合转承巧妙,不愧是“赋得体”绝唱!
“野火烧不尽”,拗救之后是否还是格律诗
此诗:《草》白居易作
离离原上草∥平平平仄仄∥
一岁一枯荣∥仄仄仄平平∥
野火烧不尽∥仄仄平庂仄∥
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远芳侵古道∥仄平平庂仄∥
晴翠接荒城∥平仄仄平平∥
又送王孙去∥仄仄平平仄∥
萋萋满别情∥平平仄仄平∥
(按五律声,是以平起不入韵式。仅管三,四两句,仄对平。后四句还是符合五律声韵。故我认为是《五律》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