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电影建国三部曲里你最喜欢哪一部
- 木兰姓什么,什么国家,这个国家跟哪个国家打仗
- 中国古代各朝代人口多少
- 石亭之战魏国如何反杀
-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 开创唐朝天下三百年基业,李渊和李世民谁的功劳更大
- 如何评价二月河的帝皇系列小说
- “八柱国”是哪八人为什么叫“柱国”
- 即将上映的建国三部曲第三部《建军大业》怎么样
电影建国三部曲里你最喜欢哪一部
谢邀。
个人排序:建国、建军、建党
《建国大业》推出时,轰动影界,因为从没有一部电影有这么多明星客串,拍的很有历史感,老戏骨们演的都还行,就是明星太多有些审美疲劳。
《建军大业》最近上映,也不错,鲜肉们爆发的能量很惊喜。但剧情串联不好,只顾着强化爆炸场景,更何况战争片段的剪辑不好,方法不高级。
尤其三河坝,多么曲折有趣的剧情,三天毫无串联,就像纪录片。
但是在看本片时我还是非常感动,军队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
至于《建党伟业》,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白开水。
评价与是否爱国无关,不要道德绑架。
若评论不自由,则赞誉无意义。
木兰姓什么,什么国家,这个国家跟哪个国家打仗
谢邀:
木兰姓花,北魏人,女性替父从军。北魏国同当时的北方游牧蛮族柔然,经常打仗,关健在于柔然单于(自立的)冒顿,想吞并中原,北魏招兵抵抗,因此有了木兰从军的美谈故事。
中国古代各朝代人口多少
中国各朝代人口多少?虽然我们现今无法准确统计但通过一些史书记载,大概能推算出当时的人口数量。
1.夏朝
根据《帝王世纪》,当时的人口为1300万人。
2.商朝
据《礼记·王制》记载:“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夏代直至商初诸侯方国规模均甚小,平均人口仅1300多人;后众国相兼及人口善殖,到商末周初平均人口数增加到了近8000人。商初成汤时有3000余国,则总人口数约400万左右。
3.西周
西周末期人口大约在2000万人左右。
4.东周-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秦、齐、楚三国大约1500万人口,赵、魏两国大约有700—800万人上下,燕、韩两国也有400—500万人口,再加上其余小国,人口数量估计在2500万到3000万人口。
5.秦朝
通过长时间的战争各国人口消耗很大,通过秦朝统一时候各国人口大概统计,秦朝同一时期全国人口大约在2000万人左右。
6.西汉
《史记》中记载,经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后,西汉建国之初,其户口相比于秦仅余“十之二三”,算下来顶多也就是600万人上下。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到公元2年,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创下历史之最。王莽篡汉时,人口一度降至3500万左右。
7.东汉
东汉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在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现代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及百越等民族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
8.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人口恢复到1600万上下。至4世纪初,西晋进入全盛时期,人口恢复至4000万人左右。但随后八王之乱的爆发又使得人口锐减,最低时不过1200万左右。
9.东晋
东晋时期由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躲避战乱,极大了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当时占据南方地区的东晋人口估计在1200万人左右。
10.南北朝
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迅速锐减,至北魏时期亦不过1000万人口而已。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使得东晋南朝的人口有所增长,但受困于经济发展程度,南朝的人口数在刘宋年间也不过是500万上下,梁朝侯景之乱后又锐减至200万。总结一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口恐怕很难超过1500万。
11.隋朝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进行了一次十分细致的人口调查及统计。结果显示,当时中国人口约为4600万左右。
12.唐朝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人口为1200万上下。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人口上升至5200万。但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间(754年-755年),因学者考虑到佃农、隐户、奴仆、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而对唐朝人口峰值有不同看法。唐朝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一千三四百万户;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顶峰6300万。
现代学者董国栋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大约1430-1540万户约为7475-8050万人;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8050万;葛剑雄认为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左右的人口峰值在8000-9000万之间;现代学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人;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2000万户,人口达1.4亿人。
13.北宋
大观四年(1110年)宋徽宗在位时期,北宋人口为4600万上下。
14.南宋
宋金之际因战乱人口大量锐减,靖康之乱前的宣和六年(1124年)南方约有1360万户,到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南宋境内约有1086万户、5650万人,自平定民乱和绍兴和议后南方人口逐步恢复,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约有1240万户、6450万人;南宋中后期因“人稠地狭”人口增长缓慢 ,至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达到户口峰值,官方统计有12670801户、28320085口 ,学者考虑到隐户问题认为该年应有1550万户、8060万人。
15.元朝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观点,1300年元朝实际人口有大约100,000,000人(1亿)。
16.明朝
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明代户口峰值出现在晚明,但对于具体时间与人口数,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朝于1626年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左右;王育民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人至1.5亿人之间。
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约有1.97亿人,并推测1655年明清之际人口谷底约为1.2亿人。
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有1.9251亿人,1644年实际人口约有1.5247亿人;而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则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有1.6亿人。
17.清朝
公元1652年,清世祖顺治9年,全国总人口1448.3858万。清实录世祖卷61
公元1713年,清圣祖康熙52年,全国总人口2358.7224万。清实录圣祖卷257
公元1741年,清高宗乾隆6年,全国总人口14341.1559万。高宗实录卷157
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14年,全国总人口40100.8574万。宣宗实录卷261
公元1887年,清德宗光绪13年,全国总人口37763.6万。光绪会典卷十七
石亭之战魏国如何反杀
唐宋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居民给人以一种很文弱的感觉,但是在历史上他们也有过战斗力爆棚的阶段,这跟当时遍布在此地的越族有关。
石亭之战前夕,东吴的军队正在经历大换血。
孙氏政权的前期,将领以淮泗流域的人为主,亦即陈寅恪先生归纳的“淮泗集团”,士兵也多是他们的部曲,但是随着北方秩序的恢复,南下的流人减少,昔日淮泗旧将如蒋钦、周泰、陈武、徐盛等多已凋零,东吴不得不吸收江东本地人为将。
江东,即今日的苏南浙北一带,虽然秦汉时代被汉族统治,但由于当时的统治中心在北方,对南方统治不甚留意,只控制城市与平原地带,山林之中和偏远地区还是操南岛语系的越族人的天下。
越族人断发纹身,好勇斗狠,战斗力彪悍,近现代的样本可参看电影《赛德克巴莱》里的高山族人,或者大洋洲的毛利人。春秋战国时代,以越族人为主体的吴、越两国北上争霸,一度令齐、晋等传统强国退避三舍;南朝后期,陈霸先北上勤王,其部队以广东的越人为主体,曾经多次把北齐、北周的干涉军打得全军覆没。
上古的越族人有多猛
当然,经过几百年的融合,汉、越二族也在互相影响,越族在日益文明化,而江南的汉族则变得好勇斗狠,剽悍好战。
从社会上来看,江南的汉人像北方一样,也分为文化士族和武力豪族。
虽然文化士族如陆逊、顾谭等人的战斗力也不弱,但因为有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坚守,不为有志于做专制君主的孙权所喜。孙权为了称王、称帝,不得已对他们进行拉拢,把自己打扮成爱好儒学的样子,但内心对他们一直猜忌备至。
所以淮泗集团的武将凋零后,孙权对江东地区的武力豪族着重提拔,想用他们来跟文化士族打对台。于是,东吴将领里的江东豪族越来越多,军队的主力也变成了他们的部曲和新招降的山越人。
不过,江东豪族虽然好勇斗狠,但毕竟是本地人,核心利益在江东本地,所以跟江东士族一样,防守战他们还肯卖力,进攻战就是以磨洋工为主了。
如果江东大族肯卖力
2
到了公元227年,孙吴政权的江东化以及接近完成,无论是孙权自己还是江东大族,都需要政权江东化最终成果——称帝建国。
但是孙氏政权又缺乏足够的合法性。曹操拥有汉朝丞相的名义,晚年更当上魏国的国王,接受汉朝禅让,程序上说得过去;刘备则拥有汉朝宗室的身份,兴灭继绝,复兴汉朝,也有足够的理由;唯独孙权啥都没有,在汉朝的官职很低,跟刘氏也没有血缘联系,完全是凭借武力统治一方,要称帝建国底气不足。
所以必须要一场辉煌的胜利,把孙权送上帝位。这场胜利,固然是孙权的追求,也是江东大族一致的追求,唯有江东政权正式建国,其利益才能受到长久的保护,至少这时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因此,这场战斗从谋划到发起到结束,都是江东本地人在出力。
献计诈降曹休的鄱阳太守周鲂就是江东本地人。他是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的武力豪族,是“除三害”的周处的老爹,是东晋初年“三定江南”的周玘的爷爷,他们家将来被东晋设置为义兴郡,就是江东有名的武力豪族义兴周氏,与吴兴沈氏齐名。
主帅则是吴郡陆氏的陆逊。吴郡陆氏文化修养颇高,陆逊则文武双全,武略也在东吴首屈一指,此前他献上并实施了征服山越的战略,在奇袭荆州之役中堵住三峡,招降关羽军数万,在夷陵之战中更是火烧连营,歼灭了刘备的主力,已经是天下知名的名将。
连破蜀魏的陆逊
两位副帅朱桓、全琮也是江东本地的武力豪族。朱桓出身吴郡朱氏,吴郡四姓有“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之说,所以朱氏是其中武力豪族气质最浓厚的,朱桓此前在濡须口击败曹魏名将曹仁,已经跻身东吴名将。全琮则出自钱塘全氏,虽然没有了不起的战功,但也是久经战阵的堪用之将。
就是保证石亭侧翼、统帅荆州的朱然,也是江东本地的武力豪族。朱然是丹阳人,本来姓施,因为舅舅朱治早年无子,被过继给朱治,改姓朱氏,此时已经是丹阳朱氏的掌门人。朱然在夷陵之战断刘备退路,江陵之战在魏国大军的猛攻下守城一年,已经是东吴仅次于陆逊的名将。
当这些江东本地人在进攻战中不再磨洋工,而是通力合作的情况下,石亭之战就成了检验他们战斗力的试金石。
东吴版子午谷之谋
3
石亭之战,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陆逊为中军主帅,部队不会少于两位副帅,东吴总兵力大致有十万人。对面的魏将曹休则统帅东线魏军的全部主力南下,总兵力在十万以上,双方势均力敌。
曹休是魏国第二代也是最后一代的宗室将领。曹丕称帝以后,曹氏宗室多封王封侯,不用在战场上拼搏就可以坐享富贵,自然就懈怠了,能打的还得靠第一代的老将和第二代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少数几个人。
曹休此前打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胜仗,小胜过马超、张飞,自我感觉良好,经常想带一支精兵渡过长江,消灭孙权。这次认为逮着了机会,于是孤注一掷,率全部主力南下,试图接应周鲂,占领长江南岸的鄱阳,以此为基地扫荡东吴。
魏国也看好这次机会,在曹休南下的同时,派司马懿攻打江陵,贾逵攻打东关,一左一右,护卫曹休的侧翼。
石亭在今安徽舒城与桐城县之间,被大别山、长江、巢湖三面包夹,而且要到达石亭,必须经舒城与桐城之间的硖石关、挂车岭,这两处都是山险、路窄,所以石亭此地确实如剧中所说,易进难退,是设伏的好地方。
石亭地势
当曹休接近石亭时,其实已经发现了吴军的异动,而东路的贾逵发现东关没有吴军,判断吴军一定是聚集在石亭,曹休要吃大亏,朝中蒋济等大臣也反对曹休轻进。但曹休自恃兵马众多,又是魏国精锐,就这样撤退太没面子,于是继续前进。
曹休行军时也做了一些准备,比如设置伏兵、把守退路等,但这些都被吴军看在眼里。战斗一开始,吴军就兵分多路冲击魏军,并且把曹休的伏兵一一拔除。因吴军已占据有利地形,魏军无法取胜,士气崩溃,大败而回。
战前,性格跟魏延相似的朱桓曾经献上一个东吴版的子午谷奇谋:派一支兵马守住硖石、挂车,截断魏军退路,将曹休十万大军一口吃掉,使魏军东部防线崩溃,趁势席卷淮南,进攻洛阳。
孙权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去问陆逊的意见。但是陆逊作为文化士族,又是江东本地人,进取的欲望不强,根本不想把局部战争打成无限战争,否决了朱桓的计划。
不过他还是派了小部队去断魏军的退路。魏军赶到硖石时几乎已经绝望,幸好贾逵判断吴军的动向后,不计前嫌来救曹休,曹休的部将、日后的东线主帅王凌也誓死突围,两面夹击,才赶走了硖石的吴军,魏军主力得以撤回。
主帅曹休被气死
次年(公元228年),孙权趁此战的东风称帝,魏国二十多年后才有能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伐吴之战(东兴之战)。曹休因此战惨败,羞愤发病而死,魏国宗室人才凋零,魏明帝曹睿只好起用外姓人满宠为东线主帅,宗室为帅的先例就此打破,司马懿不久就任西线主帅,魏国的天下开始动摇。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
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
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
1、时间短
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
2、资历低
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
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
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
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
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
3、职位关系
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
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
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
4、出身
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
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
开创唐朝天下三百年基业,李渊和李世民谁的功劳更大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
大唐开国,好比成立一家公司——李渊做了董事长,世民担任总经理!看看宋人写的一句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不难知道谁的功劳大了,尽管网上不少的“小二黑”刻意贬低李世民,拔高李渊,甚至有人还抬出李建成来——但是无论怎样刻意褒贬,也改变不了李世民为大唐近300年基业,所做的杰出贡献!因为大唐后期,又出现了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被后世史家称为“小太宗”——请注意这可不是“小高祖”!周世宗柴荣也是自比“唐太宗”,而不是“唐高祖”!为此还曾遭到冯道的嘲讽,可见“唐高祖”和“唐太宗”还不是一个档次的!
如何评价二月河的帝皇系列小说
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前两部因为被拍成电视剧而为人所熟知。
我小的时候把《康熙大帝》(4本)和《雍正皇帝》(3本)仔细看完了,说一下阅读的感受。
先说优点,二月河的小说文笔真是不错,印象中,他在小说中不仅创作了很多诗词歌赋,还有周易、天文以及各地的习俗,都有着通盘的了解。有人说二月河的小说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本来无可非议,小说允许虚构。但是,二月河真的是极力还原了康雍乾盛世时候,市井的风俗。现在想来,二月河应该参考了大量的当时的书籍以及很多私人笔记,不然无法还原得那么真实,当然,这些是电视剧没有办法拍出来的。
二月河是研究《红楼梦》出身,他在写这三部小说之前一直是红楼梦学会会员,只是一次开会,有人说,我们应该有反映康雍乾盛世的小说,可惜现在没有。于是,当时80年代还非常年轻的二月河自告奋勇决定写这个时期的历史。
据说二月河当初写这三部小说,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查资料,有一次因为看书太过专注,而被准备下班的工作人员关在了图书馆里面。二月河很用功,据说夏天因为天太热,还把脚泡在凉水里写。
二月河的小说很多情节都效仿《红楼梦》,比如草蛇灰线,绵延千里,人物性格很多也像《红楼梦》里的人物。
缺点呢?当然有,因为开始尝试的时候,全书结构不强,所以前后写法多有矛盾。比如《康熙大帝》第一卷《夺宫初政》,就有点像武侠小说,后来写作手法越来越成熟,写得也不拘谨了。到《雍正皇帝》这个系列,手法达到巅峰,这部《雍正皇帝》可以算是他的巅峰之作。
“八柱国”是哪八人为什么叫“柱国”
位于丞相之上的官职有西汉的大将军、骠骑将军,南北朝的柱国大将军、宇宙大将军,清朝的摄政王。尤其是大将军卫青那可是诸臣可都得跪拜的,宇宙大将军侯景直接废立皇帝自己称帝,摄政王多尔衮、载沣比皇帝还牛气。比皇帝牛到能废立的大将军名号,除了宇宙大将军外就是柱国大将军。柱国大将军相当于北宋末年康王赵构担任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也就是近代现代的陆海军大元帅(载沣、张作霖、孙中山)及陆海空大元帅(蒋介石)。
“柱国”为什么叫“柱国”?侯景为什么不叫柱国?
福垊想说得是,柱国最早叫上柱国,尽管加了个“上”字,但位在令尹之下。令尹是楚国的宰相的称号,上柱国为武将之首。那柱国是什么意思呢?柱国乃之柱石之意,本意是国都,后冠以“上”字作为作为武官之首的官名。高洋他哥高澄掌控东魏时,容不下侯景,侯景投靠宇文泰,而宇文泰又不信任他,这种情况他投靠了南梁,没想到南梁也玩他。侯景就将计就计,就这样北梁武帝引狼入室而成为宇宙大将军的。侯景一举拿下了梁朝,心理大肆膨胀,自然看不上柱国大将军,甚至连上柱国大将军也看不上。
后来柱国去了“上“字竟然位于丞相之上,这是为什么呢?
题主所提的八柱国的柱国,全称为柱国大将军。最早为后燕皇帝慕容垂在384年设立,位在太尉之上,相当于汉之大将军,唐之天策上将。北魏末年权臣武将势大,柱国大将军成了权臣的专属,最早授予了镇压六镇起义的尔朱荣。尔朱荣被皇帝杀死后,其堂侄尔朱兆起兵并任柱国大将军。不久为高欢所打败,高欢也就担任了柱国大将军。
后来宇文泰崛起,高欢另立新君,北魏遂一分为二。高欢所控制的君主是为东魏,后为其子高洋所夺,建立了齐国,史称北齐。宇文泰所控制的君主是为西魏,后被其子宇文觉篡位,建立了周国,史称北周。在北魏分裂后东西两国后,强大的东魏经常侵略西魏。西魏的实际的老大柱国大将军宇文泰为抗击高欢和夺权而进行改革——建立了府兵制,设立了八柱国。到了北周后,有了上柱国大将军,可这时的上柱国大将军就再也不值钱了。
那八柱国是哪八人?
这柱国制度继承了鲜卑部族兵制度又融合了《周礼》管制,而且其府兵制做到了士兵为耕战一体,首领能出将入相。八柱国,全部使持节,除元欣外都是开国郡公。除了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之首,以及元欣为(荣誉)柱国大将军王不直接带兵外,其他六柱国直接带兵,而且与《周礼》的“六官”以及后来的六部相似。福垊认为八柱国也就宇文泰位于丞相之上,其他应该位于丞相之下。而且八柱国互为联姻,一荣俱荣。八柱国都是那些人呢?
【宇文泰】太师、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国公。这里的大宗宰就是《周礼》中的天官。天官也叫太宰,为治官,乃六官之首,后来沿革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吏部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684年(唐光宅元年)曾改吏部为天官。宇文泰善终。
【元欣】太傅、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献文帝之孙),后任大丞相。大司徒为《周礼》中的地官,是为教官。也就是后来的户部、度支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以及公安部的户籍管理部门。元欣善终。
【李虎】太尉、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开国郡公,北周时升为唐国公。他是李渊的祖父。因功赐姓大野氏。李虎善终。
【李弼】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北周时为赵国公。大宗伯为《周礼》的春官,也就是礼官,后来沿革为六部中的礼部。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
【独孤信】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北周为卫国公。独孤信,本名如愿,因为有功切重信而被宇文泰赐名为信。其长女为北周明帝的皇后,其四女为唐高祖之母,其七女为隋高祖的皇后。曾与令一柱国大将军赵贵密谋诛杀弑君王宇文护,后被宇文护被逼自杀。大司马即《周礼》的夏官,也就是政官。后来沿革为兵部,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赵贵】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北周封为楚国公。宇文泰死后,宇文护专权,赵贵与独孤信密谋清君侧。就在动手之际,独孤信犹豫了,甚至劝阻了。后被宇文盛告密,结果赵贵被杀,独孤信被逼杀,而宇文盛进位柱国。大司寇乃秋官、刑官,即后来的刑部,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公安部(部分部门)。
【于谨】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北周封为燕国公。是于谨不是于禁哦。于谨也不是汉人,他本姓万忸于,是鲜卑人。屡有战功,攻杀梁帝,善终。大司空为冬官,隋唐为工部,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等。
【侯莫陈崇】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北周为梁国公。他姓侯莫陈,有种说法是他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史书也载刘交的后裔避难逃入鲜卑。刘裕也是刘交的后裔,他建立了南朝的宋朝。侯莫陈崇他的哥哥是侯莫陈顺,也是将军。侯莫陈崇没有善终,死在谣言多嘴上。大概是看不惯宇文护吧,他于是在家中对亲信常升说:自己昔日听算卦的说,宇文护今年要倒血霉。皇上今夜进京,可能是弄死了宇文护。不知道被谁传了出去,皇帝把他叫过去数落。为什么数落啊?因为宇文护还没死啊!再说就是死了,也轮不到你多嘴啊!宇文护就像逼杀独孤信一样逼杀了侯莫陈崇。宇文护被杀后,他的谥号只是变得更高大上一点儿,也算对他死得窝囊的安慰以及支持皇帝的回报吧。
六柱国每个柱国辖两个大将军,他们是谁呢?
宗室三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派: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贺兰祥(宇文泰外甥);侯莫陈家族:侯莫陈顺;其他人:李远、达奚武、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王雄。
即将上映的建国三部曲第三部《建军大业》怎么样
粉丝经济,打通好关系多排片,特价折扣票,各种买赠活动,然后原价报票房,票房高演员就信心高涨,以后又是各种接代言接广告,大家都挣钱,心里美滋滋。不过我想说的是,那些没有演技只有靠脸卖萌的傻叼自重一些,拜托别拿中国的历史来发你们的娱乐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