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的”道“不可言说?人不快乐的原因是欲望太多吗_玉帝_道德经_万物

本文目录

  • 为什么老子的”道“不可言说
  • 人不快乐的原因是欲望太多吗
  • 老子说的“道”是什么,是宇宙的本原,还是万物的规律
  • 老子为何用“玄”字来描绘大道
  • 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玄"字的含义
  • 有人说,学习书法心法比技法更重要,讲得玄玄乎乎的,是这么神秘吗
  • 太上老君、玉帝和如来到底谁排第一
  • 你会怎样理解《道德经》的第五十章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这句如何实践呢

为什么老子的”道“不可言说

不是不可言说,而是没人能够说完全,因为发展在后面。未来没几个有把握的,没几人能说清楚的。发展是真道理,活道。人所追风的是过去死道。过去的人人可说,事后的诸葛亮多。

人不快乐的原因是欲望太多吗

使人不快乐的原因,欲望多是其中之一,还会有别的原因。

对金钱的欲望,对物质需求的欲望,对情感的欲望等等都可以造成压力大,不快乐。

人不快乐,还可能跟亲属关系处理的不融洽有关。

亲属尤其是近亲属的关系若处理不当,亲情就会受到伤害。近亲属之间不可能不见面,见了面又别别扭扭,会很尴尬,会很不舒服。不快乐是难免的。

人不快乐还可能跟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有关。

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有时比较复杂,不好处理。尤其是涉及利益问题时,更需谨慎。这时会分散很多精力,弄得精神疲惫,即使是这样,还是怕问题处理不好,结果是耗时、耗神、耗心。这样,就不会快乐。

还有子女教育问题,老人养老问题等等,也很牵扯精力。牵扯精力了,投入也不少,最后还是不尽意、不满足。甚至怀疑自己处理生活的能力。

总之,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快乐的地方。关键看我们能否正视和面对,以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心态来战胜困难,克服压力,彻底扭转不快乐的局面。

老子说的“道”是什么,是宇宙的本原,还是万物的规律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先秦时代老子一系的思想家以道为尊,以道为本,故而被后人称为道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写了五千余言《道德经》,阐释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全部是围绕着“道”这一概念而展开的。那么老子之“道”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居士我从三个方面阐释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这个概念:道。

一、道是一种实存之物

老子认为,道首先是一种真真切切存在着的实存之物。但道这种东西和其他实存的事物不一样,因为它虽然存在,但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听不到它的声音,也摸不到它的质地,正如《道德经》第十四章所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虽然真实存在,但却没有形象。所以我们无法用经验去把握它,也不知道它的名字,老子也不知道,只能勉强把它称作“道”。

道没有形象,也没有名字。因为有形象、有名字的事物,只是存在于特定时空中的具体事物,它们不能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有来有往。但道不一样,它一直存在着,无始无终,遍布于任何一个地方。所以道不受任何形象、名字的限制,道就是无限。正如《道德经》第一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把“道”这种东西同时称为“无”和“有”。说它“无”,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说它“有”,是因为它真实的存在着。

道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它在天地宇宙生成之前就已经恒久存在了,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因为天地宇宙都是具体的事物,在时间上有一个开端,而道是永恒的,没有开端,一直存在着。不仅如此,道还是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中产生的。

道是如何产生万物的呢?老子描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这一过程的详细解释,请见:万物是如何产生的?老子说:道经过一、二、三生成天地间一切事物)而且道不仅仅是创生万物,它还附在万物之中,蓄养它们,培育它们。

二、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

老子为什么要把“道”称为“道”呢?

因为“道”就是道路,我们今天依然这么说。不过《道德经》中说的“道”,可不是我们日常所走的道路,而是万事万物所必走的道路。这个道路是什么?就是事物的规律,但不是每个事物的特殊规律,而是所有事物的最普遍的规律!

道生成万物之后,附着于万物,作用于万物,表现为一种普遍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

1、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性质,而且这些性质是两两相对,两两相反的,如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等……这些相反的性质又是相互成就的,因为离开一方的对比,就无法显示出相反另一方了。比如我们说某个身高一米九人长得高,是因为有身高不足一米九的人和他相比,如果他站在姚明跟前,他也成了矮个子。可见,高与矮相互成就,没有矮就没有高。因此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老子还指出,这些相反的性质不仅相互成就,还会相互转化,一方之中就蕴含着相反的另一方,事物总是朝着它的反面运动。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事物是循环运动的

道是创生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中产生的,事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离道越来越远,最后又复归于道,形成了一个圆形的轨迹。正如第二十五章说: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能生成万物,它的作用广大无边,所以将道称为“大”。万物从道中生成后,周流不息的运动着,所以称为“逝”。万物在运动过程中离道越来越远,所以称为“远”。但是物极必反,万物远离道后,又会复归于道,所以称为“反”。

正如上面所说,事物朝着它的反面运动,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圆圈,就像太极图一般,事物的运动总是回到它的最初状态。其实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极为常见:月亮从盈变缺,又从缺变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历史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从婴儿渐渐长大,生下后代后逐渐老去、死亡……

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规律就是返回其初始状态,生生不息。

三、道是人行事的准则

道作用于万事万物时,就表现为事物运行的规律,当它作用于人类时,就成为人行事的准则。当道成为人的行事准则时,又被称为“德”。“德”字其实就是“得”字,德就是人从道中得到的东西。正如《管子》中所说的:“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道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德是专属于人的特殊规律。如果人对于道有所体悟,能够遵守道的规律去做事,那他就是有德之人。

因此老子的著作被称为《道德经》,就是说此书不仅阐释“道”,还要阐释“德”,即指导人们如何做。

那么人究竟应该怎么做才符合“道德”呢?

1、自然无为。

老子说的无为,指的是不妄为,即顺应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因为道不是依靠外在的力量,而是作为外物的内在规律,驱动着万物的运动与发展,这就是“道法自然”。所以我们人类在做事事,也应该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做,不妄为,不强求。

比如贤明的统治者(圣人)帮助黎民百姓自我发育,不用严刑峻法去约束百姓,也不用横征暴敛去侵扰百姓,如汉代的文帝景帝用老子的学说让百姓休养生息,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而那些失败的统治者们则恰恰相反,他们要么是什么都不做昏君,要么是胡作非为的暴君。

所以《道德经》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并不是教导人们无所不为。它的真实意思是:只要采取“无为”的态度,所有的事都会水到渠成。如果君主以“无为”治天下,那么就能“为无为,则无不治”。

2、清净无欲。

因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从道中产生的。而且正如上面所说,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最终复归于道。而道的特性是空虚寂静(无),但它发挥出的作用却是永不穷竭的(有)。空虚之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空屋才可以住人,空碗才可以盛饭。所以人也应该复归于道,像道一样清净无欲。

3、柔弱不争。

上面说过,道的运动规律就是相反的属性相互成就、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在做事时,不应只考虑正面因素,也应从事物的反面去考虑。

普通人在看待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看不到其反面。老子则认为,要全面的看待问题,执守事物反面所产生的作用可能要胜过事物正面的作用。

具体而言,世上每个人都争强好胜,想向上爬,所谓“人往高处走”,这就是只看到正面。老子认为,具有最高道德的人会像水一样,因为“水往低处流”。世人争强好胜,学道的人就要柔弱不争,正如第二十二章所说:“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老子为何用“玄”字来描绘大道

不是道生一。是在漫长的道里出现了,一,自然也,零也,零点最大最小,最重要,零起跑线也。二,三,二加三得五,万位也。所谓的生,出现也。玄大小无知也。未解之谜也。

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老子的道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几千年来,尚未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段文字读起来令人似懂非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到底孰是孰非,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所理解的道,是凌驾于天地之上,维系万物生存发展的本原力量,道生万物而弗宰,任万物自然发展——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对道来说,万物都是过客,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玄"字的含义

老子发现了宇宙的真谛。宇宙自然而然的产生。没有谁来设计和推动就这么和谐的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运行。故,感叹“玄”。

说“玄”可能的意思是:“真是不可思议”啊!

有人说,学习书法心法比技法更重要,讲得玄玄乎乎的,是这么神秘吗

谢邀!《书法心记为要》

此题问的确是妙,

书法学习心法巧。

临帖即要背记好,

心里记熟更重要。

悟记摹背神领超,

书写结体势韵耀。

玄不玄乎亦如此,

持之以恒出成效!

本人多次获全国硬软笔书法奖,谈点浅见,以飱互学!

太上老君、玉帝和如来到底谁排第一

太上老君、玉帝和如来的实力差别,孰强孰弱?

佛祖如来,太上道祖,玉皇大帝,是天庭势力最强的三派大佬,三大佬明争暗斗,但决不破脸,维持着天界的稳定和繁荣。

西游记描写国多次神仙聚会派对,一般出场顺序: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

太上老君属于三清里面玉帝属于四御如来属于五老级别。这么一看人物关系地位不都很清晰吗,也恰恰是这个位次顺序,因为不断有下一级别的势力增强,位置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所以大家就在暗中使劲,让自己的地位和势力相匹配。

第一、太上老君(道家势力代表)

道士们擅长炼制长生不死丹,深得帝王喜爱,比如秦始皇等,其实道教不仅在炼丹(化学)方面有一定优势,在手工制造也很厉害。

三清就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

在西游记里,太上老君曾化身女娲炼石补天,在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里面金角大王讲到紫金葫芦背景的时候说:

“他的宝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之时,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触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 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

太上老君在西游记里面的贡献颇多,由他发明创造的兵器数不胜数。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他做的,孙悟空的金刚不坏身是吃了他炼的丹。

而且很多法宝都是名字十分普通却威力惊人。这些法宝被他用来做各种看似普通却并不普通的事情,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9大神器:幌金绳、七星宝剑、芭蕉扇、紫金铃、玉净瓶、九齿钉耙、紫金红葫芦、如意金箍棒、金刚琢。

小老头实战不行,但是他有无穷的智慧,制造神奇的武奇,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太上老君事一个善于假于物的大佬,实力强大道无法想象。

装备强大,输出就强大。

第二、如来(佛家势力代表)

如来是五老中一个,这一位大佬也不容小觑,他拥有众多门徒,众佛和菩萨。

唐僧取经的真正幕后策划和操盘手,也是全书剧情的推动者,唐僧师徒团队就是被人操纵的提线木偶,如来是有实力的,势力范围需要扩张,所以就导演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事件,有效的推动自己的下一步计划进行。

把佛法传到东土大唐。

在大闹天宫的时候,亲自出面搞定孙悟空,基本算是露了一手,但如来的实力远不止此,他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在西游记里面属于新派代表,十分具有潜力。

第三、玉帝(仙派势力代表)

玉帝是四御中的一个,且排名第一,掌管世界万物。他们实际上经营管理世界天上地下的这个系统。

住在九重天,老君住在三十三天外。

比年纪,玉帝绝对最大,书中如来自己说的,玉帝历1750劫,一劫129600年,也就去说玉帝经历了226800000年,大约2.27亿年。(地球那时候处于白垩纪)

比官职,还是玉帝大,书中如来是接诏来打猴子的,多听话啊!

原文还写着,天地之数,129600岁。如来说玉帝的2.27亿年,整个宇宙由毁灭到重生一共1750次了,玉帝依然活着!

宇宙的生生灭灭,在玉帝看来也不过是一次劫难,那么玉帝的战斗力已经不能计算了。

代表老派势力,有些腐朽,但依然把持天庭难以撼动。

其实很多时候越是显露的人,实力暴露的越明显,反而从不出手的人实力极其强悍,他们永远表现出柔弱的一面,把机会留给别人,玉帝就是这样的人物。


纯手工作答,如果这个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你会怎样理解《道德经》的第五十章

这是《道德经》第五十 贵生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①,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②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九窍、四关好好保养则生,九窍、四关不能保养则死,九窍、四关保养太过仍不免于死亡,这是因为求生欲望太过。我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上行走不怕遇到兕牛猛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武器杀伤。兕牛无处用其角,猛虎无处用其爪,武器无处用其刃。为什么呢?因为他自然无为,无取死之道的缘故。

本章论养生之道,故名为‘’贵生‘’。在现实生活中,求生而害生的例子不少,故老子论养生贵合乎自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营养过剩引起心脑血管病、肥胖病、糖尿病等疾病者日多,读《道德经》此章当有所警醒和启发为上策。对于文中提到‘’陆行不遇兕虎,……‘’之诸语,是譬喻之言,阅之不要以辞害意。

注释:①十有三:十三,指九窍、四关。这是当时的习惯用法,即指代人体。有,置于数词之间,表示零数,见《尚书.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九窍:两目、两耳、两鼻孔、口腔、前阴、后阴为九窍,见《素问》。四关:四肢。见《韩非子.解老》。②兕:音寺,古代似犀牛一类的猛兽,有角。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这句如何实践呢

这里划出了一道宏线,生死线,无有去无间,无中生有。无者道始也。有者重生德也。间者中也。中者正当時也。也可以说是度也。过之不及都是虚无,发生一切事物都在正当時,守一生也。无欲未到也,观其妙可预测,有欲过也,观其徼回忆之意。同出而异名只在瞬间。不妄想未来,不思念过去,重点守住零位的无,长生之道。

尾骨朝前会阴处翘,骨子精髓放松到位,无我无它自然无追求入道也。再不明白无缘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