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诗词网
- 白居易《长恨歌》中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恋情是批判还是褒扬
- 据说有一位大师,光《长恨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给学生讲了一个学期,请问历史上是否有此人
- 古诗文网站有什么推荐的
- 对于古诗文网和搜韵网,这两个网站中的哪一个诗词比较全有何依据
古诗词网
古诗文网作为传承经典的网站成立于2011年。古诗文网专注于古诗文服务,致力于让古诗文爱好者更便捷地发表及获取古诗文相关资料。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诗经》、《史记》就是其中流传的比较优秀的作品。
白居易《长恨歌》中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恋情是批判还是褒扬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白居易 任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感慨系之。王质夫提议: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陈鸿《长恨歌传》) 。白居易欣然接受,写了这首《长恨歌》。
白居易与元稹是新乐府的领军人物。《长恨歌》就是新乐府歌行体的叙事长诗。她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手法,以事件发展的时间轴线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该诗紧扣:“长恨“两字。用华丽而不浮夸,细腻而不拖沓,现实又虚幻的瑰丽文笔,借景,借物叙事抒情,把爱情悲剧刻画描写的婉转悱恻,凄美动人,催人泪下。
如果硬要将该诗是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恋情界定为“褒“或是“貶“,我的回答是既有“褒“也有“貶“。因为,该诗的两个主角分别是皇帝和贵妃。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不可避免的要与国家的政治,历史事件,国家兴衰交织在一起。无论诗人是“褒“还是“貶“都无法回避这些历史事件。该诗就是按照史实和故事的发展脉络写的。“褒“和“貶“都在史实本身,没有必要人为的去做过多的“褒“或“貶“。
例一,“汉皇重色思倾国“说的是事实,自从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后,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例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也是史实。
例三,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一直写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叙述了安史之乱,马嵬坡兵柬,逃奔四川,重回长安。也是历史事实的再现。
也就是该诗从例一到例三,都是实事求是的叙述了史实。无所谓“褒“和“貶“。
该诗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开始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就是虚拟的梦幻,浪漫主义的爱恨情仇的展现。因此,也不存在“褒“与“貶“。
该诗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生死之恋。和作为帝王在马嵬坡不得已赐死爱妃的悲和恨。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并描述了唐玄宗在南逃,返回长安,和回宫后,触景,睹物思情,对爱妃表达的无尽思念和无奈!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现实如此的冷酷,作为帝王都无能为力,他能不恨吗?但,这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他只好救助于神仙。唐玄宗是推崇道教的。只得在梦中与爱妃相会。杨贵妃已是仙界的太真仙女。她与唐玄宗相见,赠给唐玄宗只有两人知道的信物。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唐玄宗的挚爱,和无法在人间重相聚的无奈和恨!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总之,该诗不存在所谓的:褒或貶,而是事实求是的记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历史事实,表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美好渴望,以及对无法左右现实的绵绵不绝的恨。
据说有一位大师,光《长恨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给学生讲了一个学期,请问历史上是否有此人
也听说过是陈寅恪,也许是历史学教授讲文学旁征博引吧,不过当时听说的是讲了一个星期,一句诗讲一个星期肚子里货已经够多了,讲一个学期的可能性不大。
古诗文网站有什么推荐的
直接百度 诗词阅读网?,去上面学习去,懒得敲,shiciyue.com,相对比较全
对于古诗文网和搜韵网,这两个网站中的哪一个诗词比较全有何依据
我的观点是:全不是一个绝对的,每个平台都会不断完善,作为诗词爱好者查阅和学习的工具,不必拘泥于某一个,各有不同,按需择选为佳。
关于诗词的格律问题现在有太多人只会拿着诗词格律的检测工具来评定一首诗的好坏,其中有一些写作诗词的人也这样,为了符合工具上的平仄要求,硬套,完全破坏了整体的诗韵,成了唯工具、唯平仄论者,工具只能检测格律中死的平仄韵律问题,诸如孤平、拗救等是评判不了的。当然如果能写出即符合格律又不破坏整体诗意那是最好。
关于格律问题简单说一下:诗简略可分为古体诗(或叫古风,有人也把乐府划为古体诗)、近体诗和现代诗。(格律包含平仄和韵)格律一说是针对近体诗而言的,近体诗是初唐以后宋之问等诗人最终定格的(当然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有律化的演近了,至于犯孤平,失粘,拗救,对仗等此处不谈)所以严格上说要想写一首好的格律诗相对是有点难的,绝句稍好一些吧。
所以说那些检测工具只是针对绝句、律诗和词检测平仄和是否押韵用的,不能评判诗的好和差。古体诗就不讲究平仄了,押韵也不严格的,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押邻韵,长诗还换韵,绝句和律诗只能押平生韵。现代诗不谈,关于格律谈开了可以几节课,此处只能简略再简略了。
中唐诗格律化定格后,有些大家写诗为了区别律化的诗,还故意不平仄,例如:你要仄仄平平仄仄平,我非要仄仄仄平平仄平等,有的还三平尾。
至于词的格律略谈一点,因词是要按词碑所定的格律写的,所以叫填词,那就不要乱填了。
关于诗词格律问题真不是几句话就能讲完的,献丑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