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真实历史如何?平三藩时康亲王,周培公是怎样一种关系_康熙_建昌_清廷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互讦 康熙 建昌 清廷

本文目录

  •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真实历史如何
  • 平三藩时康亲王,周培公是怎样一种关系
  • 因为半块西瓜,河北一男子连捅两位老人十余刀,致其当场身亡,对此你怎么看
  • 永乐皇帝和康熙皇帝相比,哪位皇帝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 三藩之乱中的建昌之战是什么结果这一战对清朝有什么意义
  • 吴秀波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真实历史如何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能力出众的大臣为康熙帝出谋划策、南征北战。他们共同辅佐皇帝,公而忘私,立下汗马功劳。我们常常会说到“康乾盛世”,假如没有朝臣们的鼎力支持,恐怕那个时代就会黯然失色。

年幼的康熙继位后,鳌拜、吴三桂、噶尔丹、郑经等许多强大的对手犹如阻挡在前进路上的巨石。但康熙凭借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加上任用了一批智谋双全的大臣,大清社稷化险为夷,实现了平稳过渡。

康熙十三年(1674年),割据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之后,其它各方势力纷纷响应,大有席卷清廷的架势,人们把这一事件称为“三藩之乱”。

康熙大帝刚刚亲政不久,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化解危局,是对他执政能力的考验。

在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叛乱中,康熙任用了一些有能力、敢担当的人才,把大清王朝成功带出困境。

周培公便是众多立国功勋的人才之一。他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周培公最后却被处死,这是为什么呢?

据《先贤诗佩》记载,明崇祯五年(1632年),周培公出生于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一说他出生在湖北省荆门市一带)。周培公从小丧父,生活艰辛。在他十岁的时候,闯王李自成作乱,他的母亲孙夫人不幸遇难,周培公无依无靠,前往州郡担任了小吏。

在州郡跑龙套期间,周培公结交了一个地位显赫的人,并依附着他进入京城,被任命为内阁供奉。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但是周培公凭借聪明的天资,赢得了振武将军吴丹的喜欢,病立下功劳,被封为七品官。

吴三桂发动叛乱后,唆使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王辅臣盘踞陕西,势力座大,对首都北京构成巨大威胁。

为了赢得先手棋,康熙派出东阁大学士黄锡衮调兵遣将,对王辅臣形成了围剿态势。两年后,康熙皇帝又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领十万大军进攻陕西。

大将军图海兵临潼关,周培公趁机献上自己的计策,“陕西关中一带梁山夹峙,地势险要,可谓天下脊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吴三桂不从四川北上进攻陕西,却将重兵陈列在湖南、湖北一带,在那里和官府对峙,实在是下策。如今,王辅臣非常重要,他的举动关系着天下的安危。”

“现在,王辅臣因为一时激动而叛投吴三桂、耿精忠,其实他心中是感念国恩的。这就像盲人渴望能看见东西,瘫痪的人想要站起。如果派遣能言善辩的人去给他讲明道理,他一定会归降朝廷。”

是呀,图海一听,周培公所言极是。他采纳了这个建议,对周培公高看一眼。从此,周培公成为图海的忠实幕僚。

王辅臣手下的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二人是周培公的同乡。周培公通过他们多次劝说王辅臣归降。王辅臣的心里七上八下,很是纠结,拿不定主意。

黄九畴、龚荣遇二人将这一情报告知周培公,周培公又将这一重要信息上报给图海。看来还得加大说服王辅臣的力度。谁去合适?图海这次选择了周培公。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周培公明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但是,他“欣然应命、并无难色。”

一个以大义为重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表现得越发沉静,越发坚毅。“周昌诉伊父亡时、母孙氏、剜目破面、触棺尽节而死。未蒙旌表。今情愿为国捐躯、表扬母氏。语毕。遂冒矢石、挺身入城。将皇上浩荡之恩、与招抚之意、尽行宣布。往来数次,实获成功。”

有内线策应,能言善辩的周培公很快带着王辅臣和他的大臣们出城拜见图海。

周培公一战成名,为清廷解决了心头大患。朝廷按照事前的承诺,满足了他的愿望,将他的母亲追封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他的父亲被封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康熙大帝封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

在地方任职,因为与山东总兵常常意见不一致,分歧剧增,周培公于是愤然辞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反清,周培公以赋闲之身提出了平叛建议,上呈康熙帝。于是,他受封盛京提督。

就是在盛京,周培公逝世了。

有人认为周培公死于气候寒冷,干燥不堪,水土不服。

有人认为周培公前往盛京,是康熙皇帝为了处死他而采用的一个技巧“卒於家”,成为人们猜测不断的一个话题。

平三藩时康亲王,周培公是怎样一种关系

平三藩时周培公并非在康亲王麾下,辅佐康亲王的汉人是姚启圣。而周培公辅佐的是图海

周培公辅佐图海降服王辅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吴三桂、耿精忠等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征讨王辅臣。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周培公上《平凉策》,因此被招为幕僚。周培公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清史稿》也清楚地记载了周培公“说降”之事。周培公之言正符合康熙在西部战场的策略: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清军攻下平凉咽喉虎山墩后,坚不可摧的平凉城已置于清军炮火之下。这时,在王辅臣部下任总兵官的黄九畴及布政使龚荣遇得知自己的同乡周培公在图海大将军帐下做幕僚,于是愿做内应,劝降王辅臣。图海最终没费一箭一弹,降服王辅臣。

康熙十五年,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后,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青道道尹,并在周培公要求下对其父母予以加封,朝廷随即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赠为朝列大夫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姚启圣辅佐康亲王降服耿精忠

三藩之乱时,姚启圣组织团练数百人,捐纳家财十五万两白银,投效大将军正白旗都统康亲王杰书,署诸暨知县,剿平紫山土寇。康熙十四年(1675年)杰书命为浙江温处道佥事,从镶黄旗满洲都统拉哈达剿平松阳、宣平县耿军。十五年,偕同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协剿耿军,复云和。

耿精忠降,升为福建布政使。后来打败了明郑台湾水师部队,招抚了水师主力朱天贵,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1673年12月28日-1681年12月8日)是清朝康熙初年,以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借口朝廷撤藩之议,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的战争。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举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共历时八年。

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甚猛,数月之间便攻占江南六省。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延平王郑经等先后举兵响应,一度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吴三桂之声势至此达到顶点。不过,吴军此后未能有所进取,清廷在相持阶段逐渐获得转机。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将军图海凭借平定察哈尔之余威,一战而收复关中地区。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等各路清军也击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军于浙江和江西一带,耿精忠于此战后向清廷投降。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孙延龄势力则于广西覆灭,吴军之东西两翼皆被清军翦除,清军在全局上对吴军呈合围之势。1678年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试图重振民心士气,然而却于数月后病死于衡州,太孙吴世璠继位。此后,战局对于吴周而言更是每况愈下,先失重镇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军又击败吴周将领王屏藩于四川,试图阻断吴军补给线,吴世璠只得退守贵阳。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顺势分道入黔直指云南,于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因为半块西瓜,河北一男子连捅两位老人十余刀,致其当场身亡,对此你怎么看

之前在商场也遇到过类似无理取闹的老年人,倚老卖老,蛮横无理,还险些被那老头用马扎砸到,当时我在气头上就想动手,被朋友拦了下来,事后想想老人确实可气,但是我们年轻人没有必要和他们过不去,反正他们也离死不远了,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年轻人不理智,但是杀人不应仅仅因为这一件事,杀人前应会想想自己的以后,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以后怎么办!(只是猜测不知道有没孩子)可能是在这个小城市生活的太压抑,太困难了吧,感觉自己活的太累也不想活了吧,买房子的压力多大!或是来自还房贷的压力!(好多像小岛这种城市的房源被中介,炒房者,房导通过种种手段垄断,房价高的离谱!靠自己做点生意,上班的年轻人难以买一个窝住!)还要供孩子上学,给自己父母看病(有点家底的还好吧)这年轻人可能承受的太多了!而平日里又没人正确的疏导,把一切的压抑,一切的不满释放出来,酿成大错,还好没有像黑滴滴那样伤及无辜。

我是对长辈们都敬重的,但是确实有些老人道德素养有待提升,没个长辈的样子,现在普通家庭里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太大!!毕竟一个月自己能挣上万的是少数,平均4千就不错了,而每平米的房子就需要1万多!!况且生活不止于买个房呢!还要吃饭,供孩子,养老人!

不说了,任何时候都是适者生存,学会调整自己,学会变通,目前没有完美的世界,没有完美的社会,我们要有美好的愿盼。

永乐皇帝和康熙皇帝相比,哪位皇帝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历史不退货更看好永乐皇帝!从得位来看,永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根正苗红,很小的时候就征战沙场,做了燕王以后镇守北部边陲,守护大明河山。虽然老爷子偏爱孙子,朱棣还是顺天应人用了四年时间得到了大明皇位!

再说康熙,8岁的小屁孩做了皇帝,虽然后来有鳌拜专权,但对于清朝皇帝来讲根本不是事,很顺利的做了大明皇帝。而且因为他是幼年继位,生活阅历极其不足,最直观的表现康熙晚年朝廷贪腐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对钱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如果不是有个好儿子雍正,清朝真不知道能撑多久。

从功绩来看,明朝永乐大帝派郑和下西洋,同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国家展开友好交流,传播大明文化;永乐大帝曾5次征讨蒙古,为明朝稳定提供了保障;举行规模盛大的阅兵,展现大明国力。

康熙多少有被夸大的成分,提到他的功绩什么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战准格尔,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些其实真没什么值得夸耀!擒鳌拜比不上永乐四年的靖难,平三藩、收台湾怎么能同永乐大帝征服越南,准格尔问题在康熙年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足足拖了清朝近百年(乾隆朝才解决准格尔),而我们的永乐大帝五征蒙古威名赫赫;康熙与沙俄明明打赢了,还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导致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地区成了沙俄领土……

在文化领域,在文化上编撰了《永乐大典》,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康熙好像并没有什么值得瞩目的成就!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康熙不行,否则也不会被吹捧,但是和永乐大帝比起来还是不在一个层次,更没有资格做千古一帝!

三藩之乱中的建昌之战是什么结果这一战对清朝有什么意义

所谓的“建昌之战”是发生在三藩之乱的末期,这场发生在康熙十九年的战役是吴世璠势力(洪化政权)的垂死挣扎一战,为了改变被灭的命运而被迫发动反攻,当然最后结果肯定是不出意外的归于失败了,毕竟在那个时候清廷的军事力量占有绝对优势,能成功就怪了!总结一下:这场会战是吴藩大势已去下的困兽犹斗。

我们先来看看康熙十九年前的战争形势,对洪化政权那是相当不利。

从“外交”环境来说,吴藩势力的两个盟友(也可以说是猪队友),早在康熙十六年就已经接受清廷的招抚,不再和清廷做对,尚之信骑墙于吴、清之间,而耿精忠则比尚之信更进一步,投子认输后,还帮清廷打仗,一起怼台湾地区的郑经势力,干脆帮助清廷看起了东大门,也就是说从康熙十六年后,吴藩势力只有孤身一人和清廷打满全场,这就是传说中的孤掌难鸣。

从内政和战争形势来说,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眼看形势江河日下死去。对吴藩来说这事态更是急转直下,首先郭壮图、胡国柱等人围绕着吴世璠继统的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内斗,造成了严重的内耗。可以说自吴三桂死后,就已经呈现出了树倒猢狲散的的场面,三军夺气,毫无斗志。清廷闻知吴三桂死后,遂加紧攻势,“渠魁既陨,贼必内变,诸路将军宜乘时各统大兵,分路进剿”

康熙十八年正月,岳州城守将吴应麒眼看着城内粮草不支,弃城遁走,其后吴军全面溃败。清廷于康熙十九年三月收复湖南全境。而也正是在康熙十九年,清廷绿营将领赵良栋、王进宝两人,分别攻破了成都和保宁,又败胡国柱于建昌。与此同时,图海收复兴安,将军佛尼勒收复永宁和马湖,湖广提督徐治都收复夔州、重庆,四川全境被清廷拿下。而早在康熙十八年,清军击败吴军,攻克桂林、太平府、柳州等地,广西遂告平定

由此可见,在建昌之战前,形势对洪化政权已经极端不利,吴藩势力地盘只有云、贵两地。清廷决策三路进兵云贵,给予洪化政权最后一击。由贝子章泰和湖广总督蔡毓荣组成的中路军,由湖南沅州集结,直扑贵州;都统赖塔统率广西满、汉军队为东路军由广西直取云南;云贵总督赵良栋率领四川、陕西满、汉大军及绿营兵,先取遵义,后进贵州。三路大军,最后会师于云南昆明,联合搞死吴藩势力。

所以,对洪化政权来说,呆坐着肯定是要坐以待毙的,急需发动一场进攻来牵制一下清军的攻势,使之不得进军云、贵,这就有了洪化政权出兵四川建昌地区的操作,吴军率先拉开了“建昌之战”的序幕。

《皇朝武功纪盛·卷一》:先是,贼因官兵进剿,欲分我兵力,遣胡国柱、夏国相、马宝等分陷建昌、叙州、永宁、马湖诸处,又嗾谭洪、彭时亨再叛,扰夔、乌间。

此次事发仓促,不仅吴军猛烈进攻,就是原本降清的谭洪、彭时亨也再次叛乱,赵良栋闻讯派遣朱衣客帅兵8000往复建昌,朱衣客兵力不敌,退还雅州,“与贼战弗胜,退驻雅州”。为这事赵良栋还招致了王进宝的弹劾。

这件事被清廷最高层知晓后,康熙皇帝做了三个方面的部署:

第一、立刻下诏旨,调节王进宝和赵良栋的矛盾,诏旨太长,大家自看,歌词大意就是:你们都是朕的有功之臣,都是要加官进爵的,你们不要再闹了,“二人功绩,俱著封疆”,现在“互讦奏章,俱行发还,概不究问”,都啥时候了,别闹,上阵杀敌了。

第二、立刻着手组织反攻,原西路军立刻停止向云贵进军,由赵良栋为总指挥,徐治都和将军噶尔汉配合赵良栋专力解决四川战事,王进宝扼守保宁,以免事态扩大。

第三、由赖塔和章泰统率的东路军和中路军仍然按原定计划出师,一方面推进对云、贵的攻势,另一方面,云贵战事一旦启动,直捣洪化政权的老巢,不失为“围魏救赵”之计,吴军在四川的兵力必然全线回防,降低赵良栋的军事压力,“今贼以全力逼犯四川,若从广西南宁,湖广沅州进取贵州,则寇蜀之贼必溃”

于是,两路清军于康熙十九年十月发动进攻,康熙二十年二月,经过迭番战斗,推进至昆明,并四面包围。而在四川的吴军听说清军的中路军、东路军已向云、贵推进,惊慌失措,慌忙回师,而赵良栋也在正面加紧进攻,吴军所占的包括建昌在内的四川地方全部吐出,四川吴军在赵良栋的打击下,几乎丧尽,无人能至云南救援。

《圣武记·卷二》:至是,省城危急,尽调川贼回救。赵良栋率诸将分路蹑击,或死或溃降,无一援兵得至滇城者。

以上就是建昌会战的前因后果,之所以能获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一方面是由于赵良栋在前线奋勇作战,苦撑危局。另一方面,东路军和中路军对云、贵的攻势让在四川的吴军阵脚大乱,有力的配合了赵良栋的作战。而这场战役的意义有二:第一、完全消耗了吴军在四川的主力,策应了清军对云南省城的攻势。第二、打通了西路军进攻云南的通道。

说实话,建昌之战对于吴军来说已经是必败之战了,此时洪化政权早已是日薄西山,兵力加上后勤人员最多只有10多万,而据《清圣祖实录》记载,清军的三路大军加后勤人员加起来有40多万人,“再征讨云南时,满汉官兵合计四十余万”,清军优势过于明显,对洪化政权来说,这建昌会战打不打真的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

原本打算出兵四川缓解一下云、贵的压力,结果是什么?就两个:首先、昆明被清廷的东路军、中路军围的水泄不通,饥困之下不得不投降,即便是赵良栋的西路军不到,昆明到最后也得被攻破。其次、在四川仅剩的野战部队被清军全部歼灭。到头来还是实力不行走向灭亡了。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清史列传》、《皇朝武功纪盛》、《圣武记》、《平滇始末》

吴秀波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通过吴的事件,表露出大部分网民缺乏对人和事的客观分析和表述。嫉恶如仇没有错,舆论监督也是好事,可以打击和减少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但不能以点概面或断章取义的方式进行人身攻击,人言可畏,自古以来就有承受不了舆论压力而自行了断的案例。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个高度文明的社会。虽然每个人有言论自由,但也不能自由到伤害人的地步吧!大家应该抱着客观而公正的态度处理所发生的事,而不能见风就是雨,为了彰显个人的口才和表达能力,肆意妄为、胡编乱造的进行揣测性辱骂。这是对别人的一种人身攻击,而不是彰显见义勇为的壮举。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发展是国家的,也是大家的,得共同维护和、共同发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