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_作文_老师_学生

本文目录

  •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该要注意哪些地方
  • 为何讲解课文孩子还不理解怎么办
  • 不了解深度学习,教师如何做出好教案
  • 为什么高一的学生都说数学难
  • 老师出问题了还是我们出问题了
  • 为什么有些家长愿意让孩子读普高上大学而不愿意让孩子读职高上中专
  • 是谁提倡背诵的学习方法的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学校学生能把作业做完,不留家庭作业。

利用高效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放学后有自已的空间,学一些高考科目之外的项目。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该要注意哪些地方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且每个老师都应该从一年经开始就要重视作文教学,教会学生有条理的描述人、事、物,教会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那么怎么教孩子写作文呢,从何教起呢?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且听小徐老师分析一二:

一、一二年级看图写话是奠定作文基础最有效的方法。此阶段要掌握的内容有:
1、要教会学生写作文的段落、句子、标点符号等格式。
2、教会小朋友按一定顺序观察并将事件叙述完整用文字表达出来。
3、教会小学生通过一个画面或几个画面加以合理联想和想象,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补充完整。

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实现组句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通顺性和事件叙述的完整性和联想、想象的合理性。

一年级的看图写话基本对图画拓展的少,重在启发如何观察一幅图,才能让叙述有条理,一般要先整体观察画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即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发生的事情。为后面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展设置合理的环境。然后再细致观察画中人物的动作以及人物所做的事情,如果有多个人物要合理安排人物之间的关系,重点观察人物的心情,合理想象事件的结果。

例如下图,先观察人物活动的整体环境,确定时间、地点,再看人物,推断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接着观察人物都在做什么,他们的动作怎样,想象他们会说什么,结果怎样?

二年级看图写话要对所画事情进行必要的情节补充和人物细节描写。但观察叙述的顺序依然按一年级看图写话奠定的观察写作的顺序,即先看整体,确实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再细致观察人物,想象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写出来。在此基础上加入细节描写和情节补充后。例如下图看图写话,加入了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动作、语言描写,同时对事情的情节也有补充,这正是二年级小朋友应该有的水平。

一般来说,一年级看图写话字数要求在50字左右,二年级看图写话字数在100-150字左右。而二年级字数多体现在情节补充和人物的描写上。

因此,小学二年级就要奠定语言创作的能力,即运用修辞、运用描写、抒情的能力,而标点符号要求更加严格,段落也可以有简单的涉及。

二、三四年级作文作为入门课,必须让孩子掌握必要的作文写作技巧,例如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选材的技巧和如何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的技巧,在组织语言上如何运用描写来突出人物、景物等能力。

三年级作文和一二年级看图写话有很大不同,一二年级要求的是情节的完整性,而三年级作文则要求主题与文章内容的统一完整性,考查如何利用开头、正文和结尾共同表达一个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统一性和完整性,开头、结尾如何扣题,点明中心,中间行文如何选材,如何突出中心的写作技巧是老师必教内容。

常用作文表现手法及作用如下图所示,从三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一点点的渗透,并让孩子学会运用:

(一)、三年级开头结尾的技巧主要集中在扣题、点明中心和前后照应上。

作文开头的要求;

1、在内容上:不离主题,扣住题目;语言表述尽量有文采、有深情。

2、在结构上:与题目、结尾相照应、最好新颖,有悬念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在形式上:简短、精美。不超三五句。

作文开头最忌:

啰嗦绕弯子,离题甚远,不知所云,老旧俗套。

作文开头的方法:

1、写人的作文可以用外貌描写法、倒叙法、先声夺人法、抒情法、修辞法、欲扬先抑法、由物及人法等。

2、写事的作文可以用开门见山法、倒叙法、环境设置法、情节直入法等。

3、写景的作文开头一般和写人的作文方法一样。

作文结尾的方法和作文开头最讲究前后照应,因此写好开头,结尾再结合全文总结一下,照应一下开头,升华一下情感或中心思想就可以了。

(二)、作文中间行文组材方法

开头、结尾不可脱离主题,中间行文更不可脱离主题,主要体现在所选材料要能突出主题,所描写细节要能突出主题,人物思想情感的抒发要能突出主题。也就是从选材到语言表述都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时刻想着自己要表达的中心,不能脱离这个中心。

例如写《难忘的第一次》,选材就要选最触动你心灵,最让你难忘的第一次,在行文中要突出“第一次”之所以“难忘”的原因,但这个原因又不能通过平铺直叙写出来,而要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和你一样感同身受,内心受到触动,产生“难忘”的情怀。

我们生活中的“第一次”太多了,可选材料如下图所示:

那其中哪个第一次是最触动自己的内心的呢,是情感最饱满的呢,是最有教育意义的呢?因此选材直接影响文章的立意是否深刻,而我们选材的原则就在于:

  1. 选深不选浅——选那些有深刻教育意义和能突出对生活的感悟的材料来写。不可选“吃喝玩乐”这样的肤浅的经历。

  2. 选新不选旧——要选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比较新颖独特的材料,不可选择老套陈旧的被大家写过几千几万遍的老俗套子。

  3. 选小不选大——要选生活中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件,要在人、事、物不易察觉的小细节上体现深意,引人入胜、引人思考。


(三)引导学生养成锤炼语言的作文习惯

再好的生活经历做为素材,如何没有极有表现力的语言支撑的话,也只能是“茶壶里堵饺子——心里有数”,无法写出高分作文。因此除了开头和结尾要求有文采外,中间行文语言更要有表现力,善用描写、抒情、善用修辞来不断提升文章的表现力,来实现中心突出的效果。

语言的锤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树立“文章不厌千回改”的语言锤炼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要有“每写一句话都是艰苦而快乐的创作”的意识,每一句话都要在心中来回润色加工后再写出来。

至于如何锤炼语言,可以从添加修辞、再添加细节描写、添加情节、再融入作者情感四步上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如下图所示,写情景交融的句子:

再如对人物动作心情进行描写的句子:

三、五六年级作文一方面要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文章的情感性和思想性。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文的价值就在于将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或者情感上的巨大触动抒发出来,引人深思,令人感动。对中小学生记叙文而言,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记叙文就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灵魂,没有价值。也就是说,再好的作文形式、结构、技巧都只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甚至语言再有文采离开了思想情感上的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也就成了一个空壳了。

因此要想真正写好文章离不开个人思想的成熟和情感的丰富,而这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同学们可以通过体验生活来体会生活的艰辛,感受身边人的忙碌、不易以及他们为爱的人所付出的一切。同时也可以通过多读书来间接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思想成熟度和细腻丰富自己的情感,当你“观山情满于山,看海情溢于海”的时候;当你拥有可以见他人之所未见,发他们之所未发的感悟能力的时候,你的作文能力就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总之,小徐老师多年从事语文和作文教学,深知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启发的过程,是一个和语文教学密不可分的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外省加内化后再输出的过程,一个讲内容、讲结构也讲技巧、更讲个人创作的过程。因此从今天作文就要内外兼修,从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到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开始创作起来吧。

为何讲解课文孩子还不理解怎么办

您的这个问题:为何讲解课文孩子还是听不懂。类似教师资格证面试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考虑三方主题,老师,课文,孩子。

老师层面,老师是否有逻辑、有条理的把课文讲清楚了,讲生动了?我们都知道,老师在讲课中,都要提前备课,那就要求我们老师备课的时候要备知识备学生了。老师自己首先一定要逻辑语言清晰,可以通过多种游戏的办法吸引学生兴趣,让孩子喜欢你的课。也就是说,老师,一定要充分备课。

课文层面:课文是否太难,超纲。如果这篇文章篇难的话,老师要想想办法再不缺少知识层面的情况下,给孩子讲的有趣,让孩子容易明白接受。这就对老师有很大挑战性。

学生层面:排除以上两种情况,老师备课充分,课文不难的话,考虑孩子缺少“听课技巧”,耳听、口说、手记、脑想以及眼看”一个都不能少。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听课,做到耳朵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举手发言;回答老师问题,举手回答问题,参与同学讨论,质疑老师问题;记笔记做练习做实操;跟着老师讲课去想,根据同学回答问题去思,进而快速想出对应知识;眼看就是看老师的表情、手势、板书、实验现象。

三个层面考虑完整,大多数孩子都听不懂的情况,建议老师再重新换个思维方式讲一遍,如果只是少数同学听不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课下找时间给不懂的孩子梳理一遍课文,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请孩子的家长协助您。

不了解深度学习,教师如何做出好教案

研究学生。预设学生的难点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去突破学生易接受。研究教材。搞清楚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就是编者的意图。研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应该像作文一样,前后连贯,衔接自然,整体性强。要给学生留有问题,让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为什么高一的学生都说数学难

“初中也学函数,但和高中函数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

说这话的,是班上一个女生,中考成绩相当优秀,但现在数学很差,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46分,满分可要150分。更为严重的是,班上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其中女生居多。

学段转换也搞了,高中都上了一学期了,为何数学还是如此差?的确,高中数学到底有多难?我想,难在这些方面——

1、知识点非常抽象,理解难度增大

就以函数为例,初中所学为最基本的概念,内容非常浅显,只要是认真点的学生,多学几次就能记住,实际运用也简单;只要把例题弄懂了,课后的题目也很简单;而高中的函数,概念就不好理解了, 引出这个概念的过程也很复杂,如果学生不亲自分析推理,就难以真正理解。

2、数学知识的综合性明显提高

高中数学令人头疼的地方还有,上课似乎觉得简单,老师讲得都懂,但课后的作业却不会做,而且是连续几道题都不会,这确实很打击人,这是初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单个知识点不好理解,综合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3、对探究能力要求很高

初中数学,主要在解决“是什么”问题,而高中数学,则重在“为什么”上,要让学生说出所以然,要把握规律,进行深层次探究,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处处需要强大的思维能力。

这3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高中数学,让一些不具备能力的学生望而却步。初中考高分,高中不及格也就不难理解了。好在只是高一,现在积极转变,学好高中数学完全可以,为此我有以下建议:

1、积极思考,主动分析,弄明白一个个“为什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学数学不怎么积极动脑,要么等老师讲思路、要么就搜答案,长此以往,思维陷入僵化,面对灵活度很高的题目束手无策。尤其是高中数学,只有持续的思考,才能把一个个抽象的问题想明白。所以,对于高中生学数学,不能只看他做了多少道题,而要看他到底思考了多少。

只有长期深入思考,在让大脑感到难受的地方持续思考,才能练就强大的分析问题能力,数学上的难题才会迎刃而解。哪怕你的思考是钻牛角尖,也是很有意义的,至少你在思考,在提高思维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彻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有些同学数学就算不及格,但也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其实没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思考,哪来的问题?关于数学,只有解决了问题,才是真正的进步。所以,以问题为导向,就是要通过认真分析,形成很多问题。

上课时,有没有问题?课后练习时有没有问题?在做题过程中,会不会形成其他问题?这些都关乎学习的深入,有问题,意味着发现了新的学习领域,解决了问题,意味着取得了进步。道理就这么明白,如果你是个热衷于产生数学问题的学生,高中数学对你很容易;当然,有了问题,务必要及时解决,不然会被忘掉,白白错失了一次提高机会。

3、进行有效练习,针对性提高

之所以如今数学不及格,只能说明基础不过关,解题能力很弱。这说明此前的练习没有效果,属于无效练习。而有效练习,指的是难度适中,做题过程独立自主,不看答案,解题过程要完整,答案准确无误。这是个很高的标准,做到的学生不多。

有效练习的另一大方面,是同类型题目需要反复做,而非浅尝辄止。很多学生的数学水平存在假象,某类型题目做了一道,感觉自己会了,实际上并不熟悉,于是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加上紧张因素,同类题目大概率要出错。所谓熟能生巧,只有反复练,练到得心应手,考场上必能完美发挥。

回答系原创,源自教学实践,感谢关注巧学之道,欢迎交流!

老师出问题了还是我们出问题了

老师没有出问题,大多数老师都是良心教学,极力让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现在,许多小孩从幼儿园开始都很有素质,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素质都蛮高,这就是老师的功劳,而如今教育界各种纠纷,不是老师出问题,也不是我们出问题,是社会对金钱崇拜过度导致的。

为什么有些家长愿意让孩子读普高上大学而不愿意让孩子读职高上中专

谢谢邀请!(原创)

一,社会问题。

1,社会‘’重普轻职‘’思想太严重,观念难扭转。

2,‘’学而优则仕‘’在作怪。

3,‘’唯学历论‘’在作祟!

4,社会用人标准,机制不完善,对职校生有歧视,有人为障碍。

二,职业教育本身有问题。

1,职业教育没有真正办好。

(1)职树没有真正的职教师资水平,能力。

(2)职校没有真正的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设施,场地。

(3)职校生没有真正学到技能本事。

(4)职校生教育,教学,管理欠缺。

(5)职校生社会口碑太差。

2,国家对职教的大量投入没用到刀刃上。

3,国家对职教的利好,政策没用好,甚至是用歪了。

三,教育观有问题,办学理念有问题。

1,普教,职教如何发展,缺乏战略性眼光,宏观掌控。

2,中考分流形式单一,伤害了很多学生及家长,给社会造成了歧视性的误导。

3,中职与高职缺乏统一性,协调性,互助性。

4,中职没办好,高职也没办好。

从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影响,没有多大用处,就业没有优势。

综上,本来学生家长的老观念就很难改变,再加上以上诸多因素,家长更难接受,让孩子上职业学校,有低人几等的感觉,所以,他们是不愿意让孩子上的。

好哉,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已从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也许这回真的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是谁提倡背诵的学习方法的

古代教学,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背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其所强调的就是背诵。大意是说:很多优秀的诗文,不管理解不理解,先老牛吃草——一股脑背到肚里,然后反刍消化。一旦领会了含意,往往激动得忘了吃饭。

不过,陶渊明强调的是背诵,却没有公开倡导背诵,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一类,只能说说而已。

真正公开提出背诵的作者是李白杜甫。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通过夸耀诵读之多、能量超强,希望得到引荐,而博取一官半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天宝五载(公元746)科考失第之后的悲愤诉说。旨在夸耀背诵之刻苦,才华横溢,本该高中进士,占据重要官职。结果却意外失第,沦为京漂,困顿多年。

“群书万卷长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杜甫《可叹》,表面上赞扬老乡王季友,实际上诗圣疯狂背诵的夫子自道。

李杜之后,强调背诵的声音便纷至沓来,铺天盖地了。

白居易夸耀其背诵之硬功夫,与元稹一起,从皇子陂归昭国里,交替背诵二十多里,樊宗先、李景信在旁,根本插不上嘴。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韩愈的背诵,见于《进学解》。

苏轼则“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见于《沁园春•孤馆灯青》。

陆游则“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就连孙洙《唐诗三百首•序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到老百姓嘴里,就成了“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联来也会凑”。

总之,最早提倡背诵的应是李白杜甫,其中杜甫的影响更大。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