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柴进、宋江和晁盖的钱从哪里来
- 柴进的面子有多大为什么他叔叔房子被占都搞不定
- 历史上曾经荣获“丹书铁卷”的人有哪些
- 柴进一年也不懂武松,宋江为何一眼就断定武松是个人才
- 最后一个字是书的成语有哪些
- 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
柴进、宋江和晁盖的钱从哪里来
宋江是个伪君子,收亡纳叛,结交天下乱臣贼子,和忠义好汉,由于宋江假仁假义,善能利用它人来帮助自己,谋求达到目的,山晨岗劫镖被逼上梁山,害死兆盖以占梁山,散发美言迷惑江湖人,称之及时雨,以奸笑,假流泪,跪拜,等方式去感化绿林好汉,武松,林冲,公孙圣,柴进,卢俊义燕青,武松,鲁智深等一班善良之辈尽忠于它,文人吴用智比张良,都听它的话,不顾众兄弟反对,为了虚荣,招安求官,征方腊兄弟十死八九,童贯赐水银,自知不活,反将余毒害死李逵,其恶毒之心,令世人口沫。
柴进的面子有多大为什么他叔叔房子被占都搞不定
柴进叔叔家的房子(实际上是花园)被占,完全是柴家无礼,柴进纵使有天大的面子,都无法搞定。但是,施耐庵却以这样一个故事,隐含了北宋的开国秘史,也隐藏了这个王朝的先天性不足,是诠释《水浒传》主题“替天行道”的一个重要故事。
那么,柴进的故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誓书鉄券”是怎么回事
《水浒传》中说,林冲发配沧州,别了鲁智深,与董超薛霸进了一家酒店。在酒店中听说这家庄院的主人叫小旋风柴进,他家祖上是后周柴世宗。因为陈桥让位,宋太祖便赐予他家誓书铁券。
有这样一面免罪免死“金牌”,柴进的面子可就大了,胆子也肥得吓人。柴大官人盘踞在沧州道,专门接待资助流配来的犯人。暗地里还是梁山背后的金主,不断把犯了弥天大罪之人送上梁山。
柴进这样干,简直就是谋反。但是,他却又不敢谋反,遇到难事,就想着搬出誓书鉄券,装一装皇室后裔的逼格。然而,《水浒传》中却从来就没出示过誓书鉄券,即便是柴进的叔叔被逼死,自己下了大狱,誓书鉄券也没见踪影。
难道,誓书鉄券原本子虚乌有,是柴进家虚张声势?
其实,赵匡胤从来就没给柴世宗的后人颁发过什么誓书鉄券。但是,得国之后,宋太祖却在深宫禁围内立过一块誓碑。
据陆游的《避暑漫抄》说,这块誓碑共有三条内容,其中规定,柴家除了犯谋逆罪便不能处死,即便是犯了谋逆罪也不得在菜市口行刑。
《避暑漫抄》被一些学者质疑,是不是陆游所做。作者有疑问,但却没有否定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情。王阳明在《宋论》中也证实了宋太祖确实立过这块誓碑,每有新皇帝登基,就必须带着一个不识字的内监,拜谒这块誓碑。可见,宋太祖对柴家后人还是很关照的。
梁山故事时期,宋徽宗在重和元年(1118年)下诏:周柴氏后已封崇义公,复立恭帝后以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世世为国三恪。
林冲见柴进的故事大约就发生在宣和元年(1119年),因而,施耐庵写柴家有誓书鉄券,大概是依据了这两条历史资料。
赵宋官家对柴家的优待,这是柴进面子大得很的缘故。但是,柴进为何要暗地里谋逆呢?
柴进本应叫“郭进”
容与堂本《水浒传》引首中,扼要的讲述了北宋的开国历史。这一小段文字,内容极其丰富,以赵匡胤结束五代纷乱,迎来天下太平为全书立意,维持“天下太平”就是替天行道。
施耐庵写《水浒传》,无处不是“一击双鸣”,或者“一击多鸣”。在赵匡胤这个历史人物身上,同样是以这样的手法,写了一个双面宋太祖。在赞扬赵匡胤荡平五代离乱的同时,也在文字的夹缝中,隐藏了赵匡胤得国的不光彩历史。
书中写道,陈抟老祖骑着毛驴行走在华山道上,听得路人纷纷传言: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
这句话大谬不然,历史记载,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夺了柴世宗儿子柴宗训的皇位,怎么变成了柴世宗让位呢?
施耐庵不是不懂历史,他是故意把这句话说得颠三倒四的。因为,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而不是“赵点检”。就是这简短的一笔,施耐庵暗中透露了北宋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夺了别人的江山,却编故事说是柴家让位。
也就是这句话,为柴进的故事伏线,等于是交代了柴进为什么要在沧州道资助流配的犯人,又为何要赞助王伦,不断为王伦提供资金和输送人才的原因。
同时,也以这句话暗中点明北宋王朝的先天性不足,走向灭亡是迟早的。
而且,施耐庵颠三倒四的把柴世宗抬出来,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他到底应当姓郭还是姓柴呢?
柴荣当然应当姓郭,因而,柴进也应当叫“郭进”。这一点,也在《水浒传》中写到了。
高唐州隐藏着一段秘史
北宋是没有高唐州的,这里的高唐州实际上写的是“高唐梦”。也就是说,柴进其实还做着皇家的梦。
因为是隐写北宋历史,施耐庵不像隐写明朝历史那样,有太多的顾忌。因而,在揭露北宋得国秘史方面,写得还是比较直白的。且让我们排除传统读法的影响,细细读一读高唐州这段故事,来看看柴进的“高唐梦”究竟是什么。
柴进与李逵来到了高唐州,见到了被殷天锡打伤的柴皇城。接待柴进的人是柴进的婶娘,柴皇城的继室。
这处细节简直就是在直白了,柴“皇城”说的就是柴家的皇城,柴进还亲口对李逵说,这里是“禁城”之地,比不得你们的小山寨,不要闹事。
皇城,当然就是禁城之地了。
还有一处比较奇怪的写法,说的是柴进的婶婶是“继室”。可不就是继室吗?郭威无子,便收养了柴皇后的侄子柴荣为义子,并很快立为皇太子,继任了后周天下。柴家皇城就是“继室”,而不是郭威的嫡派子孙。
如此一来,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赵匡胤得国后,恢复了柴家本姓,大家都是“继室”,谁做皇帝都合法,咱老赵绝不是背叛篡位。
赵匡胤编故事,也在高唐州这段故事中有隐写。打死柴皇城,最后捣毁柴氏“禁城”的人,名叫殷天锡。这个殷天锡,施耐庵还给了他一个“直阁”这样的官职。所以,又叫他“殷直阁”。
直阁,就是龙图阁、秘阁中仅次于编修官的官员,也就是直阁有编纂历史的职责。那么,这个直阁编了什么样的历史呢?他所编的历史,就是“因天袭”——他就叫“殷直阁”嘛。
说完这么多,再来梳理一番题主的问题。柴进面子很大,赵匡胤及其子孙也十分关照柴家。但是,由于柴家被恢复了本姓,等于是降低了皇室身份。
施耐庵以柴进的故事,结合“引首”的伏笔,了结了一场历史“官司”。赵匡胤编造“因天袭”而让柴家恢复本姓固然不对,但柴进还在做高唐梦,也不过刮一刮“小旋风”而已。
时过境迁,柴进的皇室身份也到头了,高唐梦碎,且上梁山“做贼”去吧。赵宋王朝的“因天袭”也该曲终人散了,“因天袭”再牛逼,还是在“黑旋风”的拳下丧了命。
历史上曾经荣获“丹书铁卷”的人有哪些
始于汉高祖,后代沿之。原以丹书于铁板,故名。涌进仅为颁发给臣下的一种封侯及荣誉凭证。 南北朝以后,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西魏还密赐予欲归附者,作为归附后享有特权的保证,并听世相传袭。 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规定。形制历代不一,所世基本上仿唐制。 金朝铁券状如卷瓦,刻字画栏,以金填之,半予功臣,半留内府,以御宝为合。 明洪武二年(1369)封功臣,因唐制有所损益,形亦如瓦,分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赐功臣履历、恩数,中镌免罪,减禄之数。封号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难推诚;余则为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给功臣,右藏内府,有事则合之,以取信。洪武三年,赐铁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铁券,又赐公及故公共八家。永乐初,靖难功臣亦有赐者。你根据这段历史再去查找,应该能找到一些。
柴进一年也不懂武松,宋江为何一眼就断定武松是个人才
宋江看人有一套看武松就很准
先回答问题,柴进一年也不懂武松,宋江为何一眼就断定武松是个人才?我的回答是宋江看人有一套,看武松就很准。
宋江面黑身矮,不过一文面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出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凭什么让梁山好汉拜倒在地,生死追随?
柴进庄上初遇武松,两人相处短短十数日,宋江即令打虎英雄五体投地,从此忠心不贰,宋江驭使好汉,果然有其过人之处。
武松是个英雄,此时世上没人识得这个英雄,没人认可他这个英雄,只有宋江识他认他是英雄。月下观美人,灯下看英雄,这话一点也没说错,宋江就是在灯下仔细看那武松,看的结果是:果然是一条好汉。但见: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当下宋江在灯下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中甚喜。只这一个“喜”字,便显得宋江高人一等。
宋江看武松,只为看出他是个英雄人物,因而心中甚喜。宋江这一“喜”,比世上庸俗之辈,利禄之辈,权势之辈,境界高下历历分明。
宋江看武松,不仅看到了英雄之貌,身躯凛凛,相貌堂堂,眼射寒光,胸脯横阔,不仅看到了英雄之威,有万夫难敌之威风,如摇地貔貅临座上,而且看到了英雄之志与英雄之胆,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看相貌看气力看威风看胆量看气质看志气,宋江一眼看穿看透武松,把武松的一个勇毅魂魄摄将出来,叫武松如何不心折。
宋江只看一眼,就看出武松是个非凡英雄,柴进看武松看了一年,只当他是个一般的江湖落魄之人,两人的眼力差距如此之大。
此时的武松,江湖上籍籍无名,打虎英雄的光环是后来才顶在头上的。柴大官人对他的称呼是“大汉”,他没有叫得响的名号。打伤了人流落江湖,在柴进处备受冷落,又发了疟疾,无人照顾,寒冬时节,身上单薄,只得自己把一锨火在那里向,英雄落魄到了极点。落架凤凰不如鸡,虎落平川不如犬,谁会认他是个英雄?
英雄是有缺点的,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都嫌弃他,去柴进跟前告他许多不是。柴进虽然不赶他,相待他却慢了。柴大官人本来就不把武松当英雄,待听到众庄客搬弄口舌,待他更不堪了。脾气如此糟糕的人,谁会认他是个英雄?
武松吃醉了酒,性气刚,爱打人。宋江不小心踏翻了他的火锨,武松把宋江劈胸揪住,不是柴进来的及时,宋江定吃一顿饱打。武松准备送一顿拳头给宋江做见面礼,宋江充分领教了武松的脾气。
但就是这个宋江,认这个落难的英雄,认这个柴大官人庄上人憎狗厌的英雄,这叫武松如何不视他为真大丈夫?
宋江的眼光见识胸襟,实在高人一等。
如果只是识英雄认英雄,武松这样的英雄未必会生死相许。宋江惜英雄重英雄,更是人所不能。
这里有两处细节,第一处是:宋江大喜,携住武松的手,一同到后堂席上。第二处是:柴进携住宋江的手,人到里面正厅上,分宾主坐定。这里突出两个“携”字,柴进携宋江的手,柴进惜宋江重宋江,宋江惜武松的手,宋江惜武松重武松。金圣叹曾取笑宋江,说他“一生好携人手”。这没什么好取笑的,宋江并不是随便好携一个人的手,要这个人的手有分量他才“携”,尤其是“携”第一次见面的人的手。宋江“携”武松的手,表明他们一见如故,也表明宋江对武松的爱重。
当晚,宋江“就留武松在西轩下做一处安歇”,一连十数日抵足而眠。宋江并不和柴进如此亲近,并不和自己的弟弟宋清一处安歇,宋江和新婚燕尔的娇滴滴的阎婆惜也不曾如此情重。宋江对武松爱重到了极点。
过了数日,宋江将出些银两来与武松做衣裳。虽然最后出银两的是柴大官人,但柴大官人不会主动想到武松需要换一换衣裳了。只有宋江如此细心,要让英雄穿得体面些。
武松终于要回去了,是宋江带同弟弟宋清送武松一程,柴大官人送了银两,却不曾送归人。这里明明是印证武松的话:“他便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宋江是真大丈夫,柴进不是大丈夫。
宋江送了五七里路,武松多次说“请回”,宋江说:“容我多送几步。”三人寻了一间小酒店饮了几杯,看看红日将西,武松纳头拜了四拜,拜宋江为义兄。宋江取十两银子送与武松,武松推脱不掉,拜受了。
武松是情不自禁地纳头四拜,此后他从没跟任何人纳头四拜过,打虎英雄已经是视宋江如兄如父。
武松不是银子能收买的。出柴进门时柴进送了他金银之物,当着宋江的面柴大官人不可能小气,况且所送的还有金子,推测比宋江的十两银子只多不少,但武松没怎么看重柴进所送多还是少,因此深知武松心理的施耐庵这样写:柴进取出些金银送与武松。后来,武松与宋江孔家庄重逢,孔太公送了武松足足五十两银子,武松也没有对孔太公和孔明孔亮纳头四拜。
武松告别宋江后,一路上寻思:“江湖上只闻说及时雨宋公明,果然不虚!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他不知道,宋江立在酒店门前,望武松不见了,方才转身回来。宋江和武松之间情深义重,叫人好不感动。
宋江惜英雄重英雄,对武松是付出了真感情的,唯真情才能动人,唯真情才能打动真汉子。好汉们是直肠子汉子,一个个都是真性情,跟他们玩假惺惺是玩不通的。
武松最重兄弟情,事亲哥哥武大如父,但武大并不能真正给予他一个父亲所能给予的,而这一点宋江能给。宋江是他义兄,从武松的心理上说,更把他当父亲。宋江给予他的,是父亲一般的关爱,也是父亲一般的教诲。
惜英雄重英雄还不是宋江最可宝贵的,能够教化陶冶英雄才最难做到,宋江恰恰做到了这点。
《水浒传》原文写道: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发了。武松什么样的前病?这里不是指他的疟疾,而是指武松好酒使气,性气刚,容易打人。这是武松的顽疾,他逃到柴进庄上,就因为酒后醉了与人相争,一时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武松逃难倒也不怎样,让他亲哥哥武大受苦吃官司,这是武松痛心疾首的。但武松再次回到亲哥哥身边,再也不曾任气打人,坏脾气改得很彻底,这是宋江教诲之功。我们可以想见,宋江与武松十数日抵足而眠,宋江是如何苦口婆心,谆谆教导,武松又是如何唯唯诺诺,如何痛悔前非。
不唯如此,宋江还始终勉励武松去做大事业,不要辜负了他一身好本事。宋江与武松在孔家庄第二次相见,第二次离别,宋江说:“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得做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这样的谆谆教诲,不由武松不上进。
宋江如此相待武松,认可他,爱重他,教悔他,其言谆谆,其情殷殷,叫武松如何不死心塌地敬重他,甘心为他驱遣?
武松是典型个例,他对梁山其他兄弟,也多半如此,以此好汉们生死追随。毋庸讳言,宋江有利用兄弟做工具实现自己“忠义”理想的嫌疑,驭使好汉时有其权谋厚黑的一面,但宋江不全是阴暗面,宋江有其光明的一面,有其让好汉们真心折服的地方。
最后一个字是书的成语有哪些
最后一个字是书的成语有
伴食中书、闭户读书、闭门读书、秉笔直书、博览群书、不刊之书、刺股读书、大书特书、奋笔疾书、奋笔直书、衡石程书、衡石量书、洪乔捎书、狐鸣鱼书、黄耳传书、黄麻紫书、寄雁传书、据鞍读书、临池学书、目不识书、目不知书、牛角挂书、囊萤照书、磬笔难书、磬竹难书、罄竹难书、然荻读书、三余读书、十年读书、识礼知书、识字知书、史不绝书、手不释书、徒读父书、悬石程书、仰屋著书、仰屋着书、映雪读书、映月读书、鱼笺雁书、折节读书、凿楹纳书、凿柱取书、枕经籍书、咫尺之书、左图右书、不可胜书、公车上书、官样文书、郝隆晒书、鸿雁传书、黄耳寄书、蒋干盗书、坑儒焚书、满腹诗书、皮里晋书、平安家书、蒲牒写书、罄笔难书、儒家经书、铁券丹书、万金家书、挟筴读书、雁足传书、雁足留书、由窦尚书、鱼信雁书、仗气直书、枕籍诗书、振笔疾书、走笔疾书。
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
明初最大的笑话之一就是“免死铁劵能免死”,很多大臣乐颠颠地拿到了免死铁劵,以为自己一生无忧,实际死得非常难看。
为什么免死铁劵免不了死,为何那些被杀的功臣不用劵换脑袋?
免死铁劵没有被大臣用,是因为免死铁劵无法顶一些罪
免死铁劵是朱元璋对手下人的一种高度奖赏,是一种巨大的认可,当时谁要有这么一张免死铁劵,那是一件很牛逼,很值得炫耀的事情。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一口气发出去了34张免死铁劵,其中给公爵发了6张,给侯爵发了28张。从此之后,这些人得意洋洋,以为项上脑袋稳当了,到了最后,却发现,哪里有稳当?不仅不稳当,而且掉的速度很快。这是为何?
因为免死铁劵在老朱当初设定时,有一个巨大的漏洞,什么漏洞呢?那是一句话:“除谋逆不宥外,其余杂犯死罪,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免死铁劵对于谋逆者不免罪,其它罪,自己可以免两死,子女可以免一死。
李善长,大功臣,有免死铁劵,结果因为胡惟庸案将其卷了进去,导致全家70多人同时处死,理由:谋逆。蓝玉,有世袭免死铁劵一张,后来因为谋逆,惨遭灭门,蓝玉被剥了人皮。邓愈,有世袭铁劵,自己死后,儿子世袭,后来卷入李善长案,被诛杀。
像这样被诛杀的例子太多了,理由只有一个:谋逆。在“谋逆”大罪面前,免死铁劵太单薄了,比纸都单薄。
功臣们在拿到免死铁劵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后来因为莫名其妙被卷入,就有了谋逆的罪名。所以说,大多数功臣没有办法用铁劵,因为那唯一的情况发生了,怎么这么巧?实际上,朱元璋如果想杀哪个人,只要把这人的罪名靠到“谋逆”上,此人就跑不掉了,无论有没有劵。
有些人免死铁劵没有用,是因为没来得及用
有些个别死的人,不是不想用免死铁劵,而是没来得及用,比如朱亮祖。
朱亮祖绝对没有犯谋逆罪,但是他犯了其它罪。
朱亮祖在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互相勾结,而且只手遮天,目无王法。有一次,番禺县令道同,要处理一个罪人,朱亮祖前来求情,道同没有给朱亮祖面子,貌似道同危险了。
为了安全起见,为了自己不要被朱亮祖加害,道同递出去一封给朱元璋的信,详细说明朱亮祖勾结豪强,为非作歹的事情,以及干涉自己判案的事情。
但是,朱亮祖速度更快,以道同不尊重上级,胡乱判案为理由,准备收拾了这个小官员。当朱亮祖的手下快马加鞭赶到京城时,道同的信还在路途中晃晃悠悠地走着。当朱元璋看到朱亮祖告了道同的文章时,朱元璋怒了,这还了得,一个小小县令竟然对一个侯爷如此行事,朱元璋下命令:斩了这个县官。
道同人头落地后不久,朱元璋收到了道同的书信,一番调查后得知道同死得很冤,这一切始作俑者竟然是朱亮祖。这把朱元璋气得够呛,快速把朱亮祖和他儿子招了过来。
朱亮祖吓坏了,但是仗着自己有免死铁劵,朱亮祖来了。以为朱元璋要让人斩杀他,没想到朱元璋亲自动手,不用刀,不用剑,拿了一根铁鞭子,对朱亮祖父子一顿打,只是火候没掌握住,最后两人被打死了。事后,朱元璋说道:“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啥意思?我太生气了,只是手底下没控制住。
是的,没控制住,把人打死了,好一个理由。朱亮祖压根没想到自己父子俩会被鞭子打死,谁想到朱元璋出手如此重呢?免死铁劵都还没来得及用呢!
除了谋逆的,除了失手打死的,还有个别直接赐死的,总之,朱元璋想要弄死你,你整上十个免死铁劵都没有用。
总体说来,免死铁劵不免死,因为它第一防不住“谋逆”罪,其次它对“失手致死”也无可奈何,如此免死铁劵“有和无”实在区别不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