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理解龚自珍提出的“尊情”说和“经世致用”说?怎样理解经世致用,和而不同_经世致用_历史_历史学

本文目录

  • 该如何理解龚自珍提出的“尊情”说和“经世致用”说
  • 怎样理解经世致用,和而不同
  • 为什么历史学在古代是经世致用的学问,现在历史学成了冷门
  • 是谁最先提出“经世致用”的

该如何理解龚自珍提出的“尊情”说和“经世致用”说

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正直所谓的“乾嘉朴学”盛行的时期。在这个时代里的知识它都是伫立在一个畸形的繁荣里,或许知识分子需要以个性扭曲以及丧失独立精神为代价才能加以适应。针对这种伪饰之风,龚自珍会提出叛逆的主张,就是要追求这种生命内在的东西,洗涤矫情的社会习气。他曾说过:道焰十丈,不如同心一车。尊情说虽然可能奉行有些让人觉得不顺畅,让知识分子唯唯诺诺的心一时无法得到转变,但是应该算得上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而经世致用在龚自珍看来那就是肯定经世的意思,它必须以现实为依据,不通乎当世之务,不知今世之施于今日之孰缓,孰亟,孰可行,孰不可行也。

怎样理解经世致用,和而不同

经世致用是明清时期的顾炎武等思想家提出的对于做学问的要求,意思是说做学问要有益于国事、有益于人民。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儒家理想境界的君子应该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心胸宽广,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讲求和谐相处,有成人之美的这样一类人。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毫无原则性和主见的附和一些人,以求得绝对的,无底线的一致相同。

为什么历史学在古代是经世致用的学问,现在历史学成了冷门

有一次在图书馆溜达,发现T类的书,怎么这么多,T几几点后面能到600,甚至过千。历史的书为啥这么少呢?后来才明白,学科研究的冷热度是不一样的。再后来明白,学科遇到的历史进程是不一样的。

(历史)

有一个简单例子: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几个人,

一个人学了农业,月入四千三在大棚;

一个人学了采掘,月入七千在煤矿做工程师;

一个人学了汽车制造,月入两万在长春造汽车;

一个人学了计算机,月入五万在杭州敲代码。

(冷门专业)

他们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多少只分,但每个学科的历史进程不一样,你选择了这个,个人的努力只能在这个范围内体现。历史也是如此。

这次我就不从历史学科自身的细节问题谈了。主要从学科演化的角度去谈。

有人说,在古代历史学地位很重要,巴拉巴拉的。其实翻开《汉书艺文志》看就会发现六艺略里面最后一类是春秋;到了《隋书经籍志》的时候,分类是经史子集。相对于史,古代人更注重经。

(汉书艺文志)

在西方更是这样,宗教的地位长期排在历史前面,或者说写历史是宗教家业余的事,就像经济学家写经济史一样。

到了近代科学革命产生后,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都得到了发展,社会变得复杂化与科学研究的推广,社会科学应运而生,历史的地位更边缘了一次。

(科学革命)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应用科学得到了大的发展。为了应对复杂的社会治理,社会科学也发展越来越迅速。可以说历史在这个问题上承担的作用越来越低,毕竟社会治理是专门之学,总不能指望一个研究军事史的去带兵打仗一样。

在第三次革命时期,你会发现基础学科的收益已经变低,许多应用科学也在变低。只有计算机是朝阳。在社科领域也是,只有金融是朝阳。

(金融与计算机)

总结,在历史上历史就没有那么显赫,随着近代学科的细化,历史变得更加边缘。除了理想主义者,多数人都会用脚去投票。而且从中长期来看,这种现状不会改变。

其实认真看19大报告就会发现未来赚钱的专业与领域在哪。学历史会明白官方文件很重要,这也许是学历史的意义吧。

特约作者:阿狗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是谁最先提出“经世致用”的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我校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