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军制敌无往不胜,康乾构建全面盛世,有人却说“清朝”成为了“屈辱”的代名词,你怎么看?为什么李鸿章的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中无往不胜,却在甲午战争中输的一塌糊涂_关羽_苏联_无往不胜

本文目录

  • 八旗军制敌无往不胜,康乾构建全面盛世,有人却说“清朝”成为了“屈辱”的代名词,你怎么看
  • 为什么李鸿章的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中无往不胜,却在甲午战争中输的一塌糊涂
  • 武圣关羽真的是无往不胜吗
  • 先发制人必定无往不胜为何即便大雷雨计划实施苏联也必然失败

八旗军制敌无往不胜,康乾构建全面盛世,有人却说“清朝”成为了“屈辱”的代名词,你怎么看

人常言: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然而,满清朝却是一个例外。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一中央王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历时九十八年要长得多,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清军入关时兵数仅20万余,连同老百姓最多百万人,在进入汉族的汪洋大海之后,非但没有被淹没,反而在短时间内有效平定了汉族等各民族、各种政治势力的反抗,建立起持久而稳固的统治。这与他们的八旗制有很大的关系。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是建立于努尔哈赤时期,最初的时候,是将满人分在不同旗下。平时的时候,跟普通老百姓一样,负责种地。到了征战的时候,就穿上军装,成为士兵。在初期,每三个男人当中,就有一个去当兵。刚开始八旗军是很能打的。首先是他们的单兵作战能力,八旗军的满八旗和蒙八旗的士兵都是从小练习骑射,而且他们内部经常打来打去,非常彪悍。主要有明朝叛变的部队组成的汉八旗当时就装备火器,成了八旗军的精锐部队。其次八旗军有象多尔衮、阿济格这些身经百战的顶级将领。在《武备要略》里程子颐说过,八旗军1个牛录有50披甲,1个披甲给2匹马,1匹骑乘,1匹作战。另外1个披甲还有4个奴仆,1个饲养马匹,1个管理盔甲,1个管理饮食,另外一个管理武器装备。也就是说八旗出战10万人,真正的披甲战斗兵只有2万,其余8万都是服役奴仆。《李朝实录》说过八旗一个军阵包括100名别抄,100名长甲兵,100名短甲兵和100名双重甲的重甲兵。这400人是一个战斗单位,一起协同作战。八旗一共9.6万人,其中战斗人员2万。被八旗军打怕了的明朝辽东总兵李如梅说过: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虽以十人来犯境土,即报辽东而求救。西北虽有鞑子,皆不如此贼。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7000八旗军,其中只有3000披甲,战斗力超过10万日本军队,比蒙古鞑子还要厉害。可见当时八旗军的战斗力十分恐怖。所以,八旗军在辽东斩杀明军数十万,均为明军精锐,在1644年以前5次入关扫荡,攻破州县数十个,俘虏人口几十万,而自身损失却很轻微。可见,双方战斗力差距太大,八旗军骑兵作战机动性强,肉搏能力也大大强于明军,马上射箭更是汉人骑兵做不到。就算李自成征战无数的起义军,在山海关作战中,被2到3万战斗力在满洲中算一般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像切菜一样斩杀大半,明军更是连满洲兵中战斗力最弱的镶蓝旗都打不过。这样看来,还是实力决定一切,八旗军打下江山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还有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是这支军队,在乾隆时期,已经开始丧失战斗力。在乾隆末期的白莲教起义中和晚清太平天国兴起时,八旗军早已没有了战斗力。在嘉庆二十年的一次阅兵中,八旗军200个人射箭,能全部射中的,也只有5个人。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八旗军,为何衰落到这种地步?这就是东北人常说的“护犊子”造成的结果。打下江山后,清朝皇帝开始论功行赏,对八旗十分厚待。除了给钱,还在驻地上直接给八旗军修建房子,并且负责他们从婴儿到坟墓的各样大事。红白喜事,婚嫁丧娶,都可以领到一笔银子。如果不幸阵亡,朝廷会负责照顾他们家人,并且还搞了个世袭制度。这么做,朝庭当然是为了提高八旗军的战斗力。但事与愿违。皇帝的好心让八旗军衣食无忧,但也让军队失去了应有的锐气。到了后来,许多八旗兵甚至花钱让人顶替自己训练,接受检阅。他们过着放浪浮华的日子,沉溺于饮酒玩乐,不可自拔。

长此以往,出现被动挨打的局面就是不可避免得了。清朝末年,清政府给国家留下了满目疮痍和无尽的赔款,曾经的世界霸主,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一件件耻辱的事情接踵而来。198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了北京城,同年的8月15日凌晨,慈禧犹如丧家之犬,一路西逃到西安。1901年10月6日,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等等。这种对中华民族的伤害是巨大的。所以才有后来的:驱除鞑虏的呼声。

为什么李鸿章的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中无往不胜,却在甲午战争中输的一塌糊涂

有网友问:为什么李鸿章的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中无往不胜,却在甲午战争中输的一塌糊涂?

在甲午战争,日军评论淮军战斗是这样的,在军旗指挥下,淮军开火比较随意,但是精锐部队射击技术就会好很多。比如,聂士成所部淮军,就有射击到底的勇气。日本人还认为,淮军喜欢一次出动1个营。

在两面军旗指挥下,以2门克虏伯火炮为核心,步兵散开以后,进行散兵线战术射击。但是大体上,呈现一列横队,但是缺乏预备队和纵深。淮军射击,都是军官测定距离,然后全体按照统一标尺距离射击。

并且在50米距离发动冲锋,淮军开火丝毫不会节约弹药,射击比较随意,只要发现对手就射击,那怕是日本侦察兵,也会发射120毫米口径重炮进行轰击。而且,基本都是站姿射击,同时前进。

淮军防御喜欢使用地雷,同时完全不进行白刃战,只通过火力战取胜。淮军不使用子弹盒,而是使用交叉式布带,在布带上有很多子弹巢,这很方便淮军进行快速步枪射击。最后,日本认为淮军的炮兵阵列,战术都更类似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落后日本30多年。

简单说,淮军装备全套洋枪洋炮,采用西方散兵战术,以克虏伯炮为核心的,进行步枪快速射击的战术。打击太平军和捻军,那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日军就显得落后了。特别是日军的步炮协同条件下的白刃冲锋,淮军无法阻挡。

武圣关羽真的是无往不胜吗

谢谢邀请!“武圣”的称号是后来民间的称呼。在汉朝没有这样说法。到了唐宋年间,民间关关羽的庙修的多了起来,特别是宋朝,重文轻武,文化形式发展很快,加上北宋的灭亡,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化的宣传关羽的忠义,忠义成为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民族气节而得以宣扬。到了明清,特别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出现,关羽的圣人形象得以完美塑造。加上王朝政权的封号,更是关羽成为民间被人崇拜的神。其实,多数人是崇拜小说里关羽的义气,而王朝所要宣扬的是关羽的忠心。渐渐的关羽被成为“武圣”。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并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没有小说描述的温酒斩华雄,没有过五关斩六将,没有华容道义释曹操。反而,下邳时,被曹操围困,刘备张飞战败逃脱,关羽是投降了曹操的,没有小说里说的,约法三章。

关羽一生孤傲,马超投降刘备,被封平息将军,都临沮。关羽就写信问诸葛亮“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敌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知道关羽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回信说“……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刘备自立汉中王,封五虎上将,关羽听说有黄忠,马上就有了怨气“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于是,刘备赶快给了他“假节钺”。这是一种权利的象征。

也正是关羽的孤傲,在后来的襄樊战争时,尽管取得了“威震华夏”的威名,可他看不上东吴毛头小伙陆逊,结果被吕蒙白衣过江,偷袭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被俘。后被孙权杀害!

历史上关羽,只是刘备手下一员大将而已,是人,不是传说中的神!

先发制人必定无往不胜为何即便大雷雨计划实施苏联也必然失败

说起二战,苏德战争作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路上作战,苏德战争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在德国对苏联发动袭击之前,苏军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并称霸欧洲的明确计划,这一计划被称为“大雷雨计划”。只是还没有实施就被遭到德军偷袭。

1941年,苏军总参谋部制定了一个进攻德国的方案,也就是“大雷雨计划“,计划明确进攻时间为6月12日,后推迟到7月。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在计划中指出:“为预防敌人的突然袭击,我军的任务已不是防止德军的进攻,而是趁德军正在集结,尚未形成有效防线和诸兵种协同能力之际,对其实施突然打击,并歼灭德军。“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苏军也调到边境线,还有一些边境线上的苏军甚至把铁丝网拆了,把地雷挖了,甚至还修建了不少东西纵向的公路(正好被德军利用长驱直入)。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6月的22日,德军率先发起了进攻,苏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因为当时的苏军是做进攻姿态的,所以缺乏防御的部署和准备,纵深非常薄弱,所以德军能够在战争的一开始一口气进攻几百公里。这正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那么“大雷雨计划”提前实施,会不会成功?不会

1941年德军闪击苏联的时候,西部的苏军可是呈进攻态势的。斯大林如果实施了“大雷雨”计划,能不能出奇制胜打败希特勒呢?实事求是地说,不能。苏联红军在当时无疑是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军队,论装备数量世界军队中也是首屈一指。但1941年以前的苏军,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

在1939年,苏联入侵以前的小弟芬兰,就这么一个小国家,让苏联损失的50万部队,只抢夺了芬兰五万平方公里。就这样的战斗力碰到当时欧洲最强的钢铁洪流,即使先发动袭击也是失败的下场,只不过主动进攻可以避免苏德战争时那种大的伤亡。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苏联实施“大雷雨计划”,也不过是打乱德国的进攻部署,在短暂的调整后,苏联一样回想苏德战争前期一样溃败。如果莫斯科保卫战时,日本不去找美国人的麻烦,而是协助德国从西伯利亚进攻,可能苏联就没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