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这个国家如何人文环境如何?如何客观的评价蔡元培_波兰_蔡元培_鲁迅

本文目录

  • 波兰这个国家如何人文环境如何
  • 如何客观的评价蔡元培
  • (渝)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 为什么我看到有钱人,都娶了好几个老婆,而且一个比一个年轻

波兰这个国家如何人文环境如何

它被史学家定义为“贫穷的、天主教的、内陆的不列颠——领土被敌人而非海洋包围”;它以“只要我们活着,国家不会灭亡”警醒鞭策国民勿忘历史;它在中世纪“百年辉煌”500年后以加入欧盟为契机迎来新的“甜蜜机遇”。

波兰共和国,面积31.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794万(2016)。

全境地势平坦,呈南高北低、中部下凹状,国土的75%在海拔200米以下,地理上属波德平原,仅3%的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这里河湖密布,河流均属波罗的海流域,9300个湖泊占全国面积的1%稍多。波兰属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春、秋气候宜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潮湿。

波兰拥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煤、硫磺、铜、银等闻名,波兰是全球最大的琥珀加工和集散地、国际琥珀总部和年度展会所在地。波兰硬煤储量约459亿吨,褐煤139亿吨,分别可供开采150年和30多年,油气等不能自给。

波兰是世界上族裔同质性最强的国家之一,宗教信仰亦然。波兰人占人口总数的98%,波兰语为官方语言,属印欧语系的西斯拉夫分支,用拉丁字母书写。居民的95%信奉天主教。全国人口城乡之比为60.2%:39.8%。海外波裔人超过1300万,其中美国850万。

学者以乡村教堂作为波兰的文化象征,进而指出“波兰所走道路主要受到其农民根基、异族统治历史和天主教三个因素的影响,三者决定了波兰人民对自己的认识,决定了波兰人的行为方式和习俗”。

学者由此断言:教堂是波兰人的避风港、精神家园,波兰人的意思就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和波兰特征在一定程度是等同的。该国一直保持小村镇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结构,农民构成了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力量。

波兰从公元966年接受天主教为国教,它在波兰历史和社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国家沦陷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教会起着维系统一、警醒人民时刻不忘波兰人责任和义务的重要作用。波兰人笃信天主教千年不渝,乡村教堂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均坐落于村镇的中心或山丘显眼处。据称波兰所有重大节日都是宗教节日,波兰人一般纪念庆祝自己的“取名日”而“忽略”生日,取名日实为同名圣徒纪念日。

波兰人老实、冷漠、多疑,与世无争;自由奔放,热衷走南闯北,追求新奇;重视创新,恪守纪律,谦卑而自抑;喜欢安静、平和,有时不乏浪漫之情;性格中不无倔强,甚至顽固;他们为自由不怕流血,却害怕为创业而流汗……

公元966年是波兰历史的“元年”,皮亚斯特王朝大公带领臣民皈依基督教。1320年,皮亚斯特王朝统一波兰,国王在克拉克夫加冕。1386年,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联合形成雅盖洛王朝的大波兰。公元1500年,大波兰统辖1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多民族、多信仰居民750万人,成就“百年辉煌”。1569年7月,波兰—立陶宛联邦诞生,首都从克拉科夫迁至华沙,史称第一共和国,它一直延续到1795年波兰亡国。

1772、1773、1795年,波兰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殆尽,它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123年。1806年,东布罗夫斯基率军解放奥地利占领的波兰土地。1830、1848、1863年,波兰先后爆发大规模反抗俄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盛赞波兰民族为“欧洲不死的勇士”、“波兰人和革命者是同义词”、“一直以全世界革命战士的身份进行战争的民族”,称波兰为“东欧民主策源地”。

1918年10月,第二共和国诞生,民族解放和统一事业的领袖毕苏斯基执掌国家。20世纪30年代后期,地缘政治中脆弱的波兰面临纳粹德国和红色苏联的双重挤压,1939年9月,波兰成为二战全面爆发最先“罹难者”。

战后,波兰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1989年,团结工会大选获胜,开启市场经济进程。

作为“新欧洲”的领军者,波兰融欧、反俄、亲美坚定不移。1999年,它是北约东扩的首批成员之一,2004年加入欧盟至今,经济保持近4%的年均增长速度,还躲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成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自由和竞争力经济体排名中地位稳步攀升。2016年波兰实现GDP4695亿美元,贫困率为17%,预期寿命78.2岁。它是申根公约国,不在欧元区内。

波兰在经济和文化上靠近“母亲欧洲”,在安全与外交方面倒向“父亲美国”,接受反导系统和美军基地......欧洲舆论认为,作为曾被德国和俄国控制几个世纪的国家,“历史特点”是一种让西欧国家费解的强烈情绪,它是波兰在大西洋两岸彼此疏远之际依赖美国的根源。

如何客观的评价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在当下的文章中,往往强调他忠厚长者的一面,因为他确实与蒋介石、鲁迅、胡适等人均保持了终身友谊,却忽略了,蔡元培也有老于世故、工于心计的一面。

毕竟蔡元培也是政治家,在政治场中,没有起码的技巧,是很难屹立不摇的。

1、兼收并蓄带有其他含义

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出长北大时,提出了兼收并蓄的方针,这被认为划时代的贡献,但事实上,不能仅从教育本身来看这四个字,蔡元培先生这么说,还有其他含义。

图片说明:清末,在德国留学期间的蔡元培。图片来源:fotoe/视觉中国

蔡元培出任前,北大由“严复帮”把持,这些人多有旧学功底。严复本人科举屡屡失败,他的文章写得不好,他的《天演论》幸得名师吴汝纶的润色,吴是桐城派大师,严复曾跟着他学古文,遂使《天演论》一炮走红。

图片说明:吴汝纶是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晚年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曾为严复补习古文,经他润色的《天演论》传诵一时,据周作人说,他和鲁迅经常背诵其中文字,二人均能背一半以上。

严复虽是近代启蒙第一人,但他一生对旧学充满自卑感,反而成为旧学的忠粉。

“严复帮”主要是福建人,如林琴南、辜鸿铭等,此外还有以林损为代表的温州帮。

蔡元培提出兼收并蓄,其实是放出明确信号:他向往新学,但不会打击“严复帮”,二者可以并存。

图片说明:今人多夸张辜鸿铭之怪,辜鸿铭本在张之洞幕下,但长期未得提拔,进入北大后,成为严复的班底。此人说话夸张,自称拿了21个洋博士,会10几种外语,还是八国联军头目瓦德西的师傅,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等,其实均是胡说,辜鸿铭只有硕士文凭,会英、法、拉丁等语言,瓦德西比他还大,且瓦德西出身贵族,怎么可能给他当学生。蔡元培长北大后,辜鸿铭甚至给学生开小灶,生怕自己教的学生成绩差,可惜后来还是被排挤出北大,因收入锐减,晚景凄凉。

辜鸿铭神话多是林语堂上世纪30年代才编出来的,因林与辜是老乡,且经历相似。

2、蔡元培利用“浙派”排挤“严复帮”

蔡元培进入北大后,重点发展“皖派”和“浙派”。

皖派以陈独秀为代表,有胡适、刘文典等。

浙派则有周作人、汤尔和、沈尹默、马裕藻、马叙伦、沈兼士、钱玄同、朱希祖等。

在他们努力下,特别是在陈独秀的冲击下,“严复帮”大失方寸。需知,林琴南是支持白话文的,清末时还曾参与白话报的主编工作,在1919年前,他虽然以文言文著称,但被认为是文坛领袖。

在陈独秀不断的挑衅下,终至林琴南方寸大乱,加上被踢出北大,故写小说恶骂蔡元培。蔡元培虽表面上未予追究,但从心理上对浙派更加倚重。

图片说明:汤尔和将蔡元培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利用谣言将陈独秀轰出北大,在日据时期,他积极参与伪北大建设,被时人视为汉奸。

然而,蔡元培比较诚实,远不如汤尔和、沈兼士、马叙伦等人老谋深算。到后来,浙派关起门来成为一个小团体,蔡元培凡事均被其左右,遂有后来将陈独秀轰出北大事。

严复先生曾说:“蔡孑民(即蔡元培)人格甚高,然于世事……偏喜新理,而不识其时之未至,则人虽良士,亦与汪精卫、李石曾、王儒堂、章枚叔诸公同归于神经病一流而已,于世事不但无补,且有害也。”

3、蔡元培并不淡薄功名

蔡元培为人不喜细务,所以能被汤尔和等人所利用。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命,愤然辞职。

当时蔡元培的顶头上司是傅增湘,傅是著名藏书家,时任教育部长,而鲁迅正在教育部当佥事。他在文章中曾提到傅增湘到京师图书馆看宋版书,最后还了盒子,却没有书。当时鲁迅负责,吓得够呛,忙追问,幸傅增湘尚未出图书馆门,他转头斥责自己的奴仆:让你们放回去,居然不放回去,真是混账。

鲁迅至少两次在文章中写到这件事,只是用F来替代傅增湘。这就是著名的“盗书”典故。

图片说明:鲁迅反感傅增湘,还有一层原因,鲁迅也藏书,一度缺钱,求人收购,傅增湘看了,给了一个奇低的价钱,鲁迅大怒,以后与傅增湘的关系遂不睦。

对于盗书,鲁迅曾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中国的东西,只要是公物,懂行的会将它偷完,不懂行的会将它毁坏完。

傅增湘对蔡元培其实是很支持的,否则蔡不可能一再抗命。蔡辞职,固然有与学生发生殴斗、感觉受辱的一面,也有以进为退的意思。

蔡元培离开北大时,自称“胃疴”,是一句灵活性很强的话,此外,当时代理校政的蒋梦麟、英文科主任胡适等人均视蔡为校长,北大当时会计课负责人是蔡的内弟。其实是欲擒故纵。

民国政府任命诗人蒋智由替代蔡元培,蔡元培马上给蒋写信,庆祝他上任,其实是探口风,蒋当然明白,立刻在《晨报》上发表声明,称:“校长之职,虽异仕途,亦决不投身其中,致受牵率。”

蒋智由是非常明智的,后来民国政府让胡仁源当北大校长,结果被驱除出校,北大学生拒绝承认他,北大教职员也声明“除蔡元培外,绝不承认第二人”。

4、为杀回北大,与李石曾交恶

国民党有所谓四大元老,即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

他们在国民党成立、发展过程中做出过较大贡献,他们非商即文,不太介入政治,时人视之为新“商山四皓”。

曾留学法国的李石曾因拿到了法国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主导权,和胡适一样(胡适在英国退还庚款委员会中任职),成为当时财力雄厚、足以号令文教界的关键人物。

国民党北伐成功后,李石曾和蔡元培都主张采取法国的大学区制,就是将全国分成几个大学区,分别设一所大学,一些中学和小学,中学和小学归属大学校长统领。

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大大节省办公经费,后来中法大学即采取了此法。

可这就涉及要取消北京当时许多大学,并为中国大学,这让拥有历史的北京大学极为不满。

蔡、李力推大学区制,因为蔡想回北京当中国大学校长,他没想到,李石曾也有此意,但李一直隐瞒了自己的想法,到关键时刻才摊牌,蔡、李多年友谊因此崩溃。

图片说明: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后来创办了中法大学。

在关键时刻,吴稚晖耍滑头,突然转向支持李石曾,蔡元培被迫退出。李石曾在北京设立了中国大学筹备处。没想到,北大学生冲击至,将筹备处捣毁,还殴打了相关工作人员。李石曾侥幸逃脱,此议遂罢。

图片说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他文章极为犀利,以骂著称,远比鲁迅文笔要激烈得多,但营养却较少。吴稚晖后来曾为偏向李石曾而向蔡元培道歉,借口说:我是希望四人之间不出现分裂。但事实上,蔡元培此后与李石曾来往甚少,胡适对李石曾也非常反感,在信中称李是“肤浅之人”,并力主蔡元培当中国大学校长。

从此番波折中,颇可见蔡元培先生也并不是毫无主见的木头人。

5、蔡元培晚年淡出政治

在四一二大屠杀前,蒋介石请四大元老提出意见,蔡元培积极支持蒋,其中原因,至今难明,或有回归政坛之意。

但四一二大屠杀后,蔡元培又淡薄功名,因他在政界、学界、教育界广有人脉,所以后期行事以人为善。

胡适整理北大,将浙派一一排挤出校时,蔡元培未再干预。

鲁迅困窘时,蔡元培给鲁迅找了个撰述员的闲差,不需上班,也没有工作任务,每月干拿100大洋,这笔钱鲁迅领了很多年。鲁迅后来与宋庆龄等建立联系,也是蔡元培帮的忙。鲁迅在私人信件中曾说:我对我那位老乡,其实不以为然,他糊涂得可以。

图片说明:萧伯纳访华时,在蔡元培的介绍下,鲁迅和萧见了一面,当时媒体称鲁迅是“中国的萧伯纳”,后来记者问萧怎么看,萧说接触时间很短,可能鲁迅也是个幽默的人吧。鲁迅对这次见面也不是太兴奋。

然而,在表面上,鲁迅从不曾说蔡元培的坏话,蔡元培帮助很多左派作家脱难,柔石被捕时,鲁迅找过蔡元培,后来丁玲被捕,也是托蔡元培帮忙,蔡最终救下了丁玲的命。

蔡元培中晚年只做善事,不求功名,特别是从来不拿民主之类概念压蒋,这让蒋介石也很感动,蔡去世时,蒋说,像蔡元培这样忠厚的读书人,以后再也没有了。此话包含了对胡适的不满。

毫无疑问,蔡元培先生为中国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也存在性格短板,也做过一些糊涂事,提出这写无损于蔡先生的伟大。

(渝)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拼音:yú

1. 改变,违背(多指感情或态度):忠贞不渝。生死不渝。

2. 中国重庆直辖市的别称。因为重庆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渝”也作为重庆的简称沿用至今。

为什么我看到有钱人,都娶了好几个老婆,而且一个比一个年轻

我又要讲上辈子下辈子了。印度有个男人娶了三十多个老婆,他并没钱。他是一个建筑工人。人的命运好不好都是上辈子修来的。钱财是经常怜悯穷人,布施的。这辈子就有钱。结发老婆是上辈子本来就和和睦睦。后续弦是救助过的女人,只是纯心救助,不夹杂丝毫它意。亲爱的朋友们,单身男女朋友们。要钱财就去怜悯穷人,要家业就怜悯无家无业的人。要长寿就孝敬老人怜悯其她老人或一切生灵。要朋友就自己有诚信。要儿女双全就怜悯孤儿。怜悯,鳏,寡,孤,独,残,疾,就都有了。如果是抢男霸女,打老婆骂汉子,羡慕嫉妒恨,望人穷,那就要一无所有。

一对夫妇结婚以后首先想到的是,孝敬父母,教育子女。亲爱亲属朋友。诚信她人,买卖公平。遵循法则,恪守国法,自律不渝,时刻注意是否能伤害他人,影响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我们要做某项事情,首先考虑到会不会影响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更不要钻法律的空子。那么今生的命运顺畅,来生更好。

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就得到良好的教育。代代相传,昌盛不衰。辈儿辈儿有钱,辈儿辈儿没有单身。

希望朋友们从现在开始修养,修养没有早晚,只要修好了,今生就得利,最起码也得到一个安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