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刽子手,精准狠辣的刀法,能不能打得过大内侍卫?古代不是很乱吗为何刽子手一般人还当不了_刽子手_大内_行刑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刽子手 刽子手 大内 行刑

本文目录

  • 古代的刽子手,精准狠辣的刀法,能不能打得过大内侍卫
  • 古代不是很乱吗为何刽子手一般人还当不了
  • 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为何立即停手
  • 刽子手(guizishou )和刽子手(kuaizishou)是一个意思吗
  • 古代刽子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职业刽子手好当吗
  • 中国最后一名刽子手是谁晚年下场如何
  • 古代行刑的刽子手,都是怎么选拔的
  • 电视连续剧《红高粱》,为啥把刽子手念成kuai子手
  • 曾国藩是圣人还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侩子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
  • 刽子手的刽读音是什么

古代的刽子手,精准狠辣的刀法,能不能打得过大内侍卫

古代刽子手要是论一击必杀的技术,肯定会秒杀大内侍卫!

古代皇宫里的大内侍卫,虽然是武艺高强,但对于一击必杀的技术,肯定是没有刽子手稳准狠,因为大内侍卫是全身的协调能力好,就是在与人搏杀中,可以凭借闪转腾挪的灵活身法,找到空隙刺中对手,而不擅长一刀就斩杀目标。

这刽子手要是在大内侍卫不用身法的情况下,相互直接对砍,大内侍卫真打不过刽子手,因为刽子手几十年,就练习那一个动作,一刀杀,从不多余出第二刀,刽子手出刀的力道和准确度,那会比大内侍卫强太多了。

大内侍卫的脖子,在刽子手眼前一晃,刽子手拿眼睛一看,就能估计出侍卫的脖子有多粗,该从什么角度下刀,该用多大的力道,刽子手的本事,可以说大内侍卫不具备,大内侍卫适合的是在缠斗中攻击对手,找对手的破绽。

大内侍卫在玩刀的情况下,很难会给对手一击必杀,但刽子手能一击必杀,刽子手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任何角度下,找到合适的下刀位置,刽子手一刀斩杀,是经常经历的,刽子手见到死人,那是经常的。

那些大内侍卫要是论实际经验,那比刽子手差远了,有的大内侍卫可能干了一辈子,一场真刀的搏杀都没经历过,刽子手为啥不能成为大内高手的原因,那就是刽子手虽然刀法顶级,但却砍不了太大的活动目标,这跟刽子手的职业有关系。

因为刽子手在出刀的时候,那目标都是捆绑好的犯人,所以这古代刽子手出刀的特点,就是针对这捆绑好不能运动的目标,所以论刀法,刽子手肯定比大内侍卫强,但要是选择正常的比武方式,那刽子手肯定打不过大内侍卫,因为没有大内侍卫身法灵活。

所以这刽子手刀法在好,身体却笨拙,一点灵活度没有,这适合砍固定目标的特点,让刽子手就失去当大内侍卫的机会了,因为大内侍卫需要应对的是灵活目标,如果让大内侍卫和刽子手,站成一排,不允许用身法闪躲的情况下,相互对砍。

大内侍卫的刀法,就会不如刽子手的精准,刽子手的刀,会刀刀毙命,大内侍卫的刀,就保证不了刀刀毙命,这就是差距,刽子手就象古代的刀客一样,出刀快如闪电,一刀毙命,所以说这古代刽子手,能打赢大内侍卫,就得看采取的是什么方式。

古代不是很乱吗为何刽子手一般人还当不了

刽子手起源于什么时候,现在也不知道了,大概自有刑罚开始,就有刽子手这一行当吧。

严格来说,刽子手其实是个不正式的名称,是因为百姓们对他们的厌恶,而给他们起了这样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职务名称。

在以前,刽子手隶属于六部之一的刑部,是结结实实的在编人员,专为朝廷处决犯人的,他们的住所称为“刑堂”,自称为“执事”,或者“刑堂执事”,刽子手这个名字是不叫的。

虽然说古代的社会,不如现代这样安定,可对于死刑的控制一样,都是十分严格,盖“死者不能复生”,为了避免误杀、尽量少杀,古代对死刑的判决也是慎之又慎的。

当然,既然有死刑的存在,自然有敢于尝试的人物,等真的经三司会审,确定死刑之后,刽子手的工作也就开始了。

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觉得k刽子手的工作好像很简单,找个膀大腰圆、凶神恶煞样子的,磨快一把亮堂堂的大刀,抡圆了膀子一刀下去就完事了。

不过这是很明显的工作简化,毕竟我们在电视里看的,和之前百姓在刑场上看的一样,都是刽子手的最后表演,但应了那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刽子手的工作,也不是谁都能做得好的。

就像寺庙收和尚,一要长相端正、二要条理清晰、三要机智聪敏一样,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刽子手,这三种也是缺一不可。

一:长相端正,不同于电视剧里那些恶煞模样一般,真实的刽子手样貌反而是略显清秀、瘦弱,表面看就是一副落魄书生模样,而不是宰猪杀狗的屠夫形态;

二:条理清晰,因为是正规编制,刽子手的修养反而比普通人家高出一等,用老话来说,就是“说话落门落坎”,口条脆,落落大方;

三:机智聪敏,砍头是个精细活,不是一刀就了事了,要经过数年的日夜苦练,才能干脆地砍下这行刑者的人生最后一刀,这就考验刽子手的学习和机变能力了,稍微笨一点、僵一点的都学不了。

刽子手的出师过程,不比“人后受罪、人前显贵”的戏娃子轻松,在初为学徒的头几年,是每天天一亮就要起床,练削豆腐,用砍头的大刀,把一整块豆腐削成一片片薄片。

稍微熟练后,在豆腐上放铜钱,刀过豆腐片成且铜钱不落,才算过了第一关,这样的练习,体力、耐力、细心缺一不可。

除了片豆腐外,刽子手学徒还得随身带着一只猴子,时时观看猴脑后的颈椎位置,盖猴与人一般都是灵长类动物,是用来熟悉砍头时的落刀点的。

数年苦练之后,总执事看学徒本事长了,就会让他亲自操刀,执行一场死刑,这一关一过,学徒也就正式出师,可以成为刑堂执事了。

刽子手的训练过程很苦,但靠着毅力和聪明,总能坚持下来,最苦的恐怕还是一辈子都跟随在身后的谩骂和诅咒,这才是一般人做不了刽子手的原因,除了手狠外,还得脸皮厚,顶得住嘴刀子。

刽子手虽然只是代天行罚,可被砍者的家人却不会这么想,这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为了临刑一刀不受太多痛苦,死刑者的家属也得金银酒肉地送给执刑的刽子手,满脸堆笑的奉承迎合,有钱的人家还好些,普通一点的家庭可能直接一夜回到解放前,真是死了还是个祸害。

可想而知,刽子手在每一次执行死刑时,得承受住多大的怨气,而这怨气,在他卸任之后,换来的更是更大的怒火,虽然不至于明面报复,但暗地里使坏、口头唾沫是绝不会少的。

大多数刽子手在退休之后,生活是很落魄的,因为已经无业可做,也没有别的行业肯接纳他们,觉得晦气,只有一些混出名堂来的刽子手,在平时积攒了不少开刀银,退休后置几亩田地,生活也算是悠哉无事。

不过据说,做过执事的人是不愿和人交往的,因为习惯使然,他们在走路时,总是喜欢走在人后头,瞪眼看着人后脑颈椎位置,大概是在寻找哪个位置下刀,才能干净利落吧。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为何立即停手

法场上,刽子手行刑,午时三刻动手,动手要听监斩官的命令。

监斩官是法场上,最大的官,监斩官虽然官不小,但是比监斩官大的官多了,一级一级往上排,一直排到皇帝,官职能差十级几十级。

在法场上,能喊出“刀下留人”话的人,都有来头,来头都比监斩官厉害,最厉害的是皇帝,圣旨到,如皇帝亲临,不让杀就不能杀,违者是欺君大罪,灭九族。

监斩官混到这个位置,不容易,掉帽事小,犯上获罪交粮本,刽子手,刻苦学艺劈葫芦,养家糊口没有别的本事,杀别人自己也怕死。

平不常,监斩官对刽子手,会有交待,行刑时听见喊“刀下留人”,必有重大原因,必须得住手,既使已经举起刀,说喊停,那怕闪住胳膊闪住腰,那怕改变刀路自己脚面上挨刀,也得控制住,不能下刀杀人,不然的话,连累了本官,你自己也得报销。

刽子手出场,杀不杀人照能得银洋,少杀一个人,阴间少记一笔业障,人不傻,都是明白人,上官有教导,谨遵不商量。

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为何立即停手?不停手不行啊,万一杀错了人,不是好玩的,自己经常杀人,说不定闹不好,自己也落个人头落地的下场!

刽子手(guizishou )和刽子手(kuaizishou)是一个意思吗

普通话读guizishou 没有kuaizishou这种说话 经常我们听到说kuaizishou 其实是错误的!

古代刽子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职业刽子手好当吗

中国最后一个刽子手,就因为不听师傅的劝告砍了300个人头还不罢手,最后落得个断子绝孙,惨死街头的下场。

其实刽子手是一个“香饽饽”职业,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刽子手可是正儿八经的“国营”高薪工种,有的是身强力壮的男子想要挤进来干这一行。

但刽子手可不是空有一身蛮力就能干的,想要入行,就必须从小拜师学艺,不仅要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严格遵守各种规矩。

先用瓜练准头,后用活物练胆量,最后斩香不断方为达成

邓海山出生在湖南的一户农民家庭,本来一家人务农也能勉强温饱,但清末政府的腐败,让他们一家流离失所,当时邓海山已经18岁,为了养活家人,他不得不四处给人做工跑腿。虽然赚的钱依然不多,但比起在家种地,四处奔波让邓海山涨了不少阅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打听到政府现在正缺少刽子手,据说砍一颗头能领赏银4两,这可比自己一年的工钱还多。邓海山觉得自己不怕晦气,又有一副力气,就想去报名试试。

结果“面试”的第一题就让邓海山蒙住了:“你师傅是谁?”

邓海山只得摇了摇头,说自己没拜过师,得到这样的答案,几个兵丁直接把他轰了出去。

这时候邓海山才知道,想要入行刽子手,没有师傅带是不行的。

邓海山拿着手里仅有的一点钱,买了几斤肉和两壶好酒,来到了一个老刽子手家里,请求拜他为师。老刽子手看邓海山诚意十足,又见他面如恶鬼,十分丑陋,是块当刽子手的好料,非常满意,当下就答应收邓海山为徒。

1,练臂力,练准头

刀是刽子手吃饭的家伙,如果上了刑场刽子手连刀都使不好,不但丢脸,还可能给自己惹一身麻烦。师傅先是让邓海山每日苦练臂力,要做到握刀半空不抖,挥刀收刀一气呵成。

在邓海山做到这一点后,师傅开始让邓海山练习准头,他取一冬瓜放在桌上,随即在上面划一条黑线,要求邓海山能一刀准确延黑线切下,却不能用力太猛将桌面砍出痕迹。

2,练胆量

刽子手虽然处决的是罪大恶极的犯人,但毕竟也是杀人,心理关是很重要的一关。普通人可以畏惧血腥,但如果刽子手表现出害怕,那可就成了众人的笑柄。

邓海山先用杀鸡练胆,砍去鸡头后,鸡血喷洒一身不生怯意。然后抓野狗来杀头,一是练胆,二则是狗的颈部椎骨与人相似,可以练习刀法,顺狗颈部两根椎骨的缝隙砍下,手起刀落,狗头落地却无太多鲜血流出,就说明刀法已经合格了。

3,斩香不断

邓海山每日摸黑起床苦练,终于把自己的刀法练到了大成,他能做到点细香一支,眼盯香与烟之间的红点出,起手刀过,火点落地且细香不断。

师傅见他刀功已然出神入化,十分欣慰,他告诉邓海山,今日便可出师,前往应聘刽子手了,只是在下山之前,师傅再三叮嘱他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杀人九十九,必须要停手,如若不然,必遭天谴

只是在成为一名刽子手后,邓海山很快把师傅的叮嘱忘得一干二净,因为这一行实在是来钱太快了。

刽子手的收入共分三部分:

一是行刑后官府给的赏银,这是固定工资。

二是行刑之前,大多数家属会选择贿赂刽子手。虽然不可能免犯人一死,但可以让刽子手下手快点,减少犯人的痛苦,有的家属则多给些钱财,让刽子手行刑时留点分寸,给犯人的首级留些皮肉粘在身上,也算是保个全尸。

三是到刑场后,附近的商家会贿赂刽子手。跟现在的秘密执行相反的是,古代刑场一般设立在人流量最大的街口,比如最有名的菜市口,这样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当然刑场虽然固定,但砍头的位置却可以由刽子手决定,刑场周围的商家为了避免让自家沾上晦气,都会都会花钱贿赂,而刽子手收了钱也会仗义的离得远远的。专挑那些没贿赂的商家门口,来个血溅当场。

刽子手行刑规矩多,且每一步都十分重要

1,行刑前,由监斩官提犯人出狱,押送之前让犯人吃“断头饭”,在此期间监斩官核对犯人身份信息。

2,到达刑场后,刽子手护送犯人家属与犯人见最后一面,确保不会因为重名而押错了人,期间刽子手不得与犯人及家属交谈,更不能攀亲带故。

3,进入行刑位置一切妥当后,刽子手再三与犯人进行唤名问答,确定本人无误,验明正身,监斩官记录在案,开始行刑。

4,此时负责问话的刽子手依然站在犯人面前,而真正负责砍头的刽子手这时才悄然提刀从犯人背后靠近,所谓“防前不防后”,趁着犯人注意力分散,一刀下去,人头落地。

如果直接从正面行刑,犯人难免会因为紧张害怕而不自觉地缩住脖子,给行刑增加难度。

同时这一步也是最考验刽子手眼力与技术的一步,如果一刀砍偏了,砍到犯人的颈骨处导致其痛苦大叫,周围围观的群众立即会大声起哄,作为一名刽子手,这可算是丢脸丢到家了。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如果家属之前贿赂过,事后必然少不了找刽子手的麻烦,职业生涯保不住就到此结束了。

5,行刑过后刽子手必须快速离场,决不允许回头,不然将会被恶鬼缠身。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刽子手不得杀过百人,在斩下第99颗头颅时,必须要辞职身退,从此再也不造杀孽,这样才能保一个平静的晚年。

但邓海山却早就忘记了这些规矩,他舍不得这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他杀到100人没有停手,杀到200人还没有停手,直到最后,他一生竟砍下了300余颗人头,可谓杀孽滔天。

不听师傅劝诫,最终遭到报应,惨死街头

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惩治盗匪法》,规定“死刑需用枪毙”。

邓海山彻底失了业,一生从事刽子手的他根本不可能娶得到老婆,而他本人也自知杀孽慎重,从此以后,邓海山每日吃斋念佛,试图减轻自己的罪孽,他还想入善堂,做一些帮助他人的事情。

所谓的善堂,就是清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民间慈善组织。但组织里的人认为,邓海山的钱都是靠杀人赚来的,阴气太重,不能用来行善,拒绝了邓海山入善堂的要求。

邓海山很是愤怒,他认为自己并不是滥杀无辜,他一生为官府斩除盗寇,算得上为民除害,为什么现在人们反而将他视为恶人呢?

但不管邓海山如何解释,都已经没人愿意接近他了,此后的日子里邓海山经常借酒消愁,大手大脚一辈子的他根本不懂得如何理财,很快他的那些积蓄就用光了。他本想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没想到寺里的僧人也觉得他杀孽太重,不可留下。

邓海山最终落魄成了一名街边乞丐,他一生砍了300余颗人头,大街小巷无人不识他,所以见邓海山行乞,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给他银钱。

终于在1925年,60岁的邓海山孤独地死在了街边的某个角落,不知道最后一刻他是否在后悔,没有听从师傅的告诫。

写在最后

在封建社会,出于迷信与文化程度的受限,老百姓总觉得刽子手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害怕他下一刀就砍在自己头上。但事实上,从邓海山退休后每日吃斋忏悔来看,他并非所谓的嗜杀成性,不过是为了谋求生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其实比起受刑者一瞬间结束的痛苦,行刑之人要承担的阴影却是长年无法消除的,即使在制度更加完善的今天,执行死刑者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有一位曾经执行过死刑任务的退伍军人曾讲述过那次经历:

前往刑场前,他会得到犯人的犯罪资料,抵达刑场后,犯人背对他而跪,听令,开枪,一气呵成,随后立即回身上车返程,枪内仅有一颗子弹,即使一枪不死也由另一人补枪。

即使知道犯人罪大恶极,行刑的时间也尽量做到短暂,但一条鲜活的生命在自己手下消失,他心里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回到部队后,班长给他递了一小瓶二锅头,一饮而尽后闷头大睡一觉才稍感觉好些,在接受了专业心理辅导,又经过了三四天,他这才勉强吃得下一点东西。

除非特殊情况,是不会让一个人去执行两次死刑任务的,即使如此,很多执行过这类任务的人在很多年后都难以彻底平复。

随着社会的进步,死刑也由斩首变为枪决,现在又出现了注射死刑。很多人说用注射处死犯人是“便宜”了这些人,但事实上不论是哪种处刑方法,对犯人来说都是一瞬间的事。处刑方式的进步,更多是为了保护行刑者的心理与身体健康。

从大刀一过血溅当场,到现在的三针药剂每人各注射一只,显然如今的方式更能减轻行刑者的心理负担。

自古以来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我坚决反对取消死刑这一刑罚,但也不支持恢复那些古老的虐待式的处刑方式。不是出于对罪犯的怜悯,而是我们要考虑到行刑之人的感受,我们要保护这些执行正义的人不受伤害。

你认为呢?

中国最后一名刽子手是谁晚年下场如何

中国最后一名刽子手是谁?

在封建社会,所有从事衙役、捕快都属于下九流,从业者属于贱民,三代人都不能参加科举。所以,作为刽子手,更是贱民中的贱民。

不知道第一位刽子手是谁。但中国最后一名刽子手应该是邓海山无疑。

1932年,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处决死刑犯一律用枪决,从此废除了几千年野蛮而血腥的“砍头”酷刑。邓海山作为最后一名刽子手也从此封刀,失业了。

据邓海山后来说,他做刽子手这行老有些年月了,曾经亲手操刀砍下的脑袋超过300颗之多,堆积一起,恐怕是一座小山。师傅说过,“砍头九十九,必须要收手。”不然,斩首太多,造业深重,会死于非命,死了也会进十八层地狱。

刽子手属于“冷门”职业,从业者甚少,但收入颇丰。邓海山每次出“红差”,完事后,会有四块大洋的进项,在当时属于高收入群体。

不仅如此,刽子手还会有其它的隐形收入。比如,即将被“斩首”的犯人,如果家境优渥,家人一定会提前贿赂刽子手,要他干活时,利索一些,让将死之人少受些痛苦和折磨。

因为刽子手砍人用的鬼头大刀,按照行规,从来不磨,所以又钝又锉。认为它杀人太多,杀气太重,经常是砍完头后,用红布一包,弃置在某个旮旯角落。所以前来说情的人,要重金收买刽子手。通常是,每磨一下,银子一两,而要把一把砍刀打磨得又快又锋利,总得需要磨上几十上百次吧?

其实,从事刽子手这一行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拜师父,然后还得刻苦用功,尤其是练习刀法,肯定比厨师更为辛苦,每天都要到市场去买些瓜类,比如冬瓜西瓜南瓜等等,回家后,摆在案头,用颜色画上线,然后,静下心来,无数次的挥刀练习,直到每一刀都落在线条上,这样才算合格。如果练到手起刀落,随心所欲的境界,非苦练三五载功夫不可。

邓海山说他是一个很有职业操守的刽子手。每次行刑后,他总是把鬼头刀磨得又快又锋,就是让他的刀下之鬼死得痛快一些。如果提前得到些好处,他甚至可以做到让犯人保留全尸,砍下了头,脖子上皮肉还连在一起。

所谓“术业有专攻”,邓海山砍头技术已经臻于上乘的佳境——“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但是杀人多了心头还是有些害怕。邓海山每次忙完“工作”后,经常跑到衙门内,央求衙役打他的屁股,回家后,整日吃斋念佛,为死去的亡魂祈祷,以求减少内心的负罪感。但是,他说,可是夜里还是经常做噩梦。

晚年下场如何?

邓海山自打失业后,已经是60岁出头的老人了,前段时间靠年轻风光时积蓄的一些钱财过生活,后来坐吃山空,晚景凄惨。

一般来说,刽子手都是绝户,邓海山也不例外。一生无儿无女,孤家寡人。有钱时,尚有几个狐朋狗友,整日吃吃喝喝,一旦落难,酒肉朋友都作鸟兽散。而且,避他如瘟神,都说他杀人太过,有损阴德,罪孽深重。

后来,他来到善堂(类似于现在的慈善机构),大家都怪他孽障太重,身上的血腥味太浓,就把他当成恶人,拒之门外。

再后来他想出家,了此残身。当寺庙里的和尚知道他那段“黑”历史后,生怕得罪了神灵,惹得众菩萨降罪,于是好言好语,把他“送”出了庙门。

最后走投无路的邓海山,只得在一荒凉处搭了间茅房,遮风蔽雨。但没有多久,邓海山就挂掉了。至于是知何死的?多年后,仍然没有人道得明白。

——丸——

古代行刑的刽子手,都是怎么选拔的

在所有的职业中,可能刽子手是最让人害怕的一种职业之一了。他们刀起刀落之间,就是一条人命。所以人们常把那些作恶多端的人称为刽子手,也表示对这人的厌恶。

但其实刽子手只是一个职业,并且也不见得是一个坏的职业,因为被判死刑里的虽说不免有些冤假错案,但大多数都是穷凶恶极的,刽子手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为民除了害。

那么刽子手是怎么选拨的呢?别看刽子手只是砍个人头啥的,但其实也是一个高精密的工作。刽子手必须精准的瞄准犯人颈椎骨之间的空隙,这样才能做到刀起人头落,不然要是砍在了骨头上,那就在补砍了,但是在行刑上向来讲究只砍一刀,所以必须下刀要准。

所以,刽子手通常是祖传下来的。做为刽子手家族,他们都会有一把十分锋利的宝刀,做为行刑工具。当然也有师父带徒弟的,比中国最后一个刽子手邓海山他就是拜了一个刽子手为师而进入这个行当的。

那想要成为刽子手,必须的勤练苦功。每天拿着刀对着冬瓜练。这个主要是练两方面:一是练臂力,能不能一刀把冬瓜砍成两瓣。二是,练准星。通常冬瓜上会划上横线,看你的刀是不是正好落在横线上的。

那刽子手练好后,就可以上岗了。刽子手去执行任务时,也是相当的讲究的。

通常他们会在前一晚上,把刀磨好并且烧香祭刀;在行刑前,也会先问清楚犯人的名字免得搞错对象。那行刑时,会让一旁站个人吸引犯人的注意力,而刽子手会在犯人不注意的时候,手起刀落完工。

做完做务后,刽子手会头也不回的到衙门交差,还会叫衙差把自己的屁股以示将晦气打跑。

当然了,虽说这是一门职业,但必竟是杀业,因此刽子手有个潜规则就是砍头不超过99个,不然遭报应。那前面提到的中国最后一个刽子手邓海山,他因为只会这门手艺,而且这门活的工资又比较高,据说晚清时期砍个头,还有四个大洋补助。所以邓海山没有听师父的劝告,他一直砍到中国取消了这个刑为止,据悉是砍了300多个头。

不知是不是真的有报应,邓海山晚年的确是比较苦,因为他名气太响,一般人都不愿接近他,他也没有娶老婆没后人,到老年病死在家中,无人收尸。

电视连续剧《红高粱》,为啥把刽子手念成kuai子手

首先,先说一下刽子手的含义,刽子手是古代行刑者对于从事直接处决犯人的职业的人的一种称呼。另外刽子手也可以用来当作骂人“卑劣”的意思,意思杀人不眨眼,现代常常作为一种比喻。

红高粱是陕西方言,拍电视剧为了迎合当地的习惯,也为了更加的平民化,使人们都听得懂,一些地方就有了约定熟成的念法,明知道是错的,但是还一直沿用,各个地方都存在这种情况。

曾国藩是圣人还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侩子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

曾国藩是圣人吗?答:不是!

曾国藩是刽子手吗?答:正是!

据说,曾国藩是蒋介石最崇拜的人。如今,曾国藩的传记与书信在市面上大行其道,其齐身,治国,平天下的言行被某些别有用心与无知者顶礼膜拜为金科玉律。

但是,撕下曾国藩的伪装与画皮,看看他的本来面目。

一,做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封建制度的孝子贤孙,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天京城破,曾国藩不是下令封刀,反而纵兵屠城。面对百姓,面对放下武器的士兵,做为汉人的“曾剃头“没有丝毫的人情与人性,其杀人手段令人发指。砍头,分尸,轮奸,无所不用其极。整个南京大火冲天,尸横遍地,湘军象疯子一样到处杀人放火,很难想象他们的统帅是一个所谓理学大师,博学鸿儒。

二,曾国藩面对太平天国回天无力,乏善可陈,转而而投靠帝国主义,倚靠”洋主子”,利用中外的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农民革命,这种引狼入室的卑鄙行为是一个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的国家重臣所能干的吗?他的“气节“何在?

三,曾国藩号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面对强敌入侵,满清的腐朽没落,曾国藩既没有退敌之策,也没有治国之略,他的下场只能是伴随着清主子和洋主子在中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江河日下中被历史埋葬。

刽子手的刽读音是什么

一、“刽子手”中“刽”字读:guì;二、汉字释义:;砍断:~子手(旧称处决死刑罪犯的人;杀害人民的人)。;三、汉字结构:左右结构;四、刽的部首:刂;五、相关词组:;市刽、刽伍、刽子手、自刽以下;扩展资料:;一、汉字笔画:;撇、点、横、横、撇折、点、竖、竖钩;二、词语释义:;1、市刽shì kuài ;谓刽子手之辈。;2、刽子手guì zi shǒu ;斩首的行刑者。比喻屠杀人民的人。;3、自刽以下zì guì yǐ xià ;刽:西周时的诸侯国名。从刽以下的乐曲就不加评论。比喻从某某以下就不值得一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刽以下无讥焉。”;刽伍guì wǔ;谓刽子手之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