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刘备为什么会知道三顾茅庐就会把诸葛亮请下山)_刘备_茅庐_襄阳

本文目录

  • 刘备为什么会知道三顾茅庐就会把诸葛亮请下山
  • 三国时期刘备为何三顾茅庐
  •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
  • 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下山,只是考验刘备诚意还是真的不愿出山
  •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怎样的
  • 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刘备为什么会知道三顾茅庐就会把诸葛亮请下山

在三国的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故事脍炙人口。这个情节,也成为后世明君对待贤臣的最高礼节。那么,我们有个疑问,那就是这个三顾茅庐中,刘备的行为有一定的不可解释的地方。那就是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非要请诸葛亮出山呢?而且刘备一次次去请诸葛亮,他为何就能够认为,自己肯定就能够请出诸葛亮呢?

一、刘备三顾茅庐。

在历史上,有人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有所疑问。他们认为,刘备作为一代枭雄,什么人物没有见过,不大可能会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诸葛亮如此用心。而且在历史上还有史料,说诸葛亮是主动去拜访刘备,在酒席结束后向刘备献计献策,得到了刘备的赏识的。

不过,这种说法,遭到了很多人的驳斥。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注释者就对那个史料直接进行了反驳。再加上《出师表》中诸葛亮明确的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分《出师表》是官方的史料,不可能会有差错。因此,刘备三顾茅庐的事迹是真实可信的。

在《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三顾茅庐的事迹写得更是惟妙惟肖。从刘备得知诸葛亮的才干,想要请他出山。到第一次寻找诸葛亮不遇,遇到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然后第二次再次探访诸葛亮不遇,遇到了诸葛亮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以及诸葛亮的兄弟诸葛均和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为大家展示了诸葛亮身边亲友的氛围,烘托了诸葛亮的格调。

这促使刘备对诸葛亮更是思贤若渴。不久后,刘备不顾关羽张飞的劝阻,再次走上探访诸葛亮的道路。在这一次探访中,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两人相谈甚欢,诸葛亮探问刘备的抱负,并陈述了自己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构想《隆中对》。两人一拍即合,诸葛亮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出山辅佐刘备。从此君臣同心协力,共同开启了三国历史新的篇章。

二、刘备探访诸葛亮是他迫切的需求。

其实,刘备去探访诸葛亮,并非是漫无目的的举动。刘备去探访诸葛亮,就是抱着请诸葛亮出山的目的。而且,这种目的随着探访诸葛亮的次数增加,向世人表露得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刘备的事业迫切需要诸葛亮的加盟。

刘备在中国北方征战半生,虽然也曾经占有徐州作为根据地,可是最后还是立足不住。他来到荆州,借刘表的庇护暂时安身,但是他心中的理想并没有破灭。他依然想要统一天下,重建汉室江山。

刘备痛定思痛,察觉了自己阵营的短板。那就是自己阵营中,武有关羽、张飞,军事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可是在文臣方面,则没有出色的人才。这跟刘备的出身有关,他虽然号称汉室宗亲,可归根结底还是一介平民。在那个世家大族垄断文化的社会,他得不到这些家族的认可。在他统治下的徐州,也有着陈登父子这样的人才,可是他们宁可投靠曹操,也不为刘备效力。

刘备想要弥补这一短板,也是煞费苦心。他对别人叹息,说自己为了寻访人才,曾经远到深山老林,可以是不能如愿。因此,刘备来到荆州后,就大力招揽人才。这使得刘备思贤若渴的名声传遍了荆州。刘备也是通过投奔他的徐庶口中,得知了诸葛亮的存在。刘备自然是竭尽全力去探访诸葛亮,希望他能够加入自己的阵营,为自己服务。

这是因为,诸葛亮的各个方面的条件,正好符合刘备的需求。诸葛亮并非是他自己所说的躬耕陇亩的人,而是一个有着才能和远大理想的人。在荆州,诸葛亮的人脉极广,和各个阶层都有着广泛的联系。

诸葛亮是跟随叔父来到诸葛玄来到荆州的。诸葛玄和统治荆州的刘表有旧,因此也得以进入荆州的上层社会。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当地大族,而他的岳父更是影响深远。他的岳母是刘表的夫人蔡氏的姐妹,掌握荆州兵权的蔡瑁是她们的亲兄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既有世家大族的统治经验,又有荆州士族的广泛人脉。如果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等于为刘备打开了事业成功的大门。因此,刘备才会不顾一切,用三顾茅庐之礼来表现自己的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三、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也是他的需求。

而从诸葛亮个人来说,也对刘备进行了严谨的考察。我们仅仅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就能够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阵营了如指掌。他不但准确的把握住了刘备的脉搏,还为他量身打造了未来的战略方针。

在《隆中对》里,我们不但能够看到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跨有荆益,两路北伐”的战略目标,还看到了他为诸葛亮的阵营里,首屈一指的武将关羽预留的位置。他所说的那位领着荆州的人马北伐宛洛的上将,非关羽莫属。仅此一举,就将高傲的关羽对诸葛亮的敌视降到最低。到了后来,诸葛亮成为关羽看重的人,有事都要先向诸葛亮问询。必然关羽在得知马超归降的消息后,写信询问的对象就是诸葛亮。

从这些迹象,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于刘备阵营的熟悉程度,也明白了他为自己加入刘备阵营做出的努力。向刘备几次三番推荐诸葛亮的人物,从徐庶到司马徽,都是极度赏识诸葛亮的人。而且司马徽在向刘备再次推荐诸葛亮后,他看到了刘备的心意,说出了卧龙虽得其主的话。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到,诸葛亮认为刘备是最适合自己的君主,君臣相识只差一个形式问题了。

那么,诸葛亮有着广泛的人脉,过人的才能,为何不在刘表的阵营中谋一个职位,反而去躬耕陇亩呢?这是因为,刘表的阵营,没有诸葛亮施展才能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在刘表统治下的荆州,对诸葛亮的才能还是有一定的认可的。但是,当时的人都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人才,可是不承认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那就是“管仲乐毅”。

管仲乐毅是何许人也?前者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丞相,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者则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手下的大将。他率领弱小的燕军,一举打败强大的齐军,险些灭亡了强齐。试想一下,这样的人物,岂能屈居人下,成为蝇营狗苟之人?以刘表的格局,荆州的形势,怎么可能让诸葛亮实现他的抱负?因此,诸葛亮才会躬耕陇亩,等待天时。

终于,刘备来到了荆州。可以说,自从刘备来到荆州,就吸引了诸葛亮的注意。刘备有枭雄之名,再加上阵营人才的短板,正需要诸葛亮这样人才的加盟。因此,诸葛亮才会为双方见面的《隆中对》做了如此精细的准备。

四、刘备与诸葛亮的相见是天作之合。

正是刘备和诸葛亮双方的志同道合,才使得两者能够一拍即合,相互始终。刘备需要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才能,同时也需要他在荆州士人中的人脉和影响。而诸葛亮需要刘备为他提供的舞台,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刘备去三顾茅庐的时候才会充满信心,一定能够请出诸葛亮。

如果我们客观的看待刘备,就可以看到他其实是以刘秀为榜样的人。他想要像刘秀那样,创建自己的汉室江山。诸葛亮明白刘备的志向,也知道自己的抱负,只能依托刘备的事业得以实现。所以,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相见,是完美的天作之合。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后,真的如同他所说的那样,如鱼得水。现代人是不可能知道在那个封建时代,世家大族对文化的垄断。在当时,平民阶层是极难受到良好的教育,更不要说治国理政的经验了。刘备虽然在卢植的门下学习过一些,但是与诸葛亮的知识相比,相差甚远。

在得到诸葛亮后,刘备日夜向诸葛亮请教,两人形影不离,达到了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的地步。在诸葛亮的传授下,刘备的才能突飞猛进,具备了真正的君主才干。从这个时候起,刘备才真正吸引了一大批士人的加入,充实了自己的阵营。

而诸葛亮也发挥了自己善于治国理政的特长,在他的治理下,小小的新野焕发了勃勃生机。诸葛亮采取了各种手段,让刘备得以足食足兵。刘备从刚到荆州时的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发展到水陆军上万的强大势力。这一切,为将来刘备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刘备去世的时候,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更是君臣心心相印的写照。诸葛亮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回报了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情义。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时期刘备为何三顾茅庐

乱世出英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呂布,寄人篱下。刘、关、张虽然胸怀大志,只是草莾武夫,势单力薄,被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的曹操追杀得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

刘备求贤若渴,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礼贤下士,遍搜天下英才以壮大自己。千軍易得,一将难求。初拜徐庶为军师就遭曹操拆台,徐庶感动刘备的仁义,发誓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计,并推荐了诸葛、庞统可辅佐。二者只要得其一就可得天下。

历史证实徐庶惠眼识英才。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欲求贤而不以其道,尤欲其人而闭之门也。诸葛亮虽然得其主,但不得其时!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

刘备三顾诸葛亮的位置就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的诸葛亮家中,该地位于今天的襄阳市古隆中。

一、刘备三顾地自古以来的历史记载都是隆中

1.最早记载刘备三顾地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名著《水经注》。《水经注》说:“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刘备三顾地的地点,并且明确指出“先帝三顾的草庐”就是襄阳隆中孔明旧宅。

此后历代明确提到刘备三顾地的史料还有:

2.南北朝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3.唐李善等注 《六臣注文选》“汉晋春秋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4.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 《山南东道四.襄州》“有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5.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6.南宋朱熹《通鉴纲目》记载“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7.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 “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8.南宋叶庭珪撰《海録碎事》学业堂在襄阳县,诸葛孔明之地。亮家在南阳之邓乡,曰隆中,先主三顾于此。

9.金朝李俊民撰《庄靖集》“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

10.元代《氏族大全》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汉建安中徐庶称于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备三顾于草庐中,亮乃起。

11.明杨时伟《诸葛忠武书•诸葛亮传》说:“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见孔明于隆中,时年二十七”“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距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12.明袁中道《珂雪斋集》记载“至十二年先主始见孔明于隆中。”

1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史略,先主初领徐州牧,屡为袁术、吕布及曹操所败,后依刘表屯新野(今南阳府邓州新野县见前),三顾孔明于隆中(今襄阳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

14.清许鸣磐《方舆考证》“诸葛武侯宅,在襄阳西隆中山中,水经注表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15.清王复礼《季汉五志.诸葛忠武侯传》:“元卒,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后家于南阳之邓县去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今湖广襄阳府)。”“徐庶荐诸葛亮于昭烈,昭烈三顾隆中与亮。

二、在同时记载隆中和卧龙岗的史料中,提到三顾地的就只和隆中有关。

如:1.元代《大元一统志》记载:“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关于卧龙岗则记载:“卧龙岗,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又荆州记云:南阳县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这是做为躬耕地的卧龙岗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可笑的是《大元一统志》把荆州记里的“邓城西七里”篡改为“南阳县西七里”,南阳县西七里怎么又变出个乐山?南阳人是要把和诸葛亮有关的遗迹都搬到南阳县吗?即便如此,卧龙岗也没涉及刘备三顾。还请注意一点,元代的史料中根本没有卧龙岗草庐的记载。

2.《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府城西二十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署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又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明一统志》明确提到了襄阳隆中与刘备三顾地的关系,而在介绍卧龙岗时则完全没提与“三顾”有关,同时这里首次提到卧龙岗有草庐。

3.《大清一统志》记载:“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又载“南阳府《古迹》条:“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

《大清一统志》更加明确的指出“刘备三顾亮于草庐”即襄阳县西隆中山东“诸葛亮宅”!卧龙岗依然与三顾无关。

三、历代河南南阳地方志和其它地方文献也认为顾地在今天襄阳隆中

1.明嘉靖《邓州志》第二卷“郡纪”中明确提到“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2.清乾隆《新野县志》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3.上世纪七十年代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承认:“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就这样,刘备带领关羽、张飞接连到隆中拜访……第三次又来到了隆中,这一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就是常说的刘备三顾茅庐。“

4.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河南省政府编撰的《河南风物志》承认:“(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

5.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武侯祠简介》承认:“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

可见,刘备三顾诸葛亮与隆中,早已获得河南、南阳地区的认可,甚至管理南阳武侯祠的南阳市博物馆也曾承认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

综上可知,刘备三顾诸葛亮的地点就是在襄阳西的隆中。

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下山,只是考验刘备诚意还是真的不愿出山

三顾茅庐再出去关羽和张飞都不服气,等着看他笑话,一顾就出去更让人看不起了,谁还听你的啊!这就和现在的策划大师王志刚坚持每个案子都要先付500万一样,就是要让那些土豪和武夫知道知识是有价值的,不然就根本挣不到钱,还被人看不起,总觉得会写些字的人没有什么用。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怎样的

《三国演义》里许多故事不靠谱,但三顾茅庐的事恐怕是真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当时刘备驻屯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

《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就是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想让徐庶叫上诸葛亮一起来,但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大才,不能随随便便呼来呼去,必须亲自前往去请才行。

这里没有说,司马徽提前为卧龙凤雏做过广告。

刘备也很听话,因为实在是想办大事,需要高明的人指点。

于是,就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掐指一算,不好,有个大耳朵的人要来找麻烦,赶紧溜。因而,刘备第一次拜访没见着。

这个事哪,诸葛亮会不会算,不好说。突然大老远来拜访,见不着也是常事。

刘备也不傻,见不着人,但总会留下一句话吧。比如,说过几天一定再来拜访。

出于礼节,诸葛亮应该回访才是,可诸葛亮没有哦。

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不乐于去掺和,但也不好拒绝,最人性的做法那就是回避。

刘备二顾茅庐,还是没有见到,因为诸葛亮不想见嘛。

但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哦,三顾茅庐的时候,再不朝面就说不过去了。

否则就是,刘备再也不会来了;将来有一天诸葛亮落到刘备手里,将会很难看;架子太大,以后谁也不会再来拜访了。

归根结底,诸葛亮还是想出来做事。至于说被感动,这不是没有一点成分在里面。但诸葛亮出山,主要还是理性的选择,而不仅仅是情感的选择。

有人说,“三”在古文里是多的意思,不具体指明就是三次。但两次及两次一下没有说三的,起码是三次以上。

陈寿是蜀汉时期官吏,尽管《三国志》成书于西晋,但诸葛亮的名望还没有凌驾于刘备之上。绝不会故意说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就是不朝面的意思。

有说法是,诸葛亮曾经拜访过刘备,这也不矛盾。

刘备提出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恢复回去考虑考虑,这是常理。

得不到诸葛亮的回复,刘备再次上门请教也是可能的事。

因而,三顾茅庐恐怕是真的,确有其事。

具体怎样一个细节,可以去看演义,也可以自己琢磨,史书没有交代的很细致,也就不好多说了。

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1、原因: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2、经过:三次到诸葛亮茅庐请他
3、结果: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

拓展资料: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表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