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有禅意的诗句(有禅意的诗句有哪些类似“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_禅意_佛家_佛教

本文目录

  • 有禅意的诗句有哪些类似“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唐代王维的诗,感觉意象、意境均“空灵”,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吗
  • 认为最清澈的一句诗词是哪一句
  • 你写过哪些有禅意的诗词
  • 读过哪些有禅意的诗词
  • 如何能写一首让自己忘怀的诗
  • 您是如何欣赏和解读中国禅意画
  • 诗歌界的佛系男孩是谁

有禅意的诗句有哪些类似“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荣华富贵都只是短暂的时间,人生是相当短暂的,虚幻不实,犹如三更半夜的梦。所有的荣华富贵都象九月的霜,只要太阳一出就全部溶化,好似没有存在过一样。

这句禅言告诉我们,所有的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不可以强求。还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为好,那怕你挣得金山银山,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做梦发财更不可取!

谢谢邀请!

唐代王维的诗,感觉意象、意境均“空灵”,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吗

盛唐时代,儒、释、道三家在中国都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文人墨客们在各种思想的浸润下,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王维也不例外。

然而,从他的整个生涯来看,王维的诗歌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生于信佛的家庭,一生与佛结缘

据《旧唐书》记载: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不仅如此,王维在去世前写给朋友的书信中,仍然殷切地敦促友人“奉佛修心”。因此,后世给王维的称号为“诗佛”。

那么,王维这种偏爱佛法的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

  • 第一个是他的母亲,崔氏。

《旧唐书》对于王维有这样一个评价:事母崔氏以孝闻。

可见,王维不仅是一个孝子,他的孝行甚至被载入史册,举世闻名。母亲去世后,王维“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崔氏对于王维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样一位母亲,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

王维曾经上书,请求皇帝施舍一座庄园,建为寺庙。在这篇《请施庄为寺表》中,他深情地怀念了自己的母亲,并且表明了心迹:

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馀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母亲去世后,王维当即发心,愿为伽蓝,永劫追福。”

  • 第二个人是道光禅师

这位禅师的名声不大,至少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事迹。然而在王维看来,道光禅师却犹如圣贤一般。

在王维为他写的祭文中,这样说道:

其世行遗教,如一切贤圣。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我们可以知道,王维与道光是十年的师徒关系,整篇祭文洋溢着崇敬和赞美之情,在文末也表露了王维打算继承其遗志的想法。

道光禅师对于王维的影响力之深,可见一斑。

王维的作品中有浓浓的禅韵

都说王维的诗意境空灵,不同凡响。这种味道,更偏向于佛家的“禅”,而不是道。

“禅”是佛家的一种修持方法,提倡“静坐”,排除世间一切杂念。可以说,“静”是“禅”的核心特点,而这个特点,道家是没有的。

王维的诗里面,处处体现一个“静”字,如: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寨》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王维在写下这些诗句时,极有可能是在某处幽僻的环境中,安然地“坐禅”,否则,他的心境不会这样平静自然。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非《过香积寺》莫属: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里,王维不但详细描写环境的“幽静”,而且直接写明自己是来坐禅的(安禅制毒龙)。如此直抒胸臆,已经不需要怀疑了。

“佛”与“道”究竟有何不同?

佛与道,在很多方面都是想通的。它们都提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追求高深的真理和境界。

因此,很多人认为王维的诗歌受到道家的影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佛与道至少有两大不同,决定了王维的诗歌更偏向于“佛”,而不是“道”。

  • 第一个不同,前文已经说过:

佛家提倡“静修”,在打坐之中参悟禅理;而道家提倡“逍遥”,动静结合,顺其自然,没有具体的形式要求。

  • 第二个不同:

佛家重视“人心”的修炼,提倡要从自身出发,提高修为,免受轮回之苦;而道家更多的是追求外在真理,崇拜自然,从道家衍生出来的道教,提倡“修仙”、长生不老。

而王维的诗歌,处处体现出“静修”的味道,凡事皆从内心出发。其中不牵扯自然或者宇宙,也没有太多的神秘色彩,和道家是不沾边的。

因此我认为王维的诗,并非受道家影响,而是佛家。

认为最清澈的一句诗词是哪一句

谢悟空邀请!最清澈的一句诗或词?

这个问题,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句诗肯定会名列其中,就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偏爱此句,是因为它的清澈有多重性。先说第一重,字里行间的清澈。这个不用多说,透过松林的皓洁月光,流过石面近乎透明的泉水,肉眼俱可鉴其清澈,这是物象之清。

第二重,心志的淡泊。王维写此诗前后,正是杨贵妃春风得意之时,朝中奸侫当道,王维以孝养老母之名半隐于蓝田辋川。此句明写山水,展示闲适惬意之情,实则寄托着诗人自视高洁的情怀和出世的淡泊之意,即第二重清澈。

第三重,空灵的禅意。这是此句最让人感到清澈的地方,为什么呢?王维能被后人冠予诗佛的美誉,自有他超凡脱俗的地方。此句中清泉的流动,实在是一种更深层的幽静,与月的静相互映衬,蕴含着一种天地自然,万籁自在的澄明意境;暗合了佛家的空澄寂静,物我俱忘的禅意。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清澈。

你写过哪些有禅意的诗词

《禅偈》——原创

风花雪月最为好,

功名利禄惹烦恼。

天子也慕山林客,

一弈一琴一了了。

读过哪些有禅意的诗词

首先说何谓“禅意”?禅意一词出自唐代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禅意即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也做佛教术语。它是人在思虑得到平静以后形成的一种人生态度,主要表现为虚灵宁静,是探寻自我内心,寻找本我过程中,外界事物依然存在却不再受其影响,我只关注我内心的一种状态。

什么样的人能写出有禅意的诗呢?

内心娴静,关注自我,有自己对生命的认知和反思的人,或者说有着某种信仰比如佛学的人,他们曾经经历过纷繁复杂后依然能内心清澈,在不断的反思过自我与外界存在的关系中得到了参禅悟道的个人体验。

禅意诗歌(代表诗人王维、白居易、贾岛等)

王维比较有代表性,早年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晚年更是奉佛常斋,衣不文采,他自己写“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佛老思想浓厚,很多诗作里充满了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死后更得到“诗佛”称号。

他的禅意诗歌代表作很多,举几个例子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写自己与竹林的心灵相会。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写辛夷花开花落。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白居易晚期诗作更偏向于吟咏个人闲适情怀,母丧回乡守制,爱女夭折,被贬江州,一系列的生活变故,使他有余暇对往昔和整个人生进行认真思考,内心中早就存在着的佛老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对政治热情减退,晚年居住洛阳,自号“香山居士”,诗风转化“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一些诗作也颇有禅意在其中。

《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坐》:庭前尽日立到夜,灯下有时坐彻明。此情不语何人会,时复长吁一两声。

《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半仙的诗人,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

《送僧》:池上时时松雪落,焚香烟起见孤灯。静夜忆谁来对坐,曲江南岸寺中僧。

《送僧归太白山》: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云塞石房路,峰明雨外巅。 夜禅临虎穴,寒漱撇龙泉。后会不期日,相逢应信缘。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此外王建《香印》:闲坐烧印香,满户松柏气。火尽转分明,青苔碑上字。

杜牧《独酌》: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

《还俗老僧》:雪发不长寸,秋寒力更微。独寻一径叶,犹挈衲残衣。日暮千峰里,不知何处归。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些诗歌读来好像我们自己就站在诗人笔下的景致前,外界万物就这样一直存在着,作者只把它写出来,心中具体所想所感却不抒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与心境,还需要自己去读去悟,才能探寻到自己心中那份佛性,那份禅意。

作者:小安,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如何能写一首让自己忘怀的诗

忘怀思

一波三折人生路,

百转千回有输赢。

卡倒爬起细反思,

恶梦过后是天明。

您是如何欣赏和解读中国禅意画

老套路,从两个维度来谈这事儿。

一从禅的角度,二从中国画的角度。

展开话题之前,先插一句题外话,私意不喜欢欣赏这两个字,我要用“品评”来代替“欣赏”。因为欣赏带有倾向性,而品评是非常中性的。

禅是大乘佛教里的终极意旨,是佛的“第1义”,是不可说的。为何不可说?请参见我三天前的悟空问答:《想挑战一下佛教~心经》

禅不可说,那怎么传教呢?传教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以心应心”或者叫“心心相印”,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祖释迦摩尼和佛弟子舍利子之间的“拈花微笑”的故事,佛由此而让“悟”这种方式成为得道的唯一途径。

在佛经和禅宗的高僧大德的著作中,以及从历史上留传下来的佛教公案中,禅,这个第一义虽然不可说,但是它有许多的表征物,可以用来间接地表达,这个表达是悔涩的,是不确定的,当这些表征物出现在中国画里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暗示了禅,例如一轮圆月,例如一朵荷花、例如一丝松风等等。

从中国画角度,品评之道,不得不提南朝的绘画理论家谢赫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这24个字就是1500年来流传最广的、最被广泛认同的中国画的价值密码,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只有一个字:气。

不用说,在表达禅意的中国画中,气,应该是静谧的,神秘的,空灵的,超逸的,如果你品悟到了这个气,你不仅了解了禅,你还可以肯定你已经看懂了这幅画。

诗歌界的佛系男孩是谁

诗歌界的佛系男孩应当非王维莫属,王维(约公元701~~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是唐代著名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世人称“王右丞。”中年后王维多描写田园景物,借田园景物来寄托他隐逸的思想。因之擅长绘画,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信奉佛教,作诗常把佛教禅意融入诗中,后世尊称“诗佛。”下午与大家一起分享几首他的佳作,谈谈你的看法?

《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无啸。

深林人不知,明用来照相。

.

巜辛夷花》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从这些空灵的诗中,你的心灵能感受到诗佛的禅意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