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荷花经常拍,但你有没有想过如何把普通的荷叶给拍美分享一下你拍荷叶感受吧
- 泾水清,渭水浊,泾渭分明(求上联)
- 《泾渭分明》典故你还知多少
- 泾渭分明的两色石(见附图)也别有一番味道,两仪生八卦,自带玄机,您手上有吗
- 为什么宋以前文武分家不是很清,宋和以后的有点泾渭分明
荷花经常拍,但你有没有想过如何把普通的荷叶给拍美分享一下你拍荷叶感受吧
想用手机拍出别样荷花 |先解决3个问题:
说到拍荷花,很多朋友都认为必须专业的单反才能拍出美美的荷花,至于手机?就算了吧。
▼ 之所以会有这个误解,主要原因有二:
1-拍不到远景。因多数手机是定焦,即使有长焦功能,也仅限最大10X左右混合变焦,超过20倍的数码变焦基本拍不清,所以远处的荷花拍不到,让拍摄范围很受限。
2-拍不出明显的景深效果。也就是相对虚化的背景,想营造荷花的朦胧意境,不容易。
尽管存在这些短板,但并不代表我们用手机就拍不好荷花。小月整理了一些日常手机拍荷花的体会,只要在拍摄时了解并解决三个问题,一样能拍出意境来。
一、不同天气,选择不同拍摄时间,你知道吗?
拍自然风景,选择适合的拍摄时间,适合的拍法,能让我们省不少心,相对会更容易出美片。
1-“晴天”拍荷花 :
晴天赏拍荷花,对手机拍摄很有利,不必担心光线弱影响细节拍摄,但同样的弊端是——容易“过曝”,画面缺少层次感
▼ 选择“一早一晚”拍 :
一般夏天清晨6-8点、傍晚4-6点左右,光线充分且柔和,让细节更清晰的展现,侧光照也让画面更立体有层次。
2 -阴雨天拍荷花:
夏天阴雨天很多,这样的天气可是拍荷花理想的时机,能拍出晴天少有的“意境美”。
▼ 比如:雨后拍摄 | 更灵动
雨后刚放晴,阳光若隐若现,荷叶上随着微波“游动”的水珠,让荷花看上去更有灵性。此时借助这些雨水的痕迹,无论是拍荷花还是荷叶都很容易取景。
▼ 阴天拍摄 | 更艳丽
虽然阴天光线不够,没有光影,天空灰灰,缺少生机,让人没有拍摄的想法。但阴天的优势更明显,不妨逐一看一看。
1-阴天太阳的散射光,很柔和,适合拍鲜艳主体,不易色彩“溢出”。
▼ 比如:同样拍摄色彩偏粉的荷花,晴天时光线过强,为了照顾四周暗部画面,花朵就很容易过曝,出现(下图)情况。
▼ 而阴天时拍摄,完全不用担心过曝光,只需对焦在荷花,调整曝光到最佳状态就可以。而四周
2-阴天不用在乎拍摄时段,即使正午时分一样拍。
3-灰色的天空利用好,就是天然的“反光板”。
阴天虽说天空灰突突,不上镜。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纯灰色”的天空作为“反光板”,反而能拍到意外干净的画面。
▼ 比如:阴天路过一片荷花池
第一眼看这个环境很差——天空灰暗、环境杂乱,毫无美感
▼ 寻找画面3点优势:
但仔细观察环境发现并不是拍不了——水面平静,荷叶倒影清晰可见;局部分散的荷叶荷花姿态也挺美;灰色天空反射在水面,形成自然干净的背景色。
▼ 45度俯拍局部荷花:
于是借助灰色天空的反射光,利用水面为背景,寻找姿态好的荷叶荷花,拍摄局部画面,就有了这组“简约荷花图”。
这类由阴天创造的独特“意境”效果,可是蓝天白云给不了的。所以,不要埋怨环境,天气不好,只要我们擅于发现各自的优势,同样能拍出特有的画面。
二、这些手机自带功能、外接设备,你会用吗?
摄影老师常提醒大家“拍的好不好,设备不是关键”。但并不是让我们忽略设备的价值,如果能深入了解自己的手机性能,并用好一些自带的功能,或适当配合外接设备,在拍片时当然能事半功倍。
1-用好“大光圈、人像”模式:
如果手机有“大光圈”或者“人像”功能,用于拍近处的荷花时,能拍出是相对虚化效果。
▼ 比如:同样拍摄一朵荷花(图1正常模式拍摄、图2大光圈拍摄、图3人像模式拍摄)
▲ 3张照片对比,图2、3的背景相对有虚化,如果拍摄距离2米内的单支荷花时可以尝试。
可能有的伙伴感觉这种AI智能虚化效果与真正的景深效果不同,那就试试下面这方法。
2-巧借外接“长焦镜头”:
如果手机没有专业拍摄模式,或者感觉效果达不到预期,可以给手机单独配个外置“长焦镜头”(某宝上有很多,根据手机型号选择,价位在200左右都OK)。
小月自用的“外接长焦”是两年前入手的普通15倍长焦头,可以拍摄相对较远处的荷花(建议买18-20倍焦段即可)。
▼ 比如:拍摄远处荷花(见图1),外接15倍长焦拍摄效果(见图2)
用外接长焦镜头拍摄的景深效果,更接近单反效果,但对拍摄技巧有一定要求,要保证手机的稳定,及对焦准确,否则容易拍虚,建议初学的伙伴可以配个手机三脚架。
3-“人肉变焦”|一样拍美:
“如果你拍的不美,说明你靠的不够近”。假如以上各种设备功能都没有,那就在环境允许的前提下尝试靠的更近,近距离拍摄,只要有角度、构图、创意一样OK。
▼ 比如:看到岸边一株“残荷”
▼ 距离有点远,拍不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蹲下身,手机尽量靠近拍摄主体,从一侧贴近水面,近距离再拍一张。
虽然同样的场景,我们只是靠的更近,同时借助光影及构图,就将普通的残荷,拍出别样的意境美。
此外,想用手机拍美夏荷,除了设备,拍摄时间外,还要掌握一点“用光”技巧。
三、想“借光”拍荷花,逆光、顺光你会用吗?
摄影中常用的光线——逆光、侧逆光、顺光、侧光,而拍自然风景时,用对光线能让同样的场景,拍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1-顺光拍 |创造“光影”拍层次
“顺光”拍荷花时,优点是光线充分,能让荷花细节更清晰;但缺点同样因光线过足,容易造成画面无层次。
为了避免画面过平,我们可以在拍摄时创造一些光影,让画面看上去更立体。
▼ 比如,找个前景挡住部分光线
让光线与前景形成自然的光影,即可防止光线太强,画面过曝,同时营造了画面的立体层次感。
2-逆光、侧逆光|拍光透
拍荷时遇到逆光,逆光时,如果能找好角度,让光线透过荷花的花瓣,荷叶,能拍到很美的光透,清晰可见的叶脉,展现荷花的剔透。
总之,想用手机拍出与从不同的荷花,除了设备,拍摄时间以及一些拍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独特的观察视角,发现不一样的美,才有机会拍出别样的意境。
图文|岳小月原创 |本文受维权平台监管,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以上内容如有帮助,欢迎您留言,点赞,您的关注是对小月最大鼓励。想了解更多手机摄影技巧,创意后期,马上关注吧~
泾水清,渭水浊,泾渭分明(求上联)
多谢邀请,
上联:泾水清,渭水浊,泾渭分明,
下联:东边雨,西边晴,东西各异。
《泾渭分明》典故你还知多少
《泾渭分明》典故,你还知多少?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然风光,人类世故。交相辉映,无不衬托出许多深奥哲理。
今日再探《泾渭分明》。
泾河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自北向南一路穿山越岭,流经陕西泾阳后紧贴咸阳原北侧向东流去。渭河发源于甘肃,几经曲折蜿蜒南下,经宝鸡顺咸阳原南侧向东流去。
泾渭两河隔咸阳原相向流止到原的东端末处交汇,这个交汇点就是展示泾渭分明的节结处。
两河中间夹着东西绵延关中腹地的咸阳原,原顶上面平坦宽阔,视野无穷。立足原顶面南由西向东望,太白与终南尽收眼底,面北由西向东瞅,黄土塬逶迤起伏,北山隐隐。原顶上自东向西陈睡着一个个千年的帝王陵冢,远远望去、高大的封土堆似山矗立。显示了一代帝王的尊严、伟大、神圣与不可冒犯。
《泾渭分明》一典故就是出自于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旁。
这个成语是说泾河水很清,渭河水很浑浊,泾河水汇入渭河后,形成鲜明的清浑之分,故得泾渭分明-一说。
后来人们用泾渭分明这个自然现状来寓意尘世间人类在自然界里活动的一些事了。(比如区别区分事物夲质,性质)
时过境迁,光阴荏苒。一代一代的人们只知道这个成语寓意,但究竞到泾渭之交的实际地考察者甚微,更无人知真象如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正是我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第四代皇帝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陵即汉阳陵,进行大面积发掘的阶段,在参与这一重大考古过程中,我们常常接到民间报案,大凡都是盗墓贼活动之事,有一次事发地是在咸阳原的东端部位,与泾渭之交很近,于是我们工作之余便去了两河的交汇处。
一到河边,一幕真实的现状惊呆了我们,彻底颠覆了泾渭分明一词的解释,彻底从脑海中剔除了泾渭分明的原意,呈现在人们眼帘的是,渭水浑,泾水浊,两河汇聚后、一种同流合污之感占居了人们的思想。
后来我们回到工作地,便产生了许多感想,当时就此情景满腹筹躇,酝酿腹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搁浅了,忽视了,以至于几十年忘却了。
近日闲暇时阅读偶遇一文章谈及泾渭分明,又勾起对过去一幕的回忆及想法。今借《头条》回忆此景,告知天下,泾渭分明不再是史实,事实己是两浑合一更浊。
不知是何时改变了过去的传说,也不知两河的面貌何时变成了今日的模样?
时下人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分良莠,好象也进化、演变的跟这河水一样了。
一些良好的传统道德渐疏渐远,真、善、美远离了人类生活,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祸害百姓、危害社会的丑陋行径随处可见,以致于连那些冲击民族文化的外来物种也一浪高过一浪。它们在神州大地无孔不入,不时不刻的吞噬着民族的传统文化。
风雨人生
2018.12.
于乌鲁木齐
泾渭分明的两色石(见附图)也别有一番味道,两仪生八卦,自带玄机,您手上有吗
谢谢邀请!这是我的部分两色画面石。我对画面石的喜爱超过象形石。在我20多年的寻石过程中,所捡的象形石数量远超画面石,好的画面是真是一石难求。
为什么宋以前文武分家不是很清,宋和以后的有点泾渭分明
“有点”这个词用得很合适,说明宋以后文武分家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在宋以前,中国官场的大趋势是“文武不分家”。尤其是对地方而言,最高民政长官有时还是最高军事长官。这样设置职权的坏处就在于不利于中央集权,地方势力容易割据反叛,汉末刺史、唐朝中后期的节度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陶谦曾任徐州刺史,是徐州最高民政与军事长官)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作为靠兵变上位的武将,为维持统治便实行文武分家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地方民政官员对军队的控制大大削弱,社会上也掀起了重读书而轻习武的风气。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变:文武分家取代文武集一身成为官场主流。
开头说了“有点”用得很合适,文武分家在宋及宋以后也只是主流而不是绝对的存在,因此宋之后还是有文武不分家的情况的。例如明清的总督就既执掌地方民政又要负责军事。
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文武不分家再次成为主流。
(汤玉麟曾任热河省省长、国民党热河省党部常委兼第36师师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