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的成语故事(揭秘二王并立,精明强干的周携王,为何敌不过懦弱无能的周平王)_韩信_东吴_刘邦

本文目录

  • 揭秘二王并立,精明强干的周携王,为何敌不过懦弱无能的周平王
  • 黎山老母到底是谁
  • 有抗庭礼三个字的成语
  • 历史上日本人为什么连顶级强国都敢打
  • 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
  • 军事奇才韩信之死被一群宫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两个什么成语
  • 东吴四大都督,谁最厉害,谁最差
  • 我女儿考上北京大学,领导儿子考上专科,为什么感觉领导每天故意针对我
  • 为什么上班做得又好又快的老实人经常被领导要求多做事和被骂
  • 为什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不要走得太近

揭秘二王并立,精明强干的周携王,为何敌不过懦弱无能的周平王

众所周知,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在申侯等诸侯的支持下建立了东周,而我们通常也将其列为正统。但是东周初期实际上是“二王并立”的局面,除了周平王之外,还有一个周天子,叫周携王。

不幸的是,10年后他却死在了晋文侯的刀下,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才没给他过多的笔墨。但是论能力周平王比周携王差远了,为何周携王却兵败身死,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蹊跷,值得我们仔细分析一番。

先来看看这两位周天子的身份对比,周平王叫姬宜臼,曾是周幽王钦定的太子,但由于周幽王宠爱褒姒,爱屋及乌,也顺便将褒姒之子姬伯服立为太子。

这一下,申后和儿子姬宜臼统统被废。所以,周平王登基之时他是作为前太子的身份的。再看周携王,他的身份史学界有好多猜测,有说他是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的,也有说他是周幽王同母弟弟的,也有说是周幽王异母弟弟的。

当然,更多资料证实周携王姬余臣应当是周幽王的异母弟弟,周平王的叔父。根据西周之初周公旦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看,周平王自然比周携王更具正统性。

但是周平王却是害死父亲周幽王的帮凶,同时,西周的灭亡也是由他而起。还是说回到他被废掉太子的那一刻,恼羞成怒的他跟母亲申后一同跑到母亲的娘家,去跟他的外公申侯哭诉。

申侯本就对周幽王重用奸臣虢石父有诸多不满,现在女儿和外孙都被废了,这便给了他报复的机会,但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单凭申国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抗衡周师。

所以,恼怒的申侯也不管当不当什么“汉奸”了,直接联系西北方的犬戎,一起联合起来攻打周都镐京。就在此战中,周幽王死于骊山脚下。所以申侯这个主犯外加周平王这个从犯帮凶,他的正统性其实也无法站稳脚跟。

至此来看,仅从个人能力以及正统性上比较,周携王似乎比周平王更胜一筹。但当时周王室早已经没落了,他们二位周天子谁能坐稳江山,并不在他们自己手中,而是周边强大的诸侯所决定的。

比如西方的秦国,当任的嬴开本是周室的大夫,由于特别勇猛帮助击退了犬戎,从而获得了周平王的嘉奖,将其晋升为诸侯,称秦襄公,同晋国、齐国等平起平坐。

此举表明秦国从此可以光明正大争夺土地资源扩张势力了。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将丰镐之地空了出来,这才有秦襄公争取这片国土的可能,而尚在丰镐附近的周携王是万万不会将自己的根据地许诺给秦襄王的。这么一对比,秦襄公自然便支持周平王去了。

再比如郑武公,向他父亲郑桓公就曾定下一条国策,向东扩张,并且在任内已经向周幽王征得同意,并且在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取得了10座城池。但国民迁徙过程中,西周便灭亡了。

同年继任的郑武公,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既然要东扩,恰好周平王东迁,顺路的嘛,郑武公也就趁此机会先后灭了郐国和东虢国,甚至将国都迁到郐国旧都之上,鸠占鹊巢。所以,为了完成郑国东扩的目的,郑武公也支持了周平王,周携王也就此失去了郑国的支持。

还有晋文侯,他同样为了晋国的扩张,自然不愿意更为贤能的周携王上台,不然晋国扩张之路将变得更为艰难。

所以仅从这一点来看,晋文侯选择了无能懦弱的周平王,精明能干却成了周携王得不到支持的原因,你说他委屈不委屈。而晋文侯为了彻底杜绝周携王成功,甚至在二王并立的10年之后派兵灭了周携王。

综上,本来有能力有资格重振周室的周携王,却因为诸侯们为了自身利益转而支持懦弱无能的周平王,东周也就此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黎山老母到底是谁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我来回答。黎山老母又名骊山老母,她的真实身份令人称奇,甚至连观音菩萨都称其为母,那么黎山老母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呢?民间传说一共有这样几个版本。

一是秦始皇的先祖。历史书上多有记载,《史记》和《汉书》记载,戎胥轩和黎山老母是夫妻,生育繁衍了后代,戎胥轩是赢姓,是秦始皇的祖先。秦襄王、秦始皇等秦国很多皇帝都葬在骊山,显示出了对先祖的尊敬。至于有个回答里提到到秦始皇迷恋黎山老母的传说,是在一千多年以后才出现的,是为了污蔑秦始皇和黎山老母的,纯属扯淡。

二是女娲娘娘。民间很多人认为骊山老母就是女娲娘娘,有个三个例证,一个是《路史》记载,女娲娘娘曾经迁居骊山,后人认为女娲补天累死之后又化身为黎山老母。第二个是《长安治》中记载,骊山就是当年黎山老母补天之后,她的坐骑变化而成的,山上的清泉便是坐骑的眼睛变化而成,骊山至今每年都会举办纪念黎山老母的祭祀活动,以感念女娲补天之德。第三个女娲是蛇身,而黎山老母曾经收白娘子为徒弟而且很喜欢这个白蛇徒弟。

三是众多女将的师傅。中国历史一向重男轻女,但是也出过很多知名的女将,而很多女将传说都是黎山老母的徒弟,比如郭德纲评书《丑娘娘》的原型、四大丑女之一的钟无艳便是黎山老母徒弟,协助薛丁山西征、为大唐平定叛乱立下汗马功劳的樊梨花相传曾经随黎山老母习武八载,并学习了很多法术。宋代著名的穆桂英就更不用说了,民间也认为穆桂英是黎山老母的徒弟。

四是孙悟空的姐姐。这个在元杂剧的《西游记》中出现过,这部《西游记》比施耐庵的《西游记》更加生活化,烟火气很浓,也很有意思,其中就记载黎山老母是孙悟空的义姐。据说当年“铁杵磨成针”故事中,教化李白的也是黎山老母,所以李白能有“诗仙”的美誉,确实是沾过仙气的。

五是道教的尊神。在很多道观中,都供有黎山老母的神像,也有很多专门的黎山老母道观,还有传说黎山老母和太上老君是同一个人。无论怎么说,黎山老母都是道教神仙的重要一员。

中国的神话故事,包含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绚丽的幻想,也包含着对祖先的尊重,研究一下也是极好的。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有抗庭礼三个字的成语

  • 分庭抗礼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 跷足抗手 手舞足蹈的样子。

  • 跷足抗首 踮起脚跟,仰起头。形容热切期望的样子。

历史上日本人为什么连顶级强国都敢打

日本虽然与这些国家发生了战争,但是让日本“胆大包天”的原因却不相同,咱们一起看看日本究竟是为何胆大包天:

与俄国人的战争。

日本与俄国人的战争,又称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人为了争夺东北亚的霸权、索取控制中国东北利益的战争。

俄国当时是世界强国之一,日本虽然经过了明治维新,但在俄国这只北极熊面前仍然相对弱小,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国这只北极熊在日本面前就是个庞然大物,日本缘何勇气胆大包天与俄国开战?

一方面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提升了国力;另一方面就是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尝到了甜头,两亿两白银的赔偿让日本迅速壮大,企图战胜俄国后再捞一把(事实证明日本异想天开了)。

另外,因为俄国与英法,尤其是英国有很大的矛盾,俄国不但与英国在欧洲有矛盾,在奥斯曼土耳其、伊朗、中国西部也有矛盾,为了牵制俄国,英国等国大力支持日本,在国际形势中日本占有优势。

正是这些原因,让日本“胆大包天”,放命一搏。

与德国的战争。

当时德国是欧洲大陆最强的国家之一,经过二次工业革命,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美国第一)的新兴强国,日本与德国正面对决,日本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那日本为何胆大包天与德国开战呢?

这还是要看国际形势,当时一战已经开打,日本为了得到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进而占领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对德国开战。

日本胆大包天,是因为德国的主战场在欧洲,有英法等国替他扛着,德国忙于欧战,无暇东顾,再加上德国海军不如英国海军,难以向海外殖民地派兵支援,日本趁人之危夺取德国在远东的利益。而协约国多次要求日本派兵支援欧洲,日本都是敷衍了事,可见日本也是畏惧德国的。

与英美开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

日本胆大包天,主要是有三个方面:

第一,日本彻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成为战争机器,日本早就失去理智,成为战争狂魔,妄图通过战争占领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成为太平洋的霸主。

第二,日本法西斯与德国的结盟,再加上德国在欧洲闪电战的胜利,让日本备受刺激,头脑发热,忘了自己几斤几两,于是热血沸腾的到处捅马蜂窝,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三,英美等国因法西斯的步步紧逼,严重威胁英美的安全和利益,美国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对日本进行制裁,再加上当时的日本海军膨胀,山本五十六的赌徒性格,偷袭珍珠港,对英美开战。

可见,日本敢于向这些世界强国开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必然,前期战争的胜利,更加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打到最后,日本已经失去理智,一股脑的和多个国家为敌,法西斯的猖狂和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注定了日本法西斯的最后战败。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

九州鼎是夏朝大禹以九州进贡的青铜所铸,九个鼎分别刻九州山川河流,象征天下九州,是至高无上权利的实体化,四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神秘的九州鼎也下落不明,但我认为九州鼎是存在的,因为很多故事和历史记载了九州鼎。

秦武烈王举鼎而死

秦武烈王天生神力,且争强好胜,在攻打下韩国的宜阳后,周赧王害怕秦国,派人迎接秦武王,秦武王借口说周太庙中有象征天下的九州鼎,想见识见识,到了太庙又想试试鼎有多重。所以举起了一个鼎(好像是豫州鼎),但因为力竭不支,鼎落地砸断了秦武王的腿,不治身亡!年仅23岁。

楚庄王问鼎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打败晋国后得周天子封候伯,楚庄王借机询问周天子九州鼎有多重,表明了出国意图觊觎天下权利的野心,“问鼎中原”就出自这里。

史记记载秦得九鼎

史记中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取九鼎入秦,或许九鼎正安静的呆在秦始皇的陵墓中,与秦始皇一起尘封在地下。

关于九州鼎下落还有周迁都时落入河中,还有周王朝衰弱,怕大国抢夺,溶鼎制钱,两种说法都不太可信,尤其是九州鼎已经至高无上权利的象征,周朝不可能自毁,我还是希望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依然静静地躺在地下,或许就是秦始皇陵墓中!

军事奇才韩信之死被一群宫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两个什么成语

韩信不仅是个军事奇才,而且是个有故事的人,且不是一般故事,而是能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成语故事。最让人称道的是,这类故事在他身上随处可见,可谓是“一步一故事”的成语专业户。比如早年受乡霸欺凌诞生了“胯下之辱”;日后报答漂母赐食之恩又有了“一食千金”;萧何所交口称赞的“国士无双”;感刘邦恩惠的“解衣推食”;自诩能力爆表的“多多益善”;围歼项羽的“十面埋伏”等等,不一而足。

(韩信剧照)

上述成语均源于韩信生平事迹,而在他去世后,还诞生了两个著名成语,足见他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面。究竟是那两个成语呢?我们须从韩信的一生说起。

初遇萧何,走上成功之路,

韩信早年落魄,空有一腔志向,仗剑项梁军后本想大展鸿图,但混迹数年,依然浑浑噩噩,毫无建树。经一番思考,豁然明白,原来自己站错了位置。因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个自负且能力超强的将军,自然也不给韩信“抛头露面”的机会,那怕是一次牛刀小试都不行。

穷则思变,人只有不断寻找新的机会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因此,韩信郁闷过后,决定“良禽择木而栖”。而纵观天下衮衮诸公,将来能成大器者也就是敢同项羽明争暗斗的刘邦。因此,当项羽于咸阳封分诸侯东归后,韩信选择了同刘邦进入巴蜀之地。

秦汉时期的巴蜀边陲还属蛮荒之地,曾经同刘邦一起入关的那些关东兵士大都不愿意再去“开荒”。所以,一路上开溜的人比比皆是。但是韩信的意志很是坚定,一路跟随刘邦到达南郑(今陕西西南)建都。

(夏侯婴剧照)

到达南郑不久,韩信就了犯错,论罪当斩,幸亏太仆夏侯婴(刘邦的赶车司机)及时将其救下。随后,经一番深度沟通,夏侯婴终于感觉到韩信绝非“池中之物”。于是请求刘邦重用韩信。

而刘邦虽然对夏侯婴信任有加,但对韩信为人却并不甚了解。为了不拨夏侯婴的面子,刘邦干脆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何谓治粟都尉?简单说就是粮库库管。明显,这是大才小用,韩信觉得自己被用错了地方。但是抱怨归报怨,但韩信还是花一小点儿功夫把复杂的工作完成的井然有序。如此一来,韩信便引起了刘邦大总管萧何的注意。

(萧何剧照)

经萧何暗中观察发现,别人每天费九牛二虎之力、忙到焦头烂额的工作,到韩信手里尽然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因此,出于好奇,萧何开始主动关注韩信。经过闲下交谈,萧何确信韩信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大才,遂决定向刘邦举荐。但是还没等萧何去向刘邦开口,韩信就拎包开溜了,因为他看不到出头之日,不愿意就此埋没一生。如此可急坏了萧何。所以,萧何也顾不上同刘邦打声招呼,便匆匆去追韩信。

好在韩信没走太远,几天后被萧何赶上。萧何向韩信保证,必在刘邦面前鼎力推荐,让其统领千军万马。韩信相信萧何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遂一起返回。刘邦当然不明白其中缘由,认为萧何不辞而别,见面就是一顿臭骂。经萧何解释,刘邦还对韩信将信将疑,不肯委以重任,但萧何愿以身家性命作担保。如此,刘邦才认为萧何是认真的,并没诓骗自己,于是决定给韩信封坛拜将。

(刘邦剧照)

事实证明,萧何成就了韩信,而韩信成就了刘邦

公元前205年,项羽前往齐国平定田横兄弟叛乱,刘邦趁机率军杀出关中,直取项羽都城彭城,韩信则于“三津”一带继续围剿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等人的残部。刘邦彭城兵败后,开始于荥阳、成皋、广武与项羽展开对峙,而韩信则一路北上灭魏国、代国、赵国、挟迫燕国投降,然后吞并齐国,从而在战略上掏空了项羽的大后方。

不仅如此,韩信还于澭水一战全歼项羽20主力大军,被项羽视为左膀右臂的龙且也殒命疆场,致使项羽只剩下10万人马的家当勉强应对刘邦。因此到目前为止,楚汉之争的胜负以见分晓,项羽不得已做出让步,同刘邦定下“鸿沟之约。”然后率军东撤。显然,刘邦认为这是消灭项羽的绝佳机会,于是命韩信南下布局,全歼项羽。

公元前202年秋,韩信率30万大军南下,并亲自指挥刘邦、英布、刘贾、彭越、周殷等军团做为策应,一张合围项羽于垓下的大网铺天盖地而下。项羽苦战数日,无奈回天乏术,于是自刎于乌江。项羽落幕,韩信功成名就于齐王。

鸟尽弓藏,功败垂成

然而,当韩信刚刚返回定陶大本营不久,刘邦便尾随而至,并且趁韩信毫无觉察的时候夺了其将印,顺便连齐王之位也一起撸下。好在刘邦就地称帝,又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

楚国虽是韩信故乡,但于富庶广袤的齐国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但于韩信还够得上是心里安慰。于是,韩信怏怏不乐、衣锦还乡。但是,还没有等韩信在楚地“生根发芽,开枝展叶”,又被刘邦用陈平的“伪游云梦泽”之计抓到长安,再次贬为淮阴侯。

刘邦此举并不是让韩信坐享轻福,而是如犯人一样囚禁,所不同的是尚有一些人身自由。此时,韩信才知道自己被刘邦戴上了“紧箍咒”,越挣扎越紧,插翅难飞。但是韩信虽被“废了武功”,而只要活着,于刘邦就是一种威胁。不光是韩信的能力让刘邦忌惮,而且最现实的问题是自己垂垂老矣、行将就木,韩信则年富力强、生龙活虎。

所以,刘邦一旦去世,韩信极有可能冲出“牢笼”,甚至威胁到汉室江山的安全。而吕后对于这一切早已了然于心,并未雨绸缪。所当,刘邦于代国一带平定国陈豨叛乱时,吕后遣萧何将韩信诱骗到长乐宫,斩杀于长乐宫钟室之中。

一代名将,意气风发之年,没有马革裹尸于沙场,却死于宫女的竹竿之下,其命运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两个成语流传后世

到此,韩信的人生结局可用两个成语概括,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钟室之祸”。显然,如果没有萧何这个伯乐赏识,韩信这匹千里马极有可能一生默默无闻。但是,最终萧何把韩信推向神坛,但又亲手将其埋葬。因此才有流传千古的“成于萧何,败于萧何”的成语典故。

而钟室之祸,更多的是对韩信命运多舛的一种惋惜。因为,他曾经为刘邦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半壁江山,本应该安享荣华富贵,但却因功高震主、备受猜忌。最终,飞来横祸,功败垂成。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东吴四大都督,谁最厉害,谁最差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如今被网友们称为东吴四大都督。

实际上,四人中,获得大都督一职的,只有陆逊一个人。

而都督(没有大)一职,在当时非常普遍,就是甘宁手下都有都督,所以不算什么特别牛的职务。

不过,这四人确实一度在东吴军“外事”的主要负责人(后来担任过丞相的陆逊工作内容更广一点),都曾负责东吴的对外发展规划、外交、对外战争指挥,确实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总的来说,这四人各有千秋,但仍有高下之分。

周瑜

(1)、大环境:从救亡图存到抢占中间地带。

赤壁之战前,东吴直接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只有赢得赤壁之战,才可能生存下来。

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刘彼此在正面都讨不到什么好处,三方开始抢夺“中间地带”。关中、陇右、益州、交州等地成为争夺重心。

(2)、战略规划:进取益州,连结马超。

赤壁之战前的规划不说了。相信无论这“四都督”中的任何一位,都会做出联刘抗曹的选择。

赤壁之战后,周瑜的规划是:趁曹操新败,抓紧时间进益州、夺取汉中、连结马超。

可以说,周瑜精准地洞察到了当时竞争的重点:抢占中间地带。

当时,曹孙刘三方都意识到了抢占中间地带的问题。

不过,如果东吴及时采取周瑜的规划,即使不能竞全功,平定西川、汉中还是有较大可能的。

(3)、外交:以东吴为主导的孙刘联盟。

东吴的外交,核心问题就是与刘备的关系。

周瑜处理与刘备关系的原则是:以东吴主导的孙刘联盟。

周瑜时期,无论是利益分配,还是任务分工,东吴均是主导者。

作为赤壁之战前后的联军主帅,在赤壁之战、江陵之战中,周瑜统一协调了刘备、关羽与东吴的军事行动,既以东吴为主力,也发挥了刘备的作用。

在利益分配上,无论是刘备平定南三郡还是获取公安,都是在周瑜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

周瑜反对借江陵给刘备,甚至表示想通过控制刘备来直接控制刘备军团。

可以说,周瑜不死,刘备可能后来没有那么多发展空间。

(4)、军事指挥:强悍。

周瑜、吕蒙、陆逊的军事指挥能力都很强。

相比之下,周瑜的风格是比较强悍的。

赤壁之战、江陵之战,周瑜都是“正面扛”,直接击败对手取胜的。

尤其是江陵之战,是东吴唯一一次直接从曹操(曹魏)手中夺取重要城市的作战,其精彩程度不下于赤壁之战。

鲁肃:没有被低估,甚至还被高估

许多朋友说鲁肃是被演义矮化的牛人。

真的吗?

(1)、大环境:抢占中间地带

鲁肃时期,大环境仍然是:各自抢占中间地带。

这段时间,曹操进军关中、陇右;刘备进军益州;孙权进军交州,彼此都在避实击虚,抢占中间地带。

(2)、战略规划:从全据长江到借重刘备。

早在刚见孙权时,鲁肃的“榻上策”就指出:要攻取荆州,“全据长江”。

赤壁之战后,周瑜、甘宁收复南郡,“全据长江”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

鲁肃接班后,提出:“借南郡”给刘备,以分担军事压力。

这是灾难性的规划。

这个规划的结果是:曹操夺取了关中、陇右、汉中(后被刘备夺去);刘备夺取了西川,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东吴,只获得了位置、经济都不太好的交州。

其实,当时,在抢占中间地带中,东吴最应全力争夺,也有能力争夺的的是西面的益州。

可是,将江陵借给刘备后,入川之路完全堵死,东吴只剩下地理位置、经济水平都不佳的交州发展。

(3)、外交:鸡飞蛋打。

鲁肃的外交,是最被高估的。

许多朋友说:鲁肃有“大局观”,坚持孙刘联盟。

如果站在刘备集团的立场看,鲁肃确实是有“大局观”,毕竟让刘备占尽便宜嘛。

可是,鲁肃是东吴的都督!

鲁肃放弃了周瑜以压制、控制为原则的合作方式,采取了“常以欢好抚之”的方法。

刘备是“欢好”了,东吴呢?

可以说,鲁肃在外交上的过于牵就,使孙刘联盟的关系已不公平,这也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所以,早在鲁肃去世前,孙刘关系就已经非常脆弱了。(其实,215年,如果不是曹操攻打张鲁,孙刘就已经提前交兵了。)

为了交好盟友,鲁肃不惜放弃了他一直追求的“全据长江”策略,但结果确实:既做出了牺牲,也没有得到真的盟友。

鲁肃的外交成果,可以用“鸡飞蛋打”来形容。

(4)、军事指挥能力:缺乏代表性战役。

鲁肃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个没有代表性战役的人物。

鲁肃时期,主要的军事行动,多是吕蒙、甘宁等负责执行,鲁肃的调度记载比老板孙权还要少。

吕蒙

(1)、大环境:“不稳定的三角对立”。

吕蒙接班时,三方对“中间地带”的争夺基本上结束,三方要求发展,只能从彼此身上找食了。

当时,孙刘联盟虽仍保持,但实际上已经貌合神离,已经是“三角对立”关系。

同时,虽然刘备在益州、孙权在江东都有稳定的基本盘。

但是,在汉中、荆州等地,彼此的地盘都不稳固。

(2)、战略规划:全取荆州!

吕蒙的规划是:夺取荆州!吕蒙据守襄阳,孙皎据南郡,潘璋据白帝,蒋钦率机动部队游弋,何必要借助刘备?

吕蒙的这个规划是很嚣张的。

他不但要从刘备那里拿下南郡、白帝,还要从曹操手中拿下襄樊!

(3)、外交:不要外交!

对于孙刘联盟,周瑜是“控制+利用”,鲁肃是“常以欢好抚之”,但都是坚持孙刘联盟,“两弱抗一强”的。

吕蒙对此态度是:刘备不但不是盟友,还是东吴最大的威胁!关羽现在不打我们,只是因为我们这些人还在,将来我们不在了,关羽一定会来打我们!

而吕蒙的总体外交思路是:不要外交!

从吕蒙既要南郡,也要襄樊的态度看:吕蒙是彻底干脆不要盟友!以力拒天下!

可以说,吕蒙的外交思想,注定了他在翻脸时往往把事情作得绝,作得狠!

(4)、战役指挥:攻心专家。

吕蒙的战役指挥最大的特点是:极其擅长心理战!

215年,偷袭南三郡时,长沙、桂阳,都被他书信直接说服。随后,吕蒙又通过风骚的心理战、信息,“计赚郝普”,赚了零陵。

219年袭南郡时,他又是一波心理压力,搞得公安、江陵两座大城主将不战而降!

随后,他又通过让关羽军家属“报平安”,直接瓦解了关羽大军!

可以说,吕蒙的心理战水平,在真个历史上都是最高级别的。

所以,后世每每谈到攻心时,都会将“吕蒙取荆州之策”提出来。

陆逊:

(1)、大环境: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到“稳定的两强抗一弱”。

陆逊任期是最长的。

陆逊前期,大环境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刘备大军压境,曹丕按兵待机。

陆逊后期,大环境是“稳定的两强抗一弱”。

孙刘重新结盟,但此时彼此势力范围都已经比较稳定。

(2)、战略规划:限江自保。

陆逊是的战略是:限江自保,与民休息。

他不但反对大规模北伐,还反对向辽东、夷州等“偏远中间地带”发展。

东吴数次北伐,孙权都是从淮南方向发起,陆逊只参加了其中1、2次,而且都很快结束。

陆逊不但反对立刻大举北上,甚至连“观天下之变”都不提,完全就是“往死里自保”!

他主张以西陵为“国之藩表”,经营西陵、夷陵,以点制面,建立国防体系。

(3)、外交:“平等联盟”。

孙权与刘备、刘禅、诸葛亮的信件,都要陆逊过目(《三国志.陆逊传》),可见陆逊在外交上是“管得很宽”的。

陆逊时期,吴蜀联盟是“平等互惠”的。

虽然陆逊不主张大规模北伐,但诸葛亮北伐时,陆逊一般是支持发起策应攻势的。

而在石亭之战后,魏部署对吴进攻时,第一次北伐失败没多久的诸葛亮旋即进攻陈仓,迫使张郃从荆州前线救援,以分其压力。

(4)、军事指挥:沉稳。

陆逊的用兵风格最符合“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他有两场代表性战役:夷陵之战、石亭之战。

夷陵之战,他先是主动撤退,使刘备陷入难以展开的战场,然后稳守待机,最后一击必杀。

石亭之战,他先是诱敌深入,后又稳重出击,大败敌军,最后,又否决大举发起战略反攻的建议,收兵。

陆逊的用兵风格沉稳老练,极其符合东吴“限江自保”的战略。

世人评价:周瑜、陆逊》吕蒙》鲁肃。

世人评价武将,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时人评价;一类是官方武庙;一类是后世整理的名将集。

时人评价,最有权威的无疑是他们的老板孙权了!

孙权曾对陆逊评价了这些“前任”:吕蒙“可以次于公瑾···胜于子敬”。

虽然孙权言语前提不少,但其言语间,周瑜》吕蒙》鲁肃的意思是明确的。

历代武庙中,周瑜、陆逊都不会缺席,吕蒙也是“常客”。

而在后世的名将集中。

北宋的《十七史百将传》、清末的《百将图记》都收录了周瑜、陆逊。

吕蒙出现在《十七史百将传》,但未录入《百将图记》。

就地位而言,周瑜、陆逊,要高于吕蒙,吕蒙又高于鲁肃。

个人看法:周瑜》陆逊》吕蒙》鲁肃

如本人在前文表述的观点,鲁肃确实明显弱一档。

鲁肃期间,在曹操、刘备实力继续大发展,东吴的实力发展最少,甚至险些被刘备“后来居上”,这就是明证。

其他人中,吕蒙又稍弱一点。

单纯以军事能力而言,吕蒙未必不如周瑜、陆逊。尤其是其心理战,可谓旷古绝伦。

但是,其规划一味逞强,其实与关羽“以力拒之”没有太大区别,风险很大。后来夷陵之战时,刘备进攻在前,曹丕驻兵于后的危险局面,与吕蒙的一味逞强有关。

周瑜、陆续间,个人认为周瑜略胜。

陆逊“限江自保”虽符合当时的国力对比及江东大族利益,但“偏安一隅”,越到后面越无希望,“温水煮青蛙”。

所以,个人认为周瑜最强,鲁肃最弱。

朋友,不知您怎么看呢?

我女儿考上北京大学,领导儿子考上专科,为什么感觉领导每天故意针对我

你肯定在单位炫耀来着,对比之下,这让领导很没面子,人都是有情绪的,不针对你针对谁??要么闭嘴要么离职。

为什么上班做得又好又快的老实人经常被领导要求多做事和被骂

谢邀请:为什么上班做得又好又快的老实人经常被领导要求多做事和被骂?答:自古到今老实人是被动的。因为不会花言巧语,就能埋头苦干,所以说:能干的不敌人说的,其实老实人在工作中技术是一流的,就是不会拍马屁,领导总会从工作中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让老实人多干活还不讨好。因此老实人总会被领导责备,可是老实人总是敢怒不敢言,有苦无处诉,这就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我想信老实人总会有出见日的那天。现如今就是靠本事吃饭,只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为企业刨造利润,如今老板都会重用的,光说不练的,玩嘴皮子的就被淘汰。因为在现实的社会里,那个老板都想谁为我创造效益他就会用谁。因为老实人在以前从工厂上班,那个时候谁能说会道就吃香,所以老实人还得多干活也会经常被领导骂,那个时候不提效益,干不干都一样,吃的是大锅饭,所以老实人才被 被欺负。以我看老实人不能太老实,太老实了就会被人欺,老实人应该勇敢点,敢于跟不良倾向你斗争,拿起有力的武器,维修自己合法权益。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人。谢谢!

为什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不要走得太近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一个理念,但理解一句话的本意,应该看看上下文。这句话语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大概是说指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可能不像一些人之间那么热络,但是这种淡并非理解成“距离远”,而是看起并不太密切亲切。而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条件给予信任、支持和帮助的人往往是他们,就像亲人一样,而有些貌似亲热熟络的人往往在这时不见踪影。

从这句话引申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

1) “淡非远”。“君子之交淡如水”并不是倡导人际交往中要疏远,不要亲近。社交和亲密本来就是人类的需求,虽然每个人终极总是孤独一人,但人的一生却是在各种关系中度过的。人在亲近的关系中付出和感受爱,取长补短,分担分享,在关系中的学习以及对自己和人性进行的了解和探索,会让人成熟。通常来讲,人生中重要关系给人带来的价值感和幸福感,绝不会低于某一个物化成就和目标所带来的。如果,因为怕麻烦怕受伤,不敢信任他人,不敢走的太近,也会失去不少体会 “心有灵犀”,“共鸣共情”的情感流动的机会,也是很遗憾的事情。

2) “太近”也非适度。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心理边界”或者“心理围墙”,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心理范围,我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探索内部和外部世界。如果一个人的边界模糊,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新生儿在出生的最早期,一哭妈妈就会过来喂奶和帮助,孩子会认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随着长大,用嘴巴和手不断探索世界,终于发现自己的范围边界,也逐渐明白妈妈是另外一个人,不会一直守在身边。这时候,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焦虑”。随着个体成长,能力加强,成为独立人格个体,也会树立自己的心理边界。 虽然与其他的人的远近是根据关系变化的,但是边界一直是清晰的。 如果这时候边界模糊,就会出现“边界错觉”。在这种错觉下,可能会出现过度依赖,控制他人等问题,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独立性,破坏正常的关系。所以, “太近”肯定也不适度,有边界模糊的含义,确实也是不妥当的。

3) 既不能“远”也不能“太近”,这个尺度好难把握?是的,确实如此,这正是考验心理健康和交往智慧的难题。保持自我的界限,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此前提下,能够根据不同的关系掌握适度的距离,这是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和学习做到的。做到这一点,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愉快。“亲而不粘”也是心理咨询师在日常咨询工作中需要关注和自我觉察的意见重要工作。如果您对关系的远近还有困惑,可以咨询信任的咨询师。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赵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