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鼎是什么?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是一位头脑简单的国君吗_人性_面对_让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窥觎 人性 面对 让人

本文目录

  •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鼎是什么
  • 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是一位头脑简单的国君吗
  • 如何看待《三体》中所说的人性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鼎是什么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鼎应该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司母戊方鼎,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的古代青铜器。这是商代末期的物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司母戊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那时日本侵略者闻知此事多次强行索要,为了使它免遭侵略者的掠夺,当时的人又把他埋在地下,1955年运到北京由国家保护。

鼎原来相当于一只锅,后来成了是一种礼器,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普通老百姓是没有权力使用的。“司母戊”是这只鼎内壁上的铭文。

关于这只鼎的名字有一个小插曲,一开始专家考证,“司”是祭祀的意思,“母戊”是商王文丁的母亲,由此推断这只鼎是文丁祭祀母亲而制作的,但是据后来专家考证,“司”字应为“后”字,这个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祭祀母亲戊而使用的,这个鼎现在已经更名为“后母戊方鼎”

据有关资料说司母戊方鼎高133cm,重达875kg,形大体重,工艺精巧,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体现出来的艺术水平都反映了商代末期青铜铸造技术最高水平。它是我国镇国之宝,万幸没有被侵略者掳走!

(图片来自网络)

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是一位头脑简单的国君吗

非也,年轻气盛的秦武公没有把握好历史趋势,东征时机未到,欲强取不可取之物,故彰显能力与外,遭到意料中的祸患。

如何看待《三体》中所说的人性

初读三体,虽然只是个边缘科幻爱好者,但还是很快被三体宏大的宇宙观和大胆的想象所吸引,读完整部作品后,灵魂久久不能平静,感觉思绪已经随着整个宇宙文明史经历了上百亿年的时光。

三体这部小说,除了引起我对科技的想象,对文明的想象,对宇宙终点的思考以外,更多的是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三部作品涵盖面之广泛,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艺术,历史,人文等,对每一个细节都十分考究,逻辑十分严密,堪称一部基于人类危机和科技时代展开想象的社会百科全书,就像是以未来时间线为主导的现代《红楼梦》,里面描述了不止一个“大观园”,让人叹为观止。其中对人性的描绘贯穿整部作品,其中的反思具有很高的深度,在我看来《三体》不仅是科幻方面建树极高,在社会学、人性方面的探索更是有极高的价值,对人类未来社会面对不同生存情况时候的形态,以及发展都是有参考意义的。

回到《三体》,书中对每一个纪元,每一个阶段的社会形态都做出了细致的描写,社会在不同背景,不同科技水平的样貌都细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仿若置身其中。尽管四个多世纪的时间,社会经历了各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发现,时间推使世界中几乎所有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唯一不变的却是人性。无论是灾难初期绝望的的公元古人,还是危机纪元后期自大的“新人类”,亦或是掩体之后苟且等待末日的“穴居人”,这些不同时代的人群,在面对马上降临的灾难中(例如广播纪元黑暗森林打击的误报),表现出的毫无“人性”的求生欲;在面对资源匮乏时候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在面对选择时候的恐惧和不作为,面对权力时候无限的渴望,面对强大敌人时候的叛变,面对未知的高傲自大。。。刘慈欣在作品中对这些人性的具体表现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觉得这就是真实世界,真实人类的“样貌”。作者把他描绘出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思考,但是却未做任何批判,也未做任何对人性本质的探讨。实际上作者在整个作品中提到过自己的观点:借维德之口: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所有。又借希恩斯之口:现代人类的大脑没有进化,还在是原始人的大脑,现代人类与原始人本质上没有区别。这或许就是刘对人性的见解。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阐述自己对人性的看法,我认为所谓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人性”是不存在的,在面对极端情况下,只有兽性这种原始本能,人性只不过是文明感性的产物,宇宙中也不存在任何“人性”的光辉,宇宙是零道德的,遵循兽性,遵循上帝安排的规律,才是生存之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